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道德三百问的台词

我对道德的看法300字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对于学问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东亚的教育制度,很死板,只看重成绩,从而忽视了道德。

学问高道德就一定好吗?对于学问,我们不能说不学,也不能一味的不讲究方法的死学,所谓不讲究方法,指的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现在我们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成绩,为了更好的前途,很少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响起,这种教育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束缚了我们的心灵。

一些知识太不切合实际,为了学而去学,只去追求所谓的成绩,而最重要的道德却被淡视。

一个从北大毕业的学生到动物园,将一瓶浓硫酸喂一头狗熊喝下去,硫酸将狗熊的胃腐蚀,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很平静的说:“我就是想看看它那种痛苦的死去的表情。

”他对于死这个词语完全就不知道是什么概念,又何谈道德二字

同样,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对其父母大打出手,一个个真实的事例,直接反映了现在教育的不足,我们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我认为,我们应该纠正教育的方法,毕竟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就算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没有道德,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又何谈什么强大繁荣呢

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争取做到一个学问与道德并存的人!

道德日记300字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才是硬道理。

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难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来继续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

可有些人就问了什么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诗人说:道德是半悬在头顶上的一柄利剑。

哲学家说:道德是愿者鱼儿上钩。

社会学家说:道德是公路旁的警示牌,人,好好走路;司机,好好开车。

法官说:道德是调整…………规范的总和。

我说;道德是面镜子,不但照己,还可照人。

但关键是照己。

由此可看出,道德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同的,可它们都是对的,所以要想知道道德是什么,还得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如果我们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荀子有句话说的好;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所以说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在学校,我们一样要讲文明、讲道德。

在学校,我们不能在楼道里追跑打闹。

如果楼道里有许多的同学,那必然会撞到其他的同学。

在学校,我们还应该节约用水、用电。

上操之前,应先把灯关掉。

见了老师就向老师问好,这些都是在学校应该做的。

在家里,要尊敬父母。

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能帮家人减轻一些负担。

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个东西这种小事应尽自己全力去做。

古人有许多尊敬长辈的事。

比如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

冬天,他用自己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

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种有道德的表现。

身边的道德故事300字

在深圳场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位求职一家公司去应聘,由于各方条件都很不错,他很快便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面试的最后一关,由公司的总裁亲自主持。

当这位求职者刚一跨进总裁的办公室,总裁便惊喜地站起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世界真是太小了,真没想到会在这儿碰上你,上次在东湖游玩时,我的女儿不慎掉进湖中,多亏你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将她救起。

我当时由于忙,忘记询问你的名字了。

你快说,你叫什么?”这位求职者被弄糊涂了,但他很快便想到可能是总裁认错人了。

于是,他平静地说:“总裁先生,我从来没有在东湖救过人,你一定是认错人了。

”但无论这位求职者如何解释,总裁依然一口咬定自己不会记错。

求职者呢,也犯起了倔强,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曾经救过总裁的女儿。

过了好一会儿,总裁才微笑着拍了一下这位求职者的肩膀,说:“你的面试通过了,明天就可以到公司来上班,你现在就到人事部去报到吧!”原来,这是总裁刻意导演的一场心理测试:他口头制造了一起“救人”事件,其目的是要考查一下求职者是否诚实。

在这位求职者前面进来的几位,因为都想将错就错,乘机揽功,结果反被总裁全部淘汰了,而这位求职者却在面试的时候,成功地展示了自己诚实的美德,所以轻松地将自己带入成功者的行列。

许多事实都证明:成功,往往与诚实结伴而行。

诚实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人格要素,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诚实是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路标”。

道德受到什么条件的约束

(200-300字左右,要有总结概括)谢啦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

离娄上》)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辅”思想的简明概括。

现在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又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这固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不妨借鉴先秦儒家“德治”的某些合理因素。

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德治的主要锋芒,是要求执政者“为政以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规范掌权者的行为。

本文拟就儒家的德治思想试作新探,并由此论及道德也可以成为一种权力,即社会权力,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国家权力的辅助作用。

〔1〕孔孟的“德治”旨在约束为政者通常,人们在阐释先秦儒家倡导的“德治”时,多是援引孔子的一句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以此说明儒家的德治,旨在以德化民,以德治民。

诚然,孔孟言论中确有此意,但不能说明这是他们主张德治的主导思想。

只要我们全面考察一下孔孟关于德、礼、仁、义等大量言论,就不难发现,他们讲德治,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

孔子要求“为政以德”(《论语。

为政》),下引皆出《论语》,不另注)“为国以礼”(《先进》)。

他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颜渊》),“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约之礼”则“可以弗畔”(《颜渊》),“礼让为国”,则无往不顺(《里仁》),上好礼、义、信,则民莫改不敬服、不用情,如是则四方之民来归(《子路》),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政者正也”(《颜渊》),“苟其身正矣,于从政乎何有

