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树的优美句子
1、棕榈树远看就像是一伞,竖立在那颜色是绿色的,树干笔直笔。
有人的腰那。
棕榈树只有一个老师那么高。
棕榈树的“树干”是棕色的。
它上面缠绕着像头发一样的棕毛。
2、棕榈树夏初开花,叶间盛开着玉米穗子似的黄色花朵,要是猴子们看见了,一定以为它是玉米。
这种黄色花朵过不了多久就会结出一串串淡蓝黑色的球形核果,上有白粉。
3、棕榈树是很平凡的一种树,赞美它的人不多,但它依然顽强得生存着,并与松柏为伍,为美化大自然默默奉献着。
这就是棕榈树。
4、棕榈树抖开又长又宽的绿色手臂,向四面伸展开去。
它多像一位身穿铠甲,昂首挺胸的钢铁战士啊
棕榈树的叶子又像芭蕉扇呀
每一片叶子都好像充满着生命。
5、棕榈树的枝干粗壮,最有特色的就是那叶子。
叶子近看像包粽子的粽叶,远看像一把把大扇子。
叶子的叶脉看不清楚,叶子根部是连在一起的,在望上,就慢慢分开了。
一条条的像宝剑一样。
叶子碧绿碧绿的,摸起来硬硬的。
6、棕榈树的叶子四季常青。
那一片片叶子像手掌似的向外伸张开去,宛如一把把宽大的蒲扇。
那尖尖的叶片仿佛“千手观音”的纤纤细手。
7、棕榈树的叶子是绿色的。
一片一片的,层层叠叠,中间还有许多分开的小叶子,像一把大扇子。
它没有树枝,只有一根细细的叶柄,柄连着树。
一年四季,它的叶子都是绿色,密密麻麻。
8、棕榈树的树冠和其它树不一样,呈伞状,像一把雨伞,下雨下雪天,它可不用怕“感冒”了
它的树干是圆柱形的,周围是棕皮,就像是它穿的外套,让人摸起来挺软和的。
它的叶子更是奇怪了,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夏天风一吹,它就不怕中暑啦
细又长的叶子后面还分了个叉,我想:这难道是叶子的脚趾头
哈哈! 9、棕榈树的树干又粗又直,上面有许多灰色的棕毛缠在上面,每一根棕毛大概比头发还粗一点儿。
它的叶子很大,像一把把大扇子似的,我想:夏天天气很热,在棕榈树下乘凉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去处。
10、棕榈树的树干是圆柱形的,耸直不分枝,周围包着厚厚的棕色的皮,就像穿着厚厚的外衣。
它的树冠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炎热的夏天,人们常常在树下乘凉、嬉戏玩耍;下雨的时候,常常钻在下面躲雨。
它长长的茎的顶端,有一片片像蒲扇的绿色的叶子,它们扇啊扇,扇走了炎热的夏天,扇来了秋天的凉爽。
11、棕榈树的树干上长一缕缕长长的鬃毛,摸起来跟头发一样。
棕榈树经历过风吹雨打,从来没有低过头。
依然挺着笔直的树干。
永远守护着比自己弱小的花草。
我对棕榈树那顽强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
12、棕榈树的树干笔直向上,修长挺拔,大约有两层楼高。
它的主干粗壮,树干从上到下粗细不一,中间挺着个毛茸茸的大“肚子”,像个憨态可掬的小丑,与其他植物的树干大不相同。
13、棕榈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称得上是经济树种中的老寿星,寿长百岁并不稀罕。
每当秋冬时节,别的树叶都发黄凋零,而它却依然披着一身密集油亮得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机,透着活泼。
14、棕榈树的花与别的树的花不一样,它不是一朵朵的,而是一串串的,跟小葡萄一样。
花粉黄粉, 用手指轻轻弹一下,就能喷出许许多多黄色的花粉。
真有趣。
15、棕榈,站成了茫茫海天中一位浪漫者,星光抚摸着它的肩膀,露珠轻吻了它的脸颊,夏虫日复一日地在绿叶的福泽中优游…… 16、在我们校园里种着好几棵棕榈树。
远远望去,它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
站在它脚下向上望,它笔直而上,有四五层楼那么高。
它的主干粗壮、挺拔而修长。
树干从上到下的粗细不一样,树干的中间部分是最粗的。
上、下部分都要比中间的细。
最漂亮的要数棕榈树的叶子了,一片片叶子向外舒展着,就像孔雀在开屏。
叶片很大,中间还有分开的小叶片,像“千手观音”张开手臂,真有趣。
17、远看棕榈树,就像一把撑开的伞,遮挡着花坛。
近看棕榈树,它的主干粗壮粗壮的,它的树皮颜色是棕色,也跟它的名字相吻合。
用手摸上去,毛毛糙糙。
一看才知道,原来它主干上长了许多棕毛,像胡须一样,一根一根地把整个树干包了起来。
18、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像火球照得大地滚烫滚烫的,有了棕榈树的遮挡,我们在树下作游戏、上体育课,就不会觉得那么热了。
有时小朋友拖着棕榈叶,骑在上面玩,真像动画片里的魔法师,非常好玩。
下雨时,棕榈树的叶子经过雨水的冲洗,变得更青翠,给校园增添了几分绿意,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石榴树:石榴花全绽开了.满树一片火红,红得逼你的眼,就像跳动着的火苗,在春风中笑着、闹着…多么可爱的石榴花呀
漫山遍野的石榴树汇成了绿色的海洋。
微风吹来,绿色海洋一起一伏,真是壮观。
这时你会看到绿色的海洋中有几个红宝石般的花蕾,它们时而探出头来,时而又回头去,好像在捉迷藏。
秋风凉了,门前的石榴树弯着腰在风中哆嗦着。
它是那样的瘦弱,枯黄的叶,干瘪的枝,就像大病初愈似的。
片片树叶从枝头上飘落,打几个旋,便飞飞扬扬掉进污水中,留下的是那枯瘾的身躯。
轻轻剥开石榴的皮,立刻露出了那牙齿一样的整齐籽粒,一颗颗白里透红,亮晶晶,水灵灵,珍珠似的。
取下颗丢进嘴里,轻轻一嚼,果汁四溢,那酸甜的味儿,会从口沁人心底。
高大的石榴树上结满了果实,又圆又大,真惹人喜爱。
硕大的果实在浓绿的密叶衬托下,赛过六月的花朵。
有几个大石榴,里面的娃娃太多太大了,挤破了房子,开了大口,露出了水灵灵的石榴籽。
石榴树上开满了桔红色的花。
那花比大理花还艳,它引来了舞蹈家蝴蝶.引来了歌唱家百灵鸟,它们在花朵上尽情地嬉戏着,飞舞着。
夏天,石榴树开花了,火红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了枝头,像一个个小喇叭。
黄色的花蕊随风抖动,像是欢迎你。
远看,那些火红的石榴花好似一团熊熊烈火;近看,又像是晚霞火红一片。
春天,树上的嫩叶争先恐后地长出来,椭圆形的叶子很绿,像涂了一层蜡,油亮油亮的。
夏天,小石榴开花了。
开始是一个个淡红色的小花苞,形状椭圆,不久开出了鲜红鲜红的花朵。
石榴开花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
它那红红的颜色真像着了火,看了就叫人喜欢。
还有它那绿里透红的叶子,正面是碧绿的,背面是红的,像秋天西山的枫叶。
