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仁政朱子治家格言

治国的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 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诚 信 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 耻 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 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 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 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 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

——《论语·雍也》 88.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 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 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 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 ——《庄子·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 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 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 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 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 就预防它。

1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

——《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 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贾谊《新书·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求 新 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 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 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担心) ——《宋史·王安石列传》 197.德贵日新。

——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98.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 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勤 俭 204.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 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新书·阶级》 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 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 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 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 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史记·太史公自序》 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刘向《说苑·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徐干《中论·赏罚》 23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包拯《论星变》 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务 实 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 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 243.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244.君子强学而力行。

——杨雄《法言·修身》 245.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246.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冲国传》 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 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荀悦《申鉴·俗嫌》 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 子聿》 补充: 25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5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 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25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

形容困难的成语有哪些

惨淡经营cǎn dàn jīng yíng成语解释: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成语出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指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例句:这样惨淡经营之后,这一所房屋,在那条贫民窟的街道上简直是一所很整洁的屋子了。

(邹韬奋《经历·惨淡经营之后》)bù zhī ròu wèi成语解释: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

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

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步履维艰bù lǚ wéi jiān成语解释: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成语出处:明·邵景瞻《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念见刘,颈荷欠徽,手交木叶,颜色枯槁,步履艰难。

”例句:譬如祖母的脚是三角形,步履维艰的,小姑娘的却是天足,能飞跑。

(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冰解冻释bīng jiě dòng shì成语解释:如同冰冻融化一般。

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成语出处:《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

”例句:复取程氏书虚心平气而读之,未乃数行,冰解冻释。

(《朱子全书·中庸》)长风破浪cháng fēng pò làng成语解释: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例句:唐·李白《行路难》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风破浪chéng fēng pò làng成语解释: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例句: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

(茅盾《子夜》五)时绌举赢shí chù jǔ yíng成语解释:在困难的时候而做奢侈的事情。

成语出处:《史记·韩世家》:“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为民请命wèi mín qǐng mìng成语解释:请命:请示保全生命。

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汉书·蒯通传》:“西乡为百姓请命。

”例句:只是这种居高临下,为民请命的怜愍态度,在现在已无多少价值可言罢了。

(朱自清《“熬波图”》)荆棘丛生jīng jí cóng shēng成语解释:荆棘:荆条蒺藜。

丛:聚集成堆。

荆蔓蒺藜成群地生长出来。

比喻前进道路阻碍很大,困难极多。

知难而退zhī nán ér tuì成语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

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例句: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困知勉行kùn zhī miǎn xíng成语解释: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刀山火海dāo shān huǒ hǎi成语解释: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例句:此刻,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

(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成语解释: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

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

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例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吴荪甫,以及他的同志孙吉人他们,都是企业界身经百战的宿将,难道就怕了什么

(茅盾《子夜》十)日暮途穷rì mù tú qióng成语解释:暮:傍晚;途:路。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

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

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成语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例句:匪徒们真是日暮途穷,矛盾百出。

(曲波《林海雪原》二十九)倒悬之危dào xuán zhī wēi成语解释: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例句:有游客张君瑞,奉书令小僧拜投于麾下,欲求将军以解倒悬之危。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吃一堑,长一智chī yī qiàn,zhǎng yī zhì成语解释: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

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冻解冰释dòng jiě bīng shì成语解释:如同冰冻融化一般。

比喻困难或障碍消除。

成语出处:《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释冻释者能乎

”例句:则复取程氏书虚心平气而徐读之,未及数行,冻解冰释。

(《朱子全书·中庸》)楚囚对泣chǔ qiú duì qì成语解释: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

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成语出处:《晋书·王导传》:“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例句: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楚囚对泣耶

(清·陈康祺《郎潜记闻》)物力维艰wù lì wéi jiān成语解释: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

指财物来之不易。

成语出处: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进退无门jìn tuì wú mén成语解释:前进无路,后退无门。

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刘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纷纷,才有毛发利害,便章皇失措,进退无门,亦何足为轩轾耶。

”釜中生鱼fǔ zhōng shēng yú成语解释:比喻生活困难,断炊已久。

成语出处:金·元好问《寄西溪相禅师》诗:“门堪罗雀仍未害,釜欲生鱼当奈何。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成语解释:迎着困难上。

例句:我们在学习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弹尽援绝dàn jìn yuán jué成语解释: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

