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红色旅游的诗句

韶山红色旅游的标语

伟人故里韶山行(学习伟人毛泽东,缅怀先烈,万人选择)。

特能体现你们这次去的主题。

红色瑞金的诗词诗篇有哪些

我美丽的家乡----藕塘镇我的老家----红色旅游目的地安徽定远藕塘镇一、藕塘概况藕塘镇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与滁州市南谯区接壤。

藕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山青水秀,经济繁荣,有千年古镇之风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素有“小莫斯科”之誉称。

1939年,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因此藕塘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之一。

1996年10月,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亲临藕塘,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镇内的烈士陵园,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政府、省军区国防教育基地。

藕塘是安徽省195个中心集镇之一。

2005年春,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旅游局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07年4月,撤消原藕塘、朱马、仁和三乡镇成立藕塘镇,镇政府设在藕塘。

全镇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

总人口5.6万,其中政府所在地集镇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

全镇381村民组,11096户,耕地面积112362亩。

花生和养猪是镇的两大支柱产业,藕塘是皖东5万吨花生加工基地和皖东养猪重镇。

藕塘交通便利,连接滁州、合肥、蚌埠等地。

二、藕塘溯源“藕塘”地名源于镇内一景“月下石荷”而得名。

小镇东北有一口方塘,塘内满植莲藕,中间竖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圆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别有风韵。

传说:石荷中藏有珠宝,使石荷能随水涨落而沉浮,神韵奇秘,引人暇思,预示干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清风正气,刚正不阿。

藕塘的历史可追溯到汉,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是后汉楚相令狐子伯的发祥地,其少年时代避难读书此地一庙中,后于公元72年(东汉永平年15年)称相。

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间),藕塘便有市井,商贾云集。

民间流传着塔山娘娘、包公审乌盆、牛皋大战藕塘关等民间传说。

另有明灵宫、真武庙、元封寺等古迹,后毁于兵燹。

东汉楚相令狐子伯为酬谢藕塘父母和庙主的思赐,在塔子山上建造的文峰塔,毁于1966年8月“文革”中,后于1998年8月重建。

现在每年三月十五日,群众自发组织令狐山庙会,烧香许愿,表达虔诚,客流量达十万人左右。

三、革命烽火藕塘属淮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新四年第四支队所属八团和挺进团,进驻藕塘一带,开创抗日革命根据地。

11月底,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机关到达藕塘附近的江北指挥部,先后于瓦屋薛、山黄、湾杨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

1944年10月,经批准成立藕塘市(县级),聂浩同志任市长、当地军民称藕塘为“小莫斯科”,1948年3月,藕塘得到解放。

勤劳勇敢的藕塘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壮丽篇章。

为追悼先烈,昭示后人。

1942年,津浦路西参议会经路西地委批准,于1944年9月18日在藕塘建成“抗日烈士纪念塔”。

1946年5月,二师奉命战略转移,纪念塔被国民党军队炸毁。

1964年4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拔专款,在原址重建烈士塔,塔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原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手书。

1981年,安徽省民政厅和定远县人民政府拔专款,在烈士塔南面兴建“藕塘革命纪念馆”,主要陈列刘少奇、谭震林、徐海东、罗炳辉等在藕塘抗战活动史料。

每年清明节和“七一”,合肥、南京、滁州和其他单位的党政机关及学校待组织人员到此悼念敬谒,开展教育。

1996年10月30日,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同志亲临藕塘,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1998年11月12日,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行百余人,到此瞻仰凭吊,祭奠英灵。

四、藕塘主要景点1、烈士陵园。

为旌表先烈,以昭后人,1942年5月路西参议会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建立藕塘烈士陵园的决定”,经路西联防办事处的批准,烈士陵园于1944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陵园主体设施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革命纪念馆”一处,附属设施有:荷花池塘、金鱼池塘各1个,大小花坛6个。

1944年9月18日建成“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

1946年5月,新四军二师奉命战略转移后,藕塘烈士陵园被国民党军队77师和138师炸毁、拆除。

1964年省政府拔款重建藕塘烈士陵园(经原安徽省省长黄若批准在原址重建),重建后的烈士纪念塔占地90平方米,碑高24米,碑体是上拍照的毛泽东手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园中的革命纪念馆于1978年建成,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馆内分一厅三室,正厅屏展“名垂千古,浩气长存”八个大字(系原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手书)。

