请帮我列举几个关于古代名人包容的事例,要新颖的
还要名言警句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名言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尔普斯) ●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詹姆斯·格兰) ●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贝尔奈)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
(屠格涅夫) ●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宠是害,严是爱 ●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爱之深,责之严(法国) ●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 ●教不严,师之隋 ●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 持其个性(叔本华)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宽猛相济能成事 ●宽而栗,严而温〈淮南子〉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宋·朱熹)
请列举两条关于止于至善的名言警句。
止于至善-名言警句之四1、干中学,学的学习理念——易春雨2、三星的5天4夜的培训内容:第一天:心态;第二天:形象塑造;第三天:掌握顾客需求;第四天:为顾客量身定做建议;第五天;演练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快鱼吃慢鱼,慢鱼吃更慢的4、以简驭繁,以静制动。
5、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6、一流的人才,不分专业,放到那里都能亮。
7、内涵就是做什么都是最好的。
8、借船出海,借势,合理让步,真诚合作,踏雪无痕。
可以证明孔子或孟子名言的论据和论点(论据越详细越好,一个5分)
“者事”。
这句话阐“有志”与“事成”之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
(针对论点,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
不是吗
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道出“事成”的真谛)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由初中未毕业到数学巨人的巨大变化再次强调成功之真谛:立志在前)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
也不尽然。
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
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
(提出立志的先决条件之一)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
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
这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
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
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
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
(从一个方面论述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从侧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提出立志的先决条件之二)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
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
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
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
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
(论述“恒志”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又一前提条件,从另一侧面论述了中心论点)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
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鲁迅语),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由司马迁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史记》这一事实,再次有力阐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
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
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结尾通过分析有志与事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论述中心论点) 评析 题目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有志者事竟成”。
全文的论述中充分注意了论述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先阐述“有志”与“事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对比的分析,让读者感到“有志”则“事成”,“无志”则“事不成”的道理,自然引起下文。
又列举了越王勾践和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证实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接着又分析了“立志”的两个先决条件。
最后结合现实生活,强调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观点。
精彩片段欣赏 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
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
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
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
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
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写作指导 2.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
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便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骨气》。
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就需要我们在下笔前构思好论点提纲,注意论点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确周密,这样才能使全篇立论更加鲜明。
例文三 失败是成功之母
现在,有些人失败了,或是遇到挫折就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来自勉。
