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秦腔戏或皮影戏200字
观园林 听评弹 话十里烟花竹西佳处吼秦腔 耍皮影 看三秦大地风土人情 仄起平收,君应请上联,请君笑纳
皮影戏剧本
大明宫词皮影戏--〈采桑女〉 大明宫词--皮影戏对白 女:;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 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 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男:;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 历险,为了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人般熟识 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清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 知我新婚一夜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对面来的是谁家女子,生得满面春光 ,美丽非凡! 男:;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 女:;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 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泥点,怎么反倒怪罪是我的错误? 男;: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你蓬松的乌发涨 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 畜生倾倒,竟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 女:;快快走远点吧,你这轻浮的汉子,你可知调戏的是怎样多情的一个女子?她 为了只见过一面的丈夫,已经虚掷三年,把锦绣青春都抛入无尽的苦等,把少女 柔情都交付了夜夜空梦.快快走远点吧,你这邪恶的使臣,当空虚与幽怨已经把 她击倒,你就想为堕落再加一把力,把她的贞洁彻底摧毁.你这样做不怕遭到上 天的报应… 男:;上天只报应痴愚的蠢人,我已连遭三年的报应.为了有名无实的妻子, 为了虚枉的利禄功名.看这满目春光,看这比春光还要柔媚千倍的姑娘…… )……想起长安三年的凄风苦雨,恰如在地狱深渊里爬行.看野花缠绕,看野蝶 双双追逐,只为了凌虚中那点点转瞬依恋,春光一过,它似就陷入那命定中永远 的黑暗.人生怎能逃出同样的宿命. 女:;快快住嘴吧,你这大胆的罪人,你虽貌似天神,心却比铁石还要坚硬,双目 比天地还要幽深.看鲜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柔弱;看野蝶迎风飞舞,我比它们 还要纷忙迷乱.看在上天的分上,别再开启你那饱满生动的双唇,哪怕再有一丝 你那呼吸间的微风,我也要跌入你的深渊,快快走远吧,别再把我这个可怜的女 子纠缠…… 男;:看野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渴望缠绵;看野蝶迎风飞舞,我的心也同样为你 纷忙迷乱.任什么衣锦还乡,任什么荣耀故里,任什么结发夫妻,任什么神明责 罚.它们加起来也抵不上你的娇躯轻轻一颤.随我远行吧,离开这满目伤心的地 方,它让你我双双经受磨难… 我感觉这个蛮好的~~~
对联: 吼秦腔,耍皮影,看三秦大地风土民情 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
吼秦腔,耍皮影,看三秦大地风土民情 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追梦想,振国威,展九州神姿物华天宝 五千年青史古今豪情
皮影戏的皮影人物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羊驴皮或其他兽皮。
“”是对皮和皮影戏人物(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扩展资料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皮影戏
皮影戏主要唱腔是什么
皮影戏的流派与唱腔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
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
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
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
陕西的秦腔和当地的皮影戏的唱腔调是不是一样的?
