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对上司愤怒的诗句

调节情绪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1. 自我鼓励法 用哲理或某些名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作斗争。

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

2. 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

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幽默的诗句,可以消除悲伤。

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3. 环境制约法 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

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能起调节作用。

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

情绪忧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看滑稽电影。

4. 注意力转移法 请你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心情会豁然开朗。

例如,当你遇到苦恼时,可以将它抛到脑后或找到光明的一面,则会消除苦恼。

5. 能量发泄法 对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

消极情绪不能适当地疏泄,容易影响心身健康。

所以,该哭时应该大哭一场;心烦时找知心朋友倾诉;不满时发发牢骚,愤怒时适当地出出气;情绪低落时可以唱唱欢快的歌 l)将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泄出去。

比如当你发怒时,不如赶快跑到其它地方,或是用拳头锤击墙壁,或是找个体力活干一千,或是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或者在你过度痛苦时,不妨大哭一场。

笑,也是释放积聚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

(2)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绪。

首先必须承认不良情绪的存在;其次,承认了不良情绪的存在后,就要分析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并弄清楚究竟为什么会苦恼、忧愁或愤怒,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自己所苦恼、忧愁、愤怒的事物,是否确实可恼、可忧、可怒,有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那么不良情绪就会得到消解;最后,有时确实有可恼、可忧、可怒的理由,那么,就要寻求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它。

比如,你如果因为考试前把握不大,对能不能考好感到焦虑不安,你就要积极把精力转移 到加强学习上来,集中精力搞好复习,减轻自己的忧虑。

(3)将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掉。

一般情况下,能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刺激的事情,通常都与自己的亲身利益有很大关系,要很快将它遗忘,是很困难的。

但是,可以进行积极地转移,即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上,或者主动去帮助别人,或者找知心朋友谈心,或是找有益的书来阅读。

要使自己 的心思有所寄托,不要使自己处于精神空虚、心理空旷的状态。

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时能很快将精力转移他处的人,不良情绪在他身上存留的时间就短。

(4)采取必要的方法 自我鼓励法。

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

自我鼓励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一个人在痛苦、打击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鼓励,他就会感到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来。

语言暗示法。

当你为不良情结所压抑的时候,可以通过言语暗示作用,来调整和放松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比如,你在发怒时,可以用言词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会把事情办坏的。

陷入忧愁时,提醒自己忧愁没有用,于事无益,还是面对现实,想想办法吧。

等等,在松弛平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自我暗示,对情绪的好转将大有益处。

请人引导法。

有时候,不良情绪光靠自己独自调节还不够,还需借助于别人的疏导。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的时候,应当允许有节制的发泄,把闷在心里的一些苦恼倾倒出来。

因此,当青年人有了苦闷的时候,可以主动找亲人、朋友诉说内心的忧愁,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

环境调节法。

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

相反,阴暗、狭窄、肮脏的环境,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

因此,改变环境,也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当你在受到不良情绪压抑时,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大自然的美景,能够旷达胸怀,欢娱身心,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很好的效果。

当一个人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常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1)意识调节法 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与强度,有些思想修养水平高的人往往 比思想修养水平较低的人能够更有效地调节情绪。

一个人要努力以意识来控制情绪的变化, 可以用我应……我能……加上要想办的事情来调控自己的情绪。

(2)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一个人情绪体验强有力的表现工具。

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 情绪反应,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起到调节作用。

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 幅,这是用语言来控制调节情绪的好办法。

(3)注意转移法 把注意从自己消极的情绪上转移到有意义的方向上。

人们在苦闷、烦 恼的时候,看看调节情绪的影视作品,读渎回忆录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行动转移法 克服某些长期不良情绪的方法,可以用新的工作、新的行动去转移负 性情绪的干扰。

