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励志

让人保持冷静的诗句

让人冷静是有以下几句,并附上和释义 1、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出处《幽窗小记》【明】陈继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静,宠辱不惊。

心中只是守着一颗平常心,不羡慕荣华富贵,不依赖权势。

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纯真善良的。

总之像是看透了这尘世,心中像是平静的湖面,去留无意对什么事都放开来看,胸怀浩渺,心境开阔,心中是水波不兴。

真是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转云舒。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意思: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静琴声自然淡雅,我们听起来就不分古代现代了,强调自然淡雅是弹琴的最高境界。

  4、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时候,江上明月就很会亮;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

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有因果,都有条件,还说人的内心活动会折射到外在物质世界。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寄白阁默公》【唐】贾岛  意思:在石屋里边带着,人的心很容易安静,结冰的水潭里边,月亮的倒影都残缺了。

就是形容心静,形容景色安静。

怎样理解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

佛法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佛法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

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

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

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

哪儿去找菩提呢

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说到修佛学佛修行,很多人认为,找个清静的地方,远离这个世间红尘才可修,或者搞个闭关、出家才能修,却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

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

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一切修行不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的修行永不可能成就。

一切如来示现八正道成佛,必然是在世间。

一切菩萨必然入世、度生。

一切大罗汉即便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要回到世间,还是要入世度生。

一切世界有三界,跳出三界,却无个第四界可去,仍然是在三界入世度生。

若是修不好世间法,而妄图修行成佛,是没有可能的。

即便是带业往生,在极乐世界修行,也只是暂时不还旧债,迟早还是要来这个世界了清债务,绝不是永不再来的。

正如南怀瑾老先生在《南禅七日》里所讲,成佛做祖了怎么样,还是要来渡众生的。

所以修好世间法很重要,是基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这是许多学佛人背得烂熟的话;在六祖许多精辟的语句中,这也是其中的一句。

说来容易,真正理解了、实行了的人还是少见啊

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

哪儿去找菩提呢

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

烦恼都不会用,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你说这象什么佛

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喜怒哀乐的本性就是菩提。

佛经上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

以第一义不二故。

”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没有回头时,胡作非为是张三,回头后,安分守己、助人为乐的还是那个张三。

回头做好事的那个力量,就是他以前干坏事的那个力量嘛。

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千万不要离开世间,离开自己的烦恼到别处去求什么法。

你要在世间深悟到世间的真相,倒过来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变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

如果没有这些喜怒哀乐,佛又用什么来给众生说法呢

用什么方便来接引众生呢

佛是烦恼学的专家,是烦恼学的大博士,其原因,佛就是从烦恼中钻出来的,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烦恼,也才因之建立了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法。

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

这四句的确太好太妙了,可以说是禅宗的总纲。

有的人一说修行,总想找个清净地方,去闭关。

你见那些闭关的有几个成功的

“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

”闭关是有大本钱才行的。

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觉悟的道理,也没有半点火候,就去闭关,往往烦恼一来,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结果是闭不了几天。

有的人倒有勇气,强撑着,结果弄出病来。

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结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

要多些时间看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用以上来对照,不照已,照心。

『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

『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

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

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

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

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

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

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

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

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

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

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着,当下豁然大悟。

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

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

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

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

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

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我们要是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

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瞋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

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

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

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慧律法师也曾开示过: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我,向我「讨回」他的老婆。

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

」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

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往往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

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

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馀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六祖慧能经典语录励志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