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离家时写给他父亲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山,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这是毛泽东写于1909年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这首诗中包含了他的抱负与理想
毛主席16岁出韶关的时候给他的父亲写了一首诗,忘记了是什么了
只记得非常的有气势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主席十几岁时写的一首诗是什么
叶剑英两个人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毛主席写给周总理的,但是“父母忠贞为国酬”,这句话又说不通,因为周总理和毛主席的父母没有参加革命,更没有参加共产党,也就谈不上“父母忠贞为国酬”。
到底是谁写给谁的呢
且看下文分析。
“父母忠贞为国酬”这句话很值得玩味。
“忠贞为国酬”这句话说的很直白,不是写诗词的行话,也是写诗词的大忌。
看来是刚学写诗词的人所为。
特别是“国酬”二字更是生硬无趣。
通观毛主席写的所有的诗词,没见到过象“忠贞为国酬”这种动宾结构的这样写法。
往下看,“何曾怕断头
”“怕断头”三字早见于“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是革命烈士杨超的一首七绝。
常见于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本里面的一篇课文,和共和国同龄人比较清楚了解这回事。
这种政治情操情感,为解放前后三年出生的人所接受的正统教育,而且根深蒂固。
“何须怕断头”同“何曾怕断头”只一字之差,解放前后三年出生的人要写诗就很自然的会借用。
阅历所使然也。
再来看“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这句话。
“如今天下”四字很俗是一句平常的口头语,毛主席是写诗词的大家,不可能这样写进诗词里,犯这种诗词的低级写作错误。
红遍、江山二词毛主席写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等的气派壮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何等的气宇轩昂。
再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么寓意含蓄,富有诗意。
“靠谁守”三字更是生硬直白无一点诗意。
我们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靠谁”二字的意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一种神的意境。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诉衷情》上半阙是一个年青人所写,很可能是个高干子弟。
是写给父辈或是写给同学的,究竟是谁写的我也不得而知,有待我今后考正。
到现在来说这个人也在65岁左右。
很明显《诉衷情》上半阙不是毛主席所写。
我们再来看《诉衷情》下半阙。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初眼一看有点像毛主席所写,但逐句推敲分析,就不能说是毛主席写的了。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是一个老革命者的口气,但你不能说就是毛主席所写,那不是强词夺理吗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读过一点书的人。
如董必武、周恩来、陈云、十大元帅,等等,真是数不胜数啊
象“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这样的词语那是可以随手黏来的。
“业未就”一般常识是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
有人说是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没有走完,事业还未彻底成功,倒也说的过去。
如果从这层意思来讲,毛主席不会这样表达,不符合他的性格气质。
毛主席是这样写未完成的反修事业的“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对未完成的反修事业是那么的乐观,和藐视修正主义人物。
即使是骂修正主义人物“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22个字也是妙趣横生。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都是说同修正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身躯倦,鬓已秋”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毛主席不会写自己这样颓废,他一生乐观,勇于奋斗。
他曾说道:“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喜欢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
调节气氛。
30年代毛泽东在江西宁都养病时,卫生所派来一个叫钱昌鑫的小战士照料他。
有一次,毛泽东笑着问钱昌鑫:“小鬼,叫什么名字
”钱昌鑫回答说:“钱昌鑫。
”毛泽东又问道:“哪几个字
”钱昌鑫答道:“钱币的‘钱’,日曰‘昌’,三个金字的‘鑫’。
”毛泽东笑着说:“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
小心打你的土豪哟
” 把大家都逗乐了。
这就是一个人民的领袖风范。
一直到老都是爱开玩笑的。
再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句话,“你我之辈”在有关毛主席所有的回忆录中,都没见过“你我之辈”这四个字。
一般来说“你我之辈”贬义的成份多,多半都是用在逆境谈话中。
1931年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毛主席也没有和他的同僚说过,“你我之辈”咋样咋样的话,而是告诫鼓励同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共产党翻身闹革命的前程,充满信心。
