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精彩片段赏析
宋代著名史学家、宋祁说:“《离骚》为词祖,为之,如至方不能加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
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
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
然后是巡行天上。
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
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
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长顑颔亦何伤。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 “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 “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回答者:俄木果果0408 - 助理 二级 4-10 21:27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
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
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
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
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
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
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发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
诗中的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
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诗人身处战国时期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时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热爱的祖国,原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在群雄并峙之中,曾居于盟主地位,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
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日非一日。
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由于内政不修,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
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
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
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担任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当他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谣诼蜂起。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谗见疏。
他怨忿楚王之“数化”,“不寤”;怨忿“党人”之“贪婪”、“工巧”,怨忿“众芳”之“芜秽”、变节、堕落。
最使他感到哀伤怨忿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己却被剥夺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做为一个“忠而被谤”,爱国获罪,眼看祖国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迸射而出,铸就这篇积忿幽深、摧人肝胆的长篇诗作——《离骚》。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
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掌握了长诗《离骚》这一结构层次,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亦即诗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轨迹,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细微的心理描写。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
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
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
”(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
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
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
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这是对自己的。
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
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是对楚王(“美人”)。
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
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
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
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
楚王昏庸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
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
诗人于是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
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束,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
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端痛苦中,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
在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永无反悔的态度
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的情况下,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
诗人通过女媭、巫咸、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颗经过炼狱的考验,而更加洁白无疵的伟大的灵魂。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执守,与世浮沉。
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理的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
这一内心冲突是激烈的。
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
他需要历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
于是他借“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于是他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求索”。
这样,诗篇又展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理想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境。
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他在求索什么呢
他要唤醒楚王,他要挽救国运,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机会。
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受到了戏弄,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本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与祖国贴在一起的,他赤忠为国,但却“方正而不容”,那么他还有什么出路呢
出路是有的,那就是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
这无论从当时“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还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实处境上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于是出现了第二、第三个诱惑。
“索藑茅以筳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占之的结果是告诉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劝他离开是非颠倒的楚国,去寻求自己的前途。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但做出这样抉择对诗人来说毕竟是太重大了,使他“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于是又出现了巫咸的劝说,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既代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也就是坚定或动摇两种思想斗争的形象化。
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定,就得通过这种种诱惑。
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
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
也就是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结束的时候,一切又都重新开始: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无希望的祖国呢,抑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
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终于还是留了下来。
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
这样,诗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
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
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这是诗人屈原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世永存。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伟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长诗《离骚》更确乎如此。
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到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样的仰之弥高,它有着怎样的美的内含呢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
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是的,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可以看到这种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而诗人的人格和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
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也是傲岸的。
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
“余读《离骚》……悲其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刘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古今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同一感受。
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是长诗《离骚》的另一鲜明美学特色。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
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
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
所谓自觉地承担,是指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的估计,但他义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仍然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到底的道路,从而忍受了极大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
“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
诗人屈原高标着“美政”的理想,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经受着严酷的政治斗争和自我斗争的磨练。
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蒙冤受屈,赴告无门,而最终以自沉结束了生命。
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
它表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庄严压倒恐怖,美压倒丑;它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
我们读着《离骚》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长诗《离骚》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
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
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长诗《离骚》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呢
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奇丽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熔宇宙大自然、社会现实、人生经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一炉,结构出一个无比恢宏壮丽的抒情体系,这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伟大开拓。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的创作,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结构而言的。
而就其诸多的具体表现手法来看,长诗《离骚》也有着多方面的新颖创造。
如他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以香花美草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情志节操的象征,令读者如睹其崇高圣洁之姿,如闻其道德之芳香。
长诗《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诗人却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
形容落水后紧张害怕的句子
他不小心掉了下去大脑中的意识瞬间被汹涌而来的水淹没,只剩下一片空白。
下一秒,理智告诉他要活着。
他不停的在水中挣扎,双臂慌乱的拍打着身边的水,溅起的水花,不断往下沉的身体让他感受到了死亡发出的冰冷讯息。
窒息,还是窒息。
仿佛感受到了死神正紧紧地勒住他的脖子,缓缓用力。
“睡吧...睡吧...” 他听到那个让他无法回避的声音,轻轻地透支着他的意志。
终于,他不再挣扎,随着水流,缓缓下沉...