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

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好事多磨hǎo shì duō mó成语解释:磨:阻碍,困难。

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成语出处:金·董解元《西厢》一:“真所谓佳期难得,好事多磨。

”例句:哪知好事多磨,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六回)柳暗花明liǔ àn huā míng成语解释:垂柳浓密,鲜花夺目。

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成语出处: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

”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句:十二月十三日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谁知眼前有这种柳暗花明的美景。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磨杵成针mó chǔ chéng zhēn成语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

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成语出处:《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

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

曰:‘欲作针。

’白感其言,遂卒业。

”例句:没有磨杵成针的毅力,学问上就不可能有很深的造诣。

黄杨厄闰huáng yáng è rùn成语解释:黄杨:树木名;厄:困苦;闰:闰年。

旧时传说,黄杨木难长,遇到闰年,非但不长,反而会缩短。

比喻境遇困难。

成语出处:宋·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挥戈反日huī gē fǎn rì成语解释:挥舞兵器,赶回太阳。

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成语出处:《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例句:不过说到开国会,定宪法,都是些扶墙摸壁的政治,没有一个挥戈反日的奇才。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九回)穷鸟入怀qióng niǎo rù huái成语解释: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

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邴原传》:“政窘急,往投原。

”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穷鸟入怀。

’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

’”例句: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倒悬之急dào xuán zhī jí成语解释: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后汉书·臧洪传》:“北鄙将若倒悬之急。

”例句: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吉人天相jí rén tiān xiàng成语解释:吉人:善人;相:帮助,保佑。

迷信的人认为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

多用作对别人的患病或遇到困难、不幸的安慰话。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

姞,吉人也。

’”又《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

”描写困难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困难的成语有哪些

例句:既然庚贴返去,原聘也必然还璧。

但吉人天相,令郎尊恙,终有好日,还要三思而行。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上下交困shàng xià jiāo kùn成语解释: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等米下锅děng mǐ xià guō成语解释: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例句:岂但不肯多出钱,照时值估价,还要少几两,分明知道我等米下锅,要杀我的巧。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家贫亲老jiā pín qīn lǎo成语解释:家里贫穷,父母年老。

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

家无儋石jiā wú dàn shí成语解释: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

形容家里没有存粮。

比喻家境困难。

成语出处:《汉书·扬雄传上》:“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例句: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无儋石。

(宋·苏轼《乞赙赠刘景孙》)束手待毙shù shǒu dài bì成语解释:毙:死。

捆起手来等死。

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岂可束手待毙

”天各一方tiān gè yī fāng成语解释: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

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成语出处:汉·苏武《古诗四首》:“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例句: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同舟共济tóng zhōu gòng jì成语解释:舟:船;济:渡,过洒。

坐一条船,共同渡河。

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也比喻利害相同。

成语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例句:通常在林海里人与人相遇,和在远洋航海中同舟共济一样,为什么他竟这样势不两立。

(曲波《林海雪原》二十七)吴越同舟wú yuè tóng zhōu成语解释: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

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成语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金尽裘弊jīn jìn qiú bì成语解释:皮袍破了,钱用完了。

比喻境况困难。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厌难折冲yàn nán zhé chōng成语解释:指能克服困难,抗敌取胜。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尊贤》:“故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

远乎

贤者之厌难折冲也。

”伏虎降龙fú hǔ xiáng lóng成语解释: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

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

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荆棘塞途jīng jí sè tú成语解释: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例句: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鲁迅《华盖集·导师》)荆棘载途jīng jí zài tú成语解释: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例句:清·周茂兰《追和采芝歌》:“山有芝也,亦可采也。

荆棘载途,何可扫也

”朝升暮合zhāo shēng mù gě成语解释:零碎卖米。

形容生活困难。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而今只好绷绷拽拽,朝升暮合过去,那得赢余。

”寸步千里cùn bù qiān lǐ成语解释:寸步:指距离非常短。

虽然相距只有寸步,却如同千里之隔。

比喻相见非常困难。

成语出处:唐·卢照邻《狱中学骚体》:“寸步千里兮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成语解释:投:投奔。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成语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

”例句: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鲁迅《彷徨·祝福》)坐以待毙zuò yǐ dài bì成语解释:坐着等死。

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例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人民大众不会坐以待毙。

