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现代与古典结合的句子

毛泽东诗词主要的思想感情

朋友你好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参天大树,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溢着一种恢宏博大,奇姿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成为诗坛上一典品格与个性强烈,画面与色彩斑斓的绝唱。

从体裁形式上说,基本上都使用了传统的古典的格律,但从内容上实质上说则属现代范畴,它是用“旧体”写的“新诗”,用“古典形式”写的“现代诗歌”,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现代诗词,是开放在现代诗坛百花园中的花朵,甚至是无与伦比的异卉奇葩,它是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中国气派,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典型的新体诗特征。

一、 从题材上看:用古体诗及大量用典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

写古诗最难的是写现代题材与内容。

过去许多人写诗写来写去总不外乎“闲行阡陌上,万里碧云长”,“半斜夕阳下,醉卧古松旁”的老气横秋的诗句。

要写现代题材吧,“万丈高楼从地起”,“车水马龙运输忙”则太打油。

毛泽东诗词中最成功的一点,则是用古体诗及大量的典故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

试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更有许多“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雄关漫道真如铁”等战争题材。

毛泽东喜欢借用别人的古体诗句描写现代题材,以表现代内容与思想,这一点使许多古典正统先生颇为不满,认为其诗词属“抄袭”,但实际上这些借用之词都有许多神妙之处,推陈出新,取得了更佳的效果,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此处化用李句,而赋以新义,意思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一经传播,广大人民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起来,进行英勇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黑暗为光明。

《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则出自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本是说铜人辞汉,清泪潸然,汉宫花木,莫不依依,青天如若有情,见此亦当魂销。

毛泽东借用这一成语,是死句活用,给予了完全崭新的意义。

都以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自然相对衬而言,要把个人溶入集体中,个人亦将取得永生。

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另外,《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源自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

《浪淘沙·北戴河》中“东临碣石有遗篇”源于曹操“东临碣石”都借以表达现代题材与内容,恰到好处,形象生动,这里不一一细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还用古典诗词描写现代题材,表现其粗旷豪放的特性。

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把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被俘获的场面跃然纸上,干净利落。

又如:正值世界革命战争与和平问题发生具大争辩之际,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冒出了“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样粗旷的句子来以表达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这难道不是用古典诗词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极为粗旷的典范吗

从毛泽东诗词看,善于用典描写现代题材与内容也是很有特色的。

如1965年创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中的“鲲鹏”,“蓬间雀”皆出自《庄子·逍遥游》。

全词不取典故的原意,而只借用其中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个对比物来创设意境,比喻当时国际风云变幻的斗争形势。

又如人们熟知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吴刚和嫦娥,取自《淮南子》,此词一反常俗,让神仙敬拜凡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先烈的英灵。

再如《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一首诗人“坐地”、“巡天”、“见牛郎”、“叹华陀”、“咒瘟神”,对血吸虫给历代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倾注了满腔的叹息之情。

总之,诗人用典上博采众家,不拘一格或象征、或比喻以强化表意抒情的效果、自然贴切、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现代题材与内容。

二、 从语言上看:在不弃用典的同时大量使用白话语言。

毛泽东的诗词,形式上是旧体诗的形式,但是内容却是新时期的东西,总体而言是属于新时代的范畴,语言也自然以白话为主体,用白话语言抒写新时代的新景象。

比如于1961年写的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的两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完完全全的白话文,和平常说的口语没有任何区别,通俗易懂,让人很容易理解。

只是诗句言约义丰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富于思辨色彩。

还有其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初一看,不像是诗句,倒像是在随便地问一个人话,和一个人的对话一样,明白如话。

又如其杂言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

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

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

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

………”这些可以说就是地地道道的白话文,和我们今天的日常会话有什么区别喃

这是毛泽东主张“发展新诗”试写的一首新体诗歌。

把人民解放军某部这个连队的一批干部、战士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热爱人民,助人为乐,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更有甚者,毛泽东在其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诗词中尤其注重使用百姓熟悉的、大众化的、最具民族文化内涵的、最能所映当时社会实践与时代特色的语言:如“红旗”、“国际歌”、“山下”、“敌人”、“井冈山”、“长沙”、“风云”等,抒发了他对工农红军、对人民革命的爱、以及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极深的感染力与很强的震撼力。

三、 从艺术风格上看:用灵活自由的形式,形象的思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毛泽东是一个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中国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领袖诗人。

他的诗词在其艺术风格上“新”就“新在”形式灵活,无意刻求;思维形象,独到新颖;方法上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紧密结合,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 在诗词创作中,毛泽东提出了并充分运用了“形象思维” 这实际上是要解决诗词艺术和视角艺术的结合问题,给读者以更多的直觉感受、形象体验。

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使其诗词在严肃的主题下,并不显得呆板,而是生动活泼的表现其思想内涵。

如:“风卷红旗过大关”一句,以“大关”表现出山路的险峻,以“风卷红旗”表现过关时势如破竹的迅捷气势,情境描写栩栩如生;又如在《卜算子·咏梅》中,创造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与陆游完全不同的不畏艰难险阻、藐视一切困难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创造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怀广博、态度谦虚的、对前途充满乐观的,令人愉悦和鼓舞的形象。

2、 在诗词创造中,毛泽东采用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方法 与李白、屈原等浪漫主义诗人不同的是,毛泽东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使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增强了其诗词的生命活力。