汤姆索亚历险记15~30章好词好句好缎摘抄
好词:逃之夭夭 无可奈何 一本正经 九霄云外洋洋自得 提心吊胆 无精打采 愁眉苦脸 心仪已久蹑手蹑脚 狡黠 神气十足 乘风破浪 聚精会神 惬意半信半疑 惹是生非 不动声色 忘乎所以 六神无主尴尬 迅雷不及掩耳 幸灾乐祸 循序渐进 众目睽睽鸦雀无声 引人注目 千方百计 急不可待 理所应当莫名其妙 肆无忌惮 乐不可支 漫不经心 得意忘形全神贯注 心神迷乱 后悔莫及 崇山峻岭 波涛汹涌昂首阔步 踉踉跄跄 反唇相讥 装模作样 迫切 敏捷瑟瑟发抖 半信半疑 跃跃欲试 忐忑不安 凶声恶煞滔滔不绝 厚颜无耻 泰然自若 失魂落魄 萎靡不振理直气壮 得过且过 煞有其事 精疲力竭 齐心协力小心翼翼 吞吞吐吐 心惊胆战 战战兢兢 惊心动魄热泪盈眶 泣不成声 目瞪口呆 不知所措 高谈阔论振振有词 兴致勃勃 津津有味 莫名其妙 恹恹不乐气势汹汹 啼笑皆非 出乎意料 目瞪口呆 千载难逢兴高采烈 善罢甘休 轻而易举 灯火辉煌 昂首挺胸刮目相看 怏怏不乐 无拘无束 无忧无虑 欢欢喜喜 垂头丧气 精疲力竭 不屑一顾 泪流满面全神贯注 有气无力 聚精会神 出人意料 无影无踪真真正正 不寒而栗 提心吊胆 安安稳稳 欢天喜地祸害不除 见多识广 腿软 一无所获毛骨悚然 心安理得 蹑手蹑脚 惊恐万状九霄云外 魂不附体 不翼而飞 迫不及待 兴高采烈袖手旁观 无语伦次 恍然大悟 支支吾吾 疲倦不堪美不胜收 声色并茂 欣喜若狂 手舞足蹈 狼吞虎咽目不转睛 蠢蠢欲动 急不可耐 深信不疑 众目睽睽踉踉跄跄 津津有味 不厌其烦 彬彬有礼欣喜若狂好句:⑴可是,汤姆已经洞悉了姨妈的心意,马上就采取了预防措施.⑵这夏天的中午,一阵阵凉爽的清风带来了远处的山脚下花草的清香.窗前几只兜圈子的蜜蜂发出嗡嗡的声音让家里显得更幽静舒适.⑶她把阳光和歌声一起带回了家.⑷他感到,心跳加快,舌头也打结了,结结巴巴的说不出话来.⑸他揪住自己的一颗上衣纽扣眼,低着头,使劲的拉着,脸涨得通红,那模样真窘迫.⑹汤姆钻进一片茂密的树林,拨开刺人的荆棘和深深的草丛,走到树林深处,坐在一棵高大橡树下的柔软的苔癣上。
这里没有一丝风,闷人的炎热使鸟儿都懒得鸣唱;整个山林都在昏睡着,偶尔从远处传来啄木鸟“得、得、得”的啄木声,反倒是山林显得更为沉静。
这种环境使得汤姆觉得更加凄凉和伤感。
⑺墙角里有几只蟋蟀“唧唧”地叫个不停,真叫人心烦意乱——这叫声仿佛一阵子是在左边、一阵子又是在右边,又像是在近处,又像是在远处,飘忽不定;“汪、汪、汪——”一只狗的吠叫声淹没了那些细小的声音,震荡着夜空;“喔——汪汪汪——”更远些的地方又有一只狗叫着回应。
整个森林都醒过来了,一道道标枪似的,从树叶缝里射了进来,几只美丽的花蝴蝶也不动声色地挥动翅膀在他们周围翩翩起舞。
⑻在沙滩上他们翻跟斗,比跳远,把衣服脱一件扔一件,光溜溜的跑进水里,互相泼水,扭打成一团,事儿这个跌倒在水里,时而那个有被按进水中,笑声、叫声、呛水声闹成一片。
⑼他们看见一道接着一道的闪电把天地照得通明,一些小树吹弯了腰,有的被折断了,掉进河里,转眼就被汹涌的河水卷走。
河面上鼓起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泡,瞬间就被狂风刮成一片水雾。
