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沂蒙红嫂的名言警句
要做就做到最好。
吃苦耐劳保传统。
沂蒙精神放光芒。
不怕吃苦不怕脏。
谢谢,望采纳……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几句话,你知道吗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几句话,句句含有哲理:1、一阴一阳之谓道。
语见《周易·系辞上》。
易经认为,事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比道。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渊薮,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行为指南。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中关于人生哲学最著名的名言警句。
自强才能自立,自卑必将自败,宽容别人必然前途宽广。
易经告诉我们,要对自己要求严一点,要自强不息,对别人厚道仁义一点,宽容是人类的美德。
3、生生之谓易。
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这就叫做“日新之谓德,生生之谓易”,所谓“日新”、“生生”就是不断变化,更新。
“生生之谓易”说的就是《易》实质是揭示生命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道理。
这句话常常和“天地大德曰生”一起使用,主要是说明天地万物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发展之中。
在人事来说,生,就代表着希望。
古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4、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强调变通。
易经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在人生哲学上,易经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权衡利弊懂得变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再穷无非讨饭,不死终会出头
5、日新之谓盛德。
日日增新变化不息,叫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被刻在商汤王洗澡盆上的名言,它告诉我们,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的下去,每天都要坚持。
引申到人生哲学上,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精神和道德进行洗礼,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古希腊哲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好玩的国学说,每天给自己的精神洗个澡吧
6、履霜坚冰至。
踏上秋霜,就应该想到寒冷的坚冰必将来临。
智者可以从一叶而知秋,愚者偏偏一叶以障目。
易经告诉我们,应该仔细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 才能防患于未然。
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天下有平坦的大路,就有陡峭的悬崖,有前进,就会有往复。
在人生哲学上来说,易经告诉我们,天下之事没有一帆风顺的,当你攀登上峭壁,前面也许就是一马平川,当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接下来也许就是喝凉水也塞牙的倒霉。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8、中行无咎。
中行,指中正,行中道。
无咎是指没有灾祸。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要行得正坐得直,不要过头走极端,也不能不及,这样人生才没有灾祸,这与孔子的“过犹不及”和朱熹的“不偏不倚”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李白有关的名言警句,俗语,名胜古迹
古迹 金陵凤凰台,岳阳楼,黄鹤楼峨眉山 敬亭山 天门山 洞庭湖庐山 白帝城白、杜甫在济宁境内的游踪及相关名胜古迹 济宁是大诗人李白的第二故乡,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
同年,李白在兖州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天宝初年(741年),李白由东鲁应诏入京。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得“赐金还山”,出京之后,在洛阳与杜甫再次相遇。
天宝四载(745年)春,李白、杜甫自齐州(今济南)南归,游曲阜、邹县(今邹城。
),到鲁城北部访范居士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同年,在石门与杜甫分别。
直到唐乾元二年(759年)已年近60岁的李白才将儿女前往楚地。
这时,李白一家已在济宁寓居23年之久。
一、李白在济宁境内的游踪及相关名胜古迹因大诗人李白在济宁居住时间之久,现济宁境内留下许多纪念李白的名胜古迹。
1.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原为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光临贺兰氏酒楼,篆书“太白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
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闻名于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今太白楼是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
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
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
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石像”,楼的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和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
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
2.青莲阁青莲阁,位于兖州城东金口坝之北的泗河西岸,是为纪念李白而建的一幢xxx,两层三间,砖木结构,初建无可考。
明代嘉靖年间知县李知茂重修,后倾倒。
清道光年间邑令冯云宛鸟重建,阁内奉祀除李白外,还配有李白儿女。
阁重建落成后,冯云宛鸟在阁门外题一对联: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
3.沙丘城李白一家山东的家庭住址在“鲁”、 “东鲁” 、“鲁中” 、“沙丘(城)弯” 、“沙丘城下”和“鲁门东”。
据王伯奇先生考证,兖州城东酒仙桥北的那个“沙丘”,不是“沙丘城”,“沙丘城”实际上是因此“沙丘”而得名的鲁郡兖州治所瑕丘城。
一九九九年在兖州城南的泗水河中出土的一块北齐时的石碑便是铁证。
由此可知,李白移家山东二十馀年间,他的家庭一直居住在唐代鲁郡兖州治所瑕丘城的东门之外,即今兖州火车站广场一带。
兖州,是李白一生中家庭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不仅有李白的家庭,而且还有他的户籍和田产,兖州可谓是李白的第二故乡。
4.酒仙桥兖州旧城的东门外西南二里处,有一个高冈(即沙丘)现名为南冈子街。
过了南冈子街的高处,向下走约近一里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府河。
府河的水是从泗河分流出来的,其上有一座桥,现名九仙桥,据说此桥原名叫“酒仙桥”。
据兖州市地名办公室的朱本恒同志讲,他以前曾见过“酒仙桥”小石碑与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九仙桥”大石碑在一起,二碑都立在九仙桥边。
据此情况,现在所谓的“九仙桥”,在董其昌书碑之前,实为“酒仙桥”。
很可能是后人为纪念“酒仙”李白而起的名字。
过了桥,便是通向金口坝(即石门)的一条东西大道,原是沂蒙、曲阜等地通向梁、宋、东都洛阳、京师长安的一条古驿道。
虽然由于古今变迁沙丘已不复原来的模样,但旧迹仍存、地貌依稀。
5.石门鲁郡石门因有李、杜游踪并且吟咏入诗而名声大振。
天宝四载(745年)杜甫去鲁之咸阳,李白到石门送别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此别,二人未曾再见面,只有写诗聊寄相思情。
