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端午情更浓诗句

看看四年级作文,中秋节

一、中秋节作文600字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

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

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可开心了。

在这月圆之夜,我们分享着美味的月饼,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

那天的月亮虽没有往年的中秋节那么亮。

不过,也挺美的。

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

真好玩

每到中秋节,我总是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时,妈妈经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成语故事。

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

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只觉得我小时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

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元宵节。

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

人们从天上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人间的团圆。

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又称为“团圆节”,“秋节”等。

人们向往着团团圆圆。

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

宋朝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好作用。

我非常喜欢中秋节。

二、今天是中秋节,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坐着,一边吃月饼,一边吃柿子,一边赏月。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

只见月圆,不见人圆。

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洒下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

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

这么美的月亮能不让人心动吗

谈起月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圆月非常调皮,月亮一会儿钻进云姐姐的怀里,一会儿和星星谈话,一会月亮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月亮时而又像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

真好玩

这皎洁的明月引起了我的遐想。

啊,我知道,这时嫦娥一定很后悔,真应了那句古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呀

她地偷偷地看着后羿。

后羿在地球上看着给嫦娥的月饼和水果,默默地想念着嫦娥。

再说吴刚,正在不停地砍五百多丈高的桂树,砍了又长······玉兔专心致志地捣药······中秋佳节真快乐呀,不但月亮圆,而且人们也和亲人一起团聚。

中秋节的月亮真是美极了。

600字中秋作文 写事

美好的中秋之夜 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中,它照耀着整个大地。

每逢中秋佳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每逢中秋之夜,我都会仰望天空,欣赏良辰美景。

9月30日是中秋节,我来到外婆家吃团圆饭,舅妈和外婆做了一大桌的美味家肴。

我吃完后,来到凉台上赏月。

那皎洁的明月,周围有着层层轻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

宁静的夜晚月朗风轻,总会给我一种清逸娴静的感觉。

明亮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清幽明净。

月色柔和而透明,轻盈而飘逸。

有人说:“中秋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例外,今年的中秋恰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月圆。

”我不禁感叹!“月亮美吗?”妈妈从客厅走了过来。

“嗯!”我点了点头。

这时,我风趣的舅伯走了过来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

”我笑了笑说:“舅伯,你干嘛不吃月饼呢?”舅伯又说:“花好人好,饼圆月圆,人月两团圆。

”哦!我明白了,原来舅伯又想跟我对诗句。

哈,这次舅伯输定了,我这学期可看了不少书哦!“中秋国庆双佳节,预祝你双节喜庆在人心,花好月圆,更上一层楼。

”舅伯一点也不慌,摇光晃脑起来:“风轻云淡,花艳月圆。

情真饼甜,愿你常开笑口,美梦圆”哇!看来舅伯还有点厉害呢!我可没打无准备之仗,我说:“事不愁,常开笑口,美梦圆,嗯!对,日子圆。

”舅伯说:“你这丫头,又长进了,看来要出点高难度的,潮涨潮落,澎湃生活;云卷云舒,沧桑生活。

”啊!看来舅伯出决招了,怎么办,我对不上了。

妈妈在一旁笑了笑:“花开花谢,惊艳了岁月。

”舅伯说:“好!”我着急了,这时我想到中秋月圆“月圆月缺,温柔时光;秋来秋去,变换季节。

”“好”舅伯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唉,我是赶不上你哟,丫头。

”我得意洋洋地说:“哪里哪里!”哈哈哈哈……全家欢声笑语,喜庆常来我家。

我们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是呀!没有什么比中秋节一家人团聚更重要了。

同时,祝所有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花好月圆人安康,良辰美景共分享!2、中秋节的晚上,月光柔和,凉风习习,我们全家聚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月饼。

