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失母的句子

项脊轩志艺术特点赏析

《项脊》是一篇出色的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迹。

”(清人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

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

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

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

“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

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

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

欲食乎

”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

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

物是,人非

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

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

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

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

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

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四、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

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

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

显然难于令人信服。

“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

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

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

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课文中的叠词用法这说明了这一点。

一.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特点二为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

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

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

二.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光说写景中的抒情。

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

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

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

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

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

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

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项脊轩中说悲喜》 窦广娟大学的时候得到这样一句话,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高台赏月。

”心里虽然知道这是人生的不同境界使然,却无从体会“庭中望月”“高台赏月”是怎样一番滋味,因而自己也常常会把“隙中”“窥”到的一线月色当成了满地皎洁的月光。

十几年过后,中年如期而至,再品《项脊轩志》时,那皓然如雪的月光,竟照得我通体雅素,心神合铄,肌骨俱爽。

似乎真得古人“标心于万古之上,送怀于千载之下”的情怀,深味文字“英华弥缛,万代永耽”之魅力。

首先说文章的题目。

以前看“项脊轩志”四个大字,头脑中反映出的无非就是归有光写他书斋的一篇文章而已。

再品此文,“项脊”二字赫然触目。

它固然含有怀宗追远之心,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但联系震川生平,以及他的自号“项脊生”,我却看出了一种悲壮与苍凉,读出了他想“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的那份担当、责任与使命。

全文有两个字作为主线,一个是“喜”,一个是“悲”。

根据参考资料的意见,文章的第一段讲的是“轩之可喜”——主要通过修前的破、漏、暗和修后的美、明、趣来对比体现。

自己按照这样程式化的分析向学生破解了多年以后,再品此文,我却于字里行间发现了归有光深言背后的隐情。

那修前的破旧老屋,多像他那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啊。

而他于残垣败堵中崛起,居然想通过修一室之举来整肃自己的心灵世界,鞭策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支撑起业已中落的大族家脉,接过祖辈光耀门楣的火把,再把它熊熊点燃。

因此他修葺小屋时的最大盛举就是“前辟四窗”,他想把光明引进轩中,也扫一扫“我家读书久不效”的阴霾,为自己鼓劲,也冀希望于未来。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在庭中“杂植”的诸多“兰桂竹木”。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这样一种文化暗含,那就是兰花象征幽居隐士,它“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故也常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而竹子呢

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所以竹子也是高风亮节的代名词。

最能暴露震川心迹的当属那些桂树了,因为桂花象征是荣华富贵。

从晋朝开始,人们已经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了。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宋代杨万里也有诗曰:“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后来词人洪适在自己的诗中又对桂花作了高度评价说:“谁为花王定等差,清芳瑞合佩金犀……只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子乡”,由此桂花便定格为一种特定的意象。

至今在江南的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惜墨如金的归有光为什么会在本段之中不厌其烦地大写特写桂树桂影,写完白日桂树的盛景还不够,还要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的场景之下,布置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近景镜头。

这分明就是那个“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读书郎想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之脊梁的人间告白

从这种意义上讲,第一段的文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的少年先扫一室,后扫天下的乐观情怀;可是透过纸背,我却看到了一个落拓学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无边寂寞。

关于这一点,那“寂寂”的庭阶可以印证,那“三五”的夜月可以昭示,那“人至不去”的小鸟也可以申明。

《项脊轩志》的第三小节这样写道:“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由此进入了第二自然段所说的轩之“可悲”阶段。

关于这一段,一些老师在串讲课文的时候也许会忽视掉对于文字的赏析,而我偏偏在熙甫看似琐屑的描写中发现了诸多细微的问题。

我们先看那些新建的“小门”与“墙”。

它们不仅生生把一个好端端的“南北为一”的“中通”之庭瓜分豆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那种崩解速度;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骨肉同胞之间心灵交通断绝的无限悲情。

震川怕我们因迟钝而难尽其义,还特别在本段中以一“篱”字与“墙”对比,让我们体会曾经的亲人之间那种由灵犀相通而终于默契阻隔的心路历程。

然后再读“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句,直觉就有凌乱不堪之感。

具体而言,“东犬西吠”原为互文写法,表面的意思是说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西家的狗也朝着东家咬;深层展示的却是亲人之间互相伤害,兄弟隔膜、天伦不再的无限忧伤。

俗语曰“狗通人气”,一家的狗不咬一家的人。

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骨肉相残,窝里争斗的场面怎不让人心生悲戚之慨呢

中国人好客,本来家里来了客人,无论和谁关系私密,我们都会把他看成是全家盛情款待的对象。

然而“客逾庖而宴”却告诉我们,本来和全家都熟悉的客人却要像陌路人一样绕过这家的厨房到另一家去吃饭。

几许感伤凝结在作者笔端,挥之难去

而“鸡栖于厅”四个字让我们看到,那从前家中议论大事的庄严肃穆的厅堂,再也没有往昔的神秘尊贵;甚至鸡鸭鹅狗都可以驻足久留,栖息繁衍。

无限的荒凉破败真叫人郁闷难抒

由此,人事变迁,家道坎凛跃然纸上,原先那个完整和谐、井然有序、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

对于一个世家子弟来说,也许没有比家道中落,团圆难再更让他痛心疾首的了。

看到家族不是发展壮大,向外扩张,而是内部割据,反目成仇,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族的面貌,才会让家庭重新统一和谐起来。

亲人之间冷漠若此,难道这个家庭就是一片情感的沙漠了么

非也

接下来的“老妪叙旧”一节就将前面一段的悲情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曾经环绕在这个大家族每一寸土地上的浓浓爱意。