走近关中皮影戏【导 语】皮影戏是陕西关中的一种民间艺术。
陇县地处关中,自然也是皮影戏流行的地区。
昨天下午,好多年没看到家乡皮影戏的宏军他们听说陇县东南镇民间艺术团在村里唱皮影戏,就带上我们赶过去看了。
戏台就搭在村的一个庙里,第一次见到演皮影戏,规模比想象中要小得多,戏台只有一米半长、一米高左右,但幕后的工作却不少。
皮影戏团成员:就你们这样一般演出要多少个人
七、八个人。
怎么分工呢
分工呢这里面有乐队还有演唱者。
一般就是用的人比较少,人少就比较精干,好处就是像在平时演出的时候人少、行动快,再个就是携带的东西都方便,用摩托车,用自行车,携带都很方便的,尤其是走农村里边的山路,方便演出。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
别看一个小小的皮影,但它制作精细、工序繁杂。
材料要用上好的牛皮或驴皮泡软才能制作。
皮影戏团成员:一块牛皮要切成几层,切薄之后打磨,(雕刻)以后再上颜色。
皮影的人物、动物等都是刻成侧影的,用细长棍支撑来牵制表演。
皮影戏团成员:拿筷子的形式来操作这个皮影的手,脚呢,脚要动怎么办
脚不动,就通过你来操作就行,脚它动不了,那它整个人的活动主要是靠
主要是靠这,过来,过去,转动这里,转动这个主杆就是转身了,然后皮影动就是手动。
主要是手,你看,这不是擦眼泪了吗
她有时候就像咱们想把衣服整一整,它就可以这样上。
就这几个手指要比较娴熟,对,这样要比较熟练。
皮影以秦腔为主,演唱者 和操纵者配合默契。
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为 “把式”,一 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
又由于秦腔是陕西地方戏的最主要剧种,其慷慨激昂、宽音大嗓的演唱特点更使皮影戏令关中人喜欢。
皮影戏团成员:(一部戏)三十多个人,它就是换头不换身,换头不换身。
把这个头拿下,可以换成这个,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换,那换等一下谁在换,是下面的人在换,还是
我换,那你不是一个人操作吗
我自己就能换上。
由于皮影携带轻便,所以一个戏团就有这一箱皮影就足够了。
为了防潮,皮影都要用厚厚的牛皮纸来装。
皮影戏团成员:你看,我自己就可以把这些拿下来放进去,你不会玩就放不好。
你看他放还要这样,这样放,这样放就好放了吗。
这一类是什么
这是文官,这是包公。
那刚才那一类是什么
是武官,文官、武官分开着放,要拿的时候就不会乱是吧。
宏军:因为皮影戏是我们这边的特色嘛,在南方呆了好多年没有看见过,所以今天特意赶过来看一下嘛。
当地村民:喜欢他的唱腔,动作,经常看吗
我常年在外面打工,不常看,这次回来碰上就来看看。
然而,记者注意到,前来观看皮影戏的除了宏军他们几个和另外几个中青年和小孩子外,大多数都是老年观众。
(皮影)皮影戏团成员:观看的主要是些农村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不般都不大看,感觉时间长。
以前像每个镇都有一两家,陇县就有十多家,现在剩下五、六家。
皮影戏团成员:现在请你们去演的多不多
现在的人都忙于抓经济,一般是农闲,比如像那些打工回来的,比如这次,机会很好,我们在这里玩一玩,自娱自乐,有可能像这种艺术有可能就慢慢越来越少,甚至会失传。
有没有这个担忧
有啊,但是我们没有这个回天之力。
因为像现在文艺方面像剧团呀这些东西都处于滑坡阶段。
这位团员告诉我们,现在的皮影制作老影人几乎都去世了,儿孙一辈又不想学,为了让这个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不致于流失,他目前能做的就是演好每一场戏,让更多的人喜欢皮影戏,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皮影戏团成员:在我们演每场戏的时候就尽力地去演好每场戏,尽力尽责地尽量能得到观众的好评,希望观众和有关人士能对我们这种很古老的艺术大力地支持。
关中皮影北院门144号,回民街靠近街尾处,是清代榜眼高岳松的老宅。
回民街号称西安最热闹的一条街,夜晚灯火通明,是肉食者和嗜甜品者的天堂。
相比之下,除了檐下满满当当的红灯笼外一片漆黑的高府像是鬼宅。
主人的品味香艳而可疑,墙上挂画里的女人一律坦露酥胸,乳晕历历在目,宗祠里的织锦鲜艳得像是唐卡,卧室床前放着缠足女人的绣花鞋,此外,墙脚的仿明立柜里嵌着一台立式空调。
但是高宅上演好看的皮影。
一把胡琴一双锣鼓,一折名唤“卖杂货”的戏。
陕西口音极富肉感,即便是腰圆膀粗的老伯唱来,也带着一股幽幽的小委屈,令我倾倒。
皮影本身是只可远观的。
