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的三个回归教育思想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三个回归”:要让语文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母语学习本质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最早是《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就是她那个样子。
□优雅的气质、极具感染力的表达、恰当的体态语言……她让人体验到母语的内在之美,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魅力,也让自己成为讲台上一道无法复制的风景。
□一个从山村长大的孩子,一支绽放在小学语文界的“玫瑰”,阅读,将两者神奇地合而为一。
■本报记者 张贵勇 窦桂梅,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小学语文目标质量手册》。
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
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可以铺满一书桌。
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正是童年对自然的阅读、少年对小说的阅读,奠定了我后来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
” “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
”提及最初的阅读体验,窦桂梅说,她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唯一能见到的就是小人书。
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读小人书。
在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那行云流水的线条、人物丰富的表情,再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
上小学后,窦桂梅更加痴迷地读着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红楼梦》、《小刀会》、《西游记》、《大刀记》、《一块银元》、《周扒皮》等洞开了她未知的世界,让她有了一种忘我和沉醉的阅读体验。
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全套48本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阅读时更是有似曾相识的体验。
中学是在县城读的,每天上下学都要坐火车。
在候车室等车之余,窦桂梅习惯花上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
一次,她沉浸在《秋风五丈原》的悲凉中,完全丢掉了周围的世界,当她终于从难以接受的结局中走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周围出奇的沉寂。
完了
火车早就开走了。
于是,她在候车室待了一整夜…… 而今,小人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即使在大型的书店或书城,也很难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
机缘巧合,2003年,窦桂梅有机会去台湾讲学。
在那里,她发现了小人书的另一种表达——图画书,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
那些画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图画书,有一种直抵内心的力量。
于是,她带了一大堆书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爷爷总会有办法》等,并以之为教学内容,成为在国内讲授图画书最有影响的老师之一。
源于对小人书的潜心阅读,窦桂梅善于启发学生关注图画书的细微处,发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潜在之意,从而生成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教学现场。
一位教师听过窦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后,写道:“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启发着我的思想。
这样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直抵心灵的爱的教育。
” 人到中年的窦桂梅,如今依然喜欢看小人书,还经常买来很多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看。
每每沉浸到小人书的世界里,她放佛又回到那个多彩的童年。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美丽” 语文教师都该阅读人文经典。
语文课一旦拥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但对窦桂梅来说,识字,让她认识了自己,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也注定了她一生与语文相伴。
窦桂梅坦言,最初的认字是从报纸上开始的。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报纸往往被用来糊墙。
每天睡前,她喜欢和弟弟望着天花板,一起玩找字的游戏。
游弋在文字世界里的快乐,以及找到文字后的欣喜若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
在此过程中,她的识字量飞速增长,尽管也有很多误读,如“枉费心机”一直被她读成“狂费心机”,“解数”被读作“姐”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过来,而这也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尊敬。
考上中师,走出大山,对窦桂梅来说,是人生的一段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中的起跳板。
当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帙浩繁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阅读。
读中师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叶圣陶、老舍,从《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她都爱不释手。
她尤其喜欢《简·爱》,喜欢反复品味女主人公的内心对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灭的偶像。
这也是她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始终追求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
窦桂梅说,中师二年级时,她喜欢晚自习到图书馆读《红楼梦》,每次会以泪洗面,伤感不已,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
对书中那苍天之下的一生叹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虽不懂更深之意,但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话。
