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中国马路的句子

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进行评论,英语作文,初三水平就可以了。

The picture shows what the Chinese style of crossing the street is. It is clear that some pedestrians tend to run the red light in groups when crossing the street. This phenomenon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China.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Some people are always in a hurry, so they ignore the traffic signal to save time. Others lack safety awareness,thinking drivers have to stop because so many people cross the street together.Actually running the red light is very dangerous because it may lead to more traffic jams and accidents. I hope immediat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is bad behavior. First, the public should beeducated to follow the traffic rules. Second, more overpasses should be builtto make it easy to cross the street. Besides, whoever breaks the traffic rules shouldbe severely punished. By doing so, we will be able to get around safely.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话题的作文

“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

”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

“红灯停,绿灯行。

”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

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

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

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大凡到过西方的中国人,无不对西方世界中行人过马路的那种自觉意识,不见绿灯绝不横穿马路,即便是视野所及内无一辆汽车,而赞不绝口。

行人如此,司机更是如此。

今年八月底,我随凤凰网十大名博考察澳大利亚。

从悉尼驱车前往首都堪培拉,一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地赶路,我们的旅游大巴却不急不躁。

司机匀速开车,从不超速,“安全”二字似乎镌刻在他的行车规则之中。

当行人站在马路边上,似乎要通过。

司机远远看到就减速,缓缓停在行人面前,用手势微笑着示意行人通过。

即便是在高速公路,看到考拉一蹦一跳地横穿,也立刻减速刹车,让考拉安全通过。

我坐在司机身边,不禁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司机说,“这是起码的,交通规则的制定,就要自觉遵守,这样才有章可循。

尊重他者,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真守法。

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

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

在中国,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

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

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

“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

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

而闯红灯被监控纪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

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

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

世界上的规则文化,伴随着工业文明、都市文明和公民社会而成长、成熟。

而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业社会自由散漫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还很大。

中国是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后发国家,公民社会更是“才露尖尖角”。

当代中国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跳出农门成为都市人,或从农村移民到都市。

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无须深刻的规则意识,如同种麦子,上午八点种与九点种有区别吗

无视规则的“农民习气”,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根深蒂固,难以纠正。

中国人成熟的规则文化,还有一二代人的路要走。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

交通规则,是现代人们最常见的公共规则。

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

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

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

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

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

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

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

“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的。

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

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

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规则制定者的人本缺憾。

在中国马路闯红灯,有时候是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太多,而且根本不让行人。

在指责行人违章过马路的同时,还应看到在不少地方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忽视和漠视行人交通权利的倾向,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

为什么横跨道路栅栏的危险行为屡禁不绝

这与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有极大关系。

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

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

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

行人过马路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它体现了城市对行人交通权利的关怀程度。

道路设施应以人为本,只有保障人的通行便利,才能逐步培养公民良好的交通法规意识。

到那时,马路上的“流氓一小撮”也许就不再流氓了。

知名时评家童大焕说:“良好的规则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源于公民平等自由的参与,而不是强者的逻辑,弱者的服从”。

而以人为本的善政,无疑是公民自觉参与的发动机。

“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

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

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

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

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不下踩油门的脚。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闯红灯

不也就是从马路这头过那头,快那么几分钟。

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这是现代人的常识,可大家就是忍不住“凑够一撮人马上走”。

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

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

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

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

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

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

矫正“中国式过马路”,依靠人人平等的法治。

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司机开车文明,一方面是公民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违法。

违法被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而在中国,司机对逆行、乱掉头习以为常,少数司机违法被交警抓到了,不仅不认罚还打骂交警。

而行人闯红灯,更是司空见惯。

难道大家真的不知道违法吗

是因为大家都信奉“法不责众”、“法外有情”,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而不是找法律。

所以矫正“中国式过马路”,建立中国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必须普及法制文化,健全法治社会。

酒驾在过去,一直是中国的马路杀手,每年都有数十万鲜活生命,丧生在醉醺醺的车轮下。

而自从酒驾入罪,以刑法打击酒驾违法行为时,“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成为职业司机和私家车主的自觉习惯。

打击酒驾之所以取得奇效,酒驾事故锐减,除了空前执法力度,更主要的是不管涉及到谁,一律刑拘,体现了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树立了法律应有的尊严与威严。

如果制定规则者不执行规则,就会成为规则的最大破坏者,规则形同虚设,就会成为政治粉饰。

规则与法律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倡导讲规则,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其实便是为了提倡法律意识,为法治的实现做贡献。

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

“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

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

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

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

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

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

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

请以“‘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

1、这就是我门老街。

宽,但它着我们的快乐,它不繁华,可它让我们倍感温馨。

它个我家门前有一条街。

它不宽,两辆车不能并在一起走过去。

它也不繁华,也没有炫丽的彩灯来把它装饰,就是这样一条其貌不扬的老街,每天却能给我们带来缤纷的生活。

…………2、街道经不起几个转弯,变得越来越窄了,成了巷弄。

原来不是两条平行线,却也没有相交点。

只是她会欣喜一番,因为有一家店很亲切。

中午的时候,她会停留在这家店前,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吃,家乡的味道扑鼻香。

还有很多的其它餐馆,可是她独爱这里。

那些只有陌生的感觉,即使这条巷子多么不堪入目,这家店干净简单,是熟悉的踏实感。

…………3、置身于街道期间的我,就是红尘中一粒沙。

生命就是一条在岁月时空中的一段街道,前面的还在诞生,后面的却已风化。

一个个生命的演绎,一条条街道的兴衰,都遁入无形无边的大道。

街道,穿越过浮华的都市,总是连通着那些风扬的尘土、峥嵘的石、碧绿的草。

寻找心境,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脚步。

…………

描写道路两旁的景物的句子

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

天空象是刷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蓝晶晶的,又高又远。

一轮圆圆的月亮,从东边的山梁上爬出来,如同一盏大灯笼,把个奇石密布的山谷照得亮堂堂,把树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点点,悠悠荡荡。