它既展示了革命生活中的伟大事件,又表现出斗志昴扬、意气风发的乐观主义精神,思想积极向上、充满激情,没有半点消极之言。

乐观向上、气势恢宏,偏于豪放,但又不废婉约,堪称“革命浪漫主义”典范。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的诗词完全可以独树一帜,与李白、杜甫争辉

例如:《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出诗人的远大革命抱负。

《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突出体现诗人的英雄气概;即使到年迈古逾之年,诗人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出了“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样雄壮豪放的诗句,使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巧妙结合,极有感染力。

3、 在诗词创作中,毛泽东挥洒自如,“突破常规,形式自由灵活”,无意刻求。

诗歌,特别是律诗是讲究精炼的,盛唐以后诗人写律诗,一般避免重字。

毛泽东《长征》诗中就有三个地方出现“重”字。

如“万水千山”、“岷山千里雪”中的“千”字、“山”字;“红军”、“三军”中的“军”字。

人们并不觉得它重现而减低《长征》诗的艺术魅力。

问题在于有的重复出现无法避免,有的重字出现反而贴切自然。

诗依律,词依谱。

词的平仄由词谱决定,什么地方用平声,什么地方用仄声,故需按每首词的词谱来填,故写词又叫填词。

能否突破呢

为了形式服从内容,毛泽东敢于突破。

如:七律的格律形式上,放宽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他后期所填的词用了不少新词语而放宽词牌要求。

如《念奴娇·鸟儿问答》就是显得尤为突出:“怎么了得,唉呀我要飞跃。

”“雀儿答道……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等。

简直就像随便说话似的写将出来。

以致晚年郭沫若也按此新体写过一首《水调歌头》的词,即有“大快人心事……拥护党中央”之类的句子。

总之,毛泽东诗词格律运用自如,形式灵活,并不拘泥;思维形象,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巧妙结合,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 谐完美的统一,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其艺术风格上“独到新颖”的新体诗特征。

四、 从写作的动机与目的上看:忆古说今,重在评今 毛泽东诗词中有多处忆古,比如:《沁园春·雪》一词中就列举了五位有名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诗人对他们的文韬武略都进行了评说,而重在表明对他们的一片“惜”情之上,但他们都“俱往矣”。

忆古而评今,把重点放在评今,即词末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已经过去了,数一数既能建功立业而又有文学才华的人物还得看今天的革命英雄,这宣告着工农无产阶级主宰祖国壮丽河山命运的即将到来。

又如《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了那东汉末年曾经叱咤风云的魏武帝曹操曾到过[①]并在那里吟下了千古名篇《步出厦门行·观沧海》的地方油然而生怀古情节也就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并且,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他们俩身处的自然环境“萧瑟秋风今又是”则大致一样。

难怪今缅怀魏武帝。

只是,他们则又“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四个字不仅点出时代不同了,更强调社会也不同了,同时也点出了全词的词旨,而且重在强调的是今。

今非昔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今天的中国命运已经真正地掌握在了人民的手中。

这里通过对魏武帝的追忆,进行今昔对比,巧妙地凸现了“今”的“换了人间”,表达了全词的主旨。

又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上片诗人写道:“长夜难明赤显天”;下片“一唱雄鸡天下白”。

一反一正,一阴一阳,一邪恶一正义,一黑暗一光明,而正义压倒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

上片说过去,下片说今天。

上片是回忆,下片是现实。

前宾后主,前虚后实,上片谈的过去,上片的回忆,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下片,以期表达下片的含义,即上片说旧中国长期处于重重黑暗的压迫下难得光明以衬托下片所表达的由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广大人民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进行了英勇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黑暗为光明,一切妖魔鬼怪都无所施其伎俩了。

实际上,毛泽东此词,缘起仅是一次民族歌舞晚会,柳亚子先生原词,也同样兴会淋漓地写了它,却只是限于歌颂领袖一人(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白族共骈阗

),而毛泽东和词则把百年苦难,万方腾欢,整个祖国的风云雷雨,全部收摄起来,上下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空前盛况,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正如古人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①其艺术构思把作者“忆古说今,重在评今”的思想推向极致。

五、 从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是现代的、民族的、大众化的、是世界的 毛泽东诗词的根须是深深扎在当时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中,深深扎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他关心的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命运。

因而其诗词“器大声闳,志高意远”,是现代的、民族的、大众化的思想与感情,如《菩萨蛮·黄鹤楼》其上片写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设象意中,而象在意外。

蕴藉无穷,引人入胜。

其目的是为下片言情作铺垫。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

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写出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

设意象中,而意在象外。

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它不仅把黄鹤楼的胜概,把武汉镇的景色,以及祖国山川壮丽寥廓的风光,具有特征地烘托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诗人崇高的抱负与激情,把民族的伟大气魄与力量,以及时代风雨和革命精神,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时正值“四·一二”大屠杀的前夕,革命像一艘巨轮,在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舵手盲目驾驶下,眼看就触到露出水面的瞧石上,诗人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形势,而进言不听,正确意见不被采纳,心情怎能不沉重

可是却决不绝望,他高扬着超出时代藩篱的头颅,以巨人的双目瞩望着未来。

这就是诗中所显现的诗人的复杂而矛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因而本诗的写景,本诗的言情,是伟大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特定环境中客观现实景物谐和交融的艺术展现,展示诗人对革命斗争既沉重又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因而是民族的,大众化的感情。