有些书她不止读过一遍,一些语句至今还能背下来,如《复活》开篇,“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阳光和煦,青草到处生长,不仅在林阴道上,也在石板缝里……” 如今,一有空闲,窦桂梅就到学校附近的万圣书园淘书,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将之称为“我的书房”。
书园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而抱一摞书回家,手中的书和内心的感觉一样,都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我爱看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
”窦桂梅说,那些人文经典让她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在文学的熏陶和濡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
而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达极具感染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源泉。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的阅读。
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通读一遍;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
讲台上的她也因此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
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
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
写作,会改变教师的课堂磁场乃至生命属性。
在小学语文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而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
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
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
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仍然历历在目。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
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于是,在出国访学之际,窦桂梅带回的除了巨大的心灵触动,还有一篇篇细腻而感人的行走反思。
从日本回来,她写了《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等25篇文章。
几年前,她去了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珍贵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摆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
在《朝圣帕夫雷什中学的日子》一文中,她写道:“带不走塑像,我却带来了最宝贵的没有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出现的照片——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一次望见他,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凝视他。
”2022年4月底,窦桂梅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活动。
20多天里,她访问了美国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以及高中、初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写下了《由希拉里的演讲的》等数十篇文章。
除了教育随笔,窦桂梅也精心记录着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从而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
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写下这样的教学困惑与反思:“人该不该放鸟
鸟会不会飞走
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
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
我把‘结’抛给了学生——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
这也许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
” “记录这些教后思考,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
”窦桂梅说,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课堂记录,还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了重复的枯燥,让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
其实,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观照所教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实和内心。
正是出于对课堂和内心的观照,窦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渐渐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语文以及语文应该教什么,也使自己成为启迪儿童爱上母语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
但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的窦桂梅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书生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
因为,她坚信迪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对话名师 唯有读书,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读书 最需要的是行动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教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 记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教师的阅读层次。
你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最缺什么
最需要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
窦桂梅:小学教师欠缺的主要是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
现在很多老师的心不够柔软。
我们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了部分教师毫无人情与底线的行为,这反映的首先是这些教师作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的正义、平等、博爱等最基本的素养是缺失的。