国学主要课程有哪些

第一个模块:帝王——英雄的抱负 自三皇五帝以来,周秦汉唐英雄辈出,五代十国豪杰并起,宋元明清此起彼伏,胜者王侯败者贼,无数英雄竟折腰。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帝王史,更是一部英雄史。

1、《帝王列传》——成功者的智慧:夏启、商汤、周文王、秦皇、高祖、赵匡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贫民皇帝朱元璋,大清帝国皇太极。

2、《贞观政要》——帝王的学问:君道、政体、任贤、纳谏。

3、《毛泽东思想》——东方的太阳:游击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共和国、三个世界的划分。

4、《三民主义》——革命的力量:民族、民权、民生。

第二模块:儒家——君子的睿智 知天、知地、知人为大儒。

大儒者,出门为良相安邦定国,或出门为良医救民于疾苦之中。

这就是儒家的理想。

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把伦理与政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推崇理性的社会秩序,认为政治应以以道德为本,以人伦为法,以格物正心修身为仁政的根柢。

1、《论语》——孔子的智慧:仁、义、礼、智、信。

2、《大学》——儒家的教育: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庸》——君子的德行:知天命而慎独,致中和而近道,好学、力行、知耻。

4、《孟子》——善念的执着:性本善,行仁政,养浩然之气。

第三模块:道家——自然的思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认为,人只有持道归真,心如赤子,才能让身心与自然浑然一体,才能让心儿乘鲲鹏翱翔九天,才能入海与鱼儿偶语,才能种菊东篱下回归自然而承享湖光山色。

和谐的美,抱朴的心,这就是道家的浪漫。

1、《道德经》——老子的智慧:道之德,道之心,道之体,道之用。

2、《庄子》 ——逍遥的“老叟”:逍遥与内圣,齐物与王道,化蝶的寓言。

3、《黄帝内经》——生命的诠释:五行五脏与五味,经脉气血与营卫。

4、《易经系辞传》——宇宙的秘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于雷霆,润之于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署。

第四模块:释家——心灵的超度 自佛学东渡,几千年来,阿弥陀佛已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

当你身处逆境困顿无助时,阿弥陀佛会慰籍你破碎的心灵,点燃来世的希望。

当你春风得意时,阿弥陀佛让你心存感恩善待众生。

万法唯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佛家的禅境。

1、《金刚经》——悟心的妙慧: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者佛。

2、《楞伽经》——唯识的真谛:万法唯识,八识规矩,化识转智。

3、《大悲咒》——慈悲的心:至心称诵大悲咒,慈悲生成金刚身。

4、《六祖坛经》——禅宗的圣典:般若、决疑、定慧、妙行、机缘、护法。

第五模块:法家——权势的残酷 法家主张法、术、势的结合。

法,指法律制度;术。

指君王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指君王的权势。

在中国历史上,法家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腥的气息。

少仁寡恩的法家用严刑峻法维持权势的秩序,削鼻、断足、灭族,这就是法家非人道的残酷。

1、《管子》——贤臣的智慧:牧民,乘马,形势,法度,匡王,九府。

2、《商君书》——帝国的再造: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重本抑末。

3、《韩非子》——中国的管理:人性恶而重刑罚,法术势而定天下。

4、《郡县制》——王权的构架:中央与地方,统一与控制,集权与分权。

第六模块:兵家——战神的冷峻 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史。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有侵略与反侵略。

但在兵家的眼里只有战鼓与号角。

肉体的生与死,毁灭与破坏丝毫不会引起兵家丁点儿怜悯,这就是兵家的冷峻。

1、《孙子兵法》——将帅的智慧:道、天、地、将、法。

2、《三十六计》——兵法的精髓: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的诡计。

3、《黄帝阴符经》——天地的枢机:五行八卦与奇门遁甲。

4、《鬼谷子》——权变的谋略:捭阖、反应、揣摩、权谋、决策、中枢。

国学有什么坏处

没有坏处,有好处。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

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

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

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

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

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

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这是一件大好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

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

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

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

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

《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

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

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

《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

”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

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

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

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

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

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

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

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

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

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

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

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

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

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

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

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

《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当。

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

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

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

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

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

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

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一、道德价值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

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矗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

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

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政治价值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

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

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

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

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

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国学典籍作为国之瑰宝,理应摆放在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案边、枕边。

阅读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朗诵那一首首优秀的诗篇,就是在和历代先贤对话,就是在触摸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按照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青少年唯有学好国学,方能拥有“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拥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大智慧。

