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心态的优美散文
开放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什么叫开放的心态呢?不固步自封,不骄傲自满,不贪图小圈子的舒适,不排斥各种性格与习惯。一句话:悦纳所有,关注所有,善待所有。
开放的心态来自于宽阔的胸襟与高远的眼光。只有海样的肚量才能容得下别人;只有山样的高度才能看得到前途的险阻。
开放的心态源于对自我的不满足与对世界的好奇与对优秀的看齐。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各种营养成分,一棵幼苗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没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一个人也就不可能成熟而强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标决定一切。目标的高度决定了所在乎的层次,对实现目标的强烈程度决定了行动的效率。开放的心态便是在高度与强烈程度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后才能够持久的。如果我们只关心每天的三餐、温饱,那么街头的'乞丐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在模糊的未来,那就容易让每一天在借口中度过。
开放的心态,在自信的基础上承认不足,在羡慕的前提下汲取精华,将舒适的心理格局打破,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小范围内所不可能得到的快乐与收获。这便是成功者共同具备的特征了。
一个不思开拓、没有开放心态的人,所享受到的舒适感也不会太长久,因为世界总是在优胜劣汰着,因为一切与妥协、畏缩有关的快乐,都要付出自尊与自由的代价。
状态的优美散文
我最喜欢的状态时候是在看书时,在这里是沉浸而迷醉的状态;现在人到中年又增加了喝酒的状态,两者似乎有某些相似之处;可是看书是我自小就养成的习惯,是永不泯灭的童子功习成;而喝酒只是一种嗜好,尽管说那种迷醉沉浸更深切一些,其实有的时候是为了配合看书更有状态,是诗酒文章的助兴之举,因为现在世事繁杂,有时脑力就不集中,喝点酒朦胧之间忘却一切,仿佛找回了过去的意兴,可以觉得看书更痛快一些。这其间的关联,一言也难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切肤之感受。
说到我为童子时,一下子就切入看书,几乎没费什么功夫,也不用养成习惯,就对书籍着迷起来。我看书最初是看故事;后来慢慢发展到看意思,之间还有看语句的运用,后来就发展到了看语言的娴熟,这里都是一步一步稳健而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没有人指点,只靠天赋形成。所以我经常说看书不能过于求精,粗粮细粮搭配不挑食最好,这样才可能营养丰富,有助于精神思想健康成长,自然成长不被认为干扰,如此培养起来的兴趣最坚牢,可以有益于整个一生,爱不释手是因为真正有所爱,自然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令人有不可思议而望洋兴叹之感。至此回望一切,人间真的有一番面貌,那是真正所爱的烟火,呈现在眼前。世事不渺茫,总是有感觉,总是有目标,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我的少年时代,书是我的唯一。那些春花初放的春日,那些秋菊怒放的秋日,那些炎热如蒸的'夏日,那些呵气成冰、寒指僵索、枯寂一室之中的冬天日子,只有书籍陪伴在我孤独寂寞的少年时光里。那个时候我读杂志,了解现时的文学大貌,我看古书,接受古老文学博大精深的熏陶;我看小说,被其中的情节打动,我读散文,为里面的情趣而感动;我所最爱的古文,字字句句都见精神,实在是一言九鼎,风姿可谓摇曳无限。即便到今天,智慧不再那么敏锐,感受也不那么强烈了,记忆更日渐衰弱,可是我依然追求那种状态,那种天地混一、我在其中的畅然之感。
那时读过的文章深深印入脑海,今天我能引用那么一句两句,多要拜托当时天性所赐;即便后日再多涉猎,也不比当日那么深切。当日最高的向往,就是日后一世读书,这种追求之强烈,顽固到不可动摇,也是我今天不改的习惯,只有这种状态,维持了我的一生。今天虽然可说已经达到,萧索之感却在心中,不悔也只能是托辞,丛生出无尽的感慨,为当日更为今天,山还是那座山,人不能趟入同一条河。
中国古老文化多有那种仙风道骨之人,谪仙李白作为代表人物就不用说了,后来我最欣赏的文人之中多有古怪者,其骂人之句是不知哪位高古之人所说,这句“董龙又是何鸡狗!”少年时时常挂在嘴边念念不忘,至于说粪土万年侯了,对人白眼青眼相加了,如此种种很是对我的青涩胃口,即便今日尝尽了别人的粪土之虐以及白眼之残,依然提起来还有些少年意气的慷慨洒脱,想见当时骨子里会有多少赏识与向往,我想着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国士大夫以及世外高人对世事的看法与态度,不大可能与外国那些极端理性的眼光与角度切中吻合,不一样处卓荦自明自然而见,那种熏染也就养成了我的状态。据说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在中国,这里说的是境界而不是水平,自然可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理的不同,他们自成一脉相承的体系,而我们只继承那种自古而有的境界,这意气则可以山水画来加以表现,非是逻辑推理出来的成规定套;你是以平等来对人、以平视来看人,我则高出一等、卓尔不群、俯瞰人间,你一头深入扎进去更深入,我则升华离群索居更超脱,此之为境界者也,也就是我最所痴心追求的状态。
后来对外著产生了兴趣,现在家中藏书多为原版。人问时曾放言:中国书我读遍了,所以不得已而为之,崇洋媚外了,自然是瞎说胡侃,见实质别看表象,代表我的状态,又有了一种外现,其实还是为了找回当初那种感觉,那种我自始以来,深切入骨的追求,中之与外,正如书之与酒,配合起来,粗粮细粮,合理搭配,自成境界,不可迁改,莫人能敌。
幸福是能力不是状态的散文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本末倒置。