宿鸟在枝头上叫着,小虫子在草棵子里蹦着,梯田里春苗在拔秆儿生长着;山野中也有万千生命在欢腾着…… 街道两旁店肆林立,薄暮的夕阳余晖淡淡地普洒在红砖绿瓦或者那眼色鲜艳的楼阁飞檐之上,给眼前这一片繁盛的洛阳城晚景增添了几分朦胧和诗意。

行走着,身前身后是一张张或苍迈、或风雅、或清新、或世故的唐人脸庞,车马粼粼,人流如织,不远处隐隐传来商贩颇具穿透力的吆喝声,偶尔还有一声马嘶长鸣,萧睿自感犹如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斓的丰富画卷之中,禁不住停下脚步,眼望着血红的残阳,复杂的眼神意欲要穿透回自己那个一千多年后的时空。

随意在繁闹的大街上徜徉着,脚下一片轻盈。

绚烂的阳光普洒在这遍眼都是的绿瓦红墙之间,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帜,那粼粼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无一不反衬出盛唐民众对于泱泱盛世的自得其乐。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数千年历史长卷在脑海中浮现,洛阳的景观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热风拂面,行走在唐人间,萧睿眼望着体味着这盛唐洛阳的繁华喧嚣,心头没来由地一喜,又是一叹:洛阳,是当时的世界名城,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然而,这座名城又无数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军对垒的战场,宏伟的宫殿,繁华的市区,几度化为丘墟,又几度繁盛。

无论是城中车水马龙的闹市,还是城外高山流水的庄园,都带着梦一样的神采,带着诗人笔走龙蛇的余香,带着酒客们畅饮流连的欢笑。

此时的陪都洛阳,被诗人们写进了诗句里,写进了**里,塞在了一个酒坛里或者一个箱子里,或孤饮,或聚会,或行走。

这是一条幽静得近乎死寂的小巷。

萧睿抬头望了望天,天色湛蓝阳光毒辣,丝毫也找不到戴望舒笔下那“撑着油纸伞独自前行”的寂寥雨巷的感觉,只好暗笑自己有些无聊,这才缓步向前行去。

小巷两边是破旧而古朴的长满青苔的临近平民院落的院墙,有些院墙上还铺陈着密密麻麻绿油油的爬山虎藤蔓,在狭长的阴影下,似乎将这夏季洛阳的闷热扫荡走了一些,有了些许清凉的感觉。

描写路口的句子

1. 每天无数行人、车辆沿着这条大道向前行进,就像行进在绿树红花的长廊里。

2. 汽车的喇叭声,满街行人的喧嚣声,使节日的街,变成上下翻滚的一锅粥。

3. 宽阔的马路上,样式繁多的汽车穿梭来往,像一条彩色的河在流动。

4. 忽然,全部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的灯光照在马路上,街道像镶嵌了一串美丽的珍珠,过路行人的身上仿佛都披上了漂亮的彩衣。

5.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平湖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

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 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

6. 傍晚,路口,母亲牵着孩子的手,正准备红灯过马路,但孩子的手却紧紧地抓住母亲温暖的手。

孩子望着远处的红灯,坚定地说道:“妈,红灯!”母亲微微一愣,旋即颔首微笑。

7.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街道上的车越来越多,因此频频发生交通事故,夺走了许多人宝贵的生命。

8. “文明交通,平安出行”,应当从每个人做起。

首先,象我们这样的小学生,应该要做到不闯红灯,走斑马线,不能为了赶时间就闯红灯,也不能在斑马线猛跑。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展的生活富裕了,特别是人民的交通方面多姿多彩,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10. 就拿交通堵塞来说吧,有时候坐车比步行来得慢,上班和下班都非常拥挤。

还会让员工们迟到。

11. 走到街上,从东边的小巷,西边的工厂,南边的学校,北边的机关,涌出了一队又一队的人。

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年逾花甲的长者,有神采飞扬的教师,有欣喜若狂的学生。

喇叭吹响,唢呐高奏,锣鼓钹响成一片。

12. 在夜幕的衬托下,街道上的汽车一辆紧接一辆,一排紧挨一排,好似流淌着一串耀眼的珍珠,又像是一行行闪烁的星星在移动。

13. 站在高楼上遥遥远眺,只见远处的建筑物鳞次栉比,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上车辆穿梭,行人往来不断。

14. 人们的“花”伞亦陆续出笼,在街头巷尾间川流不息,来往不断--哈!竟像是落英碎锦般地缤纷啊!15. 入夜,街道上灯火通明,来往的汽车如织如梭。

16. 每条大街小巷,都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身影在蠕动,像河水一样流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17. 下班的人潮,川流不息的路人,车水马龙的街道,风驰电掣的摩托车,谱成了一首紧张而刺激的“惊愕交响乐”。

18. 一座座立交桥宽阔平坦,四通八达。

宽阔的马路在雨水的冲刷下十分干净,一辆辆川流不息的车辆,欢快地奔驰在上面。

19. 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明,一幢幢高楼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也都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

20. 近年来,因为交通的便利,在我的心目中,苏州和无锡基本已经算是同城了,连从无锡去苏州玩基本都是乘公交车去的,并且也不见得比火车慢多少。

中国的马路明明是人走,可为什么还叫马路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

什么意思

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

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

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

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

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

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

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

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

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

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描写中国马路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