先是一个忠贞的女仆对归家两代人的养育之情。

粗粗一看,以为老妪无非就是一个线索人物,作者是用她来牵出后文对于母亲和祖母的深切怀念。

事实上,作为震川压卷之作的此文没有一丝的闲笔浪墨。

“尝居于此”说的是老妪曾经居住在这个没有窗的房子中。

联系“室西连于中闺”这句关于项脊轩地理位置的交代,当年的老妪“尝居于此”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方便照顾婴孩和自己的主人,她不会去考虑这个房子北向开门,冷风必至,房间无窗,一定阴暗等物质上的不利条件。

明明是祖母的婢女,祖母去世以后,她作为仆人的任务已经完成。

可是当年的老妪却把祖母的爱延续下来,像祖母一样呵护疼爱着主人的后代。

这是怎样一种深沉的情感啊

也因为如此,她赢得了归家大小上下一致的敬重。

“先妣抚之甚厚”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而归家长孙对她无限的依恋更成了老妪在归家四分五裂、破败不堪之后依然不改初衷的执著理由。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测:曾经,作为一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的归家一定是每一个家族成员的精神驿站,能让每一个人,包括仆人都能得到自我效能感,这既是归家能够出现像“老妪”这样的“义仆”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更让我们对归家昔盛今衰的现状产生强烈的痛惜伤感之情。

这样,老妪这一形象就被赋予了两种属性,她既是归家兴衰的见证人,也是先祖之爱的延续者。

通过她的叙述,我们才能看到有光“先妣”作为上一代人对晚辈嘘寒问暖、周到备至的细腻情怀。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儿寒乎

欲食乎

”这一细节所传达出的强烈母爱,却看不到这一句背后深藏着的母亲的无奈与无助。

从《先妣事略》中我们看到,“周孺人”一生“以多子为苦”,从十七岁开始几乎每隔一整年就生一个孩子。

那么这一节中“板内板外的应答”也许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大姐淑静还没满一周岁,母亲已经妊娠有光。

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说,怀孕妇女如果下一胎和上一胎的性别不同,那么下一胎就会早早剥夺上一胎的乳汁,将母亲的营养全部聚合来养育腹中的胎儿,俗语也叫做“夺怀”。

姐姐这个时候已经习惯了母亲的乳汁,可是母亲偏偏无力喂养,姐姐被老妪抱走后自然啼哭不已。

虽然母女连心,可为了让女儿尽早习惯非母乳喂养,闻声而至的母亲却不能露面,以免刺激女儿继续留恋母亲的怀抱。

这样,一块木板虽然隔挡了母亲的容颜,却阻不断母亲对女儿的疼爱。

“以指扣门扉”这五字,就传导了母亲的多少焦灼,多少急切,多少担忧与多少苦衷

做娘的恨不得替女儿去承受痛苦,可除了倾听女儿的啼哭,她又能做些什么

拳拳爱女之心,任是无情也动容

可是这样多情的母亲,这样深厚的母爱却早早地被命运夺走,作者想要品尝体味,还要从老妪的口中方可得知。

尤其是在大家庭土崩瓦解,亲人之间情薄如纸的此时,再与老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谈及半生操劳、温柔贤淑的母亲,作者岂能不泪如雨下,老妪岂能不抚今追昔,陪泪一旁

更让人倍感凄凉的是:对幼年失母的作者所有的疼爱体贴,只能发生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妪身上,曾经那样让人难以忘怀的往事,都随着已故的亲人被彻底埋葬。

充斥在天地之间的唯有那浸透骨髓的寒意,和这寒冷之中奋发崛起的强烈愿望。

也唯有这一愿望的实现,才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也无愧于祖母对他的殷切希望。

谈到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作者笔下又多了些许的柔和温婉。

也许母亲早逝以后,祖母的爱就成了他唯一的心灵慰藉;而年迈的祖母更是不时来到轩中,督促鼓励这个胸有大志的长孙。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一句就将祖母的心事暴露无疑。

“久不见”三个字既是想念,同时也是祖母对孙儿的关注。

没有这样的聚焦,岂能发现孙儿“竟日默默在此”呢

“大类女郎”一句就是祖母的肯定与嘉奖了,虽然它似乎是以责备的方式来表达的。

而祖母离去时的“以手阖门”,总让我联想起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左公在古庙里看完史可法文章后“解貂覆生,为掩户”的细腻动作,虽然二者身份不同,却以相似的动作暴露出长辈对晚辈同样的疼惜、赞许、护爱和期待。

果然,在发出“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样的感慨之后,祖母拿来了先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的象牙笏板,希望我“他日当用之”。

这一动作包含着祖母对自幼丧母的孙儿多少深切的关怀和不尽的希望啊

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至少已经经历了两次科考的失利,“瞻顾遗迹”,必然百感交集。

何时得遂自己的志向

何日能偿祖母的夙愿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作者怎能不“长号不自禁”

世事沧桑难自料,人间至爱总飘零。

年轻的母亲离我而去,有祖母念我孤弱;而慈爱的祖母也遗我仙逝,可叫我在这冰冷的世界依傍何人呢

人生的浩劫一个接着一个,亲人的反目越来越让人心伤,但我对亲人的爱却不会因此而减弱半分。

震川的身体虽然寄放在项脊轩中苦读,但他的心灵却牵系着每一个亲人。

“久之能以足音辩人”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对亲人的爱与对这个家庭的责任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