贝多芬曾以从军来克服失恋的痛苦,不妨是一种好的选择。

最大的心理之患在于患得患失;最大的精神负担莫过于名利枷锁。

人不可一味地追逐名 利,也不可缺乏上进心和奋斗精神。

养生首养心,养心淡名利。

知足常乐,身心健康。

美术 大师刘梅粟先生已年逾九十,仍精神焕发,挥毫自如。

其长寿秘诀是:宠辱不惊,看庭前 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一个人学会乐观,淡泊名利,保持健康情绪,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制怒术 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

在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有其它方式替代吗

这样就可以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

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

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二是多立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一个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会辩证思维,可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

幽默术 常笑多幽默。

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

不是因为悲伤才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

生活中要多笑勿愁。

助人术 学雷锋做善事,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

宣泄术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大哭一场。

代偿转移术 当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时,可以用满足另一种需要来代偿。

这一门课没考好,可争取在另一门课上取得好的成绩,也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改变环境来转移情绪的指向。

升华术 即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

如著名文豪歌德在失恋后,把失恋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放松术 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哪些食物能调解情绪 多年来的研究显示,某些特定的食品能影响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从而改善人们的心情。

全麦面包 食物中的包氨酸能提高大脑中5羟色胺的水平,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而全麦面包能帮助色氨酸的吸收。

在吃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奶酪等食品之前,先吃几片全麦面包,可以保证色氨酸能进入大脑,而不至于被其他氨基酸挤掉。

咖啡 早上喝一杯咖啡确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咖啡因能使血压暂性略有升高,并阻断使我们感到瞌睡的化学物质传递。

但每天喝3杯以上可能反而会使人烦躁、易怒。

水 每天应喝足够的水,防止因缺水而感到萎靡不振。

不能用咖啡或其他含咖啡的饮料代替。

香蕉 紧张与镁缺乏密切相关,所以,生活忙碌的人在食谱中应补充富含镁的食品,例如香蕉。

橙和葡萄 每天150毫克剂量的维生素C(约两只橙)就可以使紧张、易怒、抑郁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辣椒 辣椒中含的辣椒素能刺激口腔神经末梢,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这种物质能引起短暂的愉快感。

巧克力 许多女士,尤其是当她们受到经期前综合征或不良情绪困扰时,特别想吃巧克力。

因为巧克力具有镇定作用。

牛肉 为了降低胆固醇完全忌吃牛肉,往往引起缺铁,使人感觉疲劳,心情抑郁。

试验表明,每天吃3盎司牛肉(一只小汉堡包)的人比完全素食的人可多吸收50%的铁。

李贽是什么人

有哪些事迹,思想又怎样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生平李贽于嘉靖六年(1527年)农历十月廿六出生于福建泉州市南门外。

原名叫林载贽 ,因家族泉州清源瀛洲林李同宗两姓分*派的缘故,效曾祖父从本姓改为李姓,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

李贽一生曾用过的名号众多,还有笃吾、百泉居士、宏父、思斋、龙湖叟、秃翁等。

李贽最先入闽的祖先林闾林睦斋于元朝末期因避战乱由河南入闽。

二世祖林驽林东湖是一位航海家商人,经常往还于刺桐港和波斯湾之间。

因迎娶波斯女性,故而家族中*出现伊*斯*兰教信*仰者,也即是中国男人迎娶中东女子为妻。

到李贽的父亲林白斋时,家庭的信*仰已经摆脱了曾祖母信*仰的影响。

李贽虽然出家做过和尚,但是佛教并非其唯一信*仰,根源上说,李贽的信*仰是三教并存,以儒教为本。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

关于李贽青少年时候的治学情况,有如下记述:“余自幼治易,复改治礼,以礼经少决科之利也。

至年十四,又改治尚书,竟以尚书窃禄。

然好易,岁取易读之。

”(李氏文集卷一一易因小序) 嘉靖三十年,26岁中福建乡试举人 。

嘉靖三十五年(1556)授河南共城教谕。

三十*九*年,擢南京国子监博士,数月后,父白斋公病故于泉州,回乡守制。

时值倭寇攻城,他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巡守,与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敌忾。