所以,石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石门今尚存,即金口坝,古代曾称为金扣坝、金口闸。
桥堰聚水,水越石门,急流飞湍。
石门是兖州古地理的一个坐标,是北魏的兖州刺史元匡在延昌三年(514年)所造。
石门上面是跨在泗河上的大桥,左右连接着驿道,故称石门路。
李白诗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即为鲁门东泗水石门风光。
李白故去一百年后,唐进士吴融到兖州寻访诗仙遗迹,吴融置身于李白、杜甫游览、握别之地,不由感想万千。
斯人已去,胜事难再,胜迹长留人间。
二、杜甫在济宁境内的游踪及相关名胜古迹开元末年,杜甫的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李白来东鲁的同一年,天台山,—《天台晓望》: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天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秋卧蓬阙
除《天台晓望》诗外,李白的《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一作《同友人舟行》)、《赠王判官》、《普照寺》以及李白朋友任华的《杂言寄李白》等诗,均可证明李白确实到过天台山。
李白至少是两次登览天台山。
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离别》天姥山是李白游览天台山的必由之路,高不到200米
沂蒙山我的娘亲亲论文前言
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
孔府。
孔庙。
孔林的导游词一篇
孔庙、孔府、孔林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 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有 幸为各位担任导游,十分高兴。
我将尽力为大家提供满意的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曲阜概况 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把曲阜概况介绍一下:曲阜地处鲁中山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北依泰山,南引峄山,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千畴平原。
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东向西流淌,自古就有“圣人门前倒流水”之说。
物产丰富,景色宜人。
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
曲阜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
不少古籍中,还有炎帝、少吴徙都于曲阜,黄帝生于寿丘(曲阜城东8里 处),舜于寿丘作什器的记载。
可见,中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踪迹。
尽管这是传说,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从境内保存下来的 20余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仍可见到我们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遗迹。
“曲阜”一名最早见于礼记>>。
东汉应劭解释说:“鲁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属国。
周代自“封周公于曲阜”800余年,曲阜为鲁国都城,是当时我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国各地,又成了当时的教育中心。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故山东省现仍沿用“鲁”作为简称。
公元前 249年,楚灭鲁,置鲁县,秦代属薛郡,西汉时为鲁国都,魏晋南北朝时为鲁郡治。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为县名。
宋代改称仙源县,金代恢复曲阜县名至今。
1986年撤县制,始称曲阜市。
现面积为890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主要的有110余处,其中孔庙、孔府、孔林及鲁国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1处列为全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三孔”还于1994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曲阜的文物古迹十分关注,国家先后拨款3000多万元对“三孔”进行了全面修茸。
近年来,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曲阜又相继开发建设了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鲁国盛世华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形成人文与自然景观,新老景点浑然一体,相映生辉的旅游资源新格局,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文化旅游胜地。
孔庙现在我们参观孔庙。
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 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诞生于曲阜尼山。
春秋末期,他在鲁都阙里聚徒讲学,传授“六世”(礼、乐、射、御、书、数),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
晚年,他删诗>>、书>>,订礼> >、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之堂立为庙,“岁时奉祀”。
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
其后,随着历代王朝层层加谥孔子,孔庙不断得到维修扩建,至明、清时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加之 庙内1700余株古树,1200余块碑碣,令人一步三叹。
孔庙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千多年来,游人竞相寻踪凭吊,流连往返。
金声玉振坊 孔庙第道门坊。
“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玉振”原意为一首完美的乐曲。
我国古代奏乐时,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结束。
这里比喻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扬孔子对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坊建于明代,“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
棂星门 孔庙第一道大门。
棂星即灵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
孔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同尊天。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儒家思想统治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所以后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赞誉孔子,意为他给人的好处如同天地一样大,他 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
因此,孔庙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腰门题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圣时门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
璧水桥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
迎面三架拱桥,为明代所建,因“壅水环绕如璧”,故名“璧水桥”。
弘道门孔庙第三道大门,“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赞颂孔子发扬光大了古代的正统思想,成为 “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