当然,这背后有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负担普遍很重,白天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没有片刻的喘息,这是不从事教职的人们所无法理解和体会的。
于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不看新闻、不读报纸,更不读书。
对于这样的教师,只要能捧起书本,哪怕读读文摘小品、掌故趣闻,也算是修身养性了,总好过逛街、打牌。
而对于在教师队伍中的“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我想不用我的推荐,他们也一定能够自觉地丰实自己的思想。
关于学科专业素养方面的阅读,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教师应当读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读物,特别是当一个成熟教师到达高原期的时候,回头来看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也许就会有许多新的领悟,觉得“诚哉,斯言”。
另一种就是教师应当读的所教学科的相关读物。
以语文教师为例,起码得系统读过文艺理论、中外文学史、古代现代汉语,以及相当数量的作品文选。
不论是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经典和原典都是首选。
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代表作家作品本来面貌的原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 记者: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
对于如何更好地吸收文学、历史、心理等学科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教育教学所用,你有什么样的经验或建议
窦桂梅:其实不单是语文老师,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
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我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循序渐进,量入为出。
我们知道,引导学生阅读时,第一步是培养兴趣、请君入瓮,其实教师读书也是这样,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
如果觉得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无趣,不妨先从孙绍振、王先霈的文本细读指导丛书读起。
觉得《万历十五年》太过理性,《明朝那些事儿》足够通俗易懂。
《存在与时间》太有挑战性,《苏菲的世界》、《思想的盛宴》也是不错的速成替代品。
凡有所得,必成学问。
第二,逼着自己养成读书习惯。
好的习惯需要重复练习方能形成,如果以前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逼着自己每天抢一点、占一点、挤一点时间,就像薛瑞平老师说的“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逐渐形成习惯后,手边没书的日子,反而觉得分外空寂。
第三,学会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
虽然书中有黄金屋、千盅粟,但死读书的结果就是读死书。
语文教师在读书时,心里要有一根弦,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要注意积累,说不上什么时候的偶然得之,会为你增光添彩。
但是,无论如何,读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唯此,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什么公开课、评优课统统纳入你的五指山中,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文武昆乱不挡,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校长阅读打开另一扇窗 记者:从普通教师到校长,你的阅读内容和方法想必发生了改变。
你认为,作为校长的阅读与作为教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
作为校长的阅读,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窦桂梅:担任校长之后,角色转变了,有太多从来没有经历过、没有学习过的事情要去面对。
所以,此时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爱好,而是带有责任、有所担当的阅读。
因为,你也许会因为阅读而改变学校的航向,作出自己的决策。
金克木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阅读分为以下几类: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如果说当教师时更多的是跪着读、站着读、躺着读,那么做了校长以后可能更多的就是坐着读和走着读。
坐是思考的姿态,依靠它,我学着在未知的领域里通过阅读获得宝贵的经验,比如对经济学、管理学书籍的阅读。
走着读,代表行动与实践,不论印证、对话,还是比照、反例,都为我提供一面照出自己的镜子、一条坦途之外的小径。
比如说,我曾经读过教育论,如今站在校长的角度回顾,有些曾经我不理解的问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似乎觉得就是理所当然。
一些没有读过的课程论,进入我的视野后,我所思索的就是这本书带给学校的意义,而非仅仅限于曾经任教的学科。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放弃了一些曾经吸引我的愉悦,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未曾开启的窗。
名师书摘写作中沉淀生命 ■窦桂梅 当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不断冲刷着我们。
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以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批判;另一方面,每天还要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徘徊,折腾得疲惫不堪。
课堂教学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
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课堂本身找寻“我是谁”。
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
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每一种力量、每一个领域都要找到一种合法性来为自己论证,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营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的指令。
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于是,一个字,一个宇,具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句话、那一句话,组成了这一段话、那一段话……千万朵花的美,是一瓣瓣的、用笔绽放开来的灵魂之花。