他“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的渴望有多么强烈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不到20岁,他虽然过早地经历了归家由小康坠入困顿的辛酸,因此不免显得少年老成,但他在人生长途上到底还只刚刚走了几步,所以虽然伤心“长号(嚎)”,对于前途并没有丧失信心,他还有些“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气,于是接下来笔锋又一转,来讲“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奇迹。

据我所知,这几句话常遭批判,一些资料中甚或将其作为归有光思想的局限性来加以否定。

然而考证作者的生平,我们发现了一个巧合:“轩凡四遭火”,写此文时,作者也经历了四次科举失败的惨痛教训。

可是轩得不焚,作者也不会被暂时的失败吓倒。

由此可见,写到这里,项脊轩已经不仅仅是作者的一个书斋,而成了他精神毅力的象征物,是他与祖先愿望合一的一个媒介物。

只要他这个归家长孙还在奋斗,项脊轩就永远不会倒塌。

一轩之内,我们不只看到了作者的温情与悲情,更看到了一个屡试不第的明代寒儒“屡败屡战”的豪情。

而下面的补记内容,还让我们看到了此轩之中那难得而短暂的爱情。

以下是不可忽视的两个细节:一是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新婚妻子对自己有学问的丈夫的无限崇敬与无限依恋,也能看到一个细心的丈夫对妻子的无限体贴与无限柔情。

“问余古事”,“余”自然耐心解答;“凭几学书”,“余”自然手把手地去教。

耳鬓厮摩之际徒增几份情意,红袖添香之中产生多少爱恋,只有两个当事人内心明了。

虽是寥寥数笔,然而笔间透出的却是夫妻间琴瑟和谐的生活情形。

二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之语”。

阁子内的爱情让“诸小妹”春心荡漾、艳羡不已,多希望自己的婚姻也能遭遇姐姐姐夫一样甜蜜的爱情。

他们哪里是对姐姐家的阁子感兴趣,分明是对阁子里居住的儒雅倜傥的姐夫心生向往——这可是他们未来夫婿的模型与标杆啊

可是人间好景不长久,六年后,“琴瑟双调,忽断弦而中折;鸳鸯初对,猛折翼而孤飞。

”百年恩爱付流水,一旦淹没隔幽冥。

“室坏不修”这一细节,囊括了妻亡一事对震川精神上的重创。

生平第一次,作者被残酷的生活击垮了。

整整两年的时间,作者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先妣”之死,留给他的是童年模糊的记忆,“先大母”之亡,带走的是长辈异性赐予他的人间温情,而“亡妻”之痛,却将他生命中来自女性的柔情一并褫夺。

实在是太残酷也太残忍了也

叫熙甫如何能够承受这生命之重

平复了两年,“余”虽仍然“久卧病”,却“使人复葺南阁子”了,只是“其制稍异于前”。

的确,耽溺于痛苦之中无异于向生活认输,“南阁子”的再被“修葺”意味着作者的精神开始复原。

生命也终于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线曙光,那就是作者35岁的时候中了举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作者距离项脊轩越来越远,距离他少年时候的愿望却越来越近。

因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语就至少流露出这样三种意思:一是代表时光的流逝。

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岁华虽摇落,芳意竟难成”复杂心境。

二是感慨自己的爱情。

对亡妻深沉的爱恋,不仅不会随着岁月老去枯萎,反而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更加郁郁葱葱

三是冀望未来的功名。

中年中举,多少给了他灰暗的人生一点亮色。

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功名也能像庭中的枇杷树一样“亭亭如华盖”,留给后世子孙以更大的荫庇啊。

但综观震川辛酸的一生,“三场科举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

他用了整整四十五年的时间去追求功名,却终于在六十岁上中了进士。

也是六年以后,他于任上辞世。

岂不悲哉

岂不悲哉

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写的是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除了本文善用的细节描写外,就是清袁枚说过的空白艺术了。

他说:“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

”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而赏析之要,也许就在于填出这些艺术的空白

项脊轩中说悲喜,人到中年好读书。

不亦乐乎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

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

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尝不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

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

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

“不常居”三字似可收融一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的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

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淡淡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

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

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

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

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

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

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毫无“匠心”。

语文议论文有哪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注: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前提: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拟物: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比拟的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的三种类型: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

听说杜甫的“秋兴八首”写得特别好 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 来个专家点评下

语文修辞手称列举如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名比,衬托(分正衬、反衬),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仿词;呼告,互体,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用典,谐音,象征,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喻和借喻:明喻(类别) 甲像乙(特点) 出现(主体)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比喻词)出现(喻体)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例句)暗喻(类别) 甲是乙(特点) 出现(主体) 是、成为(比喻词)出现(喻体)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例句)借喻(类别) 甲代乙(特点) 不出现(主体) 无(比喻词) 出现(喻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一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二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臧克家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16.顶真: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

(《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

”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

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

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

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

“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

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例子(2):天啊

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红楼梦人物事例性格特点

01.贾宝玉 各个作家都有一位或几位重要人物,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如赛万帝思的《唐.吉柯德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扥尔思太在《战争与和平》里的安耳 但柔可夫与昂都仑勿几康思基。

《红楼梦》里曹雪芹的代言人,当然是贾宝玉。

宝玉是一 位天生的哲学家,生来就有他的人生观,不像其他作品里主人翁的人生观是学而后知的。

然宝玉从生到出家,十九年间没有读什么书,但他知道很清楚应当怎样生活。

看来似乎不 近人情,那有不读书,且没经过世故,就有人生观的道理。

但知道的作者的用意,也就不 足为怪。

《红楼梦》的开端,作者就说历经一番梦幻之后,藉“石头”的投胎入世,用第 三者的态度,叙述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再者,中国以往的社会基础为家庭,大家庭实际就 是范围较小的社会,一生下来就得与人接触,他要没有自己的个性,就显不出宝玉之为宝 玉。