又如《念奴娇·昆仑》中“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这两句以设问形式提出自古以来,有谁关心民瘼呢

有谁站在人民立场,把昆仑的“功罪”加以公平论断呢

也就是说,诗人从人民生活的角度来提出昆仑“功罪”问题,其思想感情一直通向了人民的心灵深处,此时诗人的心里活动与思想感情,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而其诗人继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裁为三裁”,好一个“裁”字,说得多么容易,像裁一张白纸,像裁一根细枝。

一般常人,有这等力量吗

“裁”了以后干什么

不是无目的的“裁”

不是“裁”着好玩,而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为什么要拿昆仑作礼物分赠欧美呢

要让“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啊

多么宏伟的气魄,多么高旷的襟怀,多么豪迈的愿望

或日:“昆仑”不是咱祖国的象征吗

为什么拿它来送礼呢

又为什么拿它来赠给欧美帝国主义呢

在这里,昆仑只是奇伟高寒的自然景象;在这里,欧美只是世界人民的代语,让我们一同进入诗篇中涵泳吧

让我们想象的翅膀追随着诗人的理想去翱翔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诗人梦寐以求的,是实现世界大同,让全人类都过着和平幸福生活这样崇高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诗人的思想感情是现代的,是民族的,是大众化的,是世界的。

六、 从对传统的继承上看:重在超越与创新 毛泽东以传统诗词的形式来抒情言志,驰骋想象,创造意境,这自非偶然,而是其具体生活经历和一定修养所决定的。

但难能可贵更值得研究的是其丰富的巨大的创造性,即对传统的超越与创新。

由毛泽东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尊重传统,继承遗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的内容,也便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那么,毛泽东在其诗词创造中是怎样体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并予以超越与创新的呢

1、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对传统的超越与创新。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同志正是以这种奋斗哲学来阅读古典诗词,其所取于古典诗词的便是那勃勃生机、奋进搏击、自强不息,行健有为的思想感情和动态形式。

毛泽东诗词从总体上看是在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精神的。

起于1918年《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到1965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47年凡51首,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毛泽东诗词。

数量不算多,但艺象各异,涉及面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生,反映了现当代全部革命和建设的战斗历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恰是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形象显现。

从“年少峥嵘”、“鲲鹏击浪”,“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刺破青天锷未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再到‘“一唱雄鸡天下白”,“极目楚天舒”等体现了从打破古典和谐走向近代豪放再迈向现代崇高的美学的轨迹和诗人心态。

换句话说,从历史性角度来衡量,诗人毛泽东不同于从而超越于历史上一切伟大诗人之处,在于他不止于求索,不限于抱负,不只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浩歌,他辉煌的诗篇都根植于他更伟大的实践,他在中国革命战场上导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戏剧,他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绘出了一幅幅最美的最鲜艳的图画,他缔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开辟的是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新篇章,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战斗传统,这岂是继承,更是大大发展、大大的超越、大大的创新了。

2、 从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看毛泽东诗词的超越与创作。

作为站在传统基础上俯瞰和透视诗词艺术真谛,并加以创造性发挥光大的毛泽东,十分重视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如他所说:“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①如毛泽东诗词的浪漫风格,其最初源头,肇始于庄子,“恕而飞”的鲲鹏形象,就是庄子浪漫主义美学和诗学精神的宣言书。

刘熙载说:“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

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者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

”②如果说毛泽东诗词也在《庄》、《骚》之间,那它就是李白之《骚》和苏轼之《庄》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审美理想下的一种全新的发挥、超越与创新。

从毛泽东诗词的整体来看,是将历史诗词家所积累、所凝聚的诗词艺术与精华,一一驱遣于笔端,变化于腕下。

又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现坚贞,表现了高标逸韵,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只能孤芳自赏,不免顾影自怜,从而也就流露着感伤,表现出脆弱,这是受时代制约与阶级局限,不能不是这样的。

到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这才一下子把这个极熟的题目引进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当中。

用之,而反其意。

用它的题目《卜算子·咏梅》,这就用了它的格律形式,用了它描写素材,由此,在表现技巧上,在艺术构思上,在形象塑造上,在语方驱遣上,都可能从中相反相成地有所汲取。

这是“用之”的方面;但它消极不健康的寂寞感伤的情调,它那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失意士子的神态,都要不得,必须扬弃。

这是反其意的方面。

“反其意而用之”,也就是批判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

推封建主义之陈,出社会主义之新。

因而其诗词难道不是对传统继承基础上的超越与创新吗

3、 从其独特的思维与审美艺术看毛泽东诗词对传统的超越与创新 集百家之长,毓一枝之秀,是历史上各门艺术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伟大成就的共同经验,诗词也不例外。

在毛泽东诗词的大熔炉里,无可辨驳地融铸了传统作品,民间艺术或现代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运用独立的新思维,贯通了这种多元结合的内外两面,一方面从多方位、多侧面深沉地反省我国诗歌的历史与现实;另一方面则从诗与哲学相结合的新高度出发,既创造了新的诗词范式,又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

在毛泽东继承和发展我国诗词艺术的全过程中,他作出了前人没有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对诗词审美理想和审美规律的倡导和探求。