当这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海,海纳百川的你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你也许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心灵花开的过程。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
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
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我围绕“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两本随笔,还出版了其他几本专著。
有些贴在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指导参考书。
自己尝到甜头,我还鼓动其他教师一起写。
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在众多比我学历高的青年教师面前诲尔谆谆、诱人循循,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学觉醒之路的教学反思——教育写作。
有一次,我没有时间给教师评课,就让他们自己写写教后反思。
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反思”引发了大家的反思。
谁说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正像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写,让自己更切身明白“曾经”是怎么回事。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
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就是这不拘一格的、一系列的书写,令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昔日重现”;能够保持对自己课堂问题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地辨别批判的声音,就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轻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投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和灵动了
我们的语言是否因为更加中肯,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忠直
我们的心灵是否因书写变得更加正直、勇敢和善良
我们的道德使命是否因不断累积,而变得更加清晰而富有力量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名师荐书 《思想的盛宴》,[英]约翰·亚历山大·汉默顿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我们常说“教师应当是给学生开书单的人”,但谁又应当是为教师开书单的那个人
这本书就像一本经典名著的目录,用忠实于原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
阅读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盛宴。
《道尔顿教育计划》,[美]海伦·帕克赫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推荐理由:尽管读过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但是《道尔顿教育计划》所带来的颠覆性意义是最令人震撼的。
书中展现的教育世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已经不是改良层面的对教法、学法的探讨。
完全依凭孩子天性设置的教育方案,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作受教育者的天堂。
《先知·沙与沫》,[黎]卡里·纪伯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作者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全书以散文诗的笔调娓娓道来,又句句箴言。
爱与美是全部的主题,除非亲自阅读,否则那种对于心灵的慰籍无法转述。
特别是对照之前读过的冰心的译本,钱满素的译文流畅上口,很好地还原了原作的诗意。
母亲的言传身教 作文
家庭德育实在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无德,他的身体越健壮,智力越发达,就更助长他作恶,对社会更加无益。
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一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二是要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使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得到熏陶。
法国社会学家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
已退休的是的兼职教授,但人们更感兴趣的却是她作为四个博士的母亲这一身份。
李教授有三个儿子,一个是的博士,一个是的博士,一个是的博士,而大女儿金萤则是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的博士后。
“老实说,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把孩子培养成名成家,我们只是用爱心、信心、恒心、苦心织了一张网,谁料到它们竟给我网回了四个博士。
”说到这儿,李教授找出了一张手绘仕女图递给记者,已经泛黄的纸页上记着这幅幼稚作品的诞生时间:1971年10月5日。
“怎么样
我女儿画的。
”言语间流露出慈祥、爱意和骄傲。
“我们给她取名叫‘萤’,希望她像萤火虫一样,能自己照亮自己就够了。
”结果呢,金萤上学时书读得好,下乡时猪养得好,做医生时手术做得好,出国后又逐步成为霍浦金斯大学基因工程研究的骨干。
身教重于言教。
李教授非常喜欢夫人的一句话:“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
”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
孩子们成了博士,而他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
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
金萤说:“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在物质上,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丰厚,但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求学与做人的根本,那就是——健康的心灵。
” 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因为他的爱心、师德闻名于教坛。
他培养女儿的目标是儿女一生能善良,快乐,勤奋。
女儿晴雁小时候像大部分孩子一样,普通,胆小,腼腆,学习感悟力一般,在李镇西的言传身教下,她优秀成才,品德臻于完美,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
2006年10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四川大学李晴雁的一篇文章——《80后:我们是一群昏迷的宠物》,引起了当代大学生及家长、教师关于价值观的讨论。