⑽因为波莉姨妈亲切的态度,汤姆感到非常的轻松和愉快,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都被他抛到脑后。
他吹着口哨,蹦蹦跳跳地向学校走去。
⑾他嘴角挂着幸灾乐祸的笑意。
⑿没有回答,没有声音,孩子们都屏住了呼吸,谁都怕稍有不慎,引火烧身。
⒀有的人认为他脑袋出毛病了,简直傻到家了;有的人则从心眼里佩服汤姆,不管是不是他撕的书,都由衷佩服他的勇敢,他讲义气。
⒁汤姆在座位上站了片刻,稍微平静了一下自己激动而自豪的心情,就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讲台,去迎接先生的教鞭。
⒂那天晚上,天气异常闷热,汤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忽然,刮过一阵狂风,把床前的一扇窗户“砰”的一声关上了,把一些树叶吹得满屋都是;一道闪电在窗外弯弯曲曲地穿过,极亮的弧光刺得汤姆睁不开眼;一声惊雷就在汤姆的头上不远处炸响,震得那扇窗户又“砰”地弹开。
汤姆害怕极了,他忙拉起被子把头蒙住。
⒃夜已经安静下来,只有很远的天边偶尔春来一阵轰隆隆闷沉的雷鸣。
⒄这是哈克贝里长这么大听到的最动人的话语,他感到浑身都热乎乎的,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暖流流遍他的全身。
中考怎么才能拿高分
说得再多也是枉然``` 只要你自己有实力然后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 一切就OK了
唯美古风散文
唯美散文(一):古美散文:烟雨深处,一枕蓝梦独自消瘦烟雨深处,一枕蓝梦独自消瘦。
谁笔,蘸了月色,将湄水彼岸渲染成一抹蓝,疏烟轻袅,笼住水畔小院,也笼住一汪染蓝的心事,云烟散去,又聚拢,那些深深浅浅的蓝,便浓了又淡,淡极反浓。
却忆当年,同样的蓝月下,一袭青衫自万水千山之外打马而至,风尘起,竹帘卷,来不及抬眸的惊诧,在水意幽然的弦上,划出一波轻颤,水蓝点点飞溅,素白的裙摆上,芝兰渐次开放。
月色叩窗而入,与烛影对舞。
菱花镜中眸光流转,羞红了一阕婉约,黛眉描罢却回首,笑问深浅入时无桃木梳下,长发如瀑,皓腕轻举,绾绿鬓堆云,簪一支玉钗,款款间,摇落一地呢喃软语。
箫声自蒹葭深处踏露而来,清音绵长,绕着月色织出一方素笺,一笔一划,书尽心暖,吟遍清欢。
以为这就是一世了,却不知,月圆月缺几度,掌心的时光如沙漏尽,秋深时,青衫已杳。
当岁月一遍遍碾过宋词的韵脚,痛了的不仅仅是期盼。
淡蓝梦语在幽怨的侵蚀下,一天天褪色,每当新月初升时,哽咽琴音唤不回逝去的似水流年,忧伤凝成霜花,一寸寸爬上青丝,老了镜里眉弯。
月色轻寒,凉了书简里的离愁别绪,沉默的辞藻描不出一城荒芜。
将锦书层层折叠,付与烟尘,只在青鸟眠去之后,用泪痕洗却旧年。
此去经年,当阳光和细雨将最后一丝微蓝抽离,纯白梦境安抚着时隐时现的钝痛。
有疏影斜逸入窗,映着闲置的书卷,在落寞的字里行间,圈出了点点暖意,细碎沾襟。
打开尘封已久的门扉,才明白,久违的晨曦把天际淬成了淡金。
轻嘘一口气,睫毛噏动的时候,梦已经轻巧着陆,波澜不惊。
