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柏拉图的人物格言

柏拉图的名言 最好是英文的

在《理想国》第二卷中,当格劳孔说完他的契约的正义观之后,讲述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极简略地说是这样的:吕底亚人古各斯(Gyges)的祖先是一个牧羊人,有一天走进一道深渊,发现一只可以使自己隐身的戒指,就想方设法谋到一个职位,当上了国王的使臣。

他到国王身边后勾引了王后,跟她同谋杀掉了国王,夺取了王位。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内容介绍:《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

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

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

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关于体育的名人名言

1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朱德2、一个民族,老壮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

——皮埃尔·顾拜旦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4、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居里夫人5、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6、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7、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马雅可夫斯基8、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

——歌德9、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

——亚里士多德10、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蒂素11、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朱德12、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13、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苏格拉底14、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卢梭15、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蒂素

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新柏拉图主义,古希腊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并对西方中世纪中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流派主要基于柏拉图的学说,但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新的诠释。

新柏拉图主义被认为是以古希腊思想来建构宗教哲学的典型。

新柏拉图主义流行于公元3—5世纪。

它虽然被归属于柏拉图主义阵营,但却带有折衷主义倾向,与亚里土多德学说和斯多亚派有着明显的联系。

新柏拉图主义最早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那里几百年间一直都是希腊哲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交会地。

该学派的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Ammonius Saccas),不过最重要的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Plotinus, 204/5~270年)生于埃及。

普罗提诺早年在亚历山大学习、研究,直到公元243年到罗马定居。

普罗提诺的作品主要都是他晚年的讲课笔记,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等思想熔为一炉,从而为基督教文论的基本取向和奥古斯丁等人的神学思考铺平了道路。

与柏拉图的“理念”相似,普罗提诺也将美的根源归结到彼岸世界,并对有别于世俗艺术的“美”的追求本身怀有极高的期待。

这一方面使西方人借助艺术寻求超越的冲动得以传递,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批评去揭示文学背后所隐喻着的永恒真理甚至信仰的启示。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

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

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二为一。

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普罗提诺论证说太一、理智和灵魂为“三个首要本体”。

“本体”,指最高的、能动的原因,现代人也把它译为“原则“。

严格地说,本体并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具体的神。

它超越存在和本质,因而可以决定存在和本质。

第一本体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它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

太一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

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

它的善不是伦理之善,而是本体的完善和圆满,或者说,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

正因为如此,它不能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

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它无形式、无善、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或行动。

普罗提诺特别强调太一或善的否定特征,以此说明它超越了“是”所指示的存在和本质,太一不是一个东西。

他说:“正依靠一,所是的东西才是东西。

除了一个东西之外,它还能是什么呢?除去一,它就不再是什么东西了。

……任何东西失去一也就失去了其所是”。

这表明,普罗提诺可能意识到柏拉团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最高原则的分歧,他同意柏拉团把善作为最高原则,而不同意亚里士多德把“所是的东西”作为最高原则。

不具备多样性原初的一太一之所以没有任何肯定性的特征的主要理由是,它不具备多样性,是不可分割的原初的一。

另一方面,一切能够肯定的东西都有它的对立面,都是区分和分割的结果,只能归属于“多”,而不是“一”。

比如.太一没有思想、意志和行动,因为在它之外,没有一个与之对立的思想对象、意志目标和被作用者。

太一甚至不能意识到自身,不能在自身内部作出思想者和思想对象的区分,因而不能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思想的思想”。

不可知性太一除了可用另外一个名称,即“善”来指示它之外,不能被说成“是”什么,“有”什么。

我们只能说它“不是”什么、“没有”什么。

太一的否定性质同时也是它的不可知性。

普罗提诺说,太一不是理智的对象,因为“理智只能认识事物,因而陷人多样性,失去了一心。

再说,理智只能靠概念和范畴去把握对象,而一切概念和范畴都需要区分才能被定义,因此只适用于能被分割的东西,但不适用于不可分割的太一。

这里需要说明,普罗提诺虽然否认太一是可知的,但同时又说,太一能被观照。

观照不是区别分辨的认知活动,而是热忱的道德追求。

我们将看到,他是用人神相通的宗教神秘主义来解决人如何观照太一的问题。

流溢说普罗提诺虽然没有用过多的概念来规定太一,但却用形象来比喻它。

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

按照这些比喻,可以想象,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称为“流溢”。

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

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但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任何东西,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

”或者毋宁说,流溢是善的自然流露。

普罗提诺说,物满自溢,这个道理甚至连无生命的事物也要遵从。

无生命的事物尚且尽可能地滋生繁殖,何况那最完善的太一呢

最完满的原初之善怎么可能封闭在自身之内,好像嫉妒无能似的呢

它是万物的力量。

其二,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

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希腊哲学从早期的“补偿原则”到后期的“流溢说”,经历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按照前者,生成是一种缺失,有待生成物的归复作为补偿;按照后者,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是自满自足、产生外物而又不需外物的补偿。