人们在思考的同时,无不称赞李晴雁思想的正直纯真,文笔的洒脱。
李老师非常爱孩子,女儿小学时的成绩一直不冒尖,李老师一直非常注意保护她的快乐感,坚持认为学习的快乐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他舍不得女儿轻看自己。
一次,李老师的女儿说自己考试考得不好,糟透了,感到难过,觉得自己是“差生”了—— “爸爸,你的女儿没考好,给你丢脸了
” 李老师说:“也许在今天看来,你没有考好,你觉得是天大的‘灾难’。
但五年、十年、二十年……当你真正在精神上成熟并经历战胜了更多的人生挫折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期中考试,你会觉得这一次挫折不过人生长河中一个小小的漩涡而已,简直微不足道
我愿意和你一起再次高声朗读一位诗人的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 ——本来女儿的话令李老师心痛而不安。
而作为爸爸,他表达的却是一段感人而又不乏清醒冷静的哲理。
李老师常常说:“孩子,爸爸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
” 关于李老师教育女儿成才的事,清华附小副校长、教育专家窦桂梅深有感触地说:李老师对于女儿品质的守望远甚于学业,而最后是让人羡慕的收获。
“可是,今天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会满意,在内心深处,这些家长总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天才,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普通人。
每次考试都被理想化地认为应该是满分,因此,家长永远对孩子表示失望。
这种失望,对孩子的自信心而言,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的确,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各种技能的提高;但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情感与道德的培养。
”
小学一年级班级格言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诚实 友爱 认真 活泼认识世界,享受自然自主 个性 团结 向上知识,开门
爱自己,爱朋友,爱自然,爱生活
关于 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作文,不要复制网上有的,谢谢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于上课前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
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
说课与上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一节课的教材。
不同处在于:1、目的不同。
上课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
2、内容不同。
上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
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
3、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
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
4、方法不同。
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一、说课的内容说课的方法有多种,有四说法、五说法、六说法,但万变不离其中,总是要说清教材、目标、重点难点、过程、教法学法、理论依据以及板书练习。
一说教材——明说教材一般说三句话——1、说课内容是什么教材的课文;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本课文有什么特色。
如:《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懂得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
课文结构相近,语言生动,对话居多,插图逼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说目标——清这一环节也可分二个层次表达:1、先说一说你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依据一般有三——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描述;二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是教材本身的特点。
第二层就是具体描述教学目标。
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准确性和具体性。
在描述的方法上,也有两种,一是按新课标关于目标的三个维度描述,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表达;二是同样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但表达时可将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整合在一起。
在具体的表达时,还要时刻注意我们是在“说”课,并要照顾整个一篇文章,而不是只说一课时,但由于两课时都具体说又不可能,因此,第一课时可简要说说目标,而把重点放在第二课时上。
如《小鹰学飞》的目标可这样描述: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和本文情趣性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有滋有味的朗读全文,尤其是读好三次对话;2、抓住重点语段,品词析句,具体感悟,理解文章意思;3、能练习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第三次对话;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学无止境,不断进取的道理。
三说重点难点——准重难点的确定要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一般来说,徐分开表述。
在确定重难点时,要注意前后联系,瞻前顾后,在教学过程中有具体的体现,重点是怎样突破的,难点是怎样分解的。
、四说过程——实说过程时说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花大力气说好这一环节,就说课的时间分配而言,说过程至少要花6-7分钟时间,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提纲挈领说框架——说过程时要注意先提纲挈领地介绍整个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或说成几个板块、几个层次、几大部分),然后再具体说说各个环节。
2、精雕细琢说名称——设计板块名称时,要词斟句酌,具体而言,各标题最好要做到四点:一是字数相等;二是结构相近;三是层次清晰;四是用词前卫。
如:《圆明园的毁灭》——王菘舟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二、整体感知,敏化感悟;三、拓展背景,加深理解;四、情境写话,激荡感情。
《小珊迪》——窦桂梅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五、精读,咬文嚼字品至情;六、活读,妙笔且书个中情。
3、详略得当说过程——教学过程相对来说信息量大,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要让评委留下很好的印象是不容易的,因此,说过程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