箫音再起,卷一树梨花飞雪,成冢,葬了月下的伤,和子夜的寒。
仰首,天的蓝;低眉,海的蓝。
剪一缕莹蓝在晨光中织梦,缀几瓣白云的宁馨和浪花的澄净,蓝底白花的梦帕上,无风也无月,无怨亦无嗔,从此写满尘世的安然。
唯美古风散文(二):流年深处雨巷情轻回首,流年深处,总有一些潜入心底的纪念。
尘烟过,韶华胜极,还有多少烟雨江南的惆怅----题记江南是雨的故乡,雨是江南的外衣,而雨巷,是江南的女子,婉约,轻柔,若梦若画。
一圈圈轻柔的涟漪,晕开了江南深处的一船烟雨,还记得在那个时光斑驳的午后,我意外寻得了这一方水墨,便忘记了来时的路。
几处人家,青砖黛瓦,漆门铜环,轻轻浅浅地,就勾起了心底那徜徉已久的江南梦、雨巷情。
我在一低头的瞬间,就勾勒出你的模样,雨水打湿的青石板,还藏着青苔调皮的小脚丫;古韵悠然的殿门檐角,依旧蜿蜒着倾世琉璃的姣好容颜;朱红淡褪的小巧阁楼上,一抹冷香嫣然于窗棂绽放。
我勾起嘴角的弧度,偷偷凝望着你的一颦一笑,生怕打破了这尘世里一缕难得的静谧。
远去的时光片段,淅淅沥沥,清滢、空灵,这一蓑雨,一潭碧水,在耳畔的吴侬软语中渐次清晰,女子们相互打闹的笑声还是那般清脆响亮。
五年的光阴,被流水带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多少故事在文字里流淌,梦里几多回眸,我们都是否还是最初的模样那一日,你着一袭青蓝色的旗袍,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那该是东方女子独有的韵味吧,纤纤细步,恍若盈盈水间的波光粼漓。
轻眸回转,你深邃澄澈的瞳孔,一不留意就将凡间的精灵跌落,素颜若水,却掩不住你素心如兰的优雅气质,一片雪花,就此跌落你的裙摆,在雨巷的尽头,浅诉秋心。
微风伴着细雨,送来一丝丁香的愁怨,仿佛就瞧见了那淡紫色的小花,一朵朵,在雨中蹙眉,是如此多情,也许沾染了她独有的清香,飘散在这悠长的小巷,结着愁怨的你更平添了一缕幽静。
月光如菱纱般笼罩着古朴的小巷,一曲古筝曲飘然而至,悠长婉转的调子,望尽天涯,尽是相思,只影向谁去每一个音符,都飘向千里之外,不知,那个他,可曾听到这一曲用灵魂弹奏的地老天荒。
问今夕何夕,你可知谁是她心上那朵荼蘼的花,一夜落红,惘然如梦,醉影掠过惊鸿一瞥,在这淡烟微雨的江南小巷,开到荼蘼花事了,终是散了,远了。
一滴清泪,打乱琴弦,多年以后,只记得你白衣若雪,馥郁芬芳,似百年陈酿一般醉人,却始终模糊了你的容颜,只能成为一抹凄凉的叹息。
收拾起情绪,打捞着流年深处遗落的点点滴滴,轮回之间,回梦江南。
雨巷深深深几许,我打江南走过,凝望你的眼,不问时光,不诉离殇。
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相约于流年深处,共话千年雨巷情。
唯美古风散文(三):多情空留恨,自古伤别离一段红尘,缄默多少夙愿,一段离愁,荒芜多少诺言,一段相遇,伤情多少别离,一段邂逅,堙灭多少无奈。
此生的相牵,成为我人生最美的际遇,此生的相惜,也成为我人生里最疼的伤痕。
浮生暗换,旧景潸然。
往昔的倒影里,漾在风中的容颜已变的烟消云散,所有的故事的片段,都已决绝的葬于了岁月的深渊。