在松树和云崖的布景上,货郎挑着两只水桶,摇摇颤颤、循序渐进地调戏女娃儿,他有一部浓密的胡子,竹笠(大概是的)遮住了眼睛,像阿凡提故事里的阿訇;女郎身轻似燕,半推半就,每次回转,半透明的身子就带出一轮蜃景似的光晕,叫人觉得那身子在一瞬间变狭长了,我自然想起山魈来。
虽然戏文的主题是调情,双方却始终显得礼貌尊重,身体接触是万万没有的。
如果要凝神看那跳动的影子的细微肌理,你就会得一种疯病。
(皮影选材以牛皮和驴皮为佳,市面上卖的多数是塑料,虽然店主决不承认,后来在书院门古玩街瞅见的几爿也不例外。
)接下来是拖线偶,耍的是八戒背媳妇。
大婶竟然毫不回避地站在戏台上,一手提一个貌似风筝轴的夹板,另一手五指都缠着线头,分管八戒的手脚和耳朵。
八戒正兀自感叹命犯天孤星,黄衣虎裙的悟空自天而降,紧接着大伯也迈到戏台上,大约是给了八戒什么承诺吧,随后是葱绿袄水红裤的高姑娘登场。
虽然操纵线偶的只两人,交接是不慌不忙的。
大伯几乎一直闭着眼,只有让高姑娘趴上猪背时颇费了一番周折。
我不明白的是大婶怎能让八戒一回头,就戴上了扎得匀称齐整的眼罩。
除了八戒的耳朵,线偶的五官是不会动的,所以无论怎样欢蹦乱跳,总散发出死沉沉的机械气。
说起这机械气,则自有它的魅力,尤其眼珠,竟是越呆滞越好。
我喜欢的傀儡师史云梅耶对这个非常清楚。
院深处有红彤彤的绣楼,绣楼上有珠帘和木雕刻;天井中有井,里面一颗星星也映不出。
最后的关中皮影 最后的关中皮影作者:陈 旭新西部 2005年8期 在这个皮影戏彻底没落的时代,只有梦想和皮影戏本身的魅力支撑着艺人们对皮影戏的坚守和热爱,但是能够支撑多久,没有人知道。
皮影,世人称之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活的绘画”。
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十三世纪初,蒙古大军将皮影带到中亚,从此历经五个世纪,逐步由波斯传入埃及,再传入土耳其,最终进入欧洲,并成为现代有声电影的前驱。
皮影戏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和忽视。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也是现今依然残存着保持传统本貌的皮影戏班子的少数省份之一。
潘京乐因《活着》而闻名遐迩 今天,人们说到陕西皮影,就不能不提到潘京乐,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潘京乐和大牌明星葛优、巩俐合作,在影片里演唱纯正的皮影戏,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电影在国际上获奖,陕西皮影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潘京乐成为陕西皮影戏的代表。
潘京乐是陕西华县人。
陕西的皮影戏分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
一个皮影班社,一般都是由签手(操作表演),前声(主唱),二弦、板胡、下铛等五个人组成,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油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所以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
近年来由于现代视听媒介的普及,皮影戏演出的机会少了。
皮影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为人所爱,一些外国游客尤喜收藏。
德国皮革博物馆和日本民俗博物馆都有华县皮影陈列。
在众多的华县皮影戏艺人中,潘京乐是个幸运者,他回忆光艺社参与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时的情景:“那电影里最早出场的是我。
葛优他们从天津来我家录音,回去后葛优在影棚里模仿比划。
” 潘京乐收集着200多套手抄的皮影戏剧本,“现在我是华县收集剧本最多的人。
没有人会多过我。
”但说着说着,老艺人不觉黯然神伤:“我要一走,好多戏就永远失传了。
” 我从潘家离开的时候,潘京乐的儿子潘新红送我到门外,他对我说:“不知道西安哪家景点需要皮影班子去演出,你要知道这方面的消息,麻烦你给我们打个电话。
”我知道他的意思,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皮影班子的生计问题,他才有充裕的时间去学习父亲的皮影戏技艺,毕竟潘京乐的年事已高。
可是我也去西安一家景点看过合阳线胡皮影演出,观众也是少得可怜,这条路子未必就行的通。
