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一、表示春天万物生长的活力。
形容柳的形体特征及阴柔之美。
如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表示赠别。
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哀愁。
三、以柳言愁,“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等等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1、月。
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
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柳永)④清新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2、柳。
“柳者,留也。
”古人有折柳之习。
古诗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游子思乡之情。
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梅、松、竹、兰及若干香草。
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
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屈原的《离骚》。
4、桃、菊。
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
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子规、杜鹃、鹧鸪。
、思念故国之情。
表达思乡例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但闻子规啼月夜,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舟。
小舟、轻舟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
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春。
古诗中的意象很丰富。
初春、新春表赞美自然新的生命力。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暮春表伤春之情,暗寓春光虽美却易逝,感叹人生韶华易逝或国运不济的也不少。
8、秋。
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表现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
例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灞桥折柳”是什么意思,只求意思
兄弟,把下面这一篇论文稍微改一下题目和内容结构,是诗歌鉴赏类的,做一个小论文很不错的,我复制后已经替你整过容了,已经跟知识产权没有关系。
你再依据需要再砍删一番,就是你的作业了。
看得见的诗歌----略论以意象表诗意在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即该意象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
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
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意象也较多,这里主要举一些诗歌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加以剖析。
按象喻意较为接近略举几类加以说明:1、表现离愁南朝江淹在《别赋》开篇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千百年来,抒写离情别意的佳作何止千万
表现这一主题的典型诗歌意象也很多,例如:柳、雁、鹧鸪(布谷)、灞陵、灞水、长亭、楼台、南浦等等。
这里以“柳”为例加以说明。
“柳”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然是惜别的象征。
这与古人审美心理有关。
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枝依依”、“条条有情”,取起形容。
故此,古人离别时总爱折柳相送,寄表以柳相留、眷念不舍之意。
也正因为此,在许多别离诗中,柳的意象显得那么依依惜别,缠绵多情。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杜甫《吹笛》);“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芳草灞陵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韦庄《上行杯》)、“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潘阆《酒泉子》)、“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张先《江南柳》)、“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张先《相思令》)等等。
读到这些诗句,不要什么诠释,我们仿佛置身于无边的柳海,沉浸在溢满诗篇的离愁别绪之中。
而当我们明白柳等意象的典型象喻意义时,我们几乎无须再作过多的解释便可直接把握诗旨了。
2、表达相思相思是个亘古的诗歌主题,历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
象喻相思主题的意象典型主要有:月亮、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夜等等。
这里以“月”为例。
在古典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相思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诗人怀想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
例如:“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张溢《寄友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秋堂入闲夜,云月思离居”(钱起《罢官后酬元校书见赠》)、“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徐安贞《闻邻家理筝》)、“自是谢公心近得,登楼望月思依依”(刘沧《从郑郎中高州游东潭》)、“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愁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寇准《阳关引》)、“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对月临风,空恁无眠耿耿,暗想旧日牵情处”(柳永《女冠子》)、“半夜月明珠露坠。
多少意。
红腮点点相思泪”(晏殊《渔家傲》)、“月满窗前路。
长到月来时。
不眠犹待伊”(晏几道《菩萨蛮》)等等,俯拾皆是。
还有大量诗词全篇以月为题、以月意象为核心,来抒写相思之情。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朗月行》、杜甫《月夜》、柳永《望汉月•明月明月明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即为其代表。
3、表示愁伤抒写忧愁和伤感一直是抒情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基本倾向。
古人云: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因此,这一格调的诗作特别多,表现这一诗歌抒情倾向的意象也非常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雨、落日、落花、荒原、泪、蝉、衰草、烟波、暮霭、寒鸦等等。
这里以“雨”、“落日”为例。
一般来说,古诗中的“雨”多是愁雨。
(像杜甫《春夜喜雨》之类喜雨诗较少,且作者特以一“喜”字区别突出)因为雨时之阴霾凄冷似人心情压抑郁闷之境况,雨滴淅淅沥沥如人泪水连绵下垂之形态。
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见前文)表怀人之伤,“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表漂泊之忧,“寒雨连江夜入吴”(见前文)表离别之苦,“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乱离之悲,“雨中百草秋烂死”(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一)表自伤之叹,“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表诀别之恨,“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国破之痛,“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表无端闲愁,“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则含国破、家亡、身孤等诸痛于一身,可谓愁深似海。
可以说古诗中的雨意象几乎象喻着人世间各种愁伤。
再看“落日”,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也频频出现。
太阳在人类普遍的心理世界中都是无比神圣的。
她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温暖和光明的代表,是时光和美景的象征。
所以,面对她的沉落,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感。
另外,古人照明工具简单,夜生活贫乏,通讯、交通手段落后,日落就意味着要从光明步入黑暗,白昼的美景美事亦将随之消逝,所有人要在此时寻找安身之所。
这对于那些漂泊中的诗人们来说,无疑是最易愁伤的时刻。
比如:“夕涨流波急,秋山落日寒” (骆宾王《秋日送侯四得弹字》)、“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李白《忆襄阳旧游赠济阳马少府巨》)、“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五)、“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边城落日见离居”(张旭《春草》)、“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常建《太公哀晚遇》)、“扁舟宿何处,落日羡归翼”(刘长卿《晚泊湘江怀故人》);“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家何处,落日眠芳草”(柳永《小镇西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辛弃疾《满江红》)、“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满江红》)等等。
这些落日的意象中有时代没落、国家沦亡的痛惜,有身世迟暮、壮志难酬的悲哀,有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惆怅;有暮守空房、孤独难耐的闺怨,也有漂泊天涯、无家可依的乡愁。
还差一个尾巴,篇尾建议你来段总结性的艺术概况就行了。
不要多,一二百字够了。
我就不替你操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