基本环节简略说,要做到惜墨如金;重点环节(课文重点、教学重点、教学亮点、教学特色)等要具体说,要做到不惜工本,大肆宣讲,以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4、选准切口说理论——说设计意图,说理论依据是说课的重中之重,是说课区别于上课的重要部分。
因此说理论要精心设计,找准切口。
说理论依据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择其精要,点到为止,一般来说,只要选五六个关键处简要说说即可。
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论述以及名师名言等,下面以课程标准为例简要说说。
1、设计学生多元理解某一环节时可引用: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设计学生某一语文能力训练时可引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设计学生小组学习时可引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重组教材,课堂拓展时可引用:语文教师应高度注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5、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时可引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6、设计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时可引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题研究措施有哪些
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文献研究等 1、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
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6、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7、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看课外书(小说)可以提高语文成绩吗
如果你仅仅只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才看课外小说,那我劝你最好别看,因为那只会浪费时间。
但如果你仅仅是出于文学爱好才看的,那么就该多看一些,最好是名著。
国外的更好,还可以顺便学习英语。
心中有梦 的演讲稿 急求
老师们:今天能够我与大家交流,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感谢教研处对我的支持。
感谢语文组的同事、二年级的同事,感谢所有曾给于我真诚帮助的老师,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不可能站在这里,我真的很感谢你们
谢谢大家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交流的题目是《心中有梦,美丽不再遥远》。
先送给大家句话与大家共勉。
这是我博客《汝水浪花——青春与梦想同行》公告:青春浩荡梦无涯,百舸苍穹竞日华。
可笑彩沫逐浊腻,汤汤汝水作飞花。
梦想,是驱除黑暗,播撒光明的灯烛;梦想,是点燃心灵,燃烧激情的火炬;梦想,是昭示青春,指向未来的阳光。
在人生大海上,我只是一颗并不引人注目的小水珠,但我不会做五彩的泡沫,而要成为飞溅的浪花......人生格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我能够取得今天的这点成绩,是因为许多老师和朋友的真诚帮助,是因为我心中有一个追求教育理想的坚定信念
我在新教育在线论坛的网名是“汝水边人”,头衔是“教育追梦人”,回顾成长的历程,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在坎坷的教育路上执着前行的人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苇草”;我说:“人因梦想而美丽
”请跟随我踏上教育追梦之旅
一、十年飘零,一支没有牵线的风筝1987年,我以全县第一名考上师范。
1990年毕业后,开始教初中。
刚参加工作时,我对教育充满激情,但残酷的现实却使我变得非常沮丧。
那时工资很低,每月只有70元钱,甚至很长时间不发工资,还要从家里带面贴补生活。
残酷的现实使我原本就浮躁的心蠢蠢欲动。
我不想当教师,不想每天拿只有两块多钱的工资,我想通过别的渠道改变命运。
我花了1000多元钱想进乡政府,这可是我几个月的工资,但没有去成。
我又到漯河新成立的三汇公司应聘,去郑州的一家直销公司做讲师。
期间,我想发挥自己普通话说的好的特长,去市、县电视台应聘播音员,自己条件不错,但大都因为自己没有人“跑事”而泡汤。
我想改变命运的愿望真是太强烈了。
记得在漯河应聘的当天晚上,在秋风凄凄的路灯下,我和妻子漫无目的行走在华灯初上的大街上,看着纷纷坠落的黄叶,看着稀落的人群行色匆匆的身影,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我不由得就唱起了那首《打工之歌》:不要问我来自何方,不要打听我的去向。
匆匆的脚步,穿过大街小巷,匆匆的脚步,走过人海茫茫。
流浪流浪,这个打工的少年郎,我还要边走边唱流浪流浪,流浪流浪,这个打工的少年郎,我还要边走边唱,我还要边走边唱
孤独、寂寞、凄苦、无助袭上心头,我仰天长叹:哪里才是我的出路
当时我泪流满面
现在想起来,那时为了改变命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虽然思想在动摇,但我在想改变职业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在语文教学专业领域的追求。
还记得在谢庄初中的时候,县里的语文教研员听了我的语文课,后来平顶山市举行优质课比赛,就选中了我。
为了讲好这节课,教研室的邵长江老师多次给我指导,教育组的岳老师也给了很多帮助。
我在王洛四中、一中,斌英中学、城关二小等学校试讲过多次,教案写了30多次,每次都有8页,纸张摞起来有一本书厚。
最后在郏县讲课,95年,获得了平顶山市优质课。
那十年时间浪费很多,现在真的很后悔,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像一只没有牵线的风筝,在空中飘荡;像一片没有根基的浮萍,在水面飘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有所附着……二、郑州一年,视野得以开阔2000年,在现实中感觉很苦闷,《大河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内容是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招聘教师。
我就去应聘,结果成功了。
到郑州以后,我的视野得到了开阔。
这个学校是河南建业足球老板办的国际化学校,规格很高。
学校请了有四个澳大利亚的教师,其他老师也都是各地的教学精英。
其中有一个原来是郑州铁路一中的退休老师,课上的特别好,得过省优质课一等奖。
我跟她学了不少东西。
校长是全国教坛新秀,是与魏书生一起被表彰的老师,享受河北省政府津贴的教育专家。
他很器重我。
带着我和另外一位高中的老师去北京参加了全国中语会读写课题组举行的观摩课比赛并获奖。
在北京,我见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张厚感先生和陈金明先生,与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程祥原来学校泰安中学的几个老师接触,收到启发,开始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在郑州的另外一个收获是在家庭教育上有了新的观念。
我发现许多很小的孩子都在看名著,看《红楼梦》,看《三个火枪手》,我就想我的孩子也可以看的。