石榴花绽蕾怒放了,花瓣从红皮中吐了出来,鲜艳夺目。
花瓣中间星星点点的淡黄色的花蕊,在微微颤抖,好看极了。
石榴那小花形的花骨朵妙极了。
它逐渐泛红,逐渐从顶端裂为五至七瓣,又整齐又均匀,真是巧夺天工。
初夏,石榴花开,远远望去,像是燃烧着的熊熊烈火,又像是绚丽的晚霞。
盛夏,花儿凋谢后,小石榴出世了,树枝上挂满了绿色的像小灯笼似的果实。
深秋,石榴皮儿裂开了,露出了红红的籽儿,一粒挨一粒,粒粒都像粉红色的水晶石。
秋天,一颗颗大石榴张开了自己紧闭的嘴唇,像个个开心的孩童在哈哈大笑着,露出了满口的晶莹的牙齿,仿佛在欢呼秋天的大丰收。
初夏,石榴花渐渐长大开放了。
绿叶衬红花,美丽极了。
远望,它像一片烘烘燃烧的烈火,又像黄昏升起的红艳艳的晚霞。
近看,石榴花瓣薄薄的,呈五角形,像一个个小喇叭;远看,又像点点的星火。
初夏,石榴开花了,火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火把。
远远望去,又像绚丽的晚霞。
石榴树伸展着细绿枝叶,一朵朵鲜红的石榴花挂在枝上,把整个树打扮得像位含羞的少女。
春天来了,石榴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春风轻拂,满树的叶子在微风中飒飒作响。
那盛开的梨花,一簇簇绽满枝头,玲珑纤细,如云似雪。
风挟着梨花的馨香,在树旁枝尾悠悠飘荡。
人吸一口,心都醉了。
那旁边斜出的枝头上挂满了雪白的梨花,正迎着春风向人们点头、欢笑呢。
这每朵花真像一个个天真的儿童,纯洁无瑕
梨花的颜色美丽动人,它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春天,梨树的枝条上挂满了数不清的蓓蕾,在和煦的春光里,竞相怒放。
隔墙望去,宛如一片白色的云霞。
夏天,就像一个热情的小伙子。
给梨树换上了一身绿色的新装。
这时,在梨树枝叶间已有青青的小鸭梨在探头探脑了。
三月正是梨花竞开的时候。
雪白的梨花融成一片。
如果你从高处往下瞧,还真以为是“三九”的白雪呢。
地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花瓣做的百被,空中还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花片。
那情景既像仙女散花一样美妙,又像大雪纷飞一样神奇。
雪白的梨花,在点点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淡雅,美丽。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分析某一联的作用答题思路,怎么分析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
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分析“诗眼”型【题型评点】“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
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
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
为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析。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
为什么
(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简易思维】1、读诗句,定“诗眼”。
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
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
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
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
(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
(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
(语境意义)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题型评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
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
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
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日暮 (杜甫①)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题型评点】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
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
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
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
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
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
(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
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
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
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
(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
(总述)题型四比较鉴赏型【题型评点】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
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
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
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
提问方式有: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
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
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
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
考生一般能作答的。
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
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
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
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
“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
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
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题型五“关键说”分析型【题型评点】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
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
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几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
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命题特点】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
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一般设置一个大题量。
常见的提问方式方式:①某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以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简易思维】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题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诗歌有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化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3、抓关键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题例】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简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价。
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
从题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同意这种说法。
“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
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举一反三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最生动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丽明朗,又点出了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照应,表达出了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有力地衬托了诗歌意境的创设。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
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
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
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
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
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
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
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
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
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
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
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形象:身份+性格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
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
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
上下辉映,生机盎然。
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填空(10分)(每空1分)小题1:可以 &nb...
