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飞夺泸定桥优美句子摘抄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怎样摘录几笔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哪部分与“飞”有关

哪部分与“夺”有关。

二、新授(一)可以说这是一场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

那么,红军的“智”、“勇”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边默读边画在书上。

(二)自学后交流。

(通过谈体会,有感情的朗读,评读的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时可利用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教师点拨:尤其把课文中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思想感情。

1、智:识破诡计,智定策略为了阻拦红军北上,敌人“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还“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面对路远(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时短(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强(已有两个团,又派两个旅)的不利形势,红四团果断作出决策:抢在援敌之前赶到泸定桥。

排除艰难,智斗援敌红四团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一边翻山越岭,一边还要打击阻击的敌人,在“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时,“天又下起雨来”,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发现了河对岸的敌人,红军战士索性“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听到敌人问话时,红军战士高声答话,声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消除了敌人的疑心。

就这样,红四团“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为成功地夺下泸定桥打下坚实的基础。

2、勇: “险”中见勇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

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难”中见勇 “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守敌凭着有利的地势,扼守桥头,气焰极其嚣张。

我们的红军呢

他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过桥之“难”反衬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

“激”中见勇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听到党的号召,战士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仅用了两个小时,敌人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

从战斗的“激烈”中我们再次看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桥下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

这险境让人心惊胆战,但它却挡不住英勇的红军战士。

(播放课件,自读第六自然段)(教师激情导入):湍急的大渡河发源于边远的西北青海省,奔流干起伏的山峦之中,这些山和喜马拉雅山相连。

青海是一片只有高山、沙漠和森林的荒原.大渡河水流湍急,几乎是从正北流向正南,然后东折,泻入成都南边长江的一大支流岷江。

大渡河两岸峭壁耸立。

对—支军队来说,又是出奇的艰险——渡江艰险,登攀陡峭山崖上的小路也很艰险。

河并不宽,但其流速和多变的流向以及水中的游涡和礁石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个危险的去处。

战士们浑身淌着汗水,伏在铁索上一节一节地向桥那边爬去,谁也不去看下面翻滚着的激流。

一节又一节,一尺又一尺,艰难地向前移动着。

三连的战士拿着新木板跟在突击队员后面,一边往前爬,一边把木板往桥上铺。

前面,国民党士兵把煤油浇在没有撤去的木板上,燃起熊熊大火。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突击队员,他们继续向前。

到了桥的那一端,他们爬上敌人来不及抽走的桥板,在浓烟和烈火中发起强攻。

他们一边跑,一边端着冲锋枪猛射。

当被烟熏黑、衣服也着了火的红军战士冲上对岸时,国民党守军逃跑了。

在这场拼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

这次勇敢的行动保证了艰难的长征将以胜利告终。

自由读6-8自然段,然后指名读—评读。

(三)小结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受到了奖赏。

他们每人得到了一套列宁服、一个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

这是红军战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比金质奖章要好得多。

三、总结回应课题,再有感情读一读感受深的段落。

1、提问: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你对课题中“飞”“夺”的理解。

(“飞”一是意味着快。

时间紧迫,路途艰险,而红四团竟能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兵贵神速,行军如飞;二是意味着突破、跨越了难以逾越的天险。

一个“飞”字高度概括和赞扬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神速与惊险。

“夺”,是争夺、夺取。

文中指的是要把敌人手中控制的泸定城攻占下来。

“夺”既包括跟敌人争夺时间,抢在敌人援军之前到达泸定桥;又包含着在泸定桥展开激战,从敌人手中拿下泸定桥。

) 2、有感情地读一读你感受深的段落。

四、摘抄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飞夺泸定桥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起因接受任务 赶路 夺桥 北上

飞夺泸定桥阅读答案。

急急急

1:比较简单,摘抄即可,我打字不方便。

2:第一段生动描述泸定桥的险峻,为后文战斗的艰难险阻做出铺垫,也衬托了战士们的英勇卓绝,为后文埋下伏笔。

还说明了夺取泸定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最后有总结全文之意,突出红军英勇抗击敌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也升华了这次战斗的重大作用,是长征的决定性胜利,开启了红军抗日的可能。

3:之中一点应该有:能够想象到卢沟桥的险峻程度,和战士们过桥面对敌军的巨大阻力与危险,能突出战士们强大的战斗力,也凸显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与奉献精神。

让我感觉到这次战役的艰难,传奇。

这种题应该有答案的套话,你变通一下就行,希望有帮助。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急需

直接复制词条了~三百年前,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

因渡河不及时,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山珍、肉菜)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

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判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

桥东还有康熙48年的“御制泸定桥碑记”(导游引游客观看)。

关于泸定铁索桥,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22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

1961年国务批准泸定铁索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9根,扶手4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

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导游要指着桥身讲);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

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说是一座寺庙。

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走在桥上,低头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是怎样把这么沉重的铁链拉过河铺成铁索桥吗

当年的红军又是怎样在枪林弹雨之下怎样爬过这103米的铁索吗

我们到了桥西桥头堡的地下,就这座桥的关键所在。

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铁铸造的地龙桩和卧龙桩,并以铁链锚固,我们看见的这根铁柱,就是地龙柱,上面铸有的重量18000斤,这和孙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约也只有它才能撑起这座桥了。

这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左至右看),可见康熙对当时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过来看,“山河统一”又表现了他对疆土完整统一的一种喜悦。

由此可想,铁索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应明白“泸定”二字的意义了。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

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

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

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

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

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泸定桥位于四川西部沪定县,人们常称之为大渡河铁索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

据《卫藏通志》载:“泸定桥”为康熙皇帝命名。

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桥头悬挂着康熙帝御书“泸定桥”三字匾额。

此桥东西跨长100米,宽3米,用9根碗口粗的铁链做底索系于两岸,每根铁链约重2.5吨,由890个扁环扣联在一起,上铺木板形成桥面,桥之两侧各悬2根铁链作扶栏。

桥之两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

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承受铁索的巨大压力。

桥之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

桥东对面左侧置有康熙年间的《御制庐定桥碑记》,上有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

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

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

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荣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这里时,22位红一军团的勇士,面对敌军两个营对江面的严密火力封锁,在这里“飞夺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道路。

三天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和红军后续部队从容地走过沪定桥。

从此,沪定桥不仅以其历史悠久、川藏通衢著称于世,更以红军飞夺沪定桥的英雄业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朱德委员长为沪定桥题的“万里长征犹忆沪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的对联,给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沪定修建了“沪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庐定桥红军纪念碑”,还修建了“红军楼”,这里收藏有大量红军文物、苏维埃政府史料实物,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著名人士的书画、题词,可供游人瞻仰。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

当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

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

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

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

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

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描写“大渡河”的句子有哪些

内容概--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坨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

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

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好词好句--主要战役 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包座战役 激战腊子口 直罗镇之战 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 主要战役 血战湘江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包座战役 激战腊子口 直罗镇之战 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 主要会议 通道会议 黎平会议 猴场会议 遵义会议 扎西会议 会理会议 两河口会议 芦花会议 沙窝会议 毛尔盖会议 巴西会议 俄界会议 榜罗镇会议 吴起镇会议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和第二张。

读书笔记,每一共200字。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记录了正在成长中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

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的长征一篇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和什么两个事件呢

岁月神偷化身一条街道德与法治


飞夺泸定桥优美句子摘抄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