突然,爸爸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来猜谜吧

”我和妈妈都同意了。

这是抢答谜语,大家轮流出题,另外两个人抢答。

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一题扣十分,从一百分开始计数。

第一个是爸爸出题:“一间小黑房,不能开门窗,窗儿开一开,万物能进房。

打一日用品。

”大家思考起来,我也手托着下巴思考起来。

忽然,我看到了桌子上的照相机,就没往下想,说:“是不是照相机

”爸爸连连点头,说:“给你加十分。

”我高兴地吹起了口哨。

轮到我出题了,我故意放慢速度:“一个老头九十九,天天早上喝冷酒。

打一日用品。

”大家有沉入思索。

妈妈说:“是不是杯子

”我摇摇头。

大家又想了起来。

爸爸突然发疯似地喊道:“水瓢

水瓢

”我连忙点点头,说:“给爸爸加十分,妈妈减十分。

”爸爸得意地望了望我们,哼起了小曲儿。

妈妈则无奈地摇摇头。

好不容易轮到妈妈出题了,只见她先想了一会儿,说:“我出一个超难度的谜语,一物生来两面坡,坡顶好像马蜂窝,对着蜂窝吹口气,陪你唱起动听歌。

打一乐器。

”“是排箫吗

”我问。

“是小号吧

”爸爸说道。

妈妈对我们摇摇头,因此我们非常生气,因为好不容易夺来的十分被抢走了,我和爸爸都气得咬牙切齿直跺脚。

我想起了电子琴上写的一些乐器:大号、圆号、唢呐、单簧管、口琴……对了,口琴

我连忙说:“口琴

”妈妈说:“对

给你加十分。

” “现在我宣布:获得第一名的是,第二名是我本人,第三名是妈妈

”爸爸像个主持人似地说。

这个中秋节过得真愉快

描写划龙舟的场面的语句

今天我们还自手子我们在额头还黄吗

我们还熏菖艾吗

我们还挂香袋吗

我们还去看划龙舟吗

我们还诵《离骚》吗

……去年闻知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文化遗产时,我国不少官员、专家学者和民众奋起“捍卫中国传统民俗节庆”。

如今,韩国学者表示愿意同我国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时,又有人发声反对。

这些问题,专家学者自然会有结论。

但我们不禁要问一声:当韩国将端午作为重要传统民族节庆时,我们是如何轻慢它的

今天我们又在怎样过端午

许多人或许已经遗忘,端午节和春节、清明、中秋,曾经是我国传统四大民俗节庆。

就在二三十年前,上海民居中还保留着浓厚的端午节庆习俗。

那时在江西、湖南一带的县城,对端午、中秋的看重程度现在说起来都让人吃惊,节前节后的五至七天里,几乎全城放假,都回老家团聚过节了。

端午节在城市里是如何被逐渐淡化的

这确是需要认真反思和研讨的。

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的“破四旧”,因为那个时候,这些节庆在城市社会生活中仍保持着活力;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为西风东渐或“崇洋媚外”,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端午节却是法定假日,传统节日正在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不能说因为纪念屈原而使端午显得过于沉重和政治化,两千年来,纪念屈原和全民祛瘟健身一直并行不悖;也不能简单地责备商家炒作,热了洋节,冷了中国的民俗节庆,没有商家炒作,圣诞、春节能有现在这么热闹吗

要想想为什么商家会热炒圣诞、春节,却冷落了端午;也不必责怪现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哈韩”“哈日”,如果他们将来成熟了,说不定会进一步对日、韩在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也“哈一哈”。

将中国重要传统民俗节庆纳入法定假日,有了发展空间,是不是就会水到渠成,就有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到底如何引导和培育

……对上述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可能会争论很长时间。

在还未有结论之前,我们不如先行动起来。

转眼又是一年,专家学者们不妨先说说,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过端午

端午时节访汨罗6月11日端午节,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在屈原沉江殉国的湖南汨罗市举行。

