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与袁世凯又怎样的私交
在百日维新的后期,新党感觉到后党对维新的威胁迫在眉睫,谭嗣同出于拢络军队实力派的目的,选中了与后党无甚瓜葛的袁世凯,由此光绪对其多次招见,破格提拔,袁此时是惶恐不安的在帝后之争中走钢丝。
但这个却引起了后党重臣荣禄的疑心。
在谭嗣同9月18日夜访法华寺,胁迫袁世凯诛荣禄、兵围颐和园之前,荣禄就已经得太后谕,调聂士诚部断袁军进京之路,掉董福详部开赴北京。
而在谭袁会面的当晚,御史杨崇伊等人奏请太后即日训政诛康党的折子就已经递到了庆王府,并于第二日一早送到了颐和园。
慈禧看后大以为然,立即通知荣禄做好一切准备。
袁世凯次日赶赴天津受荣禄招见时,聂士诚部已入津,袁实际上已经被荣禄软禁。
1898年9月21日太后宣布训政通缉康党,袁明白帝党已经玩完了,由此和盘托出了谭嗣同夜访法华寺的政变计划,于是有了六君子血染菜市口。
由上面这个资料看得出来,太后废帝训政,通缉康梁应该是早有谋划,与袁世凯的告密无关。
而后来谭嗣同等人的被捕,则与袁世凯有直接关系。
戊戌维新早就注定失败的苦果,四万万中国人留着猪尾辫搞得成君主立宪么
武昌起义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几分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又有何等的改朝换代的狂飙。
多米若骨牌般倒塌的南方各省,有几人懂得三民主义
然而孙中山一句“驱逐鞑奴,恢复中华”却燃起了燎天之火。
满清的君主立宪注定要失败,因为辛亥革命包容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当我们庆幸没有拖着猪尾辫走到今天之时,对与孙中山联手结束满清统制的袁世凯又产生了几分好感。
因为这种新旧人物联手的特色,将革命的暴力因素降到了最低点。
一个玩世不恭的世族浪子,一个投笔从戎的淮军小官,一个平定朝鲜的勇悍将领,一个屡挫日本的朝鲜总督。
投机强学会,出卖六君子的变色龙;小站练新军,北洋军阀纵横中国数十年;联手孙中山,结束千年帝制创共和;复辟皇帝梦,被指为窃国大盗千夫所指暴病而终。
我觉得是失策的,因为袁世凯的告密,谭嗣同等被杀害。
维新变法最后走向失败戊戌变法的真相--袁世凯非主动告密(4) -------------------------------------------------------------------------------- 2004/10/28 14:28 北京日报 2.袁世凯对维新党的承诺: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袁世凯对维新派做过全力支持的承诺,从毕永年的记载中可以证实。
毕永年是谭嗣同的好友,为人豪侠,谭嗣同邀请他到北京来实行兵变,待劝说袁世凯杀荣禄,围颐和园后,即由毕永年率领勇士,拘执太后。
康有为对他说:袁极可用,吾已得其允据矣!乃于几间取袁所上康书示仆,其书中极谢康之荐引拔擢,并云赴汤蹈火,亦所不辞。
康曰:汝观袁有如此语,尚不可用乎?仆曰袁可用矣。
袁世凯给康有为的信中: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这分明是愿意执行极危险的任务,袁写信时不一定知道要围园劫后,但必定已知道康有为要借重他的兵力,去对抗守旧派,故而做出赴汤蹈火,亦所不辞的承诺。
这样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八月初三维新派核心人物,跪诵密诏,谋救光绪时,这是多么机密的大事,竟会有袁的代表徐世昌在座,正因为袁世凯已做出十分肯定的承诺,维新派才会对他完全解除戒备。
维新派与徐世昌跪诵密诏,商量救光绪时,自然会谈到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劫持太后的密谋,因为这是维新派既定的策划。
毕永年七月二十七日到北京,二十九日,事态紧急,维新派走投无路,就要把策划多日的密谋付之实施。
他们请徐世昌一起看密诏,就是要说服徐同意进行兵变,围园夺权,据康有为的说法吾乃相与痛哭以感动之,徐菊人亦哭,于是大众痛哭不成声。
但是,实行兵变的关键人物是袁世凯,徐世昌不能决定这样的大事,于是就有当夜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与袁世凯面谈之举。
因此,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就不是一桩突然的、冒失的行动。
如果袁世凯与维新派交往甚少,属于圈子以外的人,谭嗣同会那样冒冒失失地去夜访他,向袁谈极机密的消息,要袁去做极危险的举动吗?谭嗣同是血性汉子,豪侠任气,为事业而不惜自己牺牲,但他是读书明理的人,不是莽撞的冒失鬼。
据毕永年说,谭嗣同不赞成围园劫后的举动。
谭云:此事甚不可,而康先生必欲为之,且使皇上面谕,我将奈之何?为了挽救维新事业,执行光绪与康有为的命令,谭答应夜访袁世凯,不惜一走龙潭虎穴。
如果袁世凯事前没有赴汤蹈火,亦所不辞的承诺,他未必肯如此冒失从事。
