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赞美常州的现代诗歌,要全面
常州长江中心三角洲,地少不用愁公交便捷系统化桥电梯刷卡游。
三条通道行无阻,卅万往返日客流。
免费公园老少乐,安逸快乐何所求。
土木获奖詹天佑,京杭运河映高楼。
青果篦箕民居巷,宝玉出家大驿留。
描写常州的诗句或歌词?
从诗国和诗派说起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 苏东坡: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
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
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
一首七律: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
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
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
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
漫步青果巷
到常州不久,我就急切寻找探访青果巷。
梅雨季节,细雨朦朦,我撑着伞,骑着自行车在龙城搜索。
路上我就想,“青果巷”,这名字多么富有诗意。
遥想当年,小巷里肯定是枝繁叶茂,青果累累,如苏东坡词中道“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正是这个诗情画意的风水宝地,不知诞生多少名流大家。
古代,明朝抗倭英雄、文学大家唐荆川(1507-1561)与归有光、王慎中三人合称为“嘉靖三大家”。
清代艺术大师汤贻汾(1778-1853)在当时与方薰、奚冈、戴熙齐名,有“方奚汤戴”之称。
近代,著名的“纺织业巨子”刘国钧;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等。
这些人都居住青果巷。
号称“常州三杰”之一的就诞生在青果巷的八桂堂;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1906---)也诞生在青果巷。
看“青果巷走出的历史学家钱乘旦”,原来给胡锦涛总书记讲历史的钱乘旦教授也来自青果巷。
这不禁让我想到赞美常州的诗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对照地图,一路问去,我找到了青果巷。
默默地站在巷口东侧,看到小巷黯然逼仄地缩在高楼大厦之下。
三座如矗立在小巷东口,而“常州市——青果巷”的水泥碑已被自行车、杂物掩盖。
我推着自行车,沿着三米见宽的青石小路,边走边细细察看,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过去。
挨着“漫联动漫”商店的17号房子古味犹存,木门、门窗、石门楼以及布满的灰尘和蛛网,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27号门上依稀可见文革时的标语对联:“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对联的下半不知什么时候铲去了。
门墙上的青砖叠法,可以感受到明代民宅的建筑特色。
顺着仅可容一人的窄弄,我走进小巷深处,和一位卖开水的老奶奶攀谈了几句。
她说的常州土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却感受到古城古朴的风味。
走到弄道尽头,居然就是的入城支流。
浑浊厚重的运河在细雨中静静躺着,看不出水的流动,而这水却如铁路通向外部世界,连接大江南北。
我在想,或许正是这条运河,给了艺术大师以创作灵感,给了政治家、历史学家以投身社会激情。
遥想当年这里船舻云集,商贸兴盛,为南北果品集散地。
清乾隆年间的《常州赋》有“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的话。
“青果巷”、“千果巷”估计就是这样得名的。
过了雪洞巷,看了有排房子修葺一新,粉墙黛瓦,可能是刚整修不久。
一问才知是刘国钧故居,也是瞿秋白诞生地。
我轻轻叩开厚重的赭色大门,想进去看看,被看门的老妇告知:“这是老板娘私人的房子,不可以进来。
”我只好悻悻而退。
听说赵元任的故居就在后面。
前几天我在《光明日报》上还看到李岚清文章“博学多能的著名音乐家赵元任”,提到著名的爱情乐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赵元任谱的曲。
我特地绕过去,穿过小弄,蹩进侧门,里面有个天井院,据说里面住有八户人家。
我想和他们说说话,他们都疑惧地离开,似乎把我当作房地产开发商。
我抬头看看了阁楼,环顾了周边住户。
看到斑驳的粉墙上一块块暗绿色的青苔,还听到阁楼嘎吱作响摇摇晃晃的声音,而屋顶上的暗灰色的瓦松和野生青绿的泡桐树闲闲相对。
小巷里,我看到居然有个小书店。
进去看看,不曾想里面有很多我们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一捆捆的,翻开看看感觉像是回到童年时代。
尤其让人意外的是,书店主人是位92岁的老人。
他坐在门边,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在捧读“参考消息”。
我和店员聊天得知,老人的子孙或是博士,或在政府机关工作。
难怪常州号称“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真是一点不假。
正是这连绵不绝的读书风气,才使古城、陋巷人才辈出。
想起清代常州的历史学家赵翼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出了小巷,西口临街的房子上翘起的脊檐上各刻有两字,恰好是“万事、如意”。
而不远处建行的大楼扑面而来,著名商业中心南大街也近在咫尺,浓郁的现代气息很快淹没了这个小巷。
青果巷就像“大隐隐朝市”的高人雅士,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浮华,他总是以恬淡宁静悠闲的姿态,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听任“一蓑烟雨”,保持“独钓寒江雪”的高洁清迈。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我来到仿古的明城墙,站在著名的文亨桥上,看运河中南来北往的运沙船,心情沉浸在往事的烟雨朦胧中。
真希望能永远留下这条穿越历史的小弄道,让我们可以行走,让我们可以观瞻,让我们可以抚摩,让我们可以怀想…… 看报纸说,青果巷将永久保存并修缮整理。
准备一个晴天朗日,再来青果巷。
很想说一句:青果巷,“教我如何不想她”。
细雨漫步青果巷写的是什么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年代:宋 作者: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
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常州成了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
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嘉佑二年 (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
然而,由于,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 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笔下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 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被贬黄州五年。
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
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
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
……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
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
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 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
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
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着去哪里养老退休、安享晚年的选择。
苏东坡的第一个选择是回四川老家。
中国人都讲究“叶落归根”,而且他的父亲苏洵墓穴旁留有苏轼、苏辙的两个位置。
苏东坡一度也曾想“叶落归根”,但他从熙宁元年服父丧离开四川老家以后,3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了。
他在四川既没有田产,也没有亲人,他只好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
苏东坡的第二个选择是杭州。
苏东坡两次任职杭州,他与那里的老百姓感情非常好,而且杭州的山山水水也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很想去那里定居。
他曾说过:“蜀若不归,即以杭州为佳。
”但杭州的生活费用很高,他在那儿也没有田产。
苏东坡一生不断迁徙流放,生活困顿,没有积蓄,最后也只能作罢。
苏东坡的第三个选择是去颍昌(今许昌)和苏辙相聚,将来去嵩山隐居。
苏东坡想到自己兄弟两人自入宦后一直离多聚少,现在都已年迈,他很想和苏辙团聚。
不过这时政治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庇佑元佑党人的向太后已经逝世,政治风向又转回原状。
他越来越感到颍昌离京城太近,绝不能清静。
而且苏辙这几年流离贬谪,经济也很拮据,自己一家去他那里,又将加重他的负担。
他考虑再三,毅然放弃了去颍昌与弟弟相聚的计划。
苏东坡的第四个选择便是去常州、宜兴。
他在宜兴买有田产,能够供他生活。
他的儿子家人也在常州一带生活,可以就近照顾他。
在常州、宜兴一带,他还有不少好朋友,如蒋之奇、单锡、钱世雄等,尤其是钱世雄,在他被贬南方时,不断派人送信送物,两人的情谊始终不渝。
在常州居住,他可以和老朋友们比邻而居,吟诗作赋。
而且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朋友朝夕相处,安度自己的晚年,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今已决计居常州”。
然而一路的颠簸,使得苏东坡身体极为虚弱。
他在返常州的途中不幸染病。
抵达常州后,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终老于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馆。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
”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
”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
苏东坡与常州之缘,正如他自己所说:“殆是前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