梦里模糊的轮廓,幽湿了记忆,多情空留下的恨意,又是何等的怅然。
寒冷的风,吹落了相思的枫叶,寂寥的思绪里,带着斑驳的味道,又给别离的心痛增添些许幽怨与哀愁。
红尘茫茫,心雨飘摇,不知,还有谁会为我眉间浸染的沧桑,拂去风霜与凉意。
朦胧夜色,一地烟凉。
清寂的孤影在风雪的夜晚里,散落满地寂寞,飘渺的思念演绎的笙歌痴缠,碾瘦了一季又一季的过客。
此生的残梦,难诉离别的伤怀,为你执笔赋下诗韵悠长,为你执笔赋下情缘相依,为你……或许,所有的一切,但是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一夕回眸一生念,一次邂逅一生牵,相逢相知刹那间,相惜相伴是永年。
同甘共苦过的甜蜜,呢喃耳畔边的轻言笑语,都在只影叹息里幻化成了离别的祭奠。
心自目远,放望长空。
此生的风尘烟雨中没有你,我自何欢。
轻轻挥去沾满尘埃的衣袖,作别相思的云彩,将满腹的牵挂抛入滔滔江水,却不知沧海桑田的那头是否还有等待
几度风雨缱绻,几度落泪成灾,执着的念想里留下永世的苍凉。
多情空留恨,自古伤别离。
所有以前的一切都成了一生的追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多情总被无情伤,离别恨意衷断肠。
多情自古空留恨,欲把相思对月吟。
好梦由来最亦醒,泪影滴落若清零。
唯美古风散文(四):雨打落花殇夏去夏未远,秋来秋未央;纤陌红尘里,情缘恁绵长。
冥思愁千丈,雨打落花殇;忆念昨日情,一梦空痴狂。
落花的悲伤在秋日雨后表现的淋漓致尽,片片含愁凋零。
只有伤情的人才能读懂落花的叹息。
落花能够把自己的忧伤尽情的写在梦里,因为季节的轮换能够让她们重新演绎生命的美丽,而人生的青春,理想,幸福、流年……却是一张单程票,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现场直播,无论对与错,幸福与痛苦,拥有或失去,都是一去不再复返,所以我想再完美的人生恐怕都会有一点点落寞吧。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带着瑕疵的,都曾期望今生的理想能够圆满,也力求圆满,而结局终将是天不遂人愿。
青春的苦涩是生活对人意志的一种磨练,长大后成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当你有过拥有,有过幸福,以前有过相濡以沫,以前有过风雨同舟,以前有过真心牵手,以前有过相约白头……。
可忽然有一天你失去这些,那时你才发现原先失去比得到要简单的多了。
-如若失去就让它失去,不再回忆,不再诠释,不再伤怀,不再幽怨……那就是读懂了人生的真正好处;若你一味的沉浸在痛苦的悲伤里,缠缠绕绕,浮浮沉沉,明明白命运、感情都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却苦苦的追寻着答案,就有点太徒劳了。
纤陌红尘的惆怅,留下一柳寒烟的迷茫,涉水囚渡,已模糊了昔日的模样,在寻寻觅觅中才发现心比黄花瘦,而答案,却是无聊的借口。
情,断了就断了,-就不要再刻意去踏断桥。
花,落了就落了,就不要再怀念姹紫嫣红。
事,忘了就忘了,就别再用回忆撕裂伤口。
