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好词好句子三国演义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罗贯中《三国演义》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罗贯中《三国演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罗贯中《三国演义》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罗贯中《三国演义》血染征袍透红甲,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罗贯中《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司马懿《三国演义》
刘禅为什么会轻易投降
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发明家,在三方面均有极大的贡献。
蜀汉统治地区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可以看出,诸葛亮因为其出色的治国才能与高尚的品德,十分受百姓爱戴,直到唐朝时(诸葛亮已去世五百余年),蜀地尚有民众自发祭祀诸葛亮的习惯。
当时的人对诸葛亮评价极高,即使是敌国曹魏。
诸葛亮在蜀汉广受官员与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谯周并不赞同北伐,但诸葛亮去世后却首先前去吊丧表示哀悼。
季汉辅臣赞称赞其“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诸葛亮去世后,朝廷并未立庙,但百姓每年均会自发拜祭诸葛亮。
敌国方面,贾诩评价诸葛亮善治国,傅干评价为“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司马懿评价其行军布阵为“天下奇才”。
在魏灭蜀之战,钟会入汉中时,仍令士兵不得于诸葛亮墓旁樵采,还亲往祭拜。
东吴人士亦对诸葛亮有极高评价,张俨在默记里将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二位当世俊杰作了详尽对比,论述道:“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
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
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
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
前蜀高祖王建于永平二年(912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
“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
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
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
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
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
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
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烟飞灰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
倘若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不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前是否曾预见到蜀国的灭亡
他是否占卜到自己与蜀国的彻底失败
诸葛亮最终败给了谁
经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诸葛亮最终败给了天意
天不灭曹
在滚滚向前转动的天意巨轮面前,任何人的谋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怜的
何为天意
民意也
春秋无义战,其实三国时代也无义战,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争夺领地城池,所发动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其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成了三国时代的民意象征。
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诸葛亮以相父身份,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此时的诸葛亮虽为相父,实为蜀国不是皇帝的皇帝,摄军政大权于一身,独步于蜀国政坛上,纵横驰骋,颇为得志,失街亭后的自贬,也是做做样子,权力丝毫未减,仍在蜀国政坛上叱诧风云,威风不减当年。
客观地看,诸葛亮治理蜀国那些年,把蜀国治理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提高了国力与军力,政绩辉煌卓然。
但诸葛亮此时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埋下了蜀国亡国的祸根——完全忽视了对刘禅从政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子不孝,父之过,刘禅日后的腐败昏庸无能,身为相父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
当诸葛亮五丈原突然归天后,蜀国的权利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真空,历史把刘禅真正推上了蜀国政治权力舞台中心。
刘禅这位昏庸无能只知纵情享乐的一国之君,便开始把蜀国一步步推进了亡国的深渊。
蜀国有刘禅这样胸无大志的昏庸皇帝执掌朝纲,焉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焉能不成为亡国之君
天意便自然转到雄心勃勃、军力日盛的魏国头上了。
灭六国者,非秦也;灭蜀国者,非魏也,乃蜀国自己也
乃刘禅自身也
天意难违,诸葛亮终究败在了天意面前
翻开东、西方的军事战争史,不难发现,东方军事发展的核心是重在一个“谋略”上;而西方军事发展的核心始终是在发展实力(武器装备)上,其明显差异不言而喻。
此种差异,在中国古代军事家们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受孙子兵法和诸葛亮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灾难性的后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频频发生。
只有在拥有实力的基础上,运用好谋略,方能常胜不败
诸葛军师,在下为你的智慧而喝彩,为你的失败而深思
结合史实用语言文字对诸葛亮进行描述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着超凡的政治远见,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
他的军事才华更是不容置疑,从火烧新野到空城计再到赤壁大战,无一不体现着他的军事头脑。
作为封建臣子,他忠君爱民,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蜀国危难的形势,他上谏幼主,下伐韩贼,实为古代臣子的典范。
诸葛亮虽不是文学家,但它的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不过,不能否认,诸葛亮在思想上仍然有一定的封建性,存在一定的愚忠思想,但是这不能影响他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诸葛亮是忧国忧民的千古一相。
有关四大名著的问题
诸葛亮,出自《三国演义》,他足智多谋,为报三顾之恩,尽心尽力;智多星吴用,出自《水浒传》,他为梁山尽心尽力,只可惜最后加入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