就开始给孩子买这些书让她看。
说到这里,插一点内容。
我总想,我们当老师,不能给我们自己的孩子创造别的什么财富,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把孩子的教育搞好。
所以,早在孩子2岁的时候,我还在王洛四中的时候,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就邮寄了武汉大学冯德全教授的《0岁方案》,大约花了半个月的工资。
要把孩子教好,就要舍得花本钱。
现在我的侄女也用了《0岁方案》,她的爸爸妈妈文化水平都很低,但现在她有3岁了,孩子现在已经认识有1000多字了。
我看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理念有了很大提高。
回到家,我和孩子的妈妈从艳阳2岁时开始教她识字,4岁教她读书,6岁教她写日记,写诗歌。
后来有一部分发表了,前一段时间我们出版了一本书----《我是快乐的风》,作为她成长的一个总结。
为了教孩子,我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名著,英语书,如够够英语,李阳英语,还带着孩子到平顶山学习李阳英语。
只要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哪怕一点点帮助,我都会尽到我的最大努力。
现在孩子的成长还算顺利。
三、教高中,意识到浅薄,开始加强学习2002年,我到了襄城高中,感到了自己的浅薄。
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使我很多时候都有些捉襟见肘。
没有办法,只好边干边学,慢慢加强自己的学养。
1、向书籍学习。
我广泛阅读中文、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书籍,看的最多的是语文教育理论书籍。
于漪、肖川、程翔、钱理群、宁红彬、魏书生、钱梦龙、洪镇涛、程红兵、王荣生、李海林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李吉林与情境教学》、《赵谦祥与绿色作文》、《李镇西与民主教育》、《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教育文集》《民主主义教育》(杜威)等书籍,我都广泛涉猎。
阅读开阔了视野,使我能站在更高视点上审视语文教育,做出分析判断,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2、向同事学习。
同事槐德安老师擅长作文教学,我就一节一节地听,认真做好记录。
遇到有特殊事情无法听课,就在课下根据学生笔记做好整理。
这样坚持了整整三年时间。
我还听过包括语文教研组长李占标、孙春玲在内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汲取众家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运用。
3、向专家学习。
2003年时。
学校组织老师到漯河听课,我听说清华附中的赵谦祥老师来了,就争取听课,但名额有限,学校只让三年级老师去。
我就自费去听课,收获很大,后来还专门向其他老师作了汇报。
2005年5月,河南省优质课比赛在郑州商城饭店举行。
我与学校部分老师一起去听课。
我上午和下午听课,中午和晚上写长达2万字听评课记录,并及时传到新教育在线论坛,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欢迎。
被评为精华帖子,并被几个网站转载。
听课结束后,我的听评课记录也基本全部写好了。
回到学校后,我把打印好的厚厚几十页的笔记整理好,在学校报告厅向全体语文组的老师作了汇报。
许多老师听了我的汇报后,都感觉我的记录翔实,评议得当,很有学术价值。
有一部分老师把我打印好的笔记要了过去,进行复印。
2005年7月,加盟新教育,自费到成都参加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大会,学习李镇西、袁卫星、郭初阳、干国祥等名师对语文教育的深度探究。
名师们的成功经历极大鼓舞了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我开始在论坛上建立主题贴和博客,进行网络写作。
2006年7月,我到北京清华园又一次参加新教育实验大会。
听了朱永新的报告,听了韩军的课,参观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六一中学,在语文教学上有了新的感悟,认识到语文的核心就是积累。
每一次学习,思想都经过一次洗礼,一次灵魂的蜕变。
朱永新说,新教育要使全体新教育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我感觉真的说到自己的心窝里了。
我是在追求一种梦想,一种素质教育,一种人文教育,一种理想的教育,一种能够使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能够和谐的教育。
四、上教育在线,放飞心灵,进行实践与写作我的真正改变是我上网之后。
2005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登陆了“新教育在线论坛”,一上在线,我就被里面丰富多彩的内容,被里面老师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动。
肖盛怀,一个乡村的初中教师,一个师专毕业的老师,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内,通过上网写作,成为新教育在线李镇西之家的斑竹,成为班主任论坛的特约编审,发表了40多篇文章,成为湖北仙桃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赖联群,一个普通的初中教师,通过上网写作,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名师,成为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教师,《中国教育报》、《班主任之友》上经常见到他的文章;铁皮鼓,一个师范毕业生,凭借网络写作,成为中国新教育人,在许多大报刊上发表许多文章,如今在朱永新老师身边做辅助工作;干国祥,一个普通的师范生,新教育在线论坛的副斑竹,原《教师之友》的编辑,成为一个资深的新教育人。
还有袁卫星,李镇西,窦桂梅等,他们都在用网络书写着一个新的历史。
记得那是2006年6月28日,一个改变我命运的一天。
这个日子与别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
阳光是强烈的,辣辣的照耀着。
我在买了电脑后,开始注册“新教育在线”。
我们学校老师们去年都买了笔记本电脑。
而我是在前年提前一年买了一个,今年我当然又买了一个。
虽然我花了更多的钱,但是我的收获却不是钱能够买来的。
我注册了网名“汝水边人”,意思是汝河边的人,还有是你水边的人。
又给自己的主题帖子命名:汝水浪花。
我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在电脑上用抖动的手敲下了我的第一节文字:序在人生的大海上,我是一颗小小的水滴,我不会做五彩的泡沫,而要成为飞溅的浪花--题记在巍巍的首山脚下,在美丽的汝水之滨,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学校。
这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茵;这里书香飘飘、人文浓厚。
一个刚刚与"在线"相恋的人,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
他要在教育在线上成长,他要向李镇西、铁皮鼓、云中逸客、赖联群等老师学习,记下自己每一天真实的想法、做法,让梦想伴着在线飞翔
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是琐碎的、繁杂的,但他都会从中撷取几朵浪花,因为只有不停止追梦的脚步,心儿才能飞翔
最近连续看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心灵写诗----班主任手记》,看了铁皮鼓、赖联群、云中逸客等老师的手记,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我的心中便萌发了创作的冲动。