黛玉-葬花,并没有将自己的落寞、伤感与惆怅一同埋葬掉。
人生如梦,仿若空中飘零的柳絮,再短暂也就应展现一季的繁华,若总是落寞,又怎能看到生命的完美而生命,本就应是完美的。
花落自有花开日,来年更娇艳!唯美古风散文(五):许己一世繁华兜兜转转里,我在紫陌红尘里捋一丝相思,化作我眼角的清泪,注入到微凉的笔尖,流淌在清凉的字里行间。
匆匆忙忙里,我为你洇一支素笔,泼文洒墨里记满了亦深亦浅你给我的春暖花开,暖我一生的薄情。
旋旋念念里,明眸里,红唇上,喃喃呓语出你以前为我盛开的一朵白莲,莲心向阳,莲叶葳蕤,莲花似梦。
以前,习惯将你忆起,忆起你给我的蒹葭苍苍,你的温柔臂膀,你的红尘作伴,如今,我愿自己给我一世繁华,对月低唱浅吟,对花梳妆盈盈。
烟火里,我撷一沃素土,在花绕栅栏处,纤手铲土,将花胚埋入土壤里,也将自己的一片素心安放在淡雅的那一刻。
期盼繁花盛开时的芬香满园,也静待落红归土时的淡然恬雅。
手捧芳土,将自己的情愫倾注其中,盼望着来年来那里也能成就一场繁华,而这场繁华,是自己创造的,不需要寄托其他,不需等待其他。
一个人,也能够在红尘里将一场繁华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能够将自己溢满的情感潇潇洒洒地释放。
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于竹楼远眺处,看晚霞似喝醉般,绯红的脸,安静地酣睡。
不在乎世人的异样,只想释放最真的自己。
感觉整片橘红的天,将自己紧紧的笼罩,就像是一场繁花盛开,只为我一个人绽放,簇拥着心,柔化了情。
我在浮生兜兜转转,只为追寻那一抹白雪初霁后的光亮,我在那段时光里寻寻觅觅,只为了将安放在你身上的心移离到红尘深处,锁上一份清幽。
我怀揣着炽热的心,寻走在广阔苍穹下,想象着三毛于我并肩,林徽因与我作伴,心便不再孤寂。
过往流年的韵脚里,是我拾掇不起的忧伤。
我也曾是一个为爱飞蛾扑火般的女子,我也曾是一个感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多愁善感女子。
只是这一切,明明明白逝去如东水,还依然傻傻地痴情等待,等黄了思念,等瘦了执着。
如今回望里,才发现,自己痴痴地等待着别人给我一世繁华,最后只得到孤身葬花的结局。
于是,慢慢明白,有些东西,失去了,就让它如飘零的飞絮,心无所寄,心无所依的飘荡在茫茫的天空里。
有些东西,不必企求于他人,就像是弱水三千,我亦不需取一瓢,便也能够安然自若的游离期间。
我,只是万千繁华,红尘滚滚里一枚微乎其微的小女子。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能捻一朵菡萏为我填色,取满天繁星为我明亮双眸,摘满地的紫罗兰为我做裙摆。
我能够做到不争,不抢,但是,却无法做到蓬头垢面地苟延残喘。
只愿自己,能够在一米阳光里,三寸舞台上,演绎自己的精彩,无须喝彩,但是内心却也能丰盈。
无需期盼别人给你一场繁华盛宴,你自己,便能够给你自己一世的繁华,待繁华落尽,你不必失落。
因为,下一场繁华仍由你随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