换言之,表现不出他的人生观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因为要表现这种冲突,所以作者在 第三回介绍宝玉的时候,就用一首“西江月”词,表示说“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宝玉的人生观是什么呢

不了解他的人都以为他是糊涂,没目的,无事忙;其实不然 。

他的人生观就是“爱”。

得到了爱就是幸福;否则,就是苦痛。

至于人生的贫贱富贵, 尊卑际遇,他毫不在意。

但对付女子,却小心谨慎,一句话也不敢错说。

他恨不得天下所 有的女子,都收到大观园里,尽自己一分对女性的天职。

他被父亲苦打后,各个人都对他 怜惜悲感,尤其宝钗瞧他的时候,说错了话,以致姣羞怯怯,他心中愈发感动,将疼痛早 已去在九霄云外,且心里想道:“我不过挨了几个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之态,令 人可亲可近

假如我一时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戚呢

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 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惜了

”这是宝玉人生观的自白 。

贾宝玉之所以不朽,因为一方面他象征了中国数千年来绅士社会的爱情;另一方面, 他象征着人类的“情种”,我们相信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理想人物,在比宝玉更多情的。

关于宝玉的情,读花人有一段很妙的议论道:“宝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而适为宝玉为林黛玉心中、目中、意中、念中、谈笑中、哭泣中、出思梦魂中、生生死 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次为天地古今男女之至情。

惟圣人能为尽性,惟宝玉能尽 情,负情者多矣,惟宝玉其谁与归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 惠圣之和者也’。

我故曰:宝玉圣之情者也”。

(注一)宝玉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一块五 彩晶莹的玉,故起名“宝玉”。

这“玉”是整部《红楼梦》的关键。

照中国旧时的风俗, 凡男女儿童,偶然有同样玩具,都有成为夫妇的可能。

黛玉忌妒宝钗,就为宝钗有东西可 配,而自己没有,偏偏宝玉又不信那些和尚道士的“金玉奇缘”。

冲突与悲剧,就由这里 产生了。

宝玉的几次砸玉,那一次不是为向黛玉表白心思

红楼梦的整个故事,由他们三 位作纲领,织成了一部人类心理的百科全书。

宝玉之情,虽专于女性,而由专于黛玉。

黛 玉虽知宝玉专情于己,然因宝钗的金锁与湘云的麟麒关系,总是疑信参半,终不放心。

一 天,宝玉不得不向她明言,请她放心。

之后,二位都心知神会,再无疑虑。

可是故事也就 此转变了。

黛玉妒的金锁,果不出他所妒,终于成为玉钗成婚的媒介。

贾母也因宝钗的性 格温柔和平,黛玉性乖体弱,恐非长寿,结果,定了宝钗;这是宝玉不知道的事。

宝玉因 许多事情已经悲凄哀苦,弄得情色若痴,后来又失玉。

就在这种神智皆迷的当儿,贾姆设 法令他与宝钗成亲。

他们结婚之时,也正是黛玉辞世之时。

02.林黛玉 林黛玉的人生观与宝玉一样,只求一个爱。

贫富贱贵,兴衰际遇,也是不闻不问。

为 要烘托出黛玉的爱,不能不让他俩发生冲突,所以作者一开始就给他一个不适意的环境。

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因此,尽管贾母等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同宝玉一样,较之迎春 姊妹等,还高一等,然总是寄居。

他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遂养成她的善感。

再者,她 原同宝玉一起长大的,二人异常亲密,不想来了一个宝钗,年岁虽大不多,而品格容貌, 似在黛玉之上;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又不像她那样孤高自许,于是人人喜悦,这有引起 黛玉的多疑。

由这二种环境,曹雪芹造成了黛玉性格之多疑与善感。

然黛玉之妒宝钗,以 前是泛泛的,稚气的,从宝玉的介绍,得读那些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玩物上 撮合;且年岁较长,渐知男女之爱,对宝钗妒的对象由宝钗本人转为宝钗的金锁。

她以没 有东西可配为憾,这话不知从她嘴里提过多少遍。

不料,一天宝玉又得一个金麒麟,恰恰 又与湘云的一对,令黛玉更加一层忧惧。

这一层一层的冲突,一次一次的风波,使宝玉与 黛玉的心都显露出来。

每位作家,都有他创造人物的特殊方法。

他描写黛玉的妒,就用直接法。

第八回,宝 钗怕冷酒于五脏有害,不让宝玉吃,黛玉就藉紫鹃让云雁送手炉的机会道:“也亏了你, 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的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贾母 在张道士们敬的贺礼里,找出一个玉麒麟,宝钗说湘云也有一个。

探春赞美宝钗处处留心 。

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戴的东西上是留心呢

”〈二十九 回〉宝钗因宝玉挨打与薛蟠吵嘴,整整哭了一夜,翌晨回家,路遇黛玉,黛玉道:“姊姊 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捧疮

”( 三十四回) 总之,曹雪芹没有 让黛玉错过一次机会,不去显示他的妒意。

她同宝玉生气,不多由妒而发,如是一次的印 象,使黛玉在我们的脑里,成了一位妒的典型人物。

至如黛玉的善感,勿需举例,他所有 的诗词,无不是充满了哀伤。

《葬花词》和《桃花行》都是他最深心的表现。

一次,黛玉 错酒令,宝钗不唯不讥笑,反而善意劝导他,从此,她深知宝钗的为人,前疑冰释,然前 因多疑,体格白赢,终于一天说到“熬不上”的话。

她现在不妒宝钗,相信宝玉,可是已 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03.薛宝钗 作者为使他的人物性格显明,往往把两个相反的人放在一起。