日前,笔者专程赴汨罗采访即将到来的端午节。

“五月五日天气晴,古罗士庶思屈平”,湖南省北部的汨罗市古属楚国罗城,2300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怀沙投江殉国,当地人民划动双桨,争先恐后捞救爱国诗人,从此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端午龙舟竞渡。

在汨罗采访,感受到这里端午节的气氛格外浓烈,从上到下,大家都在张罗端午节的龙舟活动。

这次赛事从11日至13日,有数十支境内外龙舟代表队参加,还有一批“以舟为媒”前来考察投资环境的客商;一百多位国内外学者也应邀前来参加“龙舟论坛”的屈原学术研讨。

在汨罗见到的一些端午习俗在全国各地已普及,如门前挂艾叶、悬葛蒲,饮雄黄,踩高跷,做香袋,熏烟祛邪,以及小孩臂上缠五彩丝线、浴佩兰等,只不过其他地区形式略有不同。

但有些习俗只在汨罗有,如不同于清明的“端午踏青”。

端午节清晨,人们穿着鞋在有露水的草地上踏一踏,让鞋上沾一点晶莹透亮的露珠,以追慕屈原当年晨饮朝露、行廉志洁的高尚情操。

汨罗有的地方还保留了端午节“放早牛”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农人要在出太阳前在牛右角系上红布条,左角系上陈艾叶,然后放到野外吃草,吃饱后一早牵回牛棚。

来到汨罗江畔的龙舟赛场,笔者看到,主赛场两岸新修了可容纳数万人的看台。

赛场两侧醒目地竖着宣传牌,其中一块录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前来观看赛前的准备情况,参赛的龙舟代表队正在训练。

汨罗端午赛龙舟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

如打造龙舟的木料一定要“偷”,否则不能取胜;造龙船的工匠必须是九人,取“一龙生九子”的传说。

端午节这天祭祀屈原的粽子也不是随便拿来,而要从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运来,称为“千里送粽”。

笔者从龙舟赛场了解到,岳阳市和汨罗市两级政府在这次龙舟节活动中还安排了一系列展示汨罗端午节独特的民俗项目,屈子祠祭龙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端午节这天,人们前往屈子祠,在钟磬鼓乐声中祭拜屈原,颂《离骚》,并备上三牲祭龙头。

龙舟代表队选出一名代表先将龙舟上的龙头卸下来,抬到屈子祠致祭后,才能接回龙头正式举行比赛。

端午的龙舟锣鼓已敲响,江面上闪动着一条条昂扬着龙头、遍身龙鳞的龙舟,在浪花中飞动的双桨,正把端午的传说一代一代地演绎……秭归端午情最浓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

有机会到秭归过一个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和屈原故乡人一起寄托对屈原的无限情思,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人生记忆。

对屈乡人来说,一个端午节远远不够表达人们的情怀。

秭归农历五月有三个端午节:初五为“头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为“末端午”,整个农历五月都成了“端午月”。

在秭归过端午节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节日的欢乐,更有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农历四月底,在屈乡就可以感受到端午节渐行渐近,男人们忙着检修龙舟,重新抹上桐油后浸泡到水里,劳作之余,农民们组队在河里划龙舟训练,期待着竞渡时刻的到来。

女人们则开始泡糯米,摘蓼叶、苦艾、菖蒲。

端午节开始了,家家户户将去年挂在大门上的苦艾取下,换上用红纸条扎好的新采苦艾,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

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要持续到“末端午”才结束。

过端午节,屈乡人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但最重要的还是赛龙舟、包粽子、办诗会三件事。

当粽子的清香在屈原故里乐平里小村庄迷漫的时候,端午节就到了。

院子里,屋檐下,三三两两的村妇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说着家长里短。

大树下玩耍的孩子们,一边吃着粽子,一边唱着那首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在屈乡过端午,一定要用心品尝粽子的味道。