比如说,等我赚到足够的钱我就幸福了;等我瘦下来我就幸福了;等我遇到对的人我就幸福了,等等。可实际的情况是,赚够了钱却想想赚更多的钱;瘦下来后觉得自己脸难看;那个对的人,原来缺点百出,幸福似乎越来越远。
我们把对幸福的追求,异化成了对钱,对美貌,对爱情的追求。我们走的太远,早已忘了,是不是应该先思考一下,幸福是什么。
如果你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我推荐一本书:《幸福的方法》。
这本书会告诉你: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
幸福不是房子,爱人,容貌,幸福是,在这一刻,我很幸福。
纳博科夫说过:幸福是“煽动的翅膀,是唇上的雪花”,翅膀可以看作是纳博科夫那知名的鳞翅目爱好带来的审美意义的渗入,而唇上的雪花,让人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幸福的细微和易逝。
心理学告诉你,幸福是一些短暂的,不可连续的瞬间。当我们把“我很幸福”作为一种“持续的状态”去说出来的时候,我们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瞬间。即便是回忆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也不可能在每时每刻都体会到“幸福”。
科塔萨尔在《南方高速》中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番情景:人们只有到一次偶然的大堵车,才会去注意一个姑娘的'美,一袋食物的难得,一个村庄的样子,两个修女在想什么,更没有人会发现令人惊喜的星斗和云彩。只知道目视前方的飞驰,追逐的是计划里的快乐、幸福。但可预算的惊喜,都离实打实的幸福相去千里。
切斯特顿在《异教徒》也说:“在白菜地里干活的的农民没见过任何世面,但他考虑的是那些将人类连结在一起的东西——饥饿与婴儿、女性的美、好天气或坏天气的征兆,等等。”
幸福,本就该是日复一日的惊喜与欣慰。
记得之前看过一份研究,说的是车祸截肢的人,一年时间,基本他的幸福感就能回到车祸发生以前。
在现实生活中,处于逆境的人很多,从顺境跌到逆境的人也很多,最终能获得你眼中幸福的人毕竟是少数。乐观的人有积极的方式应对世界,悲观的人有绝望的方法来抵御伤害。
太宰治有一段经典的话:懦夫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如果你这一刻感觉得不到幸福,那你以后可能也不会感觉到幸福。
“场的教育”是日本人的传统教育方式。这种“场的教育”并不是指拥有一套正确答案的理论,然后去传授给后人让他们记住,而是指通过对于身边事物的发现与挖掘,而产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热爱。在日本的小朋友,社会课时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去居住社区的垃圾回收站、净水场、超市、工厂等各处参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了解居住地的产业以及历史传承。通过这样的现场主义教育,培养孩子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爱与珍惜,从而伴随着成长,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产生守护之心。
这样的教育,曾经日本是和中国学去的,而我们自己却一度失落了。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回这种生活,离开概念化,空泛的世界,重新进入生活本身。他们曾伫立在时间的前沿地带,也回到过物事的发生之初。他们与物质世界交换过欲望,也在精神领地封存过一片净土。他们占有过,也舍弃过。他们在最好的书籍、女人、沙漠和马匹之后,开始带你感受,为何是这本书、这个女人、这片沙漠和这匹马。
木心说过:一个人到世上来,来做什么?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无须刻意去做什么。哪天,我们站在街头——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静静地环视身边的风景就好。做到这一点,已经跟平常不一样。
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
开放的心态的优美散文
开放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什么叫开放的心态呢?不固步自封,不骄傲自满,不贪图小圈子的舒适,不排斥各种性格与习惯。一句话:悦纳所有,关注所有,善待所有。
开放的心态来自于宽阔的胸襟与高远的眼光。只有海样的肚量才能容得下别人;只有山样的高度才能看得到前途的险阻。
开放的心态源于对自我的不满足与对世界的好奇与对优秀的看齐。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各种营养成分,一棵幼苗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没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一个人也就不可能成熟而强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标决定一切。目标的高度决定了所在乎的层次,对实现目标的强烈程度决定了行动的效率。开放的心态便是在高度与强烈程度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后才能够持久的。如果我们只关心每天的三餐、温饱,那么街头的'乞丐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在模糊的未来,那就容易让每一天在借口中度过。
开放的心态,在自信的基础上承认不足,在羡慕的前提下汲取精华,将舒适的心理格局打破,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小范围内所不可能得到的快乐与收获。这便是成功者共同具备的特征了。
一个不思开拓、没有开放心态的人,所享受到的舒适感也不会太长久,因为世界总是在优胜劣汰着,因为一切与妥协、畏缩有关的快乐,都要付出自尊与自由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