同样,红楼梦有一位贾 宝玉,也有一位薛宝钗。

再者,假使认为唐.吉柯德与桑首代表两种典型:一是象征着理 想主义者,令一是象征着物质的追求者,那么,宝玉就是唐.吉阿德,宝钗就是桑首。

宝 钗不像桑首那样仅求物质满意,或者她还轻视物质,但他们都没有理想;尤其薛宝钗。

她 要做的,仅为世俗所谓的“美德”她处处照世俗所谓的美德行事,毫无反抗精神。

宝钗性 格恰恰与宝玉的相反,一个是极端的现世主义者,一个是理想主义者,想在现世里找到人 生幸福。

若说宝玉不喜欢读书,这不过说宝玉不喜欢像别人一样,读些四书、五经和八股 文,以求得到一官半职。

但宝钗处处反对。

钗黛等起诗社,每人得有别号,而宝钗就送“ 无事忙”,或“富贵闲人”给宝玉,内中涵着讽刺的意思。

她从没有错过机会,不讽刺宝 玉的。

倘若她不是女性,他早同她疏远了;即令如此,据袭人讲,他曾给她过没脸,因为 劝他去会会官宦,谈谈经济。

宝玉对宝钗所最叹息的是:“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 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意造言,原为导后世的须眉 浊物;不想我不幸,亦且琼闰绣阁中亦染此病,真是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一次她正 与湘云论时,忽而转题道:“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组织针黹是你我的本分;一时闲 了,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却还是正经”(三十回)。

这话转得令人惊异,然 也正是曹雪芹的苦心。

古语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宝钗的人生观是这样,自然处处都拉 到这个题目上。

她又对黛玉道:“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主。

”宝钗的现 实思想,表现得多么清楚。

曹雪芹要描写的,想从她的性格里,铸成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 。

红楼梦的人物从上至下,没有不喜爱宝钗的,黛玉后来也敬爱它她。

从宝钗的性格里可 找出四个特质。

第一、是孝。

第二、是待人忠厚。

第三、是性格温柔。

第四、比较起来, 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实际社会上或许找不到这样的人,但在人类的意识理里,这种人是 存在的。

黛玉所代表的是才,宝钗所代表的是德。

说实在,宝钗并不阴险,若说她有手段 则可,阴险则未必。

然世人所以认为宝钗阴险的,自有其心理背景。

高鹗使玉钗成婚,黛 玉气死,人之恨宝钗,由此而来。

说她阴险的,都由“恨”心出发。

(注二) 04.王熙凤 每位新的人物出现,做作者总是先概括地讲几句这个人物的性格。

同样,用冷子兴的 口介绍凤姐道:“谁知娶了这位奶奶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的夫人,琏爷倒退了一 舍之地。

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深细。

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

”次又用特 殊的手法,正式介绍凤姐。

黛玉刚到贾府,正与贾母谈话,忽听后院有笑声,并大声说话 ,她很惊讶,心想这里人都是敛声屏气,怎么此这么放诞无礼,原来就是贾府有名“泼辣 货”王熙凤。

接着,她就问黛玉吃的玩的,只管告诉她;老婆子们的不好,也只管告诉她 ,并问行李和吩咐收拾房间。

又回王夫人发了月钱,和找缎子等等。

由这段话,作者给我 们介绍了她在荣府管家,是怎样地忙碌。

曹雪芹赋与熙凤的性格是能干和阴险。

熙凤和浮 士德卷下所描写的“学士”,是属于同一典型,都是气壮力强,野心勃勃的青年人象征。

他们真以为世界由他们开始,且为他们而设。

把这话与熙凤对浮虚说的:“你是素日知道 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行就行。

”,以及她素日行止和 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情形,他们恰恰为同一类人物。

因恃强的缘故,事事不愿令人褒贬 ,即令病也不愿别人提。

这种恃强心理,又是虚荣心作祟。

浮虚求她为张家退婚,她本不 愿意管,但听静虚说:“虽如此说,只是张家也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知道 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

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这几句话打动 了她的心。

再如贾芸求事,她见了她本是“连正眼也不看”,但听到贾芸说:“昨日晚上 还提起婶娘来,说婶娘身子生得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娘好大精神,竟料理得周周全全; 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得不知怎样了。

”你瞧,她听了这话,“满脸是笑,不由的止了步 ”。

曹雪芹要怎样结束熙凤,不知道。

高鹗的结束,以情理讲,尚不算坏。

熙凤在荣府管 家,所以言行令从的,固由她的才干,然要是没有贾母等作保障,就难那样事事顺利。

在 她管事期间,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她自己也知道,她对平儿讲:“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 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没有个背地里不恨我的。

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 ,无奈一时也难宽放。

”她既得罪人,这些人遇机报复也是自然的。

05.薛蟠 性格的养成,以写实主义者曹雪芹看来,不是天生,而是由于环境。

环境的不同,性 格也随之而异。

至于薛蟠,更是环境的产儿。

作者讲得明明白白,他“幼年丧父,寡母又 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些,遂致老大无成。

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孥钱 粮,采办杂料。

”溺爱又富有,目然养成了任性;加以宝玉二府是他的亲戚,在社会上任 意胡为,法律又无可奈何,因此,造成了公子哥儿薛蟠的典型。

我们看宝玉挨打,宝钗误 信由于他的犯告,而引起的风波。

“薛蟠本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见不得这样藏头露尾的事 ;又是宝钗劝他不要逛去;她母亲又说他犯舌,宝玉之打,是他闹的,早已急得乱跳,赌 神发誓得分辨。