从1965年《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以来,关于灵感、直觉、情感与诗歌审美特点的关系,便成为诗歌界关注的热点。

接着,又进一步深入到诗歌意象与意境关系的探讨。

随后,诗歌还从诗歌语言学切入诗歌的审美形式批评,改变了历来诗歌批评只重思想而忽视形式 七、 结语 毛泽东诗词创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运用传统的诗歌形式表明新的内容、新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通过继承旧体的精 华,汲取好的民歌“养料和形式”,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体诗歌”。

其在“思 想内容上,时代精神上,遣词造句上,都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没有任何人否认,毛泽东诗词是现代诗。

就是说,毛泽东诗词是民族的新体诗歌。

他用现代人的语言,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表现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所以使他的诗词达到了新的高峰。

可以这样说,毛泽东诗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的典范。

毛泽东晚年诗词中优秀作品更是达到了文成法立,独步当代,雄视千古,比他其它任何时期的诗词更为出色的境界。

毛泽东是诗词中当之无愧的诗天子,其晚年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无人可比的最新的高峰。

一句话,毛泽东完成了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型,而且完成得非常杰出和自然。

他的诗词是时代的诗词,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激荡着时代感情的潮汐,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耀,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其创作也总是为着推动时代前进而努力。

总之,“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①堪称为诗词中泰山北斗的毛泽东诗词,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的根须深深扎在现代中国的战斗生活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雨露阳光的滋润,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力,矗立起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形象。

其诗词不管是语言上、题材上、艺术风格上、写作的目的动机上、表达的思想情感上、以及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上都凸显了新体诗的典型特征,其诗词不愧为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摩天大树,是中国现代诗词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为我国新体诗的创作实践指明了方向。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两句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这是对长征的战斗历程相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

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数个艰难险阻,天上有儿十架敌机不住地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同时党内还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

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

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

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

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或“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在话下”等意)“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

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

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

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

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已极。

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

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换句话说,就是把死的东西写活了。

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战士特别喜爱峰峦叠嶂岷山上的千里积雪,全军越过去以后,可以说是人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

继强渡大渡河之后,卫翻过几座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遍布沼泽的大草地。

现在又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艰苦的行程,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已经不远了。

不仅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而且又摆脱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具有这种心情的红军战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汪呢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

与诗的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

赞美周杰伦的句子文章

周杰伦——一个再熟过的名字,一个再忘不人。

周杰伦长得并不怎么漂小小的眼他最大的特点,但是那长相却让人过目不忘、越看越酷。

周杰伦的音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很多人觉得听杰伦的歌听不懂,但我觉得听他的歌有另一种方式,我们没有必要去听歌词,只要听曲子、听意境、听那种吐词成句的感觉,就会令人陶醉其中。

说杰伦只是一时兴起的歌手的,你们不懂周杰伦;说杰伦吐字不清的,你们也不懂周杰伦。

周杰伦他颠覆了歌坛,他的歌不需要舞美灯光,只有在静静的长夜里,在十万多人的体育场中,才不枉费我为歌狂。

周杰伦参经说过:“我欣赏我的音乐,我喜欢我的音乐,我坚持我的音乐,谁叫我是周杰伦。

”是啊,这就是周杰伦,他没必要学别的歌手,他只要静静地唱自己的歌,与他的歌迷朋友一起分享,那就足够了。

第一次认识杰伦是在2001年的中韩歌会上,周杰伦在台上自然地唱着《双截棍》,但是电视下方却出现了一行中文字幕,那是我并不知道周杰伦,甚至没听过这个名字,因为有字幕,所以我误把杰伦当成了韩国人。

可是当我再仔细听的时候,我发现他唱得是中文,他是中国人

就是那次,让我认识了周杰伦,知道了他的特别之处,而且,我开始接触他的歌。

从《星晴》到晴天都被我一一品味,我觉得还不错,开始有点喜欢他了。

一次到哥哥家,我发现哥哥的偶像也是周杰伦,而且他把周杰伦的歌全背过了。

我向哥哥借了2盘杰伦的带,准备回家听。

当我打开带时,我惊呆了,这些歌的作曲、合声、合声编写,包括一些作词,全都是杰伦一手包办的,我有一些佩服。

当看到密密麻麻的歌词时,我决定继续听下去,第一次听没有什么,只是和别人风格不一样罢了。

但当我听上四、五遍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感觉到了杰伦的心情,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杰伦。

家里贴满了JAY的海报,电脑桌面换成了JAY的,就连MP3里的歌也全是JAY的。

同学们都说我疯了,但我自己知道,我没有疯,我只是喜欢JAY,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已,仅此而已。

周杰伦的歌多种多样,有《东风破》般的古典风格,有《双截棍》般的劲爆风格,也有夜曲般凄美的爱情故事…… 《斗牛》将斗牛式篮球描写的惟妙惟肖,还有杰伦的霸气、不服输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节奏强劲的《双截棍》推向了美国乐坛,让外国人认识了真正的中国功夫。

《我的地盘》里周杰伦加上了儿化音,很不错;《东风破》充满了古典风格;《夜曲》的曲子凄美动听,百听不厌;《发如雪》将古典与现代音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天衣无缝,无可替代;《枫》式一首很美很美的歌,秋天的景色浮现在眼前;《逆鳞》更加展示了杰伦的霸气。