嘉靖四十二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

“三年服阕,尽室入京……居京邸十阅月不得缺,囊垂尽,乃假馆授徒。

馆复十余月乃得缺。

称国子先生如旧官。

” 隆庆四年(1570),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至万历五年(15┐┐)止,共七年。

在南都任职的七年中,相识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等。

后来耿定向的假道*学面貌露*出时,李贽与之互相辩难。

至于李贽对耿定向的弟*弟定*理以及定向的学生焦竑则一直为莫逆的朋友。

在南都时,李贽又见过王守仁的弟*子王畿以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

李贽对王、罗二人都很崇敬。

这一时期的重要关键是李贽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

王襞是王艮的儿子,幼闻庭训,王艮在淮南讲学,王襞长时期在左右,对“乐学”之说,发挥尤多。

万历五年(15┐┐),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在公余之暇,仍从事于讲学。

他居官的准绳是“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而且“自*治清苦,为政举大体”。

他还在府衙的楹柱上写了两副对联。

其一是: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

”其二是:“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水,两袖清风。

”袁中道的李温陵传记他此时,“法*令清简,不言而治。

每至伽蓝,判了公事,坐堂皇上,或置名僧其间。

簿书有隙,即与参论虚玄,人皆怪之”。

这颇似罗汝芳的作风。

当时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很多,上官严刻,他说:“边方杂夷、法难尽执,日过一日,与军与夷共享太平足矣”(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

在姚安居官三年以后,他厌恶簿书的生活,袁中道记他“久之,厌圭组,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

御史刘维奇其节,疏令致仕以归”。

李贽的二十多年的宦游生活,使他深感受人管束之苦。

焚书卷四豫约感慨平生说:“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此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

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触。

……司礼曹务,即与高尚书、殷尚书、王侍郎、万侍郎尽触也。

……最苦者为员外郎,不得尚书谢、大理卿董并汪意。

……又最苦而遇尚书赵。

赵于道*学有名。

孰知道*学益有名,而我之触益又甚也。

最后为郡守,即与巡抚王触,与守道骆触。

……此余平生之大略也。

”这是多年居官生活的总结,反映了处处与上司抵触的情况。

这种抵触,实质上是李贽的反封*建思想与封*建主*义的抵触。

他解官以后,并不回乡,携妻女往湖北黄安依耿定*理。

自称:“我老矣,得一二胜友,终日晤言,以遣余日,即为至快,何必故乡也

”在李贽云南辞官的前一年,万历七年(1579年),何心隐被楚抚王之垣缉捕杀*害于武昌。

李贽对这件事极为愤怒,曾著文二篇为何辩冤,并表示对何的景仰。

后来他给焦竑的信中,提起何心隐说:“何心老英雄莫比。

观其羁绊缧绁之人,所上当*道书,千言万语,滚滚立就,略无一毫乞怜之态,如诉如戏,若等闲日子。

今读其文,想见其为人。

其文章高妙,略无一字袭前人,亦未见从前有此文字,但见其一*泻*千*里,委曲详尽。

观者不知感动,吾不知之矣。

奉去二稿,亦略见追慕之切。

”(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书)信中所称论何心隐者二篇,今焚书卷三中有何心隐论一篇;另一篇,未见。

焚书卷六有赠何心隐高第弟*子胡时中五绝一首:“三日三渡江,胡生何忙忙

师*弟恩情重,不忍见武昌。

”这诗当作于云南解官后初到黄安时,可见他对何心隐及其弟*子的同情。

李贽一生未有机会与何相识,他在与焦漪园太史书中曾引以为憾:“弟向在南都,未尝见兄道有此人也,岂兄不是之耶,抑未详之耶

若此人尚不是,天下古今更无可是之人类,则其所是者又可知也。

”(焚书卷一)。

李贽弃官后于万历九年(1581)春,应湖北黄安(今红安)耿定*理之邀,携妻子女儿到耿家乡黄安天台书院讲学论道,住耿定*理家中充当门客兼教师,但和耿定*理做大官的的哥哥耿定向意见冲*突。