三室陈展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定远地区的党、团组织发展和群众革命运动情况;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在藕塘地区的活动以及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情况和其它文物资料170余件,其中《烈士英名录》铭记着二千多个烈士英名,其中团以上干部17人,连级以上干部110多人。

藕塘烈士陵园于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1956年6月与2001年6月,两次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滁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滁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77年,抗战爆发40周年,全国11个省市的新四军老战士到此祭拜、座谈。

藕塘烈士陵园于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多次接待省市领导以及新四军老战士来园瞻仰和凭吊先烈。

1996年10月30日,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王光美同志来此瞻仰、凭吊,并为陵园题词留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1998年11月12日,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行百余人,前来陵园瞻仰凭吊,并挥毫撰联。

2004年10月,烈士陵园被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前后和“七一”前后,一些党政机关、学校、部队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到陵园开展祭祀烈士活动,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

2、令狐塔。

位于藕塘镇东南的令狐山,巍峨挺拔,草木葱茏。

相传汉代,令狐山上就建有寺庙;唐宗相继增建子伯祠、碧霞宫、庙宇辉弘、香火颇盛。

千百年来,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碧霞元君(俗称黑奶奶)神座前,络绎不绝的八方香客,顶礼膜拜。

东汉楚相令狐子伯,少年避难读书于此,其称相后为酬谢藕塘父老和僧人教养之恩,于庙后山巅兴建七级浮屠,名曰“文峰塔”,后人为怀念子伯而易名“令狐塔”。

景色宜人的环境,令许多文人墨客驻足留连,呤诗作赋。

抗日战争时期,东瀛兵燹将庙宇毁于一旦。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以破“四旧”之名,于1966年8月27日下午三时许,将千年古塔用炸药炸毁。

老区因此失去昔日“小延安宝塔山”的雄姿,故地重游的新四军老战士和百姓无不为之喟叹:1994年3月19日,藕塘镇党委政府作出“重建令狐塔”决议,经过省、市、县、兄弟乡镇、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重建令狐塔工程于1998年5月竣工,一座高29.5米、底层直经6米的四方形七级砖塔,巍然屹立于群峰拱抱的令狐山之巅,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周边群众自发到令狐山上烧香许愿,人数多达五万人,场景十分壮观,成为藕塘的一大亮点,上海、南京、滁州的游人慕名而来,观光旅游,烧香许愿,不少商家到此投资兴业,发展经济。

3、藕塘塔山森林公园。

塔山森林公园位于藕塘镇东南的皇甫山西麓,东依将军峰、西接东园民居、面连营盘山、北滨大沙河,与藕塘老街隔水相望。

总面积3300亩,海拔94米,景色宜人,分为四个景区:清流湖景区,塔山景区,南苑景区,东湖景区。

集湖光山色、流水、花卉、果林等自然景观为一体,融宝塔、寺庙、诗词瀚墨和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于一身的多功能生态型的人民乐园,目前已完成规划工作,现已建成凉亭二座、九曲桥、石刻荷花等设施。

4、朗峰水库。

朗峰水库优雅地躺在镇南3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群山环抱,四季长青,碧波荡漾,风光潋滟,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雨天,无数雨柱园漪似倒置的雨伞,在烟霭中翩翩起舞。

烟波浩淼,缥缈朦胧,泛舟垂钓,仿佛在云里雾中。

雨过天晴,绿水、青山、蓝空、浑然一体,澄目彤红,如画如山,赏心悦目。

位于镇东的新集水库,是小(二)型水库,面积1500亩,蓄水量为1045万方,亦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是休闲娱乐、垂钓的好去处。

贵州红色旅游路线有哪些

巍巍井冈山,绵亘五百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雄伟,山幽壑深,奇峰峻岭,古木参天。

巍巍井冈山,绵亘五百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雄伟,山幽壑深,奇峰峻岭,古木参天。

7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政权建设、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方面取得了具有独创性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率先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

参观革命圣地,回顾历史,感受历史,是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目的。

在井冈山之行中,我们参观考察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哨口以及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的旧居和两军会师旧址、小井红军医院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我们对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从中领悟到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积极接受了革命的洗礼。