这本也无可非议,但如果因此认为失败了也无所谓,仿佛失败后总会成功,也不对失败进行认真的总结,结果一败、再败、三败……终不见成功,这就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如出一辙,完全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了。
(文章开始即摆出明确的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竟与鲁迅笔下的阿Q如出一辙,完全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 失败后应该不灰心,不丧气,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
但尽管如此,失败仍然是失败,它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成功的母亲了呢
我看这句话似乎没有一点哲学含义。
失败表示你不行,在这方面你还是个弱者,或者赢家比你强,应该自己感到羞愧(当然,也不能像日本武士一样,一失败就剖腹自杀),而不应该大言不惭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自居。
(语势铿锵,剖析失败者心理,论证自己的观点:“失败就是失败”,要正视现实)其实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主观的努力,客观的环境,偶然的机遇等等,却都与失败搭不上边儿。
失败后面就一定是成功吗
我看未必。
(设问,引人思考,接着予以否定)没有自身努力谈何成功。
所以在第一次做事的时候就应该认真一点,努力一点,要对自己做出的事情负责,决不能想“失败了不要紧,还可以再来”,孰不知玩游戏是有一定规则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失败了,就Game Over,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跳伞运动员在空中表演失败,降落伞没打开,你想“再来一遍”,恐怕要等下辈子喽
(用事实证明失败并不意味着下一次的成功,强有力地论证了失败后面不是成功)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想当年,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失败了一次,其结果是我们要付出上百年的代价才能恢复大清初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美国之所以可以自诩为世界警察,就是因为它在经济上的成功推动了各个方面。
成功就是成功,明摆着中国普及“凤凰”(自行车),美国普及奥迪。
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差距。
失败别说当母亲,连孙子都当不上
日本人办事效率之所以高,因为他们不准失败,只许成功,(事实论据)否则回家做“看门狗”。
所以他们做事认真、迅速、有质量,让你放心。
怪不得市场上日本彩电再贵也供不应求,而国产彩电只能是仓货堆积。
别人就是成功,你失败者在成功者面前会有母亲的威严吗
同样从60年代开始发展,为什么日本就发展得那么快呢
因为日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我们在成功之前还要走一段“母亲”的路。
(摆出事实,进行分析,以发达国家的强大国力证明不准失败才能成功) 或许“不许失败”这种想法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压力,但没有压力,随心所欲就能办好事吗
以前的“大锅饭”就是没有压力,大家得过且过;现在竞争上岗,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做事也“卖力”了。
老是给自己留点后路,没有豁出去的精神,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全力。
化压力为动力,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不许失败”的压力下,会将事情做得更好) 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要正视失败、承认失败、不许失败,认认真真去做每一件事情,力争成功,远离失败
(结尾再次深化观点) 评析 文章开篇即明确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观点新颖又鲜明;接下去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失败就是失败,与成功无关”、“失败之后未必会有成功”、“不准失败,才能成功”,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论述;最后作者在指出对待失败的种种错误态度及导致的后果之后,强调要正视失败,要在“不准失败”的压力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例文四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吴小河 一位地理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了,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知道”以后并未就此了之,而是查找资料,请教同事,出差时又询问旅伴,终于得到了答案。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由一个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引出中心论点: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 许多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都依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来寻求和积累知识。
(总括句,引起下文)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
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
俄国学者、诗人罗蒙诺索夫徒步两千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因为不是贵族子弟而被拒之学校门外。
后来他装成外城贵族的儿子混进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
因为不懂拉丁文,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
班上的大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笑他:“二十来岁的大傻瓜来学拉丁文
”但罗蒙诺索夫对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讥笑佯作不知,只是专心听讲,虚心求教,学习拉丁文造句。
后来,他以卓越的才能和优良的拉丁文水平被派往德国学习。
终于由一个打鱼的青年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这些成功者的成就,与他们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
(用李时珍、罗蒙诺索夫虚心求教的故事,从中外两方面论证了他们的成功和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分不开的,以此论证论点) 我国古代学者刘开说过:“(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学与问相辅相成。
一个人智慧有限,知识无涯,学习中总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
我们提倡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碰到问题,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请教,而且要有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知识。
上海有位青年职工,只上过小学,靠自学考上了高校文科。