杰伦会将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写在歌里:如《爸 我回来了》揭示的是家庭暴力给小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梯田》一曲,说的是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环等行为的斥责;还有《外婆》,一句“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表达了社会应该多关心老年人的态度,其中还穿插了对待娱乐圈个形各色的颁奖典礼的态度,一句“不要觉得可惜,这只是一场游戏……”又教育了一些在各种比赛竞赛中急功近利或是在一次挫折中一蹶不振的人。

他的最新专辑《十一月的肖邦》里的一首《四面楚歌》更是把他自己的生活写照搬了出来,强烈抨击了 “狗仔队”,讽刺了这支记者队伍。

杰伦还推出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头文字D》,我是十分喜欢《头文字D》的,周杰伦确实将拓海这个人物演的生动极了,发呆、傻笑,以及握方向盘时的眼神,与原创的丝毫不差。

我曾反复看了好多遍,每当我看到最后时,眼泪总是会留下来,我是在JAY和拓海流泪,为JAY和拓海痛苦,那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觉得歌手能红的原因有3个,一个是会创作,一个是乐器,还有就是会跳舞。

我从前一直认为杰伦前两项很无敌,他是原创歌手,又会钢琴、大提琴、爵士鼓、吉他等乐器,但是他不会跳舞,这是一个大遗憾,直到06年初的一场晚会,台上的杰伦大秀舞技,我才知道杰伦的舞蹈也很屌,只是他深藏不露、想一鸣惊人而已,从今以后,谁说杰伦不会跳舞,我一定会找他理论,告诉他我们的杰伦跳舞是很好的。

曾经不止有一个人问过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周杰伦

”那时我没有回答,因为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我现在都没弄懂我为什么喜欢杰伦,也许我永远都不会懂的,因为喜欢杰伦是没有理由的。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杰伦在唱他自己喜欢的歌,他会一直唱下去,我也会一直、一直的听下去……

雨巷的创作背景

1、创作背景巷》写于1927年,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诗人22岁。

曾因投身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2、《雨巷》简介《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3、名家点评卞之琳在《戴望舒诗集序》中提到过这首诗,他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

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

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

”朱湘在致戴望舒的信中,对《我底记忆》颇多誉美之词,文中高度评价《雨巷》,认为“《雨巷》在音节上完美无疵”,与Poe的Annabel Lee“真是异曲同工”,“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旬来,实在毫无逊色。

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答案

古风和中国风,现在一般指当前通俗文化中歌曲曲风。

区别如下:很多人对古风歌曲和中国风歌曲相混淆。

首先必须说的是古风和中国风就目前而看是无法说谁包含谁的。

“中国风,字面上解释:中国乐风。

她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

”但是众所周知古风有不少用的是外国音乐,像寒衣调,青莲雪等。

所以单这点就无法说明中国风包含古风。

而如果说古风包含中国风,那这就更没理由了。

古风歌曲的特点就是日渐流行的念白和文案,这点是中国风歌曲所没有的。

同时古风歌曲的歌词更注重措辞韵脚,较之中国风更加难懂。

古风歌曲,不少歌词化用古人的诗词。

目前的古风圈,多数用别人的曲子伴奏来填词,导致一个调子有了无数个版本。

而即使是重新写曲子,也会有相似之处。

由于很多古风歌曲是由曲子改过来的,所以出现了所谓的古风翻唱。

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

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

曲风偏向传统的东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东方乐器,通曲音调婉转,回环,有一种传统东方的美感。

中国风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满足以上六大条件的歌曲;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而又很接近于纯粹中国风的歌曲。

中国风让歌曲创作的范围一下子拓展开来,作为音乐创作者,可以不只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基础上,而是积极努力的去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把我们的国粹一一挖掘出来,表现在大众传播的歌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古风是距离更久远的音乐形式,有古代的味道。

最早的古风应该就是从有了中国韵味的游戏及其游戏音乐开始的,一些玩家听了那些音乐觉得很有感觉,所以填词翻唱,于是就有了古风。

相对来说,古风的编曲中对民族乐器的运用更多,多数旋律悠扬、速度缓慢,基本上属于飘逸类型,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句“羽化而登仙”。

古风歌曲歌词的内容偏向于中国的传统古代文化,用词颇有考究,广义上延伸的范围更大,一般的古风基本上都是民族五声调式。

古风歌曲作品最多最繁华的时候,是在仙剑流行的那几年,网络上只要你能听到的有熟悉的乐曲,基本上都是围绕仙剑展开的。

古风歌曲的创作形式,基本上是填词,在别人的编曲(伴奏)基础上再进行歌词创作,之后也出现了一些亚洲音乐的填词作品,特别是中国韵味浓厚的一些日风歌曲。

而中国风是在现代音乐中融合进中国音乐的元素,一般都是在比较现代的音乐风格中融入中国的乐器,或者是调式(诸如民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或者是任何一种带有中国风韵的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其实在周杰伦之前就有不少的中国风如《笑红尘》、《得意的笑》等等,但是真正推动中国风发展和壮大的还是周杰伦方文山这二人组,以及颇具代表性的王力宏的几首歌曲,如《在梅边》、《花田错》等等,这其实也是音乐的一种突破,R&B摇滚民族之类的东西经常和歌曲放在一起,也就渐渐形成了中国风,也就是说中国风起源于音乐,且时代性比较强。