又骂众人:‘谁这样编派我

我把那囚攮的牙敲了

分明为打了宝玉,没 的献勤儿,拿我做幌子

难道宝玉是天王

他父亲打了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

既拉上 我也不怕,索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替他偿命,大家干净

’一面嚷,一面找起一根门 闩来就跑。

慌得薛姨妈抓着骂道:‘作死的孽障,你打谁去

你先打死我来

’薛蟠的眼 急得铜铃一般,嚷道:‘何苦来

又不叫我去

又好好的赖我

将来宝玉活一日,我耽一 日的口舌,不如大家死了清静

’薛蟠见宝钗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此母亲的话,反 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他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

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 之轻重,便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你的心了。

从前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 拣有玉的缠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薛蟠见妹妹 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便赌气去到自己房里安歇不提”。

后来薛蟠又和向妈妈和宝钗赔不 是道:“‘妈妈也不必生气,妹妹也不必烦恼,从今以后我在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

’宝钗笑道:‘这才明白过来了。

’薛妈妈道:‘你要有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

’薛 蟠道:‘我若再和他们一处逛,妹妹听见了,只管碎我,在叫我畜生,如何

何苦来, 为我一个叫娘儿两个天天操心

妈妈为我生气,还有可恕;若只管叫妹妹为我操心,我更 不是人

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妈妈,多疼妹妹,反叫娘因子生气,妹妹烦恼,连 个畜生不如了

’口里说着,眼睛里禁不住也滚下泪来。

”(注三)只这一段字,薛蟠的 整个心灵,都在这里。

他心底本是纯良,然因任性,成了“呆霸王”。

薛蟠的一切行为, 主由“任性”而来。

二、宝钗的结局 01.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宝钗 宝玉奉旨无奈,娶了他并无感情的薛宝钗,略如前文论。

然则在曹雪芹的原书中,他 又是如何落笔以写宝钗的文字呢

可概括成一句话:玉、钗婚后,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旧 关系。

有人说:“黛玉死后,宝钗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宝玉感情上的一段空缺。

”又说: “根据二十回的一条脂批而论定,二人婚后感情美满,谈心话旧。

在黛玉死后,宝玉、宝 钗之结合,成为十分自然的事。

”这种合二为一论,目前还是有很多人期期不敢苟同。

谈 心话旧,可以说是对的,但并不会是“情话缠绵”。

他们成其夫妇了,又未成其夫妇。

履 行了家长给安排下的喜事礼仪—仅仅如此。

他们实际上还是姨姊弟。

看宝钗悲叹不详的失 谜:朝罢谁携两袖烟

琴边衿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 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芢苒须当惜,风雨阴情任变迁。

( 注四)在曹雪芹笔下,常 常是一笔两用甚至数用,诗词雅谜,诸人的名字多出唐诗,对宝钗一名出处,特举李商隐 的“宝钗无日不生尘”。

到八十四回中,其实也暗示得明白:宝玉对宝钗一向只有敬重, 而绝无轻薄狎昵之心。

敬重而不亵昵,是两人关系的基本特点。

但是这却又不尽然等于“ 感情美满”。

八十回前,有一段写及宝玉以杨妃比宝钗,宝钗大怒,反唇相稽,词色锐厉 ,锐不可当,给了宝玉一个大“下不了台”。

试看此种情形,和宝、黛之间的那种实因情 重而引起的口角呕气,全然不是同一性质。

故美满二字,未可轻下。

02.画册判词及红楼梦曲文 红楼梦第五回 可叹停机德(脂批:此句薛。

) 堪怜泳絮才(脂批:此句林。

)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脂批:寓意深远,皆生非其地之意。

)(注五) 其中末句指宝钗的结局,当与第三句指林黛玉卒同意,即黛玉已就木,宝玉亦冷藏以 终身。

如果宝钗后嫁贾雨村,怎说“金簪雪里埋”呢

“皆”字足以显示出林、薛两人命 运相同。

作者用“可叹停机德”来形容她。

如果他改嫁给忘恩负义的贾雨村,作者决不会 用这种句子颂扬她。

退一步说,宝钗后改嫁雨村为贵夫人,则为何将她与黛玉合在一个画 页及判词中

岂不太不搭调了

尚且宝钗亦在宝玉出家不久即卒,作者不用“土”字而用 “雪”字,是针对上文的“林”字是代表黛玉的姓氏,故用雪的谐音字薛,乃不用“土” ,因一个埋字以足。

03.居处寓意 宝钗入荣国府,初居梨香院,后居蘅芜院。

作者安排此环境给她,与她的性格、修养 、命运是一致的,尤黛玉之于潇湘馆,宝玉之于怡红院。

红楼梦第四十回:一同进了蘅芜 院,只觉异香朴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

… … 及尽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 器全无。

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数十菊花,并两步书、茶瓯茶杯而已。

床上只挂片青 纱帐幔,金褥也十分朴素。

… … (贾母说)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宝钗卧室的陈设,素净的如孀居,被贾母看出来了,要替她改设。

那案上朴质的花瓶,暗 示她“定”守其“贫”到归“土”。

活着时也如一枝秋菊傲霜节,独战西风,看书饮茶度 日而已。

(注六) 04.春灯谜语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暂记宝钗制谜云 朝罢谁携两袖烟

琴边衿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芢苒须当惜,风雨阴情任变迁。

(注七) 此谜相当于前述的判词、曲文,也是宝钗结局的有力证据,“光阴芢苒须当惜”,和 宝钗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一致。