但是我没有去打碎他的希望,我凝视着潘新红的汗衫,那上面印着“1995’台北国际偶戏节”,白色的汗衫已经变了颜色,可是它的光环还在穿衣人的心中闪耀。
在这个皮影戏彻底没落的时代,只有梦想和皮影戏本身的魅力支撑着艺人们对皮影戏的坚守和热爱,但是能够支撑多久,没有人知道。
唱皮影戏的女艺人 我在西安鼓楼附近的高家大院看合阳线胡皮影演出时,发现有一个女艺人在当“前声”。
当时我以为是临时抽调人手的缘故,所以并没有太在意。
但是,等我来到扶风县,找到这个县惟一的皮影班子,却发现了三个演唱皮影戏的女艺人。
在我的印象里,皮影班子都是由男人构成,当我说出自己的疑问时,扶风皮影班子的女班主李海宁说:“男人们忙于生计,以前一个签手离开班子到西安去打工了,可是这皮影戏还得唱下去,女人们就只好替补上了。
” 李海宁没有嫁到席家时,席宗虎还是天天忙着吹唢呐。
他不仅吹奏单唢呐、双唢呐出众,而且四唢呐及口鼻吹唢呐更是一绝。
可是李海宁的到来让他们又恢复了扶风县已经断了十多年的皮影戏传统。
李海宁的父亲是个老皮影艺人,演唱了一辈子皮影戏。
李海宁从小耳濡目染,加上本人又心灵手巧,所以一般的皮影文戏难不倒她。
她既能当“前声”,又能当“签手”,只是在演武戏时,兵将人头落地的特技,她还需要老艺人一伸援手。
这个小皮影班子开展活动后的第一次演出,让李海宁终生难忘。
他们在县城离家不远的街道里搭了一个小小的皮影戏舞台,天黑以后,县城里等待看戏的老人和小孩竟然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当他们唱响“西府碗碗腔”时,一些老人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他们说“十多年都没听过碗碗腔了……” “西府碗碗腔”流传于关中西部的扶风、岐山、凤翔、眉县、宝鸡一带,其名得之于指挥乐队节奏的一盏古老的、带铃铛的清油灯碗。
它除了板头用秦腔戏所用的暴鼓渲染气氛外,一盏玎玲作响的灯碗就是演唱中的“板”,“莲花落”(节子)为“眼”,“板”“眼”相扣,使得音乐旋律和谐,唱腔急缓有序,行腔委婉曲调柔和,花音高亢激越流畅,苦音哀婉凄楚,而用在兵败逃跑时的飞板,则有暴风骤雨秋风扫落叶的气势。
小小的方寸之地,却能再现场面宏大的历史画卷,加上跌宕起伏的剧情,常让观者为之动容。
所以扶风民间有“牛皮人人淌眼泪,为古人担忧”的俗语。
过去扶风县的皮影戏班子有十几个,其中有一个代表人物叫李友才,乳名满仓,人们昵称他为“满儿娃”。
他练就一手“挑线”绝技,同时也熟悉了“西府碗碗腔”的板路和唱功。
等到席宗虎、李海宁夫妇俩的皮影戏班子在扶风县成立时,他们已经是最后一家唱“西府碗碗腔”的皮影戏班子了。
村庙里的一场皮影戏 我曾在扶风县城北街的一个村庙里看到了“西府碗碗腔”皮影戏演出。
李海宁的丈夫还在眉县演出没有回来,李海宁召集了两女三男,背着自己的小儿子,她的女儿则背着自己的二胡一路上蹦蹦跳跳地向县城北街的村庙赶去。
那村庙卧在一个黄土塬下,只有一间大殿,供奉着佛和观音菩萨。
。
大家赶到寺庙的时候,一位僧人带着许多居士出门来迎接皮影戏班子。
我坐在院内,看着李海宁和其他的艺人们开始搭建皮影戏的小舞台。
这舞台真像艺人们所说的那样:“七长八短九块木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挽,十二根线串,两个方桌一个镢头,啥都不管”。
不过李海宁他们还是做了一些改进:把带铃铛的清油灯碗换成了电灯,而且是双排的日光灯,再就是加上了音箱、话筒和扩音喇叭。
六个艺人在院子里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主持寺庙的僧人也来给他们帮忙,一些小孩好奇地从四面八方跑来看热闹,小小的寺院里沸腾起来。
李海宁的女儿坐在院子里拉响了二胡,哀哀的音调在四周弥漫开来,四处的喧闹在乐音中低沉了下来。
夜色苍黑的时候,舞台搭好了,寺庙里亮起了灯,僧人带着居士们在大殿里诵起了经文,他们时不时还在殿堂里变化站立的位置。
法门寺的一位高僧也特意赶来,高亢的诵经声把人们带到佛国的安宁之中。
后来,僧人带着居士们走出大殿,开始在院内巡游诵经,李海宁带着其他艺人赶紧做皮影戏开演前的最后准备。
诵经声忽然戛然而止。
李海宁试试话筒,开始报幕:“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几句吉祥话之后,李海宁告诉大家今晚演三个折子戏:《香山寺还愿》、《二进宫》和《唐王征西》。
戏演了三个多小时,好像还没有要停止的意思。
李海宁的小儿子在一个老太太的怀中香甜地睡着了。
当最后的一个鼓点落下以后,演出结束了,可台前的观众似乎兴犹未尽,一些孩子等到艺人们收拾完东西才肯离去。
将皮影收进箱子,李海宁长长吁了一口气。
夜空中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照亮了麦浪中间的小路。