走在峡江小镇幽静的街道上,找个老婆婆的粽子铺坐下来,一块钱买四个大粽子,轻轻解开细线后,再慢慢剥开粽叶,一股清香就直扑鼻来。

听说是外地的客人,老婆婆就会热心地给您讲述裹粽投江祭屈原的故事。

说起做粽子,老婆婆说,粽子要用最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

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

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那颗红枣,则是屈原对楚国的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

龙舟比赛是秭归的重头戏,也是一项参与性和观赏性极强的群众体育活动。

在屈原故里,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

五月初五那天,比赛还没有开始,西陵峡两岸乡亲们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到屈原镇江南渡口。

随着锣鼓一响,《招魂曲》一唱,伴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峡江两岸一时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划龙舟分为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其中最热烈的是竞渡,最感人的是招魂。

最震撼人心的是那曲《招魂曲》:“三闾呀大夫哟听我讲/你的魂魄……安安然然回故乡/故乡百姓敬重你呀/永远伴你度时光

”声震峡江,遏云止水,泪湿衣襟。

船上的人一边呼唤着“回故乡啊回故乡”,一边把竹篮中的粽子抛向江中。

在随后的竞渡中,伴随阵阵呐喊,条条龙舟如出水蛟龙在浪花里穿梭。

节日里来到诗人的家乡,诗会是一定要去参加的。

屈原的《离骚》等22篇诗歌是屈乡人最大的财富,办诗会也就成了屈乡人欢度端午节的独特形式。

乐平里读书风气盛行,从古至今,活跃着一支农民诗社,叫骚坛。

艾粽飘香的端午,农民诗人们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屈原庙,举行一年一度的骚坛诗会。

诗人们将自己写的凭吊屈原的诗拿出来,彼此唱和,述志抒怀。

他们的投入和自得其乐引得围观的游客忘了归程。

深夜的乐平里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那是雅兴未了的农民诗人们回家的火把。

乐平里从来就是文人墨客寻幽访古的好去处,屈原从小在这里生长、读书,留下了大量遗迹和动人传说。

今年端午期间,这里在举行“八景寻梦”活动,游客还可以在照面井、读书洞、帘滴珍珠、凤凰溪畔等景点欣赏到演员的表演。

既有少年屈子在读书洞手持竹简吟诵《桔颂》时的场面,也有老年屈原在凤凰溪畔行吟,还有屈原的小妹屈幺姑在行走中吟诵诗歌《屈幺姑的呼唤》,如梦似幻的场景在游客面前一一展开。

在凤凰溪畔的禾田间可以看到神奇的“灵牛”耕田,耕牛不用鼻绳牵引,只要听主人吆喝,自己转弯,就将地耕得平平整整。

在三闾大夫的家乡参加包粽子比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运气。

在老百姓院子里亲手包粽子,品尝粽子午餐,亲身体验屈原故里的端午习俗,让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终身难忘。

端午节的活动实在是太多了。

乐平里希望小学还举行歌舞文艺表演,有屈原这么一个令人自豪的老乡,在这特别的节日里,孩子们的表演都特别投入。

韩国江陵端午祭端午与春节、中秋一道,是韩国三大民俗节庆。

端午节原来是韩国的法定假日,后来因为公休日太多而被取消了。

在韩国的农村里,端午的气氛依然很浓厚,农民们自己放一天假。

尤其以江陵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节庆的内容非常丰富。

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和假面舞剧1967年被韩国文化财厅(文化部)确认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之后,更是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

江陵端午祭起源于山神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韩国民俗特色的活动体系,分为祭典、演戏、游艺三大部分,活动的跨度达二十天之久。