”(《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子路》)……凡此等等,无不是对为政者而言的。

孟子强调“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公孙丑上》)。

他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讲“王道”、行“仁政”。

孟子见梁惠王,劝他“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他认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梁惠王上》)。

他极力主张”以德服人“(《公孙丑上》),反对暴政。

对那些不仁不义,残民以逞的国君,孟子声言”独夫“可诛,暴君当伐。

……这些也都更明确地将德治的主要对象指向统治者。

此外,荀子更直接论到以王道约束权力:“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2〕。

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

”(《荀子。

王霸》)“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王霸》)。

至于对老百姓,先秦儒家的观点则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牧民》)对他们主要是采取孔孟的“先富后教”的方针和“惠民”政策。

孔子主张富民,“既富矣,教之。

”(《子路》)孟子说:“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否则“奚暇治礼义哉

”(《梁惠王上》)这也就是所以“礼不下庶人”、“小人喻于利”的原由。

孔孟讲德治,主要不是向小民施教化,而恰恰是要求统治者“施惠于民”,即所谓“德以施惠。

”(《左传。

成公六十年》)。

孔孟企望以德来约束君王权力,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处于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战国乱世,诸侯争夺兼并,滥施威权,杀人盈野,民不聊生。

孔孟基于民本思想,劝君王克己以“拯民于水火”,施仁政以收拾民心,实行王道以巩固统治。

当然,这在当时群雄争霸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不被视为迂阔之论;完全以德治,也是行不通的。

他们游说诸侯不能不以失败告终。

但这不并等于其“为政以德”、以道德约束王权的思想完全不足取。

后世改朝换代之初,开国君主一般能吸取前朝权力腐败的教训,自觉以德律己,“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唐太宗,《贞观政要。

仁义》),贤臣也不时以此进谏帝王,尚不失孔孟之遗风。

历代的“官箴”也是用来告诫官吏“为吏之道”,如《百官箴》《臣轨》《政训》《为政九要》《御制官箴》等等,主要是讲为官应恪守的政治道德准则,以忠信仁爱、清正廉明、勤政敬业等等道德规范来约束各级官吏权力的专横。

当然,汉唐以后,天下一统,德法兼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义》)。

“德治”除保留了某些约束帝王的内容外,重心已转移到以“三纲五常”教化小民,防民犯上作乱。

宋明清代,更以礼教“吃人”,已渐失孔孟之初衷。

总的说来,孔孟德治着眼点在抑制王权,保民惠民;比之法家法治的严刑峻法、“以力服人”(《商君书。

开塞》),矛头主要是对付臣民,不是抑制,而是以法、术、势扩张君王的统治权力,则儒家的统治策略要比法家开明得多。

关于孔孟主张对统治权力“约之以礼”、“以德行仁”的思想,日本法学家石川英昭似已有所觉察,他说:“儒家所主张的是统治者必须有德性”,“在儒家中,存在着抑制统治者权力的思想,以有德的统治者的存在为前提,也可以认为是监视行政官僚的行为的制度。

”〔3〕西方学者日尔内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也说:“如果某人认为儒学仅仅是为政府服务的官方意识形态,那就错了。

它恰巧经常是在官方对立面的一个武器。

”〔4〕我国有的学者也指出:“体现着道德的‘礼’、‘乐’、‘道’对君主运用权力、对法律有着巨大的指引和制约作用。

”〔5〕不过这些看法都尚未得到进一步深入的研讨与发挥。

道德权力是约束国家权力的辅助力量以道德约束权力,这是一个新的命题。

这个命题能否成立,涉及道德自身的特性,道德是否只是内在的,还是也可以形成为一种外在的社会力量-社会权力,这种道德权力为什么也可以作为制约国家权力的补充或辅助力量。

一、道德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法学史上,康德是首先明确将道德伦理特质归结为“内在性”,而与法律规范的“外在性”相对立。

他认为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道德则只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的动机。

后之学者大多以此划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如匈牙利现代法学家朱利叶斯。

穆尔(Julius Moor)断言,道德规范“能否得以执行的保证,完全在于有关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部的有形强制与威胁”。

〔6〕按照这种观点,则道德只能靠自律。

这虽则是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加以绝对化则有失偏颇。

问题在于,道德不只是隐藏于内心的信念,而必定要表现为外部行为。

否则,道德就不会成为社会道德,就不具有社会意义,只是山林隐士或修道士“独善其身”的自我净化而已。

现代分析法学家哈特(Herbert L.A.Hart 1907)虽然否认法律与道德的必然联系,但他正确地指出,用外在性和内在性作为区分法律与道德的界线,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他认为道德的重要社会意义在于它对社会成员的“重大的社会压力”,“该压力不仅促使个别情况下的服从,而且保障道德标准传导给全体社会成员”。