此门意思可以引申为如果人们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大中门 是宋代孔庙的正门。
“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同文门 中国的宫殿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庄严。
同文门周无墙垣,子然独立在奎文阁之前,就担当着屏障的角色。
“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
意为统一语言、文化、思想,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
奎文阁 孔庙主体建筑之一,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重修时改名“奎文阁”。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 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东西阔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不愧为我国著 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
1985年国家拨款120万元,进行了落架大修,于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奎文阁内原有藏书均移入孔府档案 馆保存。
现展出的是孔子圣迹图陈列。
奎文阁前两侧,是四座明代御碑。
这些驮碑的动物,人们习惯叫“龟驮碑”,实际上它的名子叫“赑屭”,是神 话传说中龙的儿子。
“龙生九子不成龙”,赑屭的特征是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能长寿,所以统治者要用它来驮御碑。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是十三碑亭院。
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
亭内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
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 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 重约35吨,加上驮碑赑屭共重约65吨。
这块巨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实在令人惊叹。
此院东南西南还各有一片 丛林似的碑碣,真草隶篆,风格各异,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元末红巾军、明末刘六、刘七以及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农民革命史珍贵的历史资料。
十三碑亭院北,五门并列将孔庙分成三路。
东为承圣门,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三门并立,大成门居中,两边掖门为金声门和玉振门。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是“先师手植桧”,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
相传孔子手植桧原有三棵,后枯死两棵,唯有此桧生生死死,几经荣枯留存至今,树高10余米,粗可合抱。
先师手植桧历来受到重视,过去人们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它不仅与孔氏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而且还同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此赞道:“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
” 杏坛 杏坛相传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
孔子“设教杏坛”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这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现在亭内保存。
亭内另一块石碑是清乾隆皇帝的手书“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降枝,岂是人间凡卉 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 孔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后毁于火。
现存这座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高6米,径长0.8米,为明代弘治 年间徽州工匠刻制。
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石柱均为云龙浅雕。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据说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礼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惟恐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 罪。
大成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大成殿内金壁辉煌,有大型神龛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
孔子坐高 3.35米,头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显得高贵、威严,一副君王形象,这是被历代帝王神化了的孔子。
实际上孔子的真实面目应该是“布衣” 文人的形象。
孔子塑像两侧神龛内东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称为“四配”。
再两侧是“十二哲”塑像,除宋儒朱熹 外,均为孔子弟子。
大成殿前露台过去是祭孔时舞蹈奏乐的地方。
现在每年9月26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和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活动都 在此举行。
两庑大成殿两侧是东西庑,每庑长163米,原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现为石刻陈列。
东庑陈列着汉、魏、隋、唐、宋、元碑刻44块,堪称孔庙一绝,是我国珍贵的 古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文字演变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西庑现陈列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是研究我国汉魏时代社 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寝殿 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
殿内神龛木雕游龙飞凤,精美异常,龛内木牌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孔子夫人,春秋时期宋国人,复姓亓官,19岁嫁给孔子,先孔子7年去世。
关于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宋代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代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其后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 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年间寝殿遭火灾,重建时改为神主牌位。
圣迹殿孔庙最后一座建筑。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建造。
殿内共有120幅绘画刻石,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最早有完整人物故事的石刻连环画。
孔庙东路 为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原为孔子当年故居。
诗礼堂 是纪念孔子教子学诗礼的地方。
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里见儿子孔鲤从身边走过,问:“你学诗了没有