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向人请教,在路上、公园里、书店里都可以找到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数以千计。
”学习无捷径。
这位青年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向别人请教,要有点勇气。
我们许多同学遇到问题总不虚心请教,他们感到难为情,怕别人说自己无知。
那么,从上文所谈到的许多事例中,从那位地理老师身上,我们应该明白了吧:人家能够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我们有问题,不能向同学、向老师求教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让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在虚心求教中获得真知吧
评析 文章开头从一段故事中引出中心论点: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径,论点明确而集中。
接着举了李时珍及罗蒙诺索夫的例子,证实论点的正确性。
又引用名言,从我们身边找出证据,再次证明论点。
文章的结构安排合理,论证过程清晰而有说服力。
最后,以孔子话作结,令人信服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请举出一个能证明这个道理的事实论据。
他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最终诞生了一部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他就是李时珍。
他痴心硬干,十几年如一日的运算推理,钻研不止,最终才有了数学领域陈氏定理的发现,他就是陈景润。
他忍辱负重,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的伏案攻读,挑灯夜战,最终诞生了一部史学巨著《史记》,他就是司马迁。
文心雕龙,十句名言
逍遥以针劳笑以药倦。
南朝·梁·《文心雕龙·》。
针劳:诊治劳累。
药倦:医倦。
这两句大意是:通过安闲自在来消除劳累,通过谈话说笑去医治疲倦。
人的体力或精神的疲倦劳累,大多是由于连续劳作,大脑和肌肉高度紧张所致。
使身体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人谈天说地,神情愉快,这种积极休息,可以使大脑和肌肉松弛,精神趋于和缓,疲倦劳累也就会自然消除。
这两句可用以指导人们消除疲劳。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缀文者:指作者。
观文者:指读者。
披文:阅读、分析文章。
入情:进入作品规定的情景中,指被打动。
这两句大意是作者只有当感情奔腾涌动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字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作品的情所打动。
这两句话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论述了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并强调了真情实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或说明只有当作家胸中感情澎湃,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才能写出好作品,打动读者的心灵。
如果仅仅为文而文,矫情造饰,那么即使勉强成文,也不会具有感染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操:掌握。
声:指音乐。
器:指武器。
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
刘勰这段话的原意是: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一部文学著作,首先必须阅读大量作品。
《意林》引《新语》:“子云(扬雄)曰;能读千赋则善赋;君大(王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刘勰语盖自此化出。
我们今天在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工作中,仍须提倡刘勰的这一唯物的观点。
鉴赏文艺作品,既要善于识别香花与毒草,还要善于鉴定砾石与宝珠。
提倡“观千剑而识器”,就是强调比较。
刘勰的这种强调亲自实践.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充分比较来鉴别事物性质的观点,同佯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章:章节。
易:变换。
代:取代。
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童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
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
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
可引用用以反映修改文章的艰苦。
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络裁》。
权衡:衡量。
掼益:减少增加。
斟酌:考虑。
芟(shān山):腿除。
弛、:解除。
这几句大意是: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几句告诉戎们:文章写成后,要反复修改,去粗存精,删繁就简,务使文字精练,中心突出,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值得记取。
粗率的急就之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敷:铺陈,排列。
殊:不同。
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
古人写文章讲究熔炼剪裁,即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同时,又讲究铺张扬厉,即表情达意务求淋漓尽致。
因此好文章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可见“删”和“敷”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
什么时候该简,什么时候该繁,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面定。
这两句可供论述文章要认真剪裁,力求繁简得当时引用。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梁·刘《文心雕龙·熔裁》。
疏:粗蔬,指文意联系不紧密,中间有多余的、无关宏旨的语。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古人云,“文不惮改”,而在修改时,要注意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字句,这样,文章才会精练细密。
这几句可供论述文章删削的基车原则时引用。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孵(quē缺):欠缺。
这两句大意是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
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
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俪:对偶。
采:辞采。
百字:五言诗二十句,指全篇。
这几句大意是: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
《文心雕龙·明诗》是专题论诗的。
它分别论述了各代的诗,指出了各代诗的特点及其优点、弱点,不乏精辟的见解。
~讲的是南朝刘宋初期的诗风特点:讲究对偶,讲究辞采,刻画细致,用辞新颖.对东晋的诗风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特别是“俪采”二句对讲究骈俪辞采的诗风作了典型的概括,因此常被人们征引。