道德的“典型的强制形式是唤起人们对规则的尊重”,使之“受到其自身良知的惩罚”,或者进而受到社会加之他的反感、体罚,直到被摒弃于社会联系之外。

〔7〕道德的确不只是属于个人内在的心理,而是“良心”与“德行”的统一,是必然要表现于外的社会行为,必然要影响社会并受社会制约。

这种制约主要是通过家族伦理控制、团体纪律约束、行业规范的遵从,特别是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这些都是社会强制力。

这种社会强制力,比之国家强制力,在通常情况下虽是软性一些,要通过社会主体在外界道德压力下唤起羞耻感、罪恶感而起作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产生硬性的、强有力的效应,甚至更甚于法律制裁,因为法律强制力只涉及人的行为自由或物质损失,而道德强制力则是深入内心的惩罚与折磨,“诛心”之舆论,决不亚于诛身。

所谓“礼教吃人”(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谣言杀人”(如30年代的中国电影明星阮玲玉之自杀),都是在所谓的“道德舆论”(实即反道德的毁谤或非议)下无法容身,走上绝路的。

家族的宗法势力甚至可以自行处死“不孝之子”,或将“不守妇道”女子“沉塘”,这都是在道德伦理名义下强制执行的。

就道德力量的正面影响力而言,公众舆论对非正义的行为的口诛笔伐,也足以使恶行丧胆,缺德者下台。

而先进人物的德行(如六十年代的学雷锋)、执政者的表率(如解放初期共产党干部的优良作风),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冲击波,转变整个社会风气。

二、道德的社会强制力即道德权力通常我们一般只讲“道德权利”或“道德义务”,没有“道德权力”这一说。

道德是否可以形成为一种权力呢

权利是指一种资格,标示主体享有某种行为的自由的资格。

他可以要求相对人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它的特征是主张“我可以”(享有)。

但“可以”不等于“能够”,要实现其权利,特别是当其行使权利受到阻滞时,必得借助一定的强制力为后盾,即通过权力来实现。

权力是指一种能力,“权力永远是控制他人的力量和能力”〔8〕,其特征是能直接以自己的强力迫使相对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它的特征是“我能够”(实现)〔9〕道德权利只是一种应有权利。

其实现有赖于一定的强制力。

这种强制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取得:一是将道德权利法定化,变成法律权利,从而获得国家权力的保护;一是直接诉诸社会强制力(如前述的家族、社会组织、行业组织、社会舆论的强制力),这样,道德也就具有了社会权力性质与功能。

所谓社会权力,就是社会主体以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影响力、支配力。

笔者在《论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一文中已有论述〔10〕,此处不赘。

可见,道德同法律的区别,不在强制力的有无。

如日本法学家川岛武宜所说:“伦理也具有作为伦理的强制性规范。

强制和秩序是作为社会秩序的法及伦理所共有的性质。

”〔11〕不过法律的强制力属于国家权力范畴;道德伦理的强制力则属于社会权力范畴。

道德的强制力也就是道德权力,它可以借助其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或者受到道德的惩罚。

三、以道德权力约束国家权力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道德权力,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或强制力是很大的,已如前述。

现在的问题是,它是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约束国家权力的辅助力量呢

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如果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即国家或君主是所谓“自觉的道德核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等等〔12〕,而且按他所说,“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13〕“谁在这里或那里听到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事业来”。

〔14〕那么,道德权力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约束国家权力。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权力就可能产生腐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是人类最后一个‘祸害’(恩格斯语),表明国家(政府)并非道德的化身。

不但需要用法律权力去制约它,而且在法律权力难以干预,或者干预不力的地方,道德权力应当作为一种补充力量、辅助力量去弥补真空,并强化法律权力的力度。

从中国古代历史经验来看,古之帝王,即使高踞于法律之上(“生法者君”),不受法律制约,却也害怕道德非议。

譬如汉唐以来,每一皇帝嗣位,都由史臣撰写先帝的“实录”,此外还有当朝皇帝的“起居注”,如实记载皇帝的言行,包括其私生活。

有的皇帝害怕其丑闻或恶行被记入史书,常不得不接受臣下的进谏,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有时,臣下还以“水可覆舟”、以“天道”进谏,要求“曲君而伸天”借托上天的威权来制约皇权。