” 孔鲤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即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
于是孔鲤回去后认真地学习诗经>>。
隔了一段时间,孔子又问孔鲤,“你学礼了没有
”孔鲤回答说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
孔鲤又认真地学习礼记>>。
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
诗礼堂院内有一株唐槐和两棵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叶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银杏,至今仍硕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诗礼银杏”即来源于此。
孔子故宅井位于诗礼堂后,因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所以历来被称作“圣水”。
清乾隆皇帝祭祀孔时曾勺水拜师,在井西侧建“饮水拜师”的凉亭,内立“故宅井赞”碑1块, 他8次来曲阜,此碑竟有他5次题字,可见其对“圣水”的崇拜了。
鲁壁故宅井东侧一段子然独立的红色墙壁,是为纪念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的。
孔鲋时期正赶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鲋将尚书> >、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 宅墙壁内,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到死也没回来。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这些经书,人们称之为“孔壁古文”,所以后人在此建鲁壁,以纪念孔鲋藏书。
孔庙就参观到这里。
现在我们去参观孔府。
孔府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 亩。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
“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
随着孔子谥号的追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个(1055年)宋仁宗赐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达到顶点。
这一封号自宋至民国初年延用长达880多年。
“衍圣 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
宋代相当于五品官,元代升为三品,明代上升为一品文官,清代不仅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
当然历代统治者对“衍圣公”的抬举,主要的还是利用“孔子”这块招牌为自大的统治服务。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诏令“衍圣公”有权设置官 署,同时又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
清代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建筑--孔府。
大门 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
门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对联为清代文人纪昀手书。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上联中的“富”少一点(富),下联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状(章)。
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 “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
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
这叫“宝贵无顶”。
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 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
这叫“文章通天”。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 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重光门 进入孔府二门,迎面有一座周围不接垣墙的门楼,门上匾额“恩赐重光”,为明皇帝朱厚熜所颁,因此叫“重光门”。
当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打开,所以又称“仪门”或“塞门”。
此门两侧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机构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设的六厅,即:管勾厅、百 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
各厅长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担任。
大堂 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里面陈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
北面靠墙的那些红底金字的 牌子,是封爵和特权的象征,俗称“十八块云牌銮架”。
历代衍圣公持着这些牌子进京,可以畅行无阻。
二堂 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屋内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书的“福寿”碑,慈祥太后手书的“寿”字及松鹤图等。
三堂 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处理家庭内部纠纷、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屋内正中高悬的“六代含贻”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当时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 为六代人和睦相处,生活美满。
内宅门 是官衙与内宅的分界线。
过去此门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否则严惩不贷,打死勿论。
门两侧耳房内有几十人轮番值班,随时向外传递信息。
贪壁 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
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
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 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
过去官宦人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
孔府将“贪”画在此处,一出门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孙不要贪脏卖法,也算作一条重要的家训吧。
前上房 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房内陈设华丽,文物古玩,琳琅满目。
前堂楼 为七间二层阁楼,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其夫人的住室。
孔令贻清末民国初年人,先后娶孙、陶、丰、王氏为妻。
孙氏早逝,娶陶氏;陶氏未生养,娶丰氏。
丰氏又过早病逝,于是孔令贻将丫环出身的王氏纳为妾,先后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如今二女儿孔德懋、儿子孔德成尚还健在,均已70多岁。
后堂楼 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住室。
孔德成1920年出生,出生不到两个月即被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任命为袭封衍圣公。
1935年被南京国民政府改授为“大成 至圣先师奉祀官”。
1936年与孙琪芳女士结婚。