每一个在教育在线上成长的人都会经历这样哑哑学语的过程。
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睁大那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然后,为了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他也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第一声啼哭。
你听---李镇西老师说:“我与很多老师一样工作,学习生活,如果我算是成功的,我与许多老师不一样的是我把自己的思考写了下来。
”事实的确如此。
李老师写出了《爱心与民主》《从批判走向建设》《风中芦苇在思索》《班主任日记》等书。
许多在线老师都亲眼目睹了他写作《班主任日记》的写作过程。
他原来在四川石室中学,后来上了苏州大学上朱永新的博士,到四川教科所工作,现在在成都武侯中学担任校长。
他有“五个一工程”,即每天找一个学生谈话,写一次教育日记,读1万字的书等。
每天都是如此。
白天太忙,他的班主任日记大都是在晚上完成的。
许多上线的老师等他的日记来看。
经常是在午夜甚至是更靠后的时间。
他简直就是一个工作狂。
《班主任日记》记的就是班级里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思考,解决的办法等等,他就是这样在一天天书写着一部教育的传奇。
完成之后,很自然就发表了。
后来有许多人都这样做。
铁皮鼓写了《冬去春又来》,于春祥写了《春祥夜话》,干国祥写了《解读教育的密码》,看云写了《坐看云起》水易老师写了《日记与美育相依》,张刘祥老师写了《且读且思》等等,许多老师在快速成长。
他们在用思考和文字营造精神的大厦,用心灵和才情书写教育的诗篇。
许多老师都成了当地很有影响的老师。
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云中逸客,李作朝,两个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
前者是湖北的老师。
写了几十万字,有相当多的文字都变成了铅字,发表在各种刊物上。
他靠的不是什么关系和金钱,而是实力。
他是《班主任之友》《新风教育》等刊物的特约编辑。
现在网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后者是河南的一个乡村教师,他写过一篇文章《贫穷挡不住进取的脚步》,并且自费建立了第一个河南民间网站。
前年他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河南教育家送文化下乡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许多教师的欢迎。
许多人都被他这种为河南教育的献身精神所深深打动。
他邀请我做了“校本教研论坛”斑竹。
去年他又自费参加了在山东泰山举行的读书论坛活动,他的求知精神打动了很多人也在鼓舞着很多人。
受名师们的启发,我开始大胆改革,深挖语文教学内涵,拓展语文学习外延,进行快乐教学、激情教学
我发挥善于朗诵、演讲和亲和力强的优势,课堂上,时而激情飞扬,时而悲情低吟,时而引吭高歌,时而缓缓倾诉,用富有表现力的诵读充分展示语言的美,情感的美,艺术的美……用睿智的引导、激情的启发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感悟生活,享受人生
我拿起了愚钝的笔,在实践中反思,写下对教育的思考。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写道:我是一只蹒跚蜗行的蜗牛,但我决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哪怕是不断的向前爬
我写了很多教育随笔系列:《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2005高考回眸》《成都千里追梦之旅》《镜中生活》《不求你最优秀,只求你最快乐》《语文课堂》《作文课堂》《河南省襄城高中新闻专帖》《许昌日报发表文章专帖》《读书笔记》《河南省2005年优质课比赛听评课记录》等。
《教育,你的人性在哪里》等文章获得“新教育在线论坛”教育时评大赛第一名,被网易等网站转载;文章屡见报刊,在《新风教育》、《许昌日报》、《文化时报》、《教育时报》《新语文活页》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出版《作文背诵宝典》《我是快乐的风》两部专著;被《新风教育》作为封面新人推介。
博客《汝水浪花——青春与梦想同行》写作400多篇约70万字,作为教育在线论坛推荐博客长达几个月时间,点击超过8万人次,并被录入中国博客名人网。
这一篇篇文章犹如一颗颗“思想的石子”,经过岁月磨砺,正在结成一串串熠熠闪光的珍珠
我执着教育的精神也感动了许多老师,鼓舞了许多有理想的教育者
我的思想一天天成熟,那跳跃的文字渐渐幻化为一朵朵思想的浪花…五、努力探索自己的教育之路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思想的苇草,思想成就人的强大。
”我深知:一个教师只有具有自己的思想,才能让教育的生命之树常青
我开始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我汲取于漪的激情、韩军的诵读、邓彤的活动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郭初阳的深度解读、洪镇涛的语感培养、李镇西的共享式对话学习等的营养,结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渐渐形成了“以诵读、品味、联悟为手段,以培养语感、启迪思维、丰厚文化为目标”的新语文教学范式。
我先后多次做过国家、省、市级公开课、观摩课,最有影响的当属2000年在北京市举行的全国读写训练中心研讨会上的《安塞腰鼓》,2007年3月在河南省第十届语文教育年会上的《将进酒》,2007年10月在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上的《归去来兮辞》。
这些课对语言的诵读与揣摩,对意境的想像与体味,都鲜明体现了自己这种新语文教学范式的特色。
我追求这样的新课堂:1、本真的课堂。
课堂上没有花拳绣腿,有的是实实在在的引导与学习,是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核心,诵文字,味语气,揣情感,用语言架起课堂与学生心灵间的桥梁,促进思维,培养语感,丰厚文化底蕴。
2、生命的课堂。
课堂呈现给学生的不只是静止的预设,更有动态的生成。
学生会在老师引导下,从最初的懵懂逐渐走向心灵的自由和洞明。
既有对教材内容和思想的把握,更有教师和学生情感的迸发与释放:教师的激情与睿智,成为燃烧的火炬,不断点燃青年学子一颗颗跳动的心
教师激情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师生共享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3、艺术的课堂。
课堂上,激情的朗诵,诗意的品味,循循的诱导,睿智的幽默,科学的思路,谨严的细节,都应于朴素中透出艺术的美。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我感觉自己的课堂也应该充满诗意——这里有潺潺的溪水,也有巍巍的高山,有天下的美景,更有古今的美情——我要与学生一起书写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而我的追求正在于不断弥补遗憾,让语文课堂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本真,跳跃着生命的律动,充满着艺术的精灵
近五年内,我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种大赛等多项奖励,在一次次历练中逐渐成熟
教育理想,长路漫漫,我永远不会停下自己蹒跚笨拙追梦步履
我衷心我们的襄城高中,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让美丽的教育之花开遍中原大地,开遍华夏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