物色尽而情有采。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物色:景物。
本句大意是:景物描写得十分详尽而感情的抒发还含蓄有余。
我国古代抒情的诗文作品,历来讲究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坯大都注意写景时穷形尽相,务求充分,而抒情则含蓄蕴藉,作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句可供引用论述作品中情与景的关系,也可用以表现丰富而含蓄的辞采。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少:指语言简练。
总:总括。
这两句大意是: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
这两句的原义是赞美《诗经》的语言虽极其简练,却具有根强的表现力的。
在这两句之前,作昔还举了很多倒子,如:“‘灼灼曲’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
‘##’学草虫之韵,‘皎日’、‘#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这里的“灼灼”、“依依”、。
喈喈”、“##”等,确实是“以少总多”,把桃花、杨柳之状貌,黄鸟、草虫之声情,绘声绘包地刻画出来了。
现在可引用~以说明文学作品言简意骸的重要性,或用于赞美某些作品的言约义丰。
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晦塞:同“晦涩”,隐晦难懂。
隐:指含蓄。
秀:指精警。
这几句大意是:把晦涩当作深,虽然奥秘却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虽然华丽却不是精彩。
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写得人们读都读不懂,正好说明它“虽奥非隐”,很可能还是故弄玄虚,用来文饰浅薄;文辞如果雕琢堆砌,虽然华丽却决不精辟,只能是华而不实之作。
可见“晦涩”和“雕削”,都是文章的大忌。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夸:夸张。
节:节制。
饰:修饰。
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这两句大意是:夸张而有分寸,修饰而不捏造。
夸饰(或称夸张)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用夸大的字句来形容事物,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辞的表现功能。
但夸张和修饰都必须适度,如果过了头,反会使人感到荒诞虚假,其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戚:忧愁,悲哀。
偕(xié斜):在一起。
这两句大意是:谈到欢乐时文字和笑声并至,论到忧伤时语言和哭泣同来。
这里说的是一种渲染的写作手法。
在写抒情性的诗文时,作者将感情凝于笔端,对欢乐或悲伤的情态进行绘声绘色的刻画,以激起读者的共鸣,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将随着你酃充满感情的辞采,或悲或喜,不能自己。
文以辫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辨:道理明晰。
事:指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和列举的事实。
核:准确。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以说理明晰、行文简洁为高,不以冗长繁复为巧;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列举的事实以明白准确为要,不以艰深隐晦、难于理解为奇。
这几句是针对论说文而言的,论说文都是阐述某种观点和说明某些道理的,因此,首先在内容上应该观点明确,道理清晰,而且作为论据所列举的事实要准确翔实,使读者易于接受。
其次在写法上要注意行文简洁明了,既不能冗长繁复,使自己的观点反而隐而不彰,又不能一味地追求艰探隐晦,难于为人们所理解。
本名句可供说明论说文的创作原则时引用。
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论:此处是写的意思。
循声:顺着声音。
貌:样子,此指山水的形貌.节候:节令物候。
披文:阅读文辞。
见时:感受到时令的特点。
这几句大意是: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
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在创作写景状物的篇章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要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
也可引用形容某些作品描写精彩,生动传神。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彪炳:文采焕发。
疵(Cī雌):缺点,毛病。
明靡:明白细腻。
玷(diān店):白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
清英:清新英挺。
这几句大意是: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章节明白细腻,是由于句子没有缺点;句子清新英挺,是因为文字没有虚妄。
刘勰认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因此,要使全篇好,必须“章无疵”;要使章节好,必须“句无玷”;要使句子好,必须“字不妄”。
确实,要写出好文章,谋篇布局、炼字琢句的工夫不能忽视,粗制滥造是写不出“彪炳”之文的。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搜:搜集,寻求。
裁:剪裁,比喻写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这两句大意是:搜集句子时切忌颠倒,剪裁章节时贵在顺序。
忌颠倒和贵顺序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写文章时要文理通顺,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无论是集句成章还是积章成篇,都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缺乏逻辑性,使读者不知所云。
这是创作的经验之谈,谋篇布局时应该切记。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启行:原义是起程,出发,这里指文章的开头。
逆萌:预先发端。
绝笔之言:指文章的结尾。
追腠(yīng硬):追继,承接。
这几句大意是:文章的开头话中,就应该预先稍稍显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也要能承接照应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这几句以骈四骊六句法,指出散文创作在谋篇安章上文气贯通、意脉不断、前后呼应的重要性。
可供引用论述作者在构思时应注意文章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义:道理。
圆通:圆熟通达,指既合乎常道,又能自圆其说。
辞:文辞,语言。
枝碎:支离破碎,指语言枝蔓横生,细碎繁杂,不能围绕中心,简明扼要。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强贵圆熟通达,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文辞最忌讳支离破碎,冗长繁杂,脱离中心。
写文章如果总是阐发一些奇谈怪论,既违背常情,又不能自圆其说,自然很难有说服力。
而道理虽正确,但语言繁复庞杂,散漫不着边际,也难算好文章。
因此作者就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强调“~”。
可供说明写作论说文应注意的事项时引用,当然也可用于说明其它散文的创作方法。
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屈平:屈原。
