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祭拜祖先的诗句

找一首描写清明节祭祀祖先的诗。

诗句不记得了。

诗名好像就是清明。

但搜了百度没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宋】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描写古人祭扫祖先的诗句

清明节扫墓作者:梦想成功 | 学校:高思教育 | 时间:2022-04-18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去祭拜祖先,缅怀故去的亲人。

今天,我们全家人起了个大早,四月的天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前几天还晴空万里,今天却下起了蒙蒙细雨,夹杂着一阵阵凉风的侵袭,让人感觉到了初春的寒意。

我们的车子被笼罩在雨幕中,一路上,人流和车流交织在一起,行进变得十分困难。

我想起了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应该是老天的特意安排,让人们在忧伤肃穆的氛围中去祭拜祖先,缅怀故去的亲人。

不知不觉就到了老家,奶奶亲手做好当地着名的特色小吃—薄饼。

我们勿勿地吃完午饭,全家人有的扛锄头、有的拿扫把、有的拿供品……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来到山脚下,山上已经人山人海,给光秃秃的小山装饰得五颜六色,给死气沉沉的小山添加了几分姿色。

我们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泥泞的小路来到了太公、太婆的墓前,爸爸拿起锄头整理了四周的杂草,奶奶把早已准备好的供品摆在太公、太婆的墓前,插上花、点上香,爷爷突然从衣兜里拿出一瓶酒,并把酒倒在三个酒杯里,因为太公生前就喜欢喝酒。

我拿出纸钱贴在他们的墓前,有一万的、一百万的、一亿的、十亿的、一百亿的……妈妈对他们说;“别抢、别抢大家都有”。

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像我们一样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最后我们在他们的墓前鞠了三个九十度的躬。

这时,爸爸点燃鞭炮,我们在弥漫的烟雾中结束了今天的扫墓。

中国的传统习俗都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习俗【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 ( 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 ) ,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还有几个百度提示竟然违规内容,我直接无语。

想要的话留邮箱或者自己在百度文库找都整郁闷了

中外节目比较作文 要原创 急

在西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圣诞节。

一般而言,圣诞节期间,人们会选择去教堂,唱赞美诗、吃圣餐。

圣诞树,是节日期间特有的装饰。

孩子们也会从圣诞老人那里得到圣诞礼物。

我所在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留学生。

从他们那里,我得知过去我们对西方其实由许多误解。

以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最重视家庭团聚的,好像西方更看重个人自由。

其实不是。

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圣诞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最好机会。

有的留学生宁肯请假,也要回国跟家人团聚。

在西方,人们在过圣诞节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形式。

比方说,吃圣餐,起源于《新约•福音书》中“最后的晚餐”,即耶稣在被捕前最后的一次晚餐上曾拿起饼和酒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

”基督教会据此而将其演化为圣餐礼。

但在吃圣餐的具体做法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天主教中,圣体用无酵面饼表示,信徒不许饮葡萄酒;东正教允许信徒饮葡萄酒,使用发酵面饼;新教则是用一般面包和葡萄酒。

罗马教会规定公历12月25日为耶稣圣诞日,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派则是在1月6日或7日过圣诞节,时间都不同。

不同的教派会有不同的仪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气候条件都形成不同的过节习惯,相对来说,德国人的圣诞节会安静一些,英国在节日期间则要大吃大喝,开化妆舞会,载歌载舞。

在澳大利亚,圣诞老人的形象决不会身穿大衣,头戴皮帽,而多数情况下,是身着短裤、背心,还有赤着胳膊的,这是由于气候的原因。

可见,西方文化内部并非没有区别。

相反,在节日期间,有一些仪式则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

如家人团聚。

英国人过新年也有守岁的习惯。

所以要讲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能绝对化。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她的传统节日主要和农业节气有关例如:一月一,是为春,百物复苏。