05.柳絮词 宝钗填的临江仙咏絮词,可能是导致误以她改嫁“证据”之一,因为其中“好风频借 力,送我上青云”之句。

薛家进京除了避祸外,主要是送宝钗待选,情况和元春相类。

宝 玉固然才貌稀有,又和宝钗锁是一对,但她也明白他的思想性格和自己不同,嫁给他的后 果当先知晓,但母命甚至元春之命难违,作此词时心态是否意味着青云指宫中呢

这岂是 雨村所能比。

综合上论,可见宝钗未改嫁为雨村的贵夫人,而是过着很不“侥幸”的冷凄 孤寂的生活。

三、黛玉的眼泪 曹雪芹对林黛玉之死另有他的解释和理论,不仅仅是由于她的体弱多病。

从红楼梦起 头即可得知。

第一回,那和尚说的话很重要,引录一段如下:那僧笑道:“… .只因西方 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时有赤瑕宫神锳使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 使得久延岁月。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 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 灌溉之德,均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

近日这神锳使者,凡心偶嬂,乘此昌 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 偿,趁此到可了结。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 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

”… .那道人说道:“ 果真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

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故事,更为琐碎细腻了。

”(注八)上面所说的,绛珠草和绛珠仙子就是黛玉,神锳使者就是宝玉,而绛珠仙子下 凡的主要原因就是用眼泪来偿还以前所欠神锳使者的灌溉之恩,所以一旦眼泪流完,她的 使命也就告终,可以向警幻仙子去消案了。

所以这样看来,林黛玉之喜哭、善哭、常哭, 并不是泛泛之文,而是其中有深意存焉。

林黛玉,动不动就流眼泪,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多 愁善感,或父母早死,身世可怜,而是有着一股更深的、源自前世的,自己都不知道的力 量在冥冥中指使她。

所以凡事有林黛玉出现的场面,总是流泪时多,不流泪时反而少。

例 子不胜枚举,其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是第四十九回,宝玉去问黛玉为什么同宝钗二人感情忽 然融洽起来,黛玉又哭了起来:宝玉连忙劝道:“这又自寻烦恼了。

你瞧瞧,今年比旧年 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

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

”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 不多。

”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注九) 这一段文字,与第一回及第五回的“还泪”、“泪尽”之说放在一起读,有其特殊意 义。

(一)黛玉几乎是每天非哭流泪不可,因为不如此,她无从完成她的使命。

(二)到 第四十七回时,黛玉的眼泪已越流越少离开她眼泪流尽而死的日子已不为远了。

“泪尽夭 亡”四字正是黛玉一生的缩写。

可是对黛玉最好的描写却是她自己所写的一首“桃花行” ,原诗太长,只节引一段: 胭脂鲜艳何相类 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桃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 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 花尽人倦易黄昏 一生杜宇春归尽 寂寞帘栊空月痕(注十) 四、林黛玉和薛宝钗非情敌 说黛玉和宝钗二人之间一点冲突也没有,当然是违心之论。

可是也只发展一小部分而 已,两人并没有对立起来,更说不上成为情敌。

相反的,黛玉和宝钗中间的误会还逐渐消 失,终于彼此间产生了了解和同情,感情反而比别人更形浓厚。

她们之间的互相了解始于 第四十二回,刘姥姥第二次来大观园饮宴行酒令时,轮到黛玉,无心中漏出了几句西湘记 的戏文,给宝钗听到了,在无人处问她,黛玉向她求饶,宝钗向她说了一套大道理,最后 并说:“…你我只该作些针线之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不过拣那郑经书看看也罢了。

最 怕是见了这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 有答应是的一字。

我们知道黛玉素性高傲,不敢轻易许人,更不肯服人。

这次对宝钗如此,完全是由于 心中感激,并不是有什么短处给宝钗拿在手,藉以要挟所致。

第四十五回,黛玉旧病复发 ,宝钗去探望她,引出黛玉这样一段话来:“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是个多心 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说我那些好话,我大感激你。

往日 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至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 五岁,竟无一人像你前日德的话教导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

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 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比如要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竟不介意, 为劝我那些话,可我竟自误了。

…”这一段话,真可说是肺腑之言。

一方面可以看出宝钗 待人诚恳,并不是在故市小惠,笼络人心,以造成自己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黛玉的 灵慧讨人喜欢,要是别人以真心待她,她也会以真心待人。

从前人把黛玉和宝钗看成对立 的情敌,非但错得离谱,而且有违作者的本意。

到了第五十八回,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搬 进大观园住,根本就住在潇湘馆内,照顾黛玉,黛玉感激不尽,就随着宝钗叫薛姨妈为“ 妈”,并改叫宝钗为“姊姊”,二人的感情又深了一层。

第六十二回,还有一段描写更为 传神:袭人便送了那钟去。

偏和宝钗在一处,笑到道:“一钟茶,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 吃,我再倒去。

”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漱一漱口就壳了。

”说着,先拿起喝了一 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

袭人笑道:“我再倒去。

”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 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钟尽壳了,难为你想的到。

”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袭人虽嘴里不说,心里一定觉得很奇怪,黛玉平日爱洁成癖,而且和宝钗又是这里不 和,那里不和的,现在竟然肯喝宝钗剩下的半杯茶

要不是两人感情非常好,黛玉固然不 会喝,宝钗更不会如此托大,自讨没趣。

(注十一)关于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也可以 分三层来讲:(一)黛玉和宝钗年数渐大,渐渐懂事,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孩子气。

(二) 黛玉很清楚知道宝玉心中除自己之外,并无他人,然而由于当时宗法社会的风俗习惯的束 缚,大家都不能作任何公开的表示。

第二十八回,黛玉向宝玉提起金玉两个字,宝玉急于 剖白,对黛玉说:“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