洞监:明察,深入地理解。
风骚:原指《诗经》、《楚辞》,这里泛指诗赋等文学作品。
抑:或者,也许。
这两句大意是:屈原之所以能深入地领悟诗赋等表情达意的功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来,或许是江山对他有所帮助吧
楚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开阔了屈原的眼界,陶冶了屈原的情操,唤起了他对乡士的热爱,因而他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对祖国的深情,历来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作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说~。
本名句可用于说明山水风光、自然景物时作家创作的重要作用。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采:文采。
“繁采”指词藻华美而繁多。
味:体会,玩味。
这两句大意是: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
在文学创作中,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缺乏真情实感、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可供论述内容苍白、感情贫乏的诗文没有艺术感染力时引用。
为情而造文。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造文:作文。
本句大意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才去写诗作文,这句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情”与“文”的正确关系。
人们先有了某种感触、认识,然后再去写诗作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如果反过来“为文而造情”,或为文而造文,那么写出来的作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然苍白无力。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可供引用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义:道理。
典:明白正确,合乎常情。
弘(hōng红):大,此指雄辩,有感染力。
约:简练。
这两句大意是:道理正确,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景,能说服人;文辞简洁精练,才显得优美。
在原书中,这两句是阐述铭箴文(类似今天的格言、警句、座右铭式的两种文体)的创作原则的,这种文体不仅辞约义丰,而且对位工整,因此优美而易于记诵。
本名句意思与“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相近,可供引用说明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征圣》。
志:思想。
言:语言。
文:文采。
信:真实。
辞:文辞。
巧:美好。
这两句大意是:思想内容要充实,语言要有文采,感情要真实,文辞也要美好。
这是强调写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干巴巴的语言,单调而艰涩的词汇,绝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即使有美好的心志,丰富的感情,但言粗辞拙,可读性差.也很难打动人心,感染读者。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名言语录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吐纳:偏义复词,指吐,发出。
眉睫(jié节):眼毛,指眼前。
这几句大意是:(创作活动进入艺术构思时,想象飞翔得很远)默默地聚精会神地思考,思绪可上接千年前的生活;悄然转动眼神,视线好像看副万里外的景物;吟咏之间,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凝思之际,眼前就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
这几句讲创作构思时,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飞越千载,神游万里,任意翱翔,随心驰骋。
想象飞腾起来了,各种念头会随之而来,这时就会出现文思泉涌的现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这两句大意是: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
在文学创作对程中,神思起着重要作用。
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受客观事物实际形态的制约,任意翱翔,浮想联翩,作家能移把自己思想感情融入于被想象的事物中,“……”。
这两句常引来说明神思、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也可用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灵感丰富,才情横溢。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意得:指文思涌现。
命笔:执笔写作。
理伏:指文思阻塞。
投笔:掷笔。
卷:收。
这两句大意是:文思涌现就舒展情怀执笔书写,文思阻薯就收起情思放下笔来。
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作的愿望,更需要有灵感,有冲动。
光凭冥思苦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所以刘勰主张文思畅达时就命笔行文,文思枯竭时就干脆投笔卷怀,不要硬去搜索枯肠。
这种见解是可取的。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这两句大意是:把感情倾注于客观景物就像赠与一样,客观景物触发的意兴就像酬答一样。
这里说的是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眼睛观察景物,而景物又触发了作者的意兴,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获得了刨作的题材,写出了情景交融的作品。
作者用“似赠”、“如答”形容“情往”、“兴来”的过程,既形象又恰切。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文心雕龙好句摘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
箴(zhēn珍):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攻:攻克,这里有治疗的意思。
针石:古时治病的石针,现已失传。
这几句大意是:箴这种文体,是用来规劝告诫、治病防患的,好比针石一样。
这两句以治病防患的针石为喻,强调箴的劝戒作用。
这种文体现在已经没有了,但人们还常把劝戒的话称为“箴言”。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论:古代的一种主要用于说理的文体。
析薪:劈柴。
破理:按木料的纹理破开》这两句大意是:论中的说理应该像劈柴一样,贵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纹理自然破开。
这两句可供引用说明论说文中的观点应顺应事理,能被人们接受,说理时应层层分析,入情人理。
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将:要。
赡(shān善):丰富。
这两句大意是:要丰富自己的聪明才智,务必做到扩大视野,博闻广见。
此条以含蓄的表达方式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习不可以孤陋寡闻,独学而无友。
要想成为有才干的聪明的人,必须做到博闻广见,融会贯通。
此句句式整齐、文字简净而说理明白透彻,然而失之文雅,不够通俗,因而限于“典藉文化”的圈子之内,很少行之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