二月二,龙抬头,也就是播种节,民间讲究吃炒豆子。

三月三,看祖先,(清明节)。

四月四,凤摆尾,也就是青苗节,意指五谷出苗,似凤摆尾,民间讲究吃韭菜合子。

五月五,是端五,现在的说法是纪念屈原,实际上是纪念五谷收割,民间讲究用粽叶包米谢河神。

六月六,逛庙会,农事已结。

七月七,鹊桥仙,没有农活的日子,也就是找对象的日子。

八月十五,月儿圆,找好对象该结婚的日子。

九月九,要登高,民间讲究攀高意指来年更好(也有另一中说法,是避邪)。

十月一,送冬衣,民间讲究上坟添土。

腊月八,吃锅巴,意指已近年更,来春还早,要节约,民间讲究喝五谷杂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生产、生活及祭祀三大类型;除了某些单独的祭祀节日外,在大部分生产与生活类传统节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此外,这三种类型的节日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来。

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节日食品从早期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饭、年糕、饺子等多种多样。

古人认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在这一天便有了劝人耕种的习俗。

《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绩,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耕种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在饮食上有了相应的食品。

最早出现的是由五种辛辣刺激蔬菜构成的五辛盘即春盘和屠苏酒,目的是强健身体以利耕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的饺子等。

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

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

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残存的农牧业生产性传统节日大多仅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适性的特征,并且局限于各地区的农村乡镇,或者某种农牧产品的生产地。

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

作为一年周而复始的年节,本应该是人类社会普遍注重的节日,但在西方,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已经让位于基督教的圣诞节。

虽然西方各国大多仍然在欢度年节,但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甚至一般意义上的世界性大节,而是世界各地同时欢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岁时节日。

基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与历史文化特征,节日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生产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征。

还有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某种相似内涵的北美洲流行的“感恩节”。

但是,这些具有特定地域及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无疑不会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适性,不可能进行异地移植。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而且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圣诞节逐渐演变成西方国家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并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注重合家团聚、热闹节日。

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 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

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

除了庆祝活动,圣诞宴会是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家庭团聚宴会,但举行的时间和节日食品不一定相同。

如意大利、法国等是于圣诞前夜举行家庭宴会,类似于中国的“年夜饭”。

意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饭”,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当全家人围桌而坐时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酥准备的。

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尽情唱歌跳舞。

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

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现代节日文化越来越呈现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托、精神升华转变的趋势。

而在西方,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注重于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

要说中西节日的相同之处,就先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相同之处:(一)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取奋进精神,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

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马克斯•韦伯有关儒教伦理和新教伦理是格格不入的说法并不准确。

孔子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家喻户晓的名言,正表现出东方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孔子也反对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同西方新教伦理的进取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

(二)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 无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潮,还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口号,都是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2000年前孔子“仁道”、“爱人”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看待,看别人是人,看自己也才是人,要学会爱广大群众,实施仁道,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上名副其实的人。

这些至理名言与西方人道主义并无根本差别。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提供人道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不大一样,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学术思想,尚未能被社会普遍接受。

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旧封建势力的战斗武器。

但“两者都是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潮。

”由此可见中西方相同的节日中的共通的地方:共同的节日比如5/1劳动节;3/8妇女节;6/1儿童节就是一种对于人权的尊重。

而1/1元旦就是对新的一年的期许和美好的愿望

大家如何祭拜祖先

祭拜时都这怎么念

凡尊重长辈,按时祭拜祖先的人,因为具备良好的家教和身教,其所养育的孩子大底本性善良,懂得孝顺父母,不会变坏。

事实上,祭拜祖先很有意思,对神明有所祈求,倘如愿的话,通常要还愿;但祭拜祖先,不论祈求什么,只要诚心诚意,祖先都会加以保佑,如愿后也不须还愿。

苏式五仁馅月饼发硬怎么办

急用

先刷一点水放蒸锅上蒸,7,8分钟,再刷一层蜂蜜在微波炉里烤一会就好了。

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 ( 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 ) ,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

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 ”与“春季”为同义词。

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 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魔戒中精灵亚文是谁扮演的?

丽芙·泰勒(英语:Liv Tyler,1977年7月1日-)美国女电影演员,代表角色为《魔戒电影三部曲》的阿尔温。

她是知名乐队空中铁匠(Aerosmith)歌手斯蒂文·泰勒(Steven Tyler)与花花公子模特比比·比尔(Bebe Buell)的女儿。

祭拜祖先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