尤其是袁世凯的《戊戌日记》中把谭嗣同写成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气焰凶狠,类似疯狂,腰间衣襟高起,似有凶器,并非事实。
这样的描写只是袁世凯为了掩盖自己和维新派的密切关系而编造出来的。
3.为保全自己,袁世凯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党袁世凯虽早已参与维新派的谋划,并承诺要支持维新派,但八月初三日提出了杀荣禄,调兵入京围颐和园劫持太后之谋,袁世凯犹豫了。
因为执行此计划极其冒险且难度很大。
袁军虽精锐,但周围有聂士成、董福祥的军队牵制。
聂、董的军队人数远在袁军之上。
且袁军驻扎小站,离北京二三百里,要长途行军,突破聂、董二军的阻拦,奔袭颐和园,成功的把握实在太小了。
袁提出到天津阅兵时,光绪帝走入袁营中的设想。
这一计划可能维新派与袁世凯早已商量过,袁主张实行这一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袁世凯握精锐之师,有天子在营中,以静制动,谁敢有异言?但当时形势已迫在眉睫,维新派知道等不到天津阅兵,慈禧太后就要下手了,对袁世凯表示失望。
故翌日(八月初四)康有为即奉旨离京,留在北京的谭嗣同、梁启超等没有想到袁世凯告密,而事实上袁亦并没有立即主动告密。
荣禄一直在窥测事态的发展,袁世凯被召进京,封为侍郎,荣禄很紧张。
谎称英俄在海参崴开战,大沽口外,战舰云集。
故调动军队,把聂士成军调到天津,把董福祥军调到长辛店,以防不测。
并写信给袁世凯,催他赶快离京返津,袁世凯回到天津,并没有发生像他在《戊戌日记》中所说与荣禄的谈话,而荣禄只是把他留天津,未让他回小站营中。
并且像前文引张一?、陈夔龙所记,荣禄对袁世凯严密防范。
袁世凯听说北京发生政变。
慈禧太后再出训政,捉拿康有为,吓得魂飞天外,以为密谋已经败露,故大哭失声,长跪不起,向荣禄表示忏悔,并将谭嗣同夜访之事,和盘托出,为保全自己,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谭嗣同策动袁世凯的事情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但是,改革措施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很多上谕都成了一纸空文。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决定实行兵变。
八月初三深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世凯的寓所法华寺,托以出兵相救的重任,说服袁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
八月初五日,袁世凯回天津后没有立即向荣禄告密。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训政,光绪帝也被囚禁起来。
八月初六日晚,当听到政变消息后,袁世凯以为事情已经泄露,为保全自己,才向荣禄和盘托出了“围园劫后”的密谋。
八月初七日,慈禧太后得知维新派有罢黜太后之意后,恼怒至极,对事件性质的认定有了重大转变,因而下令大肆捕杀维新人士,致使事态扩大。
袁世凯因告密有功,受命署理了几天直隶总督,其新建陆军还得了4000两的赏银。
慈禧太后为表示对他的信任,还特准他在西苑门内骑马。
此后,袁世凯便以慈禧太后和荣禄为靠山,走上了飞黄腾达的捷径。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三言歌谣,讽刺了袁世凯这种出卖维新派的做法:六君子,头颅送。
袁项城,顶子红。
卖同党,邀奇功。
康与梁,在梦中。
不知他,是枭雄。
戊戌政变之初为什么不把谭嗣同捉拿了呢
原因很简单,慈禧太后当初并不知道维新派有杀荣禄,围颐和园的策划。
所以当戊戌政变发生时,慈禧只是将杀戮的矛头指向康有为和梁启超。
可是政变发生后,袁世凯为了自保(他担心谭嗣同等四军机章京被捕后,禁不住严刑逼供,将夜访法华寺的事情说出来,必定牵连自己)所以袁世凯先发制人,将谭嗣同夜访的事情和计划全部说出。
应该说戊戌政变发生在先,袁世凯告密在后,这样你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谭嗣同在政变之初没有被捕的原因了。
慈禧得到消息后,一下子扩大了杀戮的范围。
将四军机章京全杀了
如果你想知道的更详细,可以看一下高阳先生写的著作《温故戊戌年》。
应该说上苍还是很垂爱谭嗣同的,上帝给了他逃生的机会,可是谭嗣同他放弃了,为了信仰,他放弃了生的希望
慈喜下令抓维新派的时间
袁世凯会面谭嗣同的时间
袁世凯向容禄告密的时间地点
建议你看看《袁氏当国》,会对你的历史观有帮助。
维新派太嚣张,方法过分。
袁世凯的所为可以说是没办法的情况下的必然,因为后党对维新派的情况是掌握的,就是看看老袁老实不老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