松树的句子:1、松树,并不像柏树那样笔直挺立,肃穆。
不像榕树枝叶茂盛,绿盖。
也不像桂花树那样翠绿,闪烁着油亮的光泽。
但是,松树却有坚强的高贵品质,这是其他树都没有的。
2、松树,没有花的芳香;松树,没有白桦苗条的身材;松树,它更没有果树又香又甜的果实。
但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别的树木难以扎根安身,惟有它能傲然屹立;在北风呼啸的隆冬,冰封大地的北国,百花凋零,草木枯萎,惟有它还生机勃勃。
3、松树的树干是褐色的,树冠像小塔似的。
它的树叶细细的,尖尖的,一束束散开像针一样扎手,它虽然不开美丽的鲜花,但是它四季常青,更让人难忘。
4、松树的树叶非常稠密,它们长在小树杈儿的顶端和中间,一簇簇的,每簇上车五根叶子像四五个兄弟姐妹一样聚在一起。
春暖花开时,像绣花针样的松树叶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翠绿色的、另一种是深绿色的。
翠绿的叶子是刚长出来的,手摸上去软乎乎的。
而深绿色的叶子是长出来有一段时间了,手摸上去硬梆梆的,一不小心碰上了叶尖,就会感觉有点痛,又有点痒痒的好舒服啊。
5、松树的叶子象针一样,一簇簇向外伸长着,每一个都尖锐有力好象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们。
松树的果实也很有特点: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分成一层层的花瓣。
果实躲藏在由“稻草”摆好的家里,就好象是保护房子的战士和风雨的遮阳伞、挡雨棚。
还是那种力支持的它(门)们的信念,去保护果实。
6、松树它没有春天里桃树的争奇斗艳,也没有夏天里梧桐那硕大的叶片,更没有秋天里银杏树的一身金色的外衣。
它只是冬天里,穿着朴素绿色外套的松树。
7、松树一年四季枝叶茂盛,生机勃勃。
到了冬天,花草都凋零了没有一点绿意,可是松树依然是苍翠挺拔。
寒冬大雪纷飞,松树的枝条上落满了雪花,好像一层白色的棉被。
真是另一番北国的风光景象,是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8、松树有“塔松” 、“雪松”。
松树的树干是灰褐色的,树皮粗糙,上面还有许多的小疙瘩。
它的树枝笔直笔直的,每棵大树杈上又长着密密麻麻的小树杈。
这些树叉使劲地向远处伸展,看上去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
松树的树叶很茂密。
冬天来临时,其它树木的叶子都枯萎了,可是松树的叶子不但不枯萎,而且依然青翠欲滴。
9、它那灰褐色的树干,就像旗杆高高地耸立在门外。
它的树身并不粗,只有碗口那么大,树枝一层一层的向四面舒展,好像一座宝塔,所以人们叫它“塔松”。
描写梧桐树的句子
1. 风中桐树大力摇晃着,枯黄的叶片兀地而起,迅猛如旷野里的群鸟,继而旋转、飘铺天盖地,那景象,奇异而壮观。
2. 秋天的梧桐树像手掌一样的叶子变黄了,秋风吹来,枯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蝴蝶一样飞舞,一防秋雨飘过来,打在我们的身上,觉得冰凉的,可是,梧桐树的树干的皮一层层地脱落,但它不怕寒冷,像巨人似地挺立着,把寒风卷起的沙粒挡住,与严寒进行搏斗。
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阅读答案)
你问寒假作业上的阅读吗
都了耶~~~~~好牛啊
我就算回答了貌似也没没用哦,但是告诉你,可能不全啊。
这是我的作业上面的题目啊:1.画去错误的读音(略)2.找出文中的三个描写树形态的词语:妖娆、体无完肤、生机盎然3.用分外和成熟的两种意思造句。
分外的:成熟:1发育完备:秋天里果实都成熟了。
2发展到完善的程度:长大后人就会变的成熟。
4.“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有何深刻内涵。
(c)a.一棵树可以结出两种果实。
b.东家和西家处的很好,互相送果子吃。
c.借“......(课题)”说明与人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丽。
d和谐创造出“.....(课题)”的奇迹。
5.换了邻居后,两家对别家的树枝采取什么态度
这样写的目的是
答:新邻居双发看不惯,你剪我的枝,我打落你的花。
这样写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与旧邻居对比。
6.“..只有几枚残叶在.....诉说着凄凉”这句话采取了什么修辞手法
它的含义是
拟人 使人感到生动,表达作者对新邻居的做法的不认同,并告诉我们......(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去掉第一句。
)7.按原文填空。
(略)【填最后一自然段,白痴都会啊】这是我的题目,希望对你有用。
闪人了
打的累死了,加点分嘛~~~~~【我好圣母啊,55,感动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