耿定向在李贽看来是乡愿、是假道*学的代表人物。

万历十二年耿定*理死去以后,自然与耿定向不能相容,不可能再在黄安耿家住下去了。

耿定*理死时,李贽有五言长诗三首哭耿子庸(定*理字)。

其间万历十一年王畿卒,李亦著王龙溪先生告文,对王畿表示敬仰,如称王畿为“圣代儒宗,人天法眼”,又说“先生今既没矣,余小子将何仰乎

万历十二年(1584)十月,李贽从黄安移居麻城,因无馆住宿而返。

第二年三月才定居于麻城龙潭湖上的芝佛院。

龙潭距城三十里,一般人不易走到。

他从此安静地读书著作,与一二相知者讲学。

移居麻城的时候,李贽将妻女送回福建,自己孑身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读书著述近二*十*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

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

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李贽倡导绝假还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

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唪经祈祷。

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

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他喜爱清洁成癖,衣服一尘不染,经常扫地,以至“数人缚帚不给”。

“与僧无念、周友山、丘坦之、杨定见聚,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

衿裾浣洗,极其鲜洁。

拭面拂身,有同水淫。

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

其忻赏者,镇日言笑。

意所不契,寂无一言。

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

所读书皆抄写为善本,东国之秘语,西方之灵文,离骚、马、班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之奇,宋、元名人之曲,雪藤丹笔,逐字双校,肌擘理分,时出新意。

其为文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精光凛凛,不可迫视。

诗不多作,大有神境。

”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贽认识了在当时文学上反*对复古主*义的公*安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次年,袁宏道(字中郎)又来麻城访李贽,二人并同至武昌。

《公*安县志》袁宏道传载:“时闻龙湖李老,冥会教外之旨,走西陵质之。

李老大相契合,赐以诗。

……留三月余,殷殷不舍,送之武昌而别。

”袁宏道之兄袁宗道,对李贽也表示倾仰,自认为能够了解李贽的一人。

他在答李信中说:“不佞读他人文字觉懑懑,读翁片言只语,辄精神百倍,岂因宿世耳根惯熟乎

云中信使不断,幸以近日偶笔频寄,不佞如白家老婢,能读亦能解也。

”(白苏斋类集卷一五)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宗道致李贽一面,更为推崇:“翁明年正七十,学道诸友,共举一帛为贺。

盖翁年岁愈久,造诣转玄,此可贺者一。

多在世一日,多为世作一日津梁,此可贺〔者〕二。

”(白苏斋类集卷一六李*宏甫)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

梅国桢是麻城人,也是与李贽甚相契合的友人之一。

李贽著观音问中所称澹然师便是梅的女儿。

袁中道梅大中丞传记载他:“尝曰,人生自适耳,依凭轨迹,外张名教,酷非所屑”,又称“女澹然以孀为尼,公不之禁。

澹然戒*律甚严,于道有入,父子书牍往来,颇有问难。

”同年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这时新安汪本钶来从。

汪自万历二十二年即来龙湖问学,至李贽死为止,先后相从九年。

李最后在狱中给汪有“嗟子胡然泣涕洟,相依九载不胜奇”的诗句。

万历四十六年(1618),李贽死后的十六年,汪本钶编辑了李贽晚年的书信诗文而成续焚书,汪本钶在书的序言中对李贽的思想作了以下的评论:“钶从先生游九年,所朝夕左右未尝须臾离也。

称事先生之久者无如钶,宜知先生之真者亦无如钶。

顾钶何足以知先生哉

则先生之自知也,先生自与天下万*世人共知之也。

先生一生无书不读,无有怀而不吐。

其无不读也,若饥*渴之于饮食,不至于饫足不已;其无不吐也,若茹物噎不下,不尽至于呕出亦不已。

以故一点撺自足天下万*世之是非,而一欬唾实关天下万*世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骂尽成文章已也。