端午祭的祭仪有25种之多,按程序有“酿神酒”、“山神祭”、“砍神木”、“迎神祭”、“端午巫术”和“送神祭”等,并由专门的祭官来主持。

巫俗祭仪用歌舞表达,娱神又娱人,均由女巫引导,全民参与,共祝村落安宁,渔农丰收。

民俗演艺中最具特色的是官奴假面舞剧巡回演出,幽默谐趣。

除此之外,还有农乐、和歌、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棋王赛等多种文娱项目。

同时还举办大规模的“乱场”,类似中国的庙会,汇集各地特产商品展销和民俗表演,吸引了大批人前来观光和消费。

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最大不同,是不吃粽子,不划龙舟。

这天,韩国男的会参加摔跤,女的则荡秋千,用艾蒿煮水洗头、沐浴。

村民们还要酿制浊酒,就是米酒;用小米、粟米粉加香菜、葱,煎车轮饼,类似我国的葱油煎饼;用山牛蒡打制牛蒡糕,裹上炒熟的黄豆粉,吃起来香软可口,就像我国北方的“驴打滚”。

端午祭的习俗中还有削制菖蒲发簪,绘端午扇等。

如今,江陵端午祭每年能吸引百万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

兴文石海世界举办溶洞龙舟赛四川省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于6月9日至12日的“苗族山花节”期间,在天泉洞内利用悠长的地下河,举办独特的地下溶洞龙舟赛。

奇特的比赛场地、古老的竞赛规则、悠扬婉转的苗家山歌、盛大的“

关于端午的著名诗句

诗五月五日[宋]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明]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明] 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 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端午[唐] 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唐] 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唐]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词浣溪沙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宋 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宋 黄裳 梅霖初歇。

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

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君有语,但分付

写出有对仗工整,梅成对联的诗句

我今年春节回灌南老家,王加华先生来访,出其《斗室斋诗词集》一册,并托为序。

概览之后即于心有戚戚之感,盖三国吕蒙有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我与加华先生相别已有多年,今览其诗词集,又不仅是刮目相待而已。

我与加华先生不仅是同乡,而且是亲戚,论辈份是我表叔一辈,故在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就相识了。

但多年来我并没有听说他写过诗词,也没有想到过他能写诗词。

盖其少时因受政治环境之累随父母下放,很少得到读书的机会,直至八十年代初近于而立之年才因落实政策分配在灌南县五队中学工作。

其时,我父亲在该校担任校长,我在上大学假期回家的时候,就与加华先生认识了。

而在我的思维惯性当中,加华先生读书的时间甚为短暂,加以一直是搞会计工作的,与文学似乎并没有沾上边。

但近年来听在老家工作的弟弟说加华先生擅长写诗,而我仅仅拜读过他写我父亲的几首诗词,对其诗词的总体情况了解并不多。

读了诗词集,觉得浓郁的乡情蕴蓄于字里行间。

如吟咏港城的诗作:“潮汐千帆劲,熏风四处迎。

涛缠芦荻意,网恋蟹鱼情。

落日天边远,归舟浪里行。

彩灯明夜市,万象显升平。

”(《连云港》)真是一幅秋晚港城图。

吟咏灌南的诗作:“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

持壶云解意,举寿鹤称觞。

时伴花前韵,长吟月下光。

尘中三两盏,梦里渡天杭。

”(《原玉敬和孙绩元先生即兴诗》)汤沟酒是最具灌南地方特色风味同时又誉满全球的特产,清初著名文学家洪升就留下了“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的佳句,加华先生承其诗意同时又增加了云鹤花月的意境,衬托出自古独秀、而今丰美的水谷清华,真是耐人玩味不已。