其后大部分时间随国民政府在重庆和南京,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从南京迁往台湾,曾任台湾考试院院长,现 任“总统府资政”,是台湾最高官阶的官员之一。
现后堂楼保存着孔德成结婚时的原貌。
后堂楼院的东楼是当年府内女佣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亲属家眷的地方。
花园 孔府后花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后经过三次大修,占地50余亩。
清嘉庆年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鎔重修时,将数块大型铁矿石置 于园内,又称“铁山园”。
园内建有假山、喷泉、曲桥、花坞、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等,环境幽雅,景色美丽。
特别是已有400多 年历史的“五柏抱槐”一树五支,中生一株槐树,是花园内的一大奇景。
由于世代尊荣,特别是朝廷的频繁赏赐,孔府积攒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约计3万多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宝。
今天我们看到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孔府还保存着数以 万卷的孔府档案,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孔府就参观到这里,现在我们去参观孔林。
孔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 14.5华里。
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历史。
孔林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
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
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
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 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保护外,林内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碑林。
过去墓地的“风 水”,被孔子的后代视作“命根子”。
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时,原计划经过曲阜,离孔林西墙很近。
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连递几件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
结果铁路到曲阜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
如果没有这档子事,现在人们坐火车到曲阜游览,就不用先到兖州下车,然后改乘汽车了。
大门 孔林大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
进入孔林大门是一条长约1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
此门原是古鲁国城北门。
大门到二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
孔尚任墓 位于孔林东北隅,墓碑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我国清初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
他出生书香门弟,因屡试不第,中年隐居曲阜石门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
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 河,通过吊古迹,访隐士,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
回京后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
公余致力于戏曲创作。
1699年,昆曲名剧桃花扇>>传奇脱稿。
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一时轰动京城。
该剧以名士候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
次年孔尚任却被罢官回乡,死后葬于此。
他一生著述甚丰,另有诗文石门山集>>、 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于氏坊 位于孔林北侧,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
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那么为什么改姓于又嫁到孔府的呢
这里还有段小故事。
据说乾隆的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
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
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
于是有人给皇帝出主意将女儿认汉族大臣、户部尚书于敏忠为义父,这样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
于氏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
洙水桥 孔林二门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
洙水本是古 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
古洙水早已湮没。
河上有桥三座,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桥”。
孔子墓甬道 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
过此门即是孔子墓甬道。
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
华表又称“望柱”,是进“天 门”的标志。
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
角端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
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兽。
翁仲,传说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用以守墓。
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
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所以又成为革命历史文物。
孔子墓 享殿之后红色的墙院内就是孔子及其儿、孙三代的墓地。
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
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当时鲁国国君称他为“尼父”。
这是有别于封号的最尊贵的称号。
孔子有封号始于公元元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
此后帝王纷纷给孔子封号,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
到元 武帝于大德十一年(10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又称“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号选择了最高的赞誉之词,可见孔子思想学说,对历代统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
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
孔鲤墓 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
但因系“圣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
子贡庐墓处 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
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孔伋墓 孔子的孙子孔(前483--前402年),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时,孔伋尚年幼。