学习考察所到之处,学员们认真地听,仔细地看,时而提出疑问,并不时作好记录。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座落在松柏叠翠的茨坪北山上,占地面积400余亩,由革命烈士纪念堂、诗词碑林、井冈山雕塑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组成。

130多块由领袖人物、红军将领和知名人士书写的诗词碑林,风格迥异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鲜花簇拥的山顶园中,由毛泽东、朱德等19座历史人物塑像组成的雕塑园,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既是革命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瑰宝,又是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堂。

它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的英武气概。

纪念堂里,大厅中央镌刻着毛泽东书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烫金大字。

怀着崇敬、神圣的心情,12月16日下午3点,全体学员为死难烈士献上花篮,并三鞠躬,以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让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了。

它集文献、文物、图表和美术作品为一体,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诉说昨天血与火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从革命武装暴动、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直到中国革命胜利的这一过程的曲折艰辛。

里面配合文字对井冈山革命历史作以说明的是一些革命先辈留下的实物,譬如秋收起义时的松树炮,破烂的棉衣,缺边的锅子,其中有个玻璃橱里放着一些红米、南瓜、茄子等。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让人不由想起当年井冈山流传的那首红色歌谣。

走在革命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在群山连绵的“五百里井冈”模型前,学员们听着讲解,不由发出啧啧赞叹。

博物馆中有张照片特别让人无法忘却,那是一张陈赞贤烈士遇害时的照片,图上烈士胸前的个个弹孔清晰可辨,全体学员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

博物馆里,朱德的“扁担”,破烂的草鞋,一根灯芯的油灯,稻草的铺板,破旧的线毯……看着这些物品,想起那段历史,学员们都是同一种神圣、景仰的神情。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一个奇迹。

1928年8月,红军以一发迫击炮弹击退国民党四个团的虎狼之兵。

毛泽东在回师井冈山途中闻讯后,欣然吟成《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讴歌了井冈山军民团结战斗取得的胜利。

走近黄洋界炮台,全体学员停步驻足,凝神倾听这开始震撼蒋家王朝的惊天动地的炮声。

在黄洋界纪念碑前,我们低头默哀,伫立深思,感慨万千。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而且是闻名遐尔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五指峰,朱砂冲,七里杜鹃林,龙潭瀑布群……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花……一代文豪郭沫若赞叹“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

今天的井冈山,革命史迹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英雄业绩与旖旎山水交相辉映,传统教育与旅游观光共冶身心。

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山,井冈山又是一座绿色的山。

红的是悲壮的历史,绿的是永恒的青山。

井冈山,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大。

--------------------------------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全班同学乘车去参观刘胡兰纪念碑馆。

经过漫长的旅途,我们终于来到了纪念馆。

步入馆门,道德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广场中央洁白高大的毛泽东题词纪念碑,碑的下面正面刻着毛泽东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那里,我们举行了仪式。

道德是校长的讲话,从讲话中,我了解到刘胡兰是山西文水县人,出生于1932年,从小就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她先后加入了抗日救国儿童团和中国共产党,1947年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但她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最终死在敌人的铡刀下。

接着,我们默哀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我想了很多很多……我不禁想起了过去,想起了抗日和解放时期的壮烈场面,想起了中国人民的坚贞不屈,更想起了当年革命烈士英勇献身的场面,董存瑞手举炸药包时那坚定的神态,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的视死如归,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是啊,没有这些革命烈士的抛头颅,洒热血,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呢

我又想起了现在,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是日新月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成为一颗屹立在东方的明珠。

仪式举行完后,我们又参观了刘胡兰事迹陈列馆。

从这里,我了解了刘胡兰更多的事迹。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刘胡兰塑像,她的气宇轩昂,正义凛然,使人肃然起敬,她那坚定的眼神和从身上体会出的必胜的信念,时时留在我的脑海中,最后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刘胡兰的墓上献花,接着我们就踏上了返回的道路。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里虽然没有故宫那样金碧辉煌,没有长城那样雄伟壮观,但这里却有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有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更有中华民族的希望。