两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歌词。

古风歌词比中国风歌词更难懂,而中国风相对来说,就比较突出让受众只听就能了解歌手所唱的内容,用词比较偏向于白话文;古风则要看到歌词才能明白歌手所唱的内容是什么。

而中国风,即中国风格。

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

就歌词而言,即运用各种含有中国元素意象的语言符号进行的创作,题材上多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者传说故事。

由此,可以对两者的作词区别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古风词即是多运用诗词进行歌词创作,而中国风词则是多运用中国元素进行的歌词创作。

但显然,这样的结论并不令人满意,而且容易有几个疑问:第一,诗与词作为中国的文学的两个巅峰,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元素符号,所以,古风和中国风在这方面在这方面的区别又在哪

第二,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古风词可以说是完全基于诗词来写作,但对中国风来说,它所涉及的范围要跟广一些,诗词仅仅是中国元素的一方面,那是不是可以说古风词包含于中国风词

第三,在诗词中,意象的使用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古风词中的中国元素要比中国风词多出许多,甚至几倍,那这时又该如何辨别

而且,如今对古风词作来说,我们所面对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并非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就拿墨村的歌词来说,《倾尽天下》、《千秋月别西楚将》、《如梦令》、《木兰辞》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风歌曲,但若以上述的观点来看,称这些歌的歌词是中国风也并不为过。

而《发如雪》、《兰亭序》、《清明雨上》等歌曲的歌词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古风词。

而我个人在写古风词时,写完后也经常会搞不清我写的到底属于哪种,所以我一直想要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究竟在何处。

以下进入正文中的正文。

从我开始接触古风作词至今,已经快有两年的时间了,在此结合我个人的写词经验和对其他人的词作的一些简单研究,浅论一下我认为的古风与中国风的作词区别。

在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总结后,我认为,古风词与中国风词的区别主要在用词、韵脚、内容题材、表达方式、意象选取等几个方面。

下面就逐一说明。

首先,用词。

在用词上古风词往往要比中国风词更加精雕细琢,这就有些类似诗词里面的炼字,尤其是对动词的锤炼更为重要,因为古风词是基于古诗词来写作的,动词相对于名词来说要少很多,就一句诗词来说,一个动词运用得好坏可以决定让其千古留名或默默无闻,所以古时就有“推敲”之典故,这也是有的人认为古风词的文学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歌词范畴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它是诗词的另一种延续。

就歌词的诗词性来看,中国风词多将其直接引用或化用,将其作为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可以看作是一种延伸,而古风词除了引用和化用之外,更多的是自己的再创作,将其作为一种诗词的创造过程。

另外,古风词和诗词一样,注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这就决定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即以实际存在的东西来蕴含你要表达的情感,而且略显婉约或暗含寓意,这与中国风词多直接表达略有不同。

除此,两者之间还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古风词相比于中国风词较少在词中用到人称代词“我你她”和助词“的”等,究其原因,应该是与诗词的用词习惯和现代的语言习惯有关了。

其次,韵脚使用。

中国风词所使用的韵脚暂且称之为同音韵脚,即韵母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字都可以用为韵脚,如i与in、ing,ian与ie、ue等。

而古风词则略显不同,它源自诗词,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代语言的影响,除了可以遵循同音韵脚之外,还可以动用古韵脚来写,如u和v,en和in,eng和ing等。

当然,如今绝大部分古风词都以同音韵脚为主,古韵脚相对较少,但并非没有,梦饮千樽月《赤壁骊歌》就是主要用u和v写成的。

再次,内容题材。

一般来说,古风词和中国风词在内容题材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一种复古或仿古的潮流,但若要细看,还是可以得到些许痕迹。

就如上所说,中国风词大多以某一诗词的情感为基点来入手,如施人成《长相思》,或是以某一神话传说、历史事迹、人物遗风等进行的创作,如方文山《兰亭序》,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别,像是某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是传统民族文化等,但总的来说,就是对已存在的素材的再创造。

但古风除了具有此特点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视之为古风作词的灵魂,那就是它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它已经不单单依靠已存在的外物来创作,我们可以写的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自己所构思故事,甚至我们可以秉承一种观点,每一首古风词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记忆,由此观之,古风作词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inale《倾尽天下》,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倾尽天下》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歌词了。

来说,中国风词的表达方式较为趋近于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太注重对仗等方面,写作方式颇为自由;而古风词较于古代来说也已经没有严格如律诗绝句的格式要求,但还是讲究一些基本的对仗,若简单断句,可以很容易看出基本格式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等。

举个例子,古风《倾尽天下》的一句:刀戟声共丝竹沙哑,谁带你看城外厮杀,断句后是:刀戟声/共/丝竹/沙哑谁带你/看/城外/厮杀;中国风《青花瓷》的一句: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断句后则是: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虽说总体长度一样,但节点不同。

就表达方式而言,中国风词较为直白,带有一些现代流行音乐的风格,而古风词则更含蓄内敛些,多借助一些特定的意象符号来表达,形象地说,中国风词的表达方式是直线型的,古风词则是曲线型的。

举个例子,古风《如梦令》,整篇词里直接写相思之情的句子很少,多暗藏在各种意象中,如“难再寻觅旧年沉水香”“而今春联换下几张”“花月佳期几度叹西厢”等;中国风《花满楼》就较多地直抒情感,如“百花美没有你的红颜也是罪”“吻露水那冰凉的感觉是回味”等。