孔子死后,孔伋拜曾子为师。
曾子,姓曾,名参, 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继承了孔子学说的真谛,并传授给孔伋。
曾子著有大学>>等书。
据记载论语> >也是以曾子的教学讲义为蓝本,由他的门人弟子编辑而成。
孔伋潜心研究孔子学说,著成中庸>>一书。
孔伋的学生又把孔 子思想学说传给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学,著成孟子>>一书。
以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古称“四书”,是儒学经典著作。
由此可见孔伋是儒家思 想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历史进入到当代,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并未与时俱去。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跃,国际上也出现了一股“儒学研究热”,以探讨和重新评价孔子和儒学的当代社会价值。
由此我们相信,它必定推动曲阜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空前的繁荣。
传承红色基因名言名句有什么
沂蒙精神要点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
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
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西柏坡精神: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
求古代赞美父亲的诗词歌赋,要古代的
清]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戏晚情。
竹马琅锵冲掉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藕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功名 。
《北郭闲思》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诗经》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敬父母的古代诗句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与孝有关的成语和诗词
成语: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 母慈子孝 求忠出孝 入孝出弟 孝思不匮 孝悌力田 孝子爱日 孝子顺孙 移孝为忠 移孝作忠 忠孝节义 忠孝两全成语故事:1.舐犊情深: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情。
(老牛舐犊、舐犊之爱)2.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在。
(椿荣萱茂、双亲犹健)3.义方之道:父母以正道教导子女。
(义方教子、教子有道、义方之训、趋庭之教)4.寸草春晖:指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恩情深重,儿女竭尽心力亦难以回报。
(罔极之恩、昊天罔极)5.无忝所生:勉励人进德修业,以免羞辱父母。
(不辱椿萱、扬名显亲)6.养生送死:指对父母应尽的孝道。
(晨昏定省、问安视膳、扇枕温衾)7.彩衣娱亲:身穿彩衣逗父母开心,比喻孝顺父母。
(承欢膝下、冬温夏凊)8.慈乌反哺:比喻子女报答亲恩。
(乌鸟私情、扇枕温被)9.菽水承欢:指子女能克尽孝道。
(菽水之义、口体之养、承欢膝下)孝子贤孙 忠孝两全 移孝为忠 孝子爱日 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 披麻带孝 忠孝节义诗歌:古代的: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字严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字严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
〖唐〗韩愈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格言联璧》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诗经》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吕公著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现代的:1京城的雨浇湿我疼痛的心脏裤兜里的双手支撑着我无力的臂膀卷曲的长发遮不住流下的眼泪心痛扭曲着我的脸庞醒来吧我的父亲 您知道我有多想我多想给您我全部的力量再为您捶捶背 再为您捏捏腿求老天再给我们一些尽孝的时光醒来吧我的父亲 您知道我有多想我多想给您我全部的力量那一纸病重通知不会把我们压垮对吗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和您一样的也是您所赋与的坚强您终于醒了 我要感谢仁慈的上苍您是妈妈和我们唯一的力量既然今生注定我们一路风雨我只企求路长 只求路长 一路风雨又何妨2脚下的白雪印出他串串的足迹刺骨的北风似万把钢鞭无情的抽打他那坚毅脸颊急促的呼吸和着冷风使他的粗眉和胡须变成银色他继续走着走在小兴安岭的山间小道上我知道他的脚下本无路鹅毛般的大雪淹没了他的脚印不远处又印出了新的一串宽宽的肩上一捆砍下的柴本来挺拔的身体不免有些弯曲粗而有力的大手握着一把板斧他继续走着不知何时北风卷着雪花回了家阳光又洒到巨人的身上你不能给我财富可在你的怀里我感到安全又幸福永远爱你----我的父亲24孝1.孝感动天舜,传说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父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顶时,从下纵火,舜持两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瞽叟与象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恭顺,对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舜在厉山耕种,象替耕地,鸟代锄草。
帝尧听舜孝顺,有处理政事才干,把两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他;经多年观察和考验,定舜做他继承人。
舜登位后,去看父亲,仍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仁孝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柴迅速回家,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曾参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随从车马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致思》)5.芦衣顺母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门生,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赞说:“孝哉,闵子骞
”(《论语·先进》)。
他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因寒打颤,绳子落地上,遭到父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虐。
父亲返家,要休后妻。
闵损跪求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卖身葬父董永, 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哭竹生笋孟宗, 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font?22.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辞官返乡。
回家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去尝父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关于廉洁的名言诗句,著名出处哈