-------------------------------汽车经过沙坪坝,就驶进了歌乐山“S”形的林中公路。

车窗之外是茂盛的乔木。

忽然,一尊尊白色人物塑像映入眼帘。

他们有的坐着,在冥思苦想;有的站着,昂首眺望远方;有的手挽手肩并肩,脸上露出笑容……哪来这么多雕像呢

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后人为了怀念在渣滓洞遇难的革命先烈而塑造的。

面对英雄塑像,我肃然起敬,并且默默沉思,渣滓洞一定是个庞大的杀人魔窟吧

我们下了车,迫不及待地向渣滓洞走去。

走过一段林荫小道,就看见一块巨大的石碑立在路旁,上面写着五个大字——渣滓洞监狱。

到了,到了,我们紧走几步,监狱就在路边的山坳里。

它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坐落在巍峨的歌乐山下,三面环山,倒像一个隐蔽在乡村的四合院。

监狱四周是高高的围墙,上面架着一米多高的铁丝网。

围墙内几栋瓦房,不太高却很坚固。

围墙、房屋全是灰黑色,显得十分阴森恐怖。

导游介绍说,渣滓洞,原为工人采煤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

1939年,国民党边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将其改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当时的革命者,最多时达三百余人。

走进围墙,里面分外院、内院。

首先进入的是外院。

在外院的门口处,耸立着一个监视塔,敌人站在塔上,能够监控内院犯人的一切行动。

走近外院的审讯室,那里陈列着许多刑具,有铁镣、手铐、斧头、钉子、虎尾棒……据说最残酷的是虎尾棒——一根一尺来长的木棒,除了手柄之外,全身钉满了尖锐的钉子。

在审问革命者的时候,刽子手便用它来拷打,一下又一下……革命者被打得遍体鳞伤,他们还用手去撕伤者身上的皮……看着虎尾棒,那血淋淋的场面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审讯室正对着监狱,室内的所有暴刑都能让狱中的人看到和听见,这是反动派使用的“杀鸡给猴看”的诡计。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让革命者屈服,那凶残的虎尾棒也丧失了应有的威力。

现在,这些刑具都只有灰溜溜地躺在展台上,向人们坦白自己当年犯下的滔天罪刑。

离开审讯室,还能看到外院四周墙壁上写有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标语,其中一条写到:“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做到。

”这不是反动派黑暗统治的真实写照吗

参观了外院,从外院跨过女监狱的侧门,就进入内院。

女监狱矮矮的,只有三间。

从女监狱上几级木梯就来到男监狱,它比女监狱高不了多少,却分上下两层,走在楼上,连头也无法伸直。

室内开着电灯,我看到了烈士们的照片、信件、诗歌……“为了免出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多么顽强的精神,多么悲壮的情感

若没有这灯光,室内白天都是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真可谓是黑色的深渊。

走出男女监狱,就来到供放风用的一小块平坝,平坝一边还装有一个碾米架,架下碾米槽内长满了青苔。

漫步内院,我似乎看到了无数革命者的身影,那不是江姐吗

那不是陈然吗……他们衣着褴褛,头发蓬乱,在狱中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然而,他们斗志不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屈服。

他们利用放风的时间,互相传递革命的信息;他们利用碾米的机会,商量革命的路线……黎明啊,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他们在黑夜中苦苦等待……天哪,就在幸福即将降临,理想即将实现的时候,他们却不能够看到自己苦苦追寻的曙光,在黎明前的黑夜被残暴的敌人秘密杀害了……我们离开了渣滓洞。

此时才感觉我来得轻松,走得却那样沉重,因为我应该带走的实在太多太多……-------------------------------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曲折。

在这个过程上凡是做到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就取得成功,背离了这条原则,革命就面临着困难和失败。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进山当起了 “ 山大王 ” ,历史记载的 “ 农村包围城市 ” 等思想均在井冈山时期产生,这些思想含蕴于青山、淬火于实践,指导着工农红军的方向。

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它所要解决的是既不同于西欧又不同于俄国的特殊而困难的革命任务,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寸步难行。

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空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和公式,对中国革命无济于事。

从思想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更加迫切的和命运攸关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人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在不断的成功与失败的曲折经历中,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体系,解决了许多国家的共产党所没有解决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的这一普遍性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当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惨遭失败, 5000人的队伍仅存1000人,竟出现了枪多人少的局面。

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说服教育大多数人,向罗霄山脉中段行军,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初的立足点。

从此开创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建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

在这些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他们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损失。

在同 “ 左 ” 倾错误的艰苦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等著名论断,指导中国革命走出了低谷。

红色旅游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