国学,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渠道。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天干”和“地支”都有什么,“五谷”和“六畜”指的是什么,国学中的“八卦”是什么意思,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头牛,你会如何回报,是谁说的“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一样”,东汉人黄香几岁时就知道替父亲暖被窝。

推荐青少年必读的十三部国学名著目录【三字经】《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私塾学生的第一本读物。

《三字经》具有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作用,仅用每句三字的简单行文。

便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其中,其中的智慧千言万语也难以说荆【百家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百家姓》通行本以四百八十六字组成,其中包括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

【千字文】《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必读课本,由南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成。

《千字文》每堕字一句,共二百五十旬,一千个字。

文章通篇用韵。

琅琅上口,其内容又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

全书以《论语?学而》开篇,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读物。

【朱子家训】《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

《朱子家训》体现了儒学的观念。

立身正大。

从容静气,通俗并详尽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齐家之说,是儒家的代表之作。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其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作品。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分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作者是孔子之孙子思,后被朱熹推为“四书”之二,在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收集完成。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论语》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以至后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孟子】《孟子》是古代十三经的最后一部,为孟子与其弟-子编著,不但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还是古代“四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嘻笑怒骂,绝不滞涩生硬。

“笔锋中常带感情”,堪称国学中的精华。

【道德经】《道德经》。

又称《老子》。

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

全书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后人并称为《道德经》。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塞教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记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语丞,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

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名贤集】《名贤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作者是南宋以后的儒生,具体姓名已不可考。

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琅琅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

《名贤集》是学习古人的为人和世之道的必备读本。

【围炉夜话】《围炉夜话》以处世、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童德”、“立功”、“立言”、“立业”的重要意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精彩书摘【赵姓名人】赵云:三国名将,蜀国五虎将之一,字子龙。

他勇敢善战,以忠勇著称。

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

她善歌舞,因体轻如燕,故名为飞燕。

赵匡胤:宋太祖,宋朝开国皇帝。

他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

【钱姓名人】钱元瑾: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皇帝,颇建勋绩,一生好儒,招纳贤士,有诗千首。

【孙姓名人】孙武: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章。

他被后世推崇为“兵圣”。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逸仙,世称中山先生。

他创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民-国,改政体为民-主共和制;创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被尊为国父。

【李姓名人】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重要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李世民: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

在位期间,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

他爱民如子,不分华夷,并开创“贞观之治”。

他是被中国人千年称颂的明君。

李白: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周姓名人】周瑜:三国时东吴大都督,曾经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吴姓名人】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兵法家,著有《吴子六篇》。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朝淮安山阳人;所著《西游记》一书,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脍炙人口。

国学经典名句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

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一树百获者,人也。

选自《管子权修》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

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

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选自《左传》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

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老子》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处:《礼记》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

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出处:葛洪《抱朴子》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出处:《旧唐书》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出处:《论语》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

出处:《韩诗外传》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出处:《晏子春秋》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国学十六句 1、《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8、《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9、《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10、《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12、《弟-子规》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13、《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5、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6、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如何客观评价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

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

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 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 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 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 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 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 之气”。

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 “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 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 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 无私意猜疑之弊”。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不可轻取人财”。

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 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 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 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 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 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 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 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 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 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 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 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 子”。

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 “一生爱钱”之谜 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

在 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 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

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 滨书院。

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 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 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 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 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 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 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 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 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 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 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 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 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 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

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

12月,充文渊阁 校理。

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

派充翰林院教习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 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

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

夏秋间,养病城南报 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1月,钦派武会试正 总裁,殿试读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

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 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

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

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 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

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行抵安微太湖县小 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

10月初抵家。

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 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

30日,抵长沙与湖南 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

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

9月,奏准移 驻衡州练兵。

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

派人赴广东购买洋 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发布《讨粤匪檄》。

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 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

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

咸丰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抚。

7天后收回成命。

改赏兵部侍郎衔。

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

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

”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

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 太平军元气大伤。

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

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 咸丰帝准许。

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

第国华入李幕。

7月13日,接 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

8月5日,抵武昌。

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 饷之策。

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

12月,作《爱民歌》以训 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

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 兄国华报仇。

2月,作《圣哲画像记》。

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 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

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 一要务。

”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

25日,移住安庆。

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 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12月,在安关刨办 内军械所。

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 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

2月14日,左 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

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

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 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

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 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 来“蹂躏中国之土地”。