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 三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这是宝玉在急得不得了,恨不 得把心挖出来给黛玉看时说的话,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说黛玉在他心中只不过占第 四位。

(三)黛玉和宝钗 程为知己,完全和原著的主题与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宗旨吻合。

至于什么是原作的主题和宗旨

曹雪芹最不愿意落人窠臼,他这部红楼梦绝对与普通 才子佳人书不同,黛玉和宝玉更不是男女二主角,由于小人—如凤姐、袭人等—中间的挑 拨阻挠,婚姻不能如意。

同时,他还明白说出,他的目的不过在为“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 女子”作传。

而在这些女子之中,最特出的,毫无疑问,是黛玉和宝钗二人。

而且两人是 并重的。

为此,即使在书中极小的地方,作者都非常留心,唯恐读者误会,处处令黛玉宝 钗二人各展所长,不让其中任何一人独露头角,以免造成轻此重彼的印象。

所以在第二十 二回中,黛玉、宝钗、湘云三人去质询宝玉,想把他劝醒,不要迷于禅机时,我们所看到 的是黛玉天资高,口才好;宝钗却是读书多,学问博,两人抢尽锋头,相形之下,宝玉和 湘云就黯然失色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角色,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 缺点,连黛玉和宝钗都不能例外。

这也就是红楼梦伟大的地方之一。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 的活人,有可爱的地方?

小学毕业升初中语文模拟试卷(二)普通招生试卷

一、拼音与汉字。

(8分)1.看拼音写词语。

(5分)bào yuàn dǐ yù qīng miè shū jí miǎn lì( ) ( ) ( ) ( ) ( )2.查字典。

(3分)按照音序查字法,慰应查大写字母_______,凄应查大写字母_______,循应查大写字母_______,臂应查大写字母 _______,喃应查大写字母_______。

将这几个字按音序排列,所排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积累与运用。

(22分)1.组词。

(3分)梅( ) 竣( ) 好 hǒo( )诲( ) 俊( ) hào( )2.成语积累。

将下列广告用语改为正确的成语。

(2分)例:默默无蚊 默默无闻 咳不容缓 _________快治人口 _________ 有口皆杯 _________ 百衣百顺 _________3.佳句积累。

(1+1+1+2+2=7分)(1)十五个吊桶打水-_________。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__________________。

(3)或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

《矛与盾》(4)我看见过____________的大海,玩赏过____________的西湖……我攀登过____________的泰山,游览过____________的香山……(5)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教导我们。

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4.按要求作答。

(1+4+2=7分)(1)有户人家门上贴着一副春联,上联是风拂千条柳,下联是雨□万朵花你觉得该补什么字最恰当?应补____________字。

(2)补充句子,使句子更生动。

①今年的六月,天气真热呀,____________。

②春雨 ____________地下个不停,小溪____________地向东流去。

(填象声词)(3)依照例句,用恰当的词语完成句子,要求前后语意关联。

例句: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不能买到智慧。

钱可以买到____________,但不能买到 ____________。

5.综合实践。

(3分)(1)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笔、____________、纸、 ____________。

(2)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中,发生过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你能写两个吗?如:秦始皇统一中国(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中,________绕着________公转,________绕着________公转。

三、阅读感悟。

(32分)(一)读书笔记一则同学们,你喜欢读课外书吗?到小学毕业,要求小学生要读145万字的课外书。

请你选择一本古今中外的名著,作读书笔记。

(3分)书名: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若无,可不填),主要人物:____________,主要内容:____________,我的收获:____________。

(二)《荔枝》节选趁着母亲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

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 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 你 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的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这句话应用____________的语气去读。

(3+1=4分)2.找出描写母亲剥荔枝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分)3.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假如你是这位母亲的儿子(肖复兴),此情此景,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三)《三国演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选段曹操教酾(shī)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上,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

鸾(luán)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1.本文描写生动传神,形容拼杀时鼓声、喊声大的词语是:____________,突出在短时间快斩华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从文中体现关羽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3分)2.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与关羽有关的故事,试写两个: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分)(四)画家庭住址示意图同学们,你很快就读初一了。

如果新班主任要到你家进行家访,请按下面提供的家庭住址和走法,画一张示意图。

(要求画出街道、标明方向、街道名、大桥、门牌号)(3分)我家住在花园路138号走法:出学校大门沿中山路往北走,经过锦江大桥继续北行,到了中山路与花园路交叉口往左拐,再走300米,在街的右侧就是我家了。

(五)第一次抱母亲①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

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

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 )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 )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 )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②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

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

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③我____________ (羞愧 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护士也____________ (动情 热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____________ (嘱托 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④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地抱过你一回呢。

让我抱着你入睡吧。

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你一回吧。

母亲这才没有做声。

⑤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

母亲终于闭上眼睛。

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

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1.第③自然段,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 (2分)2.方框内的5句话已调乱顺序,联系上下文,在括号中标出正确的顺序。

(2分)3.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

(38分)1.小作文:《日记一则》(8分)请写一则今天下午你参加小学毕业水平测试的日记。

2.大作文。

(30分)同学们,儿子因母亲第一次尝荔枝而高兴,儿子因第一次抱母亲而难过。

这就是人世间浓浓的亲情。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回忆一下你与你家人(父母、外公外婆……)之间的事,请围绕亲情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定;②学习《荔枝》、《第一次抱母亲》的写法,写得细腻、生动、感人;③最好能用上名言佳句;①人名用小明、小东等代替;地名用A、B、C等字母代替。

描写失母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