就手法来说,中国风词一般虚多于实,而古风词则相反,实多于虚。

我所谓的虚实,即词的某一场景是通过内心的情感波动或语言行为来写,还是通过特定的场景构建来写,例如对“离别时”这个场景,虚的可以写成:执手凝噎,两行清泪拭难断;实的则可以写成:长桥雨斜,残柳一叶今又断。

更明白一点就是这个场景是由主观意识构成的,还是由特定的客观意象构成的,而且由此就产生了两者表达风格的差异,古风词的风格更有可触性,它的意象构建要更接近人物的生活,仿佛就在身边,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而中国风词就更飘渺些,更具主观色彩,带有点意识流的形态,场景变换快,时空跳跃大。

就创作角度而言,中国风词多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写,在读词时,会有一种你是其中的主角的感觉,而古风则多以局外人或评论人的角度来写,可品评可参与可玩赏。

最后,意象选择,这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意象建构,而人类的认知也是建立在意象之上,人类对客观事物作用,客观事物又会对人类反作用,从而使世界变得复杂多样,这里就不多说了,否则又要扯到头痛的哲学问题上来。

古风在作词时的意象选取一般遵循于诗词,有一套特定的系统,即特定意象有特定的含义,如柳表留意,梅表高洁,竹表不屈等等,甚至有些是用的诗经楚辞里的意象来进行创作。

而中国风词就要显得更加的开放和自由,除了上述的那套系统之外,它可以运用的意象范围更加广泛,而且由于中国风是世界交流的大前提下所形成的中国风格,音乐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所以它受到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还可以加入许多国外文化元素,王力宏的chinked-out就是代表。

而且,古风词对于意象的构建要更为严谨,一般来说它更看重这个意象背后的含义,因为它主要靠意象来反映情感或阐述故事,而中国风词就要稍微宽泛些,意象的使用旨在以此为基底,升华内容,这与上述两者的表达方式有一定关系。

虽然两者有区别,但也不乏相同之处。

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

(一) 段淑君 散文篇幅短小,它一般没有小说那样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那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因而,散文要吸引读者除了要靠它优美的意境之外,还要靠语言的艺术魅力。

而散文的意境美,也要靠语言来表现。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体味褒贬、语体、形象、感情等语言的色彩特点;二是要理解炼句的深刻与含蓄;三是赏析造句的整齐与多变,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四是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五是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散文语言鉴赏题是阅读中难度最高的题目,常常令同学们觉得无从下手,下面笔者结合不同的题型,探讨解题的思路,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 品味遣词的精妙与色彩作为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使用的比较准确生动且比较有含义的词语,它的含义除了准确、恰且之外,还往往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选词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当然,有时也带有颜色本身的一种本意色彩。

一个词语的含义除了本义外,还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色彩义、情感义等不同意义,因此,理解这类词语时必须要与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到位。

例1.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词发生了变化? 相关语段: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

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

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 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

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

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

……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节选自1993年高考试题《青菜》)【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美丽”和“忠诚”两个词语词义的区别,但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从选词的准确与生动方面考虑,还要从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全篇的主旨入手。

作者先写的是青菜的外部形态——它美丽的绿色和谦卑的形态,因此开头用“美丽”一词与它外部特点吻合,也很准确;之后,作者进而写青菜的品德,用“忠诚”正好与它的内在美德吻合。

而全文主旨是赞美青菜,学习它的好品德,作者用“美丽”和“忠诚”也正吻合了文章的中心。

总之,描写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措词也跟着变化。

解题指津:词语选用一般都比较准确生动,结合语境分析其准确与生动的表现义,如有修辞也要分析修辞义及效果,再联系作者情感答出作者的感情义。

鉴赏散文选词的精妙时,还可结合文字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音韵之美等。

参考答案: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有了变化。

二、理解炼句的深刻与含蓄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语意含蓄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果有艺术手法,还要确认手法,分析效果。

例2.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相关语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

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

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

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

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

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

就是盛唐的长安。

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

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

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1997年第12期中《壶口的黄河》,有改动)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分析】此题第一问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

“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

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

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

后面的文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

再往下搜索到了第二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即可。

解题指津:理解抽象语句的含义应先找出关键词,再结合语境解释关键词的语境义,分析修辞答出修辞义,联系感情,最后总结词语及句子中作者的感情义。

参考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

【分析】此题第二问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也是对全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及推断能力。

结尾句已“跳出”了壶口黄河这个中心,它是从另外的角度对黄河的一种赞美,为什么要赞美它

先对文意梳理一下,再分析本句子,本句子有三层含义:“该有人”“应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自传”,这三个词语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强调其含义的,对这三个词语分别作答即可。

解题指津:理解含蓄语句的含义也是应先找出关键词,再结合文意解释关键词的语境义,关注句子的位置答出句子的位置作用,最后答出句子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立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

(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有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入来作传。

(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

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

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

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

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

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

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

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节选自余秋雨的《沙原隐泉》有删节1、品味上文划线句子的用词特点。

2、 理解加点句子的含义。

3、 如何理解最后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节选自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有删节1、“秋天的况味”“况味”的含义。