再如《灌河口秋景》也很有家乡情味:“灌水滔滔帆影重,海鸥点点击长空。

风吹苇荡连天绿,夕照清波映彩虹。

搏浪渔舟归唱晚,开山灯塔落飞鸿。

小楼聚友畅怀侃,邀月同干酒一盅。

” 乡情之外,更多的则是友情的表达。

无论是老友重逢,还是新知相识,也都会留下诗词的印记。

特别是怀念友人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风竹弄清音,萤飞鸟宿林。

轻衣临水榭,皓月动乡心。

忆昔歌盈野,抚今思满琴。

中宵难入梦,殷盼故人临。

”(《夏夜怀友》)在风清月白之夜,水榭抚琴,中宵难寐,故人情味,徐徐袭来,加以故土情怀,使得诗味更浓。

如果时逢节日,这样的情怀表现就更为显著。

如其《端午节思远》诗即是如此:“手捧长江水,神思塞北云。

阑珊春意梦,竹粽寄温馨。

” 自古以来,诗就是自我情怀的流露,这在加华先生的诗词集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如《斗室斋闲笔》:“寒斋暮色侵,韵海曙光临。

笔底愁丝断,枰中乐趣寻。

有书多酌酒,无月少知音。

方寸浮尘外,黄花赏旧林。

”现代社会,闲暇难得,得到闲暇,则需尽情享受。

“有书多酌酒,无月少知音”,人们往往闲时读书,而这时有书不读,人少为闲,而这里少到仅有一人,甚至连月亮都不相为伴,表现闲真是到了极致。

由于作者家庭的遭遇和自己的经历,也常会成为抒怀的契机,如回忆到其父“文革”遭遇时就感怀一首:“乌云翻滚响惊雷,红色狂风卷地吹。

奉职忠心遭贬斥,倡行正道遇淫威。

经纶满腹堪何用,胆识超群亦枉为。

幸得升平承雨露,草堂夕照映霞辉。

”(《忆文革中父亲的遭遇》)与前一首感情取向并不相同,但都是真挚情怀的流露。

想来诗有平仄,人亦有平仄,加华先生的人生也是平仄交错的。

但其人其诗,傲雪凌霜,操守一贯,故其诗词中咏梅特多。

这里我引用加华先生的一首说梅诗作为结束,也是自勉:“问君何事费凝思,误却和风细雨时。

雪压香魂情缱绻,霜欺玉骨志迷痴。

诚心绿叶求追伴,得意红花未与期。

自誉清高堪脱俗,巧偎松竹弄娇姿。

求九九重阳节超市活动飞播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因此,重阳节被定为农历的九月九日。

)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

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

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

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

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

清人笔记中说 “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

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

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

“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

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 鸣,俗呼风筝。

”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

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

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

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其来由无从考究。

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

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鸣机夜作忙, 织工一饮登高酒, 依然风雨古重阳, 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

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

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

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

《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

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

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

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

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

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

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

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编辑本段各地习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值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

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

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

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

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

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

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

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

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

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开封是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黄花分外香。

开封菊会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植根于开封大地,深深植根于开封人民心中。

它所产生的影响,就其广度而言,已远远超过了开封的地界,名扬海内外;就其深度而言,已远远超出了“赏菊”的特定含义,而是作为一种成功的载体和平台,展示着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着经贸、旅游的“大戏”,推动着开封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开封菊会之所以能够在古城热土上深深植下根来,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

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可见一斑。

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闻名遐迩。

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花会”。

《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赏菊游人“婆娑于市”、“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之类的记载。

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更浓。

每年金秋10月,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养菊、赏菊者甚众,花市售卖菊花和沿街叫卖菊花则自成独特的风景,市园林部门还多次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

1983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菊花花会”的会期。

南阳喊山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

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

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有。

端午古风祝福语

月五日》 (宋·梅尧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 (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 》(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阳采撷》(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不详)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菩萨蛮》(宋·陈与义)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竞渡曲》(唐·刘禹锡)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竹枝歌》(宋·范成大)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请问关于粽子的诗词有哪些

1,《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宋代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吃了像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3,《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4,《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代 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译文:回忆在苏州的那段日子,经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

粽子的粽叶香气扑鼻,竹筒饭鲜嫩滑口,烤好的小鹅鲜美无比。

5,《表夏十首》唐代 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译文:五彩的丝线包扎这像碧玺一样翠绿的粽子,香气扑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样抱团。

端午情更浓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