住在远处的皮影艺人搭乘摩托车先走了,我们剩下的一行人也向万家灯火的扶风县城走去。
李海宁背着熟睡的儿子,口中喃喃地说:“宝贝乖乖,宝贝乖乖,我们回家了,我们回家了……”中国影戏法国的乔治•萨杜尔曾写过《电影通史》,他在第一卷论电影的历史渊源中,没有提到中国影戏,这不能不说是他在研究中的一个令人遗憾的疏忽,因为中国古老的影戏的确曾对电影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我国的影戏,其雏形发轫于秦汉,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
《汉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客有为周君画策者,三年而成。
君观之,与髹策者同状,周君大怒。
画策者曰:‘筑十版之情,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
’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为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
周君大悦。
此策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策同。
”这里的“策”字有诸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读为“荚”,并说:“此条所说印今幻灯之底片。
荚盖豆荚、榆荚之荚。
凡荚皆有薄膜,古者无玻璃,故取荚膜而制底片,取其易于透光也。
”也有学者对此解释提出异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为周君画策者”的确是利用日光照射成影的知识,表演过精彩有趣的影像。
如果说这里的记载还谈不上影戏的话,那么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所记述的汉武帝见亡妻的故事,则称得上是影戏的雏形。
传说汉武帝丧妻以后,常茶饭不思,追念不已。
他贵为天子,疆土辽阔,珍宝无数,但这些都不能使他心悦,他心中最珍贵的已不再是帝王的权势,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复见亡故的李夫人。
宫中总管见汉武帝思念亡妻,日渐消瘦,便前去找方土李少翁说:“皇上思念李夫人,整日郁闷忧伤,不知先生是否有良方可施
”“总管大人,皇上之忧乃因想念李夫人所致,何不让皇上见李夫人一面呢
”“先生所言差矣,皇上既是思念亡妻,又怎能相见呢
难道您能施仙术让李夫人还魂复生吗
”“死生乃天注定,复生断不可能,但安排李夫人让皇上见上一面,山人可施法术。
”总管回去禀报汉武帝,汉武帝得知消息后,立刻下诏,令方士李少翁觐见。
汉武帝对李少翁说:“朕想李夫人,你能让朕见她一面吗
”“回禀皇上,可以在远处隔帐相望。
”“既然你能召回李夫人与朕相见,为何不能与之当面畅叙往昔之情呢
”“皇上容禀,人死不能复生。
山人所施法术只能召回阴魂,因是阴魂,故不得受阳气惊扰。
”“那么说,朕不可与李夫人叙谈。
”“皇上可对夫人的倩影诉说思念之情,夫人可以听到皇上的话语,但不能复言。
当心,切不可近前,否则,阴魂受惊,便会立刻遁隐。
”“朕将照你所说,朕可以马上见到李夫人吗
”“皇上须稍候几日,夫人在阴间要赶来与皇上会面,山高水长,少时不可至达。
”方士李少翁说的所谓法术,实际上是为汉武帝精心设计的一场幻境,他谎称李夫人要在阴间赶路,而真实原因是要花时间在透明的石片上刻出李夫人的像。
方士刻好像后,便用烛光映照石片,这样,李夫人的影像就可以出现在帐帷之上,这就是为什么要汉武帝在远处隔帐相望的真正原因。
据《汉书•外戚列传》上所说,李少翁作好准备以后,便正式安排汉武帝与李夫人见面。
“乃夜张灯烛,设帐帷,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而望。
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熟视。
”在这之中,不知方士是想借法术之说为汉武帝排遣忧愁,还是有意蒙骗皇上,以取阅尊心。
但有一点确定无疑,这就是方士用透明之石刻人形,用烛光把人形的影像投射到“帐帷”之上,这个设计包含了现代幻灯的三个部分,即光源、形象与屏幕。
由于那时的影像不可能做得十分逼真,所以汉武帝“不得熟视”。
方士李少翁的“法术”,其实是一项科学发明,是现代幻灯的雏形。