2、文中画线句“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中“意味”指什么

(整合文中的话概括) 3、谈一谈选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一、1、参考答案:用丰富的色彩来突出语言的华丽,如“金黄和黛赭”;用文言的词语来突出语言的典雅,如“清澈和宁谧,纤廋和婉约”;还注重词语的整齐及音韵上的节奏,如:“浮嚣以宁静,躁急以清冽,……”等2、“色彩单纯”是指辽阔的大漠中只有金黄和黛赭两种颜色;“圣洁”指金黄的高贵,黛赭的庄重;“委和”指夕阳下纯净、高贵的大漠,“崇高”在沙漠这种纯净、高贵的环境中,心中升起崇高的感觉。

3、⑴荒漠中山水搭配产生的神韵;⑵人生、世界、历史的神韵需要和谐来创造;⑶人生应该回归最高的真实——宁静、清冽、平实、明丽的人生。

二、1、“况味”的含义是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

2、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炎热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秋是代表成熟,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3、语言节奏优美、欢快,表达方式也是聊天式的浩浩荡荡,并用幽默比喻的写作手法表现作者所走过的心路旅程,全文幽默而机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鉴赏内容可以按照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用词特点等四个角度划分为五个类型:1.景景关系。

从诗歌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乐哀结合等,其他的还有如明暗对比、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

2.景情关系。

从诗歌景物与抒情的关系分析,表达技巧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

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化用、互文、双关等。

4.写作手法。

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有渲染、烘托、对比、象征、铺陈、照应、过渡等。

5.词语使用。

从诗歌内容上分析,表达技巧有词语的作用(结构、内容两个方面)、词语替换的优劣、词性体现意义等。

一、表达方式(一)景景关系。

所谓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是指诗歌为了表现诗人的某种情感在描写景物时景物与景物之间形成的动静、虚实、古今、明暗、乐哀(还有抑扬、大小、明暗等)等关系。

1.动静结合。

【命题热点】所谓动静结合,就是诗歌通过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来表现景物的特征,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

【名题精讲】(2005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为三步:①理解诗歌,分析景物关系。

诗歌描写了一场雨后水池情况,从景物的动与静看,静景有“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动景有“东风”“忽起垂杨柳”“万点声”等;再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诗歌为了表达水池的平静,先描写静景,然后写动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②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思路。

分析诗歌的目的是回答问题,所以对题干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问要求回答诗歌是如何表现水面平静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直接引用诗歌词句——对词句做适当的解说或翻译——分析这些词句与题干之间的关系——评价词句使用的优点(有时是缺点)——表达的诗人情感(或诗歌主题)。

对于第二问,除了上文要求思考的问题外,还要思考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即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③确定语句,按照习惯行文。

通过对答题思路的分析,确定答题的重点词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习惯形成流畅的语言。

【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今昔对比【命题热点】一般的凭吊诗、咏怀诗等都描写凭吊的古战场、古遗迹等,通过此地当年的热闹、繁华等与如今的苍凉、孤寂对比,表现此地的昔盛今衰,表达诗人的壮志难酬、韶光易逝、伤感哀怨或提醒当权者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等。

【名题精讲】(2007年阳春一中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

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

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题思路】所谓“对比”,从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分析,无关乎是动静、虚实、古今、乐哀、明暗、大小、抑扬等。

分析今昔对比时,要密切关注诗歌描写的如今景物的荒凉、破败以及这种景物体现啊的市人大饿情感。

答题思路:诗歌描写此地古时繁华的词句——解释这些词语表现的景物特征——列举描写此地当今景物的词句——解释这些词语体现的景物特征——表达的诗人情感(诗歌的主题)【参考答案】(2).第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指金谷繁华的往事,已经随香尘飘忽而去,如今金园已是荒芜一片了:“流水”“青草”“日暮”“啼鸟”“落花”,一派衰败的景象,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表达诗人沉重的伤感。

3.虚实结合【命题热点】所谓动静结合,就是诗歌通过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来表现景物的特征,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

【名题精讲】(20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分析题干要求:题目要求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一是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就虚实相生手法运用的答题思路是这样的:找出实写、虚写的语句——分析实写、虚写景物之间的关系——表达诗人的情感【参考答案】(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4.乐哀结合【命题热点】乐哀结合的写作技巧中多是以乐写哀。

以乐写哀指诗歌通过描写欢快的景物来表现悲哀的情怀,通过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对比,更加表现诗人的悲情。

【名题精讲】(2007年豫东示范高中模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请分析诗歌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题思路】回答这类问题,首先分析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是欢乐的景物、哪些是悲凉的景物;然后分析所有景物体现的诗人的情感,一般这种情感是悲凉的;最后分析这种情感与诗人之间的关系。

答题思路是:写出诗歌表现欢乐情感的景物的词句——解释景物体现的情感——分析诗人真实的情感——运用术语照应题干。

【参考答案】诗歌的第一句用“花满枝”表现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直抒胸臆,用“堪悲”表现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

诗歌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悲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出诗人在寒食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二)景情关系。

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间接抒情。

所谓“直抒胸臆”指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

而“间接抒情”,指借助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诗人情感的方法,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

1.寓情于景。

【命题热点】寓情于景的特点在于一首诗(或某几句诗)中只有景物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诗句,诗人的感情全部蕴含在描写的景物上。

寓情于景的说法还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

【名题精讲】(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描写现代与古典结合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