盖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瞆者明,梦者觉,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静,聒者结,肠冰者热,心炎者冷,柴栅其中者自拔,倔强不降者亦无不意頫而心折焉。

” 万历二十六年(1598)李贽七十二岁,春天仍在北*京,次年春天与同在北*京的焦竑共往南京,并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

《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

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李贽曾在与焦弱侯书里,约略透露了著作藏书时的情况:“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批阅,得与其人会觌,亦自快乐。

非谓有志于博学宏词科也。

尝谓载籍所称,不但赫然可纪述于后者是大圣*人,纵遗*臭*万*年,绝无足录,其精神巧思,亦能令人心羡。

况真正圣贤,不免被人细摘。

或以浮名传颂,而其实索然。

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

故读史时真如与百千万人作对敌,一经对垒,自然献俘授首,殊有绝致,未易告语。

”(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书)李贽对藏书的评价,自许甚高。

他说:“藏书收整已讫。

……一任付梓矣。

纵不梓,千万*世亦自有梓之者。

盖我此书,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也。

”(续焚书卷一与耿子健书)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至二十八年(1600年),到山西、通州、济宁、南京游历。

在济宁、南京曾两次与利玛窦见面,讨论教*义。

二十八年回到麻城。

同年冬天,湖广佥事冯应京以“维护风化”为名,指使歹*徒烧毁龙湖芝佛院,又毁坏他预为藏骨的墓塔。

李贽被*迫避寓麻城东北商城县黄檗山中。

二十*九*年,罢官御史马经纶闻讯将李贽接到通州,住莲*花寺。

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七十六岁。

春二月,遗言身后白布盖尸,土坑埋葬,似从回*教葬仪。

同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

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

李贽入*狱后,“明日,大金吾置讯。

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

金吾曰:‘若何以妄著书

’公曰:‘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

’大金吾笑其倔强,狱意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

”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

”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

如何不死

”三月十五,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

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

死后,马经纶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贽的学生汪可受、梅掌科、苏侍御捐资为李树碑。

李贽生有4子3女,除大女儿外,其他都不幸夭殇。

思想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

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

“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

”“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

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

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

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

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

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

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

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

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

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

《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

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

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

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

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

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

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

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

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

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

什么是“真心”呢

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

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

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

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

《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

”“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

”“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

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

”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

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四书五经》中《大学》的全文翻译

《大学》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

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

”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

”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

”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

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

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

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

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

”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兄弟和睦。

”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

《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

”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

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

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

”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

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

”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

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

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

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

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

”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

”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

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

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

”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

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

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

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

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

”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

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

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参考资料: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经典语句

¤,自己在这里抱怨又有何用

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要改变自己,我不会再像往常一样咀嚼命运赐给我的点滴不幸要享受现在,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著地去追忆往惜的不幸,会更多的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的多¤世界上误解和懈怠也许比奸作和恶意还要误事¤人总归是人,当一个人激情澎湃,而又受到人性局限的逼迫时,他即使有那么点理性也很少能起作用或者根本不起作用¤如果你问我这儿的人怎么样,那我只能说:和别处一个样。

人都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多数人为了谋生,大部分的时光都用来干活,剩余的一点空闲时光却令他们犯愁,非要挖空心思,想办法把它打发掉,唉,人就是这样的命还有百科中也可看看的: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

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

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

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

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 。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

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

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

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俩个。

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

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在他心中只有绿蒂。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学在一起谈论绿蒂。

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

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

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

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

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

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

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

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

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

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

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

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

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

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后来这个青年杀死了一个农夫,维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

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

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

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

绿蒂

别了啊,别了

”,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笑话大全 爆笑 1000字

哈哈哈,呵呵呵,

对上司愤怒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