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名言名句
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言导读:本文是关于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个人如果不活在别人心里,那他就真的死了。
2、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3、娜拉走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4、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5、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6、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7、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8、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9、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0、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1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2、做苦力,好好的做。
13、有些人毕生追求的就是有些人与生俱来的。
在生命完结的时候,有些人得到了他们毕生追求的东西,有些人却失去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14、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全文是什么
娜拉走后怎样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讲演日期及时间: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晚,讲演三十分钟。
主办单位及地点: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
鲁迅曾在一九二三年七月至一九二六年八月在该校兼任国文讲师和教授。
关于讲题和讲演内容:这是鲁迅现存第一篇讲稿。
鲁迅通过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剧本《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中的人物娜拉的分析,来阐明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意见。
正文如下: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 伊孛生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的一个文人。
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
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
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
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
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
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
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女人》,中国有人译作《海上夫人》的。
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
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
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面人会面。
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
(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
”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了,她就不走了。
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
走了以后怎样
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
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
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
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
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 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
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
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
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给他的。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
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
”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
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
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
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
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
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
”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
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
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
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
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
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不中用。
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
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前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
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
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
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
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
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
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
所以在家里说要参政权,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匀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
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
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
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匀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享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
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
但第一需要记性。
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一个很大原因。
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book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
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
别的事也一样。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
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
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
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
也还是傀儡。
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
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
担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做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
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
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
欧洲有一个传说,耶稣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Ahasvar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于是被了咒诅,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
Ahasvar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
走是苦的,安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
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
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毂,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我这讲演也就此完结了。
读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
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培根论说文集》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文学书简》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
……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
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
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我爱书。
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托马斯·卡莱尔 ●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雨果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尔岑论文学》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论文学》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高尔基论青年》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高尔基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论青年》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高尔基:《论文学》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论青年》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高尔基论青年》 ●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
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
高尔基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论说文集》 ●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富兰克林自传》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凯勒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关于爱国的诗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全文是什么
娜拉走后怎样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讲演日期及时间: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晚,讲演三十分钟。
主办单位及地点: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
鲁迅曾在一九二三年七月至一九二六年八月在该校兼任国文讲师和教授。
关于讲题和讲演内容:这是鲁迅现存第一篇讲稿。
鲁迅通过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剧本《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中的人物娜拉的分析,来阐明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意见。
正文如下: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 伊孛生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的一个文人。
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
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
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
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
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
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
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女人》,中国有人译作《海上夫人》的。
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
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
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面人会面。
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
(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
”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了,她就不走了。
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
走了以后怎样
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
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
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
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
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 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
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
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
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
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给他的。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
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
”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
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
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
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
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
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
”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
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
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
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
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
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不中用。
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
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自由固不是前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
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
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
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
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
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
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
所以在家里说要参政权,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匀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
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
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
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匀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享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
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
但第一需要记性。
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一个很大原因。
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book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
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
别的事也一样。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
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
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
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
也还是傀儡。
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
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
担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做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
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
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
欧洲有一个传说,耶稣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Ahasvar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于是被了咒诅,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
Ahasvar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
走是苦的,安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
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
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毂,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我这讲演也就此完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