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 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

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

年 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 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 1863年(同治2年)53岁 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 喜而命名“黄鹄号”。

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 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

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9月,与容闳见面, 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

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 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

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 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

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 子继位。

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

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 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

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

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 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

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 经两书院。

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

5月26日,接上 谕:率军赴山东剿捻。

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书局出版。

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 踪。

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

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

10月 ,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 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 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 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

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 山东。

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营。

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 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

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

5月,会同李鸿 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6月,补授体仁阁大 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

8 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

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 试航,取名“恬吉”。

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 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

6月,奏请按湘军 制改造直隶练军。

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 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

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 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 1870年(同治9年)60岁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

奏准病假一月。

5月续假一月。

6月,天津教案 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

7月11日,抵津。

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

23 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 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

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 事出有因。

”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 断难允求。

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

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

10月17日,起程南下。

11 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

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 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

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 务、训练情况。

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

并提出在美国设立 “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

在上海 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 之症,舌蹇不能语。

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 房,端坐三刻逝世。

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

追赠太傅,谥文正。

6月25日, 灵柩运抵长沙。

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 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

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在哪一年的会试考试中落第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臣观今日京官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曾国藩之思想学术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不可轻取人财”。

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

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

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

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

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

12月,充文渊阁校理。

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

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

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

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

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

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

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

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行抵安微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

10月初抵家。

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

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团练。

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

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

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

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发布《讨粤匪檄》。

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

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

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

7天后收回成命。

改赏兵部侍郎衔。

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

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

”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7月,坐困南昌。

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

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

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

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

第国华入李幕。

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浙江军务,17日起程。

8月5日,抵武昌。

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

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

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军务。

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

2月,作《圣哲画像记》。

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江南军务。

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

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

25日,移住安庆。

11月20日,奉旨督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12月,在安关刨内军械所。

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

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

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

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

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

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

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

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

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

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

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

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

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子继位。

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

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

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

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

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

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

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

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

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

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

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

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营。

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

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

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

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

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

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

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

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

奏准病假一月。

5月续假一月。

6月,天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

7月11日,抵津。

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

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

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

”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

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

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

10月17日,起程南下。

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

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

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

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

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

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

追赠太傅,谥文正。

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

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

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请问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是不历史罪人

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人物之一,他从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不可轻取人财”。

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褒贬不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三)轶事点滴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

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

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四)大事年表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

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 滨书院。

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 (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容、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 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门。

1843年(道光23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

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

12月,充文渊阁校理。

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844年(道光24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

派充翰林院教习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岁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 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26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

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

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1月,钦派武会试正 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岁3月,子纪鸿生。

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29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

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

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2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

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行抵安微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

10月初抵家。

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3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

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

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

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

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

派人赴广东购买洋 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4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发布《讨粤匪檄》。

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

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

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

7天后收回成命。

改赏兵部侍郎衔。

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5年)45岁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

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

”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6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

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

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7年)47岁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国华回籍奔丧。

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

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8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

第国华入李幕。

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

8月5日,抵武昌。

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

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

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9年)49岁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

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

2月,作《圣哲画像记》。

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10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7月,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0月18日与胡林翼、李续宾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

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11年)51岁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

25日,移住安庆。

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12月,在安关刨办内军械所。

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

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

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

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

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

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

12月,其第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

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

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谓“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处可怯之地”,反对购买要由海军上校指挥控制的船舰。

6月13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

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3年)54岁1月,派李凤苞测量江浙外海各岛屿沙线。

5月,江浙藏书遭兵动多有毁损,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

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长子继位。

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安陵。

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

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4年)55岁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

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

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已养廉银中捐款课奖。

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

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

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

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

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5年)56岁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

9月24日,捻军突破防线,进入山东。

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营。

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

12月,回任两江总督。

1867年(同治6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

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7年)58岁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

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

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

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岁2月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以练兵、饬吏、治河为至要。

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

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提出儒学有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科,唯义理为治学根本。

12月,奏陈:“直隶清理积狱......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多作尘牍,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岁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

奏准病假一月。

5月续假一月。

6月,天津教案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

7月11日,抵津。

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据实检举揭发。

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杀天津道员、知府、知县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

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

”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

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

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

10月17日,起程南下。

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

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

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

11月抵上海,23日在沪设宴庆祝61岁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岁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

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

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

追赠太傅,谥文正。

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

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

仁政朱子治家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