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孟子名言警句及解释和赏析

孟子的名言赏析

尽信书,不如无书。

()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

()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关孟子的名言警句是什么

长序—孟子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语文--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分别表明了什么

代表了什么意义

《老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为一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微妙难识,玄之又玄;表现形式也言简意长,韵味无穷。

从思想上来说,《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反文学的。

他认为“五色使人国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要言之就是“五色”、“五音”十分有害,甚而至于极端地说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等话;断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把“信言”和“美言”对立起来。

但是通观《老子》全书,情况似乎与作者自已的断言很不一致。

《老子》全书八十一章,文字固然简朴质实;但章章语句齐整,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具有诗歌的风味,给哲理散文赋予文学的美感。

请看起首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 ——这不是深奥绝妙的哲理诗吗

这是哲理,也是诗;是哲理与诗的统一。

它的最大长处是使玄奥精微的哲理与便于耳传口授的文学手法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从事物相反相成的对比中进行逻辑构思,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特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开头就讲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丑与美的对立。

都知道善是善,也就有恶与善的对立。

推而广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矛盾对立的关系。

“恒也”二字,结论性地强调这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乃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文章进而把这条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也是矛盾对立的。

结论是无为则无不为,无教则无不教。

一切依从自然的发展,即使功成事就,也不以功德自居,而人们却自然会铭记他的功德。

条理清楚,主旨明确,不仅结构严密,而且通过一连串的具体事例,打开读者的心扉,启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对他所要说的道理先有感性认识,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到理性思维的阶段,最后被他“无为无不为”的结论所折服。

这就比只说抽象的道理或一般性的逻辑推理,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

贴切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也是《老子》的一个特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中“有无相生”一段,便是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事物都相反相成,从而论证“无为无不为”的主旨。

而《其安易持》中“合抱之本,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用排比的形式运用形象性的比喻,说明事物的发展必然遵循着由小到大的客观规律。

这样贴切的比喻已成为千古名言,激励弱小者发奋图强,有志者奋斗不息。

其客观意义已超过老子的原意。

因为老子是悲观主义者,他害怕新生事物,要维护旧事物,并不主张图强奋斗。

他提出的“小国寡民”正是从他的无为哲学生发出来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的政治 主张无疑是反历史的倒退。

但在这里,作者却能用形象传神之笔生动地描绘这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吃粗菜淡饭感到很香甜,穿粗布麻服感到很美好,住简陋茅屋感到很安适,简朴的生活过得很乐意。

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的侵扰,异国人民之间也没有商品交换,甚至不用舟车,不要文字。

既不用提高物质生活,也不必发展文化生活,人民无欲无知,浑浑噩噩,满足简朴的需求,而大家相安无事,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一幅多么安谧恬静的田园诗般的景色啊

虽然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他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的图景,在政治上便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积极意义,给处于战乱时代的人民带来希望和安慰,并且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进一步铺叙和渲染。

以诗为文,文约义丰,这是《老子》的又一特色。

《老子》一书是讲哲理的,但是毫无枯燥晦涩的感觉,给人以清新活泼的韵味。

一般地说,诗歌讲意境,讲辞藻。

《老子》一书的诗文风韵却并不在于追求新巧的立意,更不事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精练简朴的语言来表达意蕴深厚的思想感情。

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立意在于说明“无为而无不为”,但却从美与丑、善与不善的对比开始,然后接之以“有无相生”等一连串形象性的排偶短句,增强文章的气势。

而“恒也”二字犹如一锤定音,说明这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进而归纳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顺理成章了。

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突兀而起;又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两句作结,戛然而止,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如果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在立意上采用归纳法以达到文约义丰的话,那么《其安易持》与《小国寡民》二文则都是采用演绎法,开篇开门见山,提出主旨,也同样收到文约义丰的效果。

在语言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如“无为”,“无执”,“欲不欲”,“学不学”,“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在极其简练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奥的道理,为读者留出驰骋想象的余地。

老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但《老子》一书重视对客观现实规律的总结,以朴实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赏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这篇短文言简意赅,说理透辟,见解深刻,是《孟子》散文艺术多样化的一个明证。

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绝不能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和灭亡。

首先,列举出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政治家,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途程。

坎坷的道路,险恶的环境,使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困难和挫折教训了他们,终于脱颖而出,有所作为,从而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这一段通过叙事,为生于忧患的论点,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根据。

接着在所举事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

孟子认为:上天将要把一项重大任务安排到某人身上时,一定先要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使他在生活实践中经受种种考验。

这样便可以使他心志震动、性情坚韧,才智不断得到增长,为承担“大任”创造条件。

然后又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犯了错误才会接受教训,加以改正;一个人身处逆境,屡屡碰壁,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奋发上进,成就一番事业。

这段议论语言十分精练,间用排偶句式,一气贯注,有理有据,发人深思。

其中虽然反映了孟子的天命观,但其强调在艰苦环境中进行锻炼的重要性,对今天的读者仍然富有教益。

最后,又深入一层,从个人推及国家。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严格执行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外部没有敌人的袭扰侵凌,总是处于太平安乐的顺境,那么这个国家就常常容易灭亡。

这一多难可以兴邦的推论虽然着笔不多,却颇足使人心服。

结尾两句点明全篇题旨: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毁亡。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因祸得福,立于不败之地。

孟子在本文中表述的观点,包含着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曾被后代一些有识之士所继承。

例如唐柳宗元在《敌戒》中曾说,“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宋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也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些看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影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孟子名言警句及解释和赏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