1吏,则不过为国民 ——孙中山 2、为人民服务 —泽东 3、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邓小平 4、为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5、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毛泽东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7、为国者以民为基 ——《三国志》 8、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 ——明·格言 9、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 ——邓小平 10、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12、正以处心,廉经律已 ——《薛文清公公政录》 13、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格言对联 14、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清·金缨 15、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16、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尚书》 17、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清·金兰生 18、什么叫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 ——邓小平 19、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 2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21、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清·朱舜水 22、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资治通鉴》 23、廉耻事大,死生事小 ——《宋史》 24、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格言》 25、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吕氏春秋》 26、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左传》 27、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道,诈伪生塞 ——《苟子》 28、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宋·欧阳修 29、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 ——宋·苏轼 30、政通人口,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 3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 32、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33、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家强不足谋也 ——孙中山 34、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 ——白居易 35、无故无新,惟贤是亲 ——汉·刘安 36、兴邦在人材 ——宋·陆游 37、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邓小平 38、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孟子 3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 4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资治通鉴》 41、集众思,广忠益 ——《沿书》 42、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汉·毛亨 4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唐·魏徵 4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 45、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 4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 47、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汉·刘安 48、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邓小平 49、多难可以兴邦 ——孙中山 50、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 ——鲁迅 51、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 5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 53、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 ——清·谭嗣同 54、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 ——胡锦涛 55、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 ——清·魏源 5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 5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 58、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清·梁启超 59、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60、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汉·杨雄
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作文400字
茂密的森林,缓缓流淌的小河,遍地的绿草和美丽的花朵,这是多么美丽的家园。
可这都是我的幻想,现在我们的家:树木被砍伐,人们无忧无虑的在草地上踩踏,美丽的花朵被一一摘去,河流里也净是人们随意乱丢的垃圾、废品。
美丽的家园啊,你何时变得疲惫不堪,已经经不起人类的折磨。
大片的树林已被那些高楼大厦替代,人们砍伐了树木以后边去做各种各样的家具,工具等生活用品供自己使用。
有时天空中还飘着各色各样的“蝴蝶”,可这都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了。
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很少见到蔚蓝的天,洁白的云朵在天空中飘浮着。
空气也早已被污染,很少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马路上尘土飞扬,人们捂着鼻子骑着车,可这一切不都是我们造成的吗
可人类还不知道悔改,还是继续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导致现在森林越来越少,还得好多动物都无家可归了。
我们的家园也渐渐的不堪一击了。
人们不断地喷撒农药,排放污水、废气,扔有毒塑料、废电池。
因为人们污染水源,使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成了垃圾厂,使得河水变得乌黑发臭,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异味,让人看了就恶心。
原本洁净新鲜的空气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可人类又是怎样做的呢
人类把工厂烟囱里的废气,毒气都排放给空气。
原本还有大树净化空气,可现在树也被人类砍伐的差不多了,使原本常见的动物变的罕见、稀有。
地球开始慢慢地变暖,冰川渐渐的融化,草原也越来越沙漠化,有些地区连续好几年干旱,好长时间喝不上一滴水。
这都是人类造成的,为什么人类不明白伤害环境就是伤害自己这个道理呢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多种树,防止水土流失。
治理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
还要大力宣传,让所有的人都积极保护环境。
虽然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很发达,但不可能再造一个地球,失去了地球就是失去了祖国,失去了我们的家园。
我们要努力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