前者反映出早期自然哲学脱离宗教世界观的趋向,后者反映出后期哲学归复宗教世界观的相反趋向。

第二本体心灵“理智”即希腊文的“奴斯”,或译为“心灵”。

理智是最先从太一中流出来的本体,被产生的本体不再保持原初的绝对统一性,它包含着一些原初的区分,因而具有肯定性质,可用最一般的范畴表示它。

当然,理智仍然享有太一的统一性,因此,被区分出来的多样性仍然是统一的。

如果说太一是绝对的一,理智则是一和多的统一。

用柏拉图的语言来说就是,单一的理智是造物主,众多的理智是理念,理念存寓于造物主或神圣理智之中,每一理念部分有神圣理智而成为造物主借以创造的原型。

这就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的辩证法。

理智普罗提诺还进一步说明了适用于理智的范畴。

它们是:思想和存在、异相同、动和静。

理智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想的思想”,它既是思想活动,又是思想对象。

思想活动产生于思想对象的存在,被思想的存在反过来赋予思想活动以存在。

思想和存在是在理智内部作出的区分,都是理智必不可少的性质。

对于思想活动,可进一步区分动和静的性质,对于思想对象,可进一步区分异和同的性质。

思想以其运动产生思想对象,以其静止保持自身位置不变,犹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动的推动者”。

再者,思想对象各有差异,否则将不能被思想;但又有同一性,既与自身,又与其它对象保持同一,否则将不会成为同一个思想活动的对象。

以上六范畴基本取自柏拉图的“通种论”。

普罗提诺认为、通种只适用于第二本体“理智”,因为它们是区分的产物,不能适用于不能被区分的太一。

通种表示的三组区分是最高的理智区分,是一切可感区分的前提。

第三本体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

普罗提诺说,理智的流溢是对太一的流溢的模仿。

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所说的世界灵魂。

它是一种能动力量。

它的能动性表现在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即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也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

或者说,灵魂既是一,又是多,但不像理智那样,是一和多的统一。

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因而是一;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之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它是多。

普罗提诺使用哲学与宗教相混杂的表达方式,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三个本体,但又是同一个最高的神。

他和其他希腊人一样,相信星辰日月都是神,但他在哲学上却是一神论者。

用单数大写的神表示三大本体。

用哲学的语言说,神即是一,或是绝对、纯粹的一(太一),或是一和多的统一(理智);或既是多,又是一(灵魂)。

就是说,三个本体为同一位神。

后来的基督教教父将“本体”译为神的“位格”,把神作为单一实体,引申出上帝“三位一体”的概念。

在伦理学上,普罗提诺认为,灵魂趋向自然,同物质相结合是一种堕落。

人要克服这种堕落,必须回归到“太一”。

他把回归“太一”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净化灵魂的阶段,使灵魂摆脱物欲的束缚,指向纯粹的心智。

第二个阶段是理性沉思,在这个阶段上表现为纯粹的概念活动。

第三个阶段是出神或直觉。

当人达到出神状态,就会排斥一切感性因素和理性判断成分,与神合一。

当然,一般人是达不到这种最高境界的,只有道德高洁、智慧超群的人才能享受如此殊荣。

他的学生波菲利告诉我们,在他与老师相处的六年中,普罗提诺曾经有四次达到“出神”状态,而他本人自然不如老师,在68年中只有一次达到这种境界。

由上述不难看出,在普罗提诺的哲学中,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的理性思辨精神已经不多了,代替它的是神秘主义。

所以,新柏拉图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的理性思辨精神的衰落。

它对后来的基督教神学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可感世界普罗提诺承认在三大本体之外,还有质料。

质料没有任何规定性,包括形状的规定性,但质料不是“虚无”,而是“非是者”、非存在。

非存在并非一无所有。

而是一团漆黑的混沌。

排除了事物所有性质之后,事物不成其为事物,剩下的只有质料。

正如涂抹一切颜色之后仍有黑色一样,质料并不是完全虚无的状态。

质料和太一是对立的极端,犹如黑暗与光明光明的对立。

正因为如此,由太一发端的流溢终止于质料,犹如光线不能穿越无际的黑暗。

然而,灵魂以其活跃的能力,却能与质料相结合,产生出个别的、可感的事物,它们的总和就是可感世界。

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希腊语:∏λάτων,英语:Plato,大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家中排行老四。

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由于老师的不公正遭遇,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

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

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

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

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

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

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

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

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三人对古希腊以及后来的西方思想和文明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主要著作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

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I II III 《飨宴篇》《斐德罗篇篇》IV《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柏拉图伪作也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下著作被认为是后世伪托的作品:《米诺斯》(Minos)《欧律克西亚斯》(Eryxias)《泰戈斯》(Theages)《克里托芬》cleitophon《爱人》(Lovers)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译本的译者主要有严群、陈康、王晓朝等。

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译。

柏拉图思想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

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

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

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

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

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

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

”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

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

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

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

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

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

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

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

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

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

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

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图的教育观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

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

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

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

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对体育的看法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

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

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

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

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

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

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

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

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

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3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

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

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

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政治家篇》约作于柏拉图后两次去叙拉古之间(公元前367~前361),这是他在叙拉古的政治实践受到挫折,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

《政治家篇》主旨是讨论真政治家及政治的定义。

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

他认为,真政治家(哲学王)无需用法律统治,但现实中真政治家极为罕见,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还有一定的作用。

因为政治不仅是一种艺术,亦是一门科学。

法律对于政治家,犹如教练和医生的训练方案和处方一样,法律虽然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却是必要的。

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

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设计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包括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细则。

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第二等好的城邦与《理想国》中的正义之邦相比,在具体措施上有很大区别。

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学王执政的贤人政体转为混合政体,以防止个人专权。

《理想国》主张统治者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法律篇》则恢复了私有财产和家庭。

《理想国》中划分公民等级是依照其先天禀赋的优劣,而《法律篇》则是按照后天财产的多寡。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

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

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

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

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

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

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在中国柏拉图的理念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

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

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

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

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

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

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

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

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

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

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柏拉图的人物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