“你我之辈”也是一句平常的口头语,何况毛主席平时都没说过,更是不会写进诗词里面的。
“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句话是说革命事业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难到就让她半途而废吗
这句话倒是有七、八分像毛主席的口吻。
是因为毛主席晚年经常反复讲,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付与东流”出处:宋·查荎《透碧霄·惜别》:“叹人生、杳似浮萍,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
”周恩来也经常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也是夙愿情怀。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接班人的问题,这两件大事都未见毛主席诗词笔端,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我认为毛主席是有所考虑的。
“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样的话毛主席也不会写进诗词。
所以说《诉衷情》下半阙也不是毛主席所写。
但却反映了一个老革命家的思想
毛主席写的代表性的诗词与文章有哪些
古来写得一手好诗词的帝王不多。
古来写得一手好诗词的枭雄也不多。
大多无非是“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落第秀才的水平。
真正像横槊赋诗的曹武帝那样的人物,简直是凤毛麟角。
可是这样的人物近代就出现了一个----毛泽东。
说起毛泽东的诗词,老年人都太熟悉不过了。
可是真正理解的其实不多。
即使是那些坐在书斋里的硕儒,能够连篇累牍的细细分解毛泽东每一个遣词造句的来历,那也是非常年代造成的或崇拜或贬低的不确切的分析。
毛泽东的词好么
未必就像人们吹捧的那样好。
毛泽东的词差么
未必就像人们贬低的那样的差
抛弃任何成见,客观的看待毛的一生,他比曹操功业更伟。
客观地看待毛泽东的词,魏武之外,别有一番新天地。
咱就正史所划分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的词,以时间顺序来做个粗线条的分析:1、[西江月。
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众志成城,更加森严壁垒。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从格律上来说,很不错的。
许多人都知道这首词,是因为曾经被选入了小学课本。
可是从文学角度上讲,实在没有什么文采可言。
一路平铺直叙,跟作了一个新闻报道一样,没什么光彩。
2、[清平乐。
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词写的就很有风采。
一改那些腐儒们遣字用词必须古而又老的习惯,尤其是下阙,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轻松活泼地描写出了解放区的景象。
给人以勃勃生机的感觉。
毛泽东的风格初步确立。
3、[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辽阔江天万里霜。
我想毛写这首词的时候,心情一定格外轻松愉快。
古往今来,写战争题材的诗词,要么都写些愁啊苦啊想啊念啊的,要么写些悲啊壮啊冷啊冰啊的。
是毛泽东,把战争当作了件很快乐的事情。
在自己力量始终处于极度劣势的情况下,始终看到光明的未来。
并去因为无数次以弱胜强而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因而在心态上也显得成竹在胸,一场大仗过去,他有闲工夫去嗅一嗅战地黄花,去看一看万里江天。
一代名将(有点贬低他了,可是单从战争上说,他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将帅)的胸襟,跃然纸上。
4、[如梦令。
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在艰难的环境下,能够看到乐观的出路,是一个统帅必需的素质。
并且,他还要把自己看到的前景展示给自己的部下,让他们保持足够的士气。
具体这首词的作用,大概跟望梅止渴差不多吧。
5、[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满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七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毛似乎对此行前景有点不明朗。
文字游戏。
6、[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惩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文辞一般。
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紧张的战争和政治情况。
7、[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写出了红军的士气。
文采比前少高一点。
8、[菩萨蛮。
大柏地]赤橙黄绿青篮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仓。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比前几首又提高了一个高度。
一般人都把目光注意到了“赤橙黄绿青篮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修饰。
其实最精彩在下阙。
他从一个很不起眼的战斗之后的景色细节,描写了战场的风景。
是在描写战场么
不,是在描写作者轻松的心理。
指挥战争优有余裕,那种大将军胜似闲庭信步的风采表露无余。
同时悠然自得的欣赏着自己的战果的心情,慢慢的就沁了出来。
9、[清平乐。
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有两个理解思路:一是作者送别友人看着乱山纵横,直接天际。
一些红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