实则天道即人道,天遣即人民的道德遣责,迫使皇帝畏惧而下“罪己诏”,以示收拾民心。

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遏制腐败,就以“暴君放伐”论为据,举“仁义”之师,“吊民伐罪”、“替天行道”,推翻腐朽王朝。

至于对一般官吏,中国古代也曾设“清议”(或称乡议)、举孝廉、实行九品中正制度,进行道德约制。

王夫之曾经对此有很好的评介: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百官)者,既已制官刑做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

……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

……降及魏晋,而九品中正之设,虽多失实,遗意未亡。

凡被纠弹付清议者,即废弃终身,同之禁锢。

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15〕这里讲的“清议”,实即对官吏(或准官吏)的道德评议与社会舆论,它也是一种道德权力,可以决定官吏选拔升黜的命运,直到被“终身废弃”,其强制力可谓大矣。

现代西方民主国家,其法治较发达,通过法律,以权力制约权力,对防止权力腐败有一定效果。

同时对执政党和执政官员的道德约束,也起一定作用。

贵为总统或议员、内阁成员,一当其私生活上的污点秽闻被揭发,不但竞选即告失败,而且在位时得自请辞职。

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就因事涉政治道德。

克林顿也因被控有过逃税行为和“性骚扰”劣迹,而处于尴尬被动境地。

有的国家的内阁部长因用公款开销一次私人旅行出租车费,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立即辞职。

美国国会还设有“道德委员会”,专门审理议员违反道德的行为。

最近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纽特。

金里奇因被控欺骗国会,有违政治道德,被处以30万美元罚款。

〔16〕反对党也往往以掌握执政党要员的有失检点的丑闻为筹码,进行政治斗争,客观上也起了抑制权力腐败的作用。

至于有的发展中国家闹政变,其政变者莫不以其前任贪污腐败为由,进行讨伐,以图赢得民心。

从上述一些例证可以看出,道德力量之所以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起约束国家权力的辅助作用,在于:一、国家权力和官员的权力除了必须有合法性依据外,还需要有道义基础,有社会道德舆论的支撑。

为政者其身不正,其令不行,纵有威权,而无道德威信,就不足以为政。

而威信是否能建立,在民心的向背,亦即人民对执政者的道德评判。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都是权力存亡兴败的道德根源。

二、社会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它一旦凝聚为公众舆论,或形成为风俗习惯势力,就具有强大的社会强制力,即社会权力,就可以直接地,或通过转化为国家权力(如转化为法律,转化为国家制度)而间接地去制约国家权力。

象中国古代的“清议”、现代传媒的“曝光”,都是强有力的有组织的社会道德强制力〔17〕,其作用有时甚至强过法律的功能。

不是有的干部“不怕上告,就怕上报”么

他们可以权压法,却不能以权压服民心。

道德约束国家权力的方式道德对国家权力的约束,有两种主要方式,即自律与他律。

有谁可以帮我写一篇200_300字广播稿,内容是“伦理道德,传统美德”

道德模范小故事几年前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一阵风吹过,带起地上斑驳的树影的轻微摆动,我携着我8岁的尚且年幼的表弟出来遛弯,只觉得眼前的光斑有点晃人,便微咪了眼睛,转了转头,朝别处望了望。

马路中间的横道线上,一个女孩蹦走着,看上去比我表弟年龄还小些,她的相貌倒是不记的多少了,但是脸上灿烂的笑容,两个羊角辫却是十分清晰,当时她手里拿着个空瓶子,她慢慢穿过了马路,而她下面的一个举动却让我惭愧了许久,只见她把空瓶子小心地放进了路边的垃圾桶,随后反身又走向那条横道线。

那时我突然醒悟,原来她过马路竟是为了扔一个空瓶子。

忽然想起以前随手扔垃圾的事情,我连一个孩子都懂得的基本道德都无法做到,顿时感到羞愧万分。

又想到身边的表弟正是应教他道德的年龄,于是我蹲下身,指着那个女孩,说:“你看,那个女孩子为了扔个空瓶子,还穿过马路特意丢进垃圾桶里。

你要记得,垃圾不要乱丢,一定要扔在垃圾桶里,这是基本道德。

”表弟顿了顿,说:“但是我妈有一次也乱扔垃圾。

”我倒被他问的有点讪讪,想了想,继续说:“小博,你妈做的是不对的,你只要记住不要乱丢垃圾,不要去在意别人怎样,自己做到就行了。

不要忘了,以后你妈乱扔垃圾的时候,你得纠正啊。

”表弟看见一脸一本正经的样子便应了。

我继续寻找着那么女孩的身影,果然一会儿被我找到了。

而她已经走的极远了,只能看见她一蹦一跳的背影还有同样一蹦一跳的羊角辫……但心里不知是喜是悲

道德三百问的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