可惜,由于方士为它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这件外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棺材,使它的科学光芒不能射出,使它的科学生命受到窒息。
但是,有关幻术的制做技巧,还是以其鲜为人知的形式发展下来。
据唐代《广古今五行记》记载:“隋炀帝大业九年,唐县人宗子贤善为幻术。
”唐县人宗子贤在利用自己“善为幻术”的本领时,更是别出心裁。
他制作了许多能透射成影的图像,在这些图像中,有人们熟悉的飞禽走兽和各类人像,也有人们畏惧的神鬼妖魔和日月星辰。
到了夜晚,他就躲进楼房,用烛光把一佛像放映到窗口的白布屏幕上,并随即自称是弥勒佛转世,能知前世罪孽和后世态体,能言吉凶祸福和指点迷津。
为了求活神仙保佑,远近无数人都带着银两财物,前去朝拜。
有时,当朝拜者问及自己的来世将变成什么时,宗子贤突然将猪狗牛马或毒蛇恶狼的影像放映到屏幕上,吓得朝拜者魂飞魄散,待朝拜者问赎罪之法时,宗于贤便信口雌黄,行完敲诈勒索之实后,再将其转为人形。
在古籍的记载中,虽没有具体说明影像投射到屏幕上的方法,但从其“每夜楼上有光明,能变作佛形。
”之句可以看出,宗子贤在幻术中巧妙地利用了人工光源,形象和屏幕。
尽管这类幻术在古代曾迷惑过无数愚昧的人,但也有人用科学知识掀开过迷信的外衣。
宋代的储泳把这种幻术称为“移景法”,他说:“移景之法,类多仿佛,惟一法如烈日中影人无不见视。
诸家移景之法特异,及得其说,乃稳像于镜,设灯于旁,灯镜交辉,传影于纸。
此术近多施之摄召,良可笑也。
”我国古代“传影于纸”的光学方法,长时间被用于迷信骗人后,也逐渐被艺人引入作为新的表演手段。
在《王昭君变文》中有“画卷开时塞外云”之句,通过其它背景分析,唐五代时可能就出现能表演历史风云变化的影戏。
公元1054年出生的张来曾在《明道杂志》中写道:“京师有富家之弟……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即为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影戏所表现的故事情节能使人感动流泪。
可见,当时影戏的表演水平已达很高的水平。
关于影戏中影人的制做方法,宋代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南宋末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进一步说明:“更有弄影戏者,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
”中国古老的幻术,自在表演中被应用后,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独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影戏。
唐宋以后,影戏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享受,起初,影戏出现在京师,后来,便遍及全国各地,并在各地取有不同的名称,如“滦州影”、“驴皮影”、“皮影戏”、“影于戏”、“皮猴影”、“纸影”、“皮囡囡”等。
中国影戏随着古代的一些国际往来,也被传到国外。
波斯学者瑞德丹丁说:“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后,曾有中国戏剧演员到波斯表演一种藏在幕后说唱的戏剧。
”据考证,这里所说的就是影戏。
后来,中国影戏又从波斯传到埃及、土耳其等地。
明万历中叶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来我国传教,他们一方面向中国输入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也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介绍到了国外。
公元1767年,来华传教的法国神父居阿罗德把中国影戏带回到法国,在巴黎和马赛表演时,引起轰动,随后又传至英国。
特别是当德国大文豪歌德看到了中国影戏后,认为影戏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应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集科学技术和表演艺术于一身的东方发明。
他在1774年和1781年,两次作过宣传介绍,使中国影戏一度风靡欧洲。
欧洲可以说是整个幻灯和电影的发祥地。
然而,不可否认,中国影戏的智慧之泉曾经滋润过这块发祥地,中国影戏堪称现代电影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