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别人的插花该怎么说
一瓣心香写我意,妙趣从来两三枝。
看取花叶禅意净,方知浮尘不染心。
自宋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约定俗成称之为“瓶花”。
瓶花,就是用各种容器作为花瓶的插花。
明朝有四部举足轻重的插花专著:高濂《瓶花三说》、金润《瓶花谱》(已失传)、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都不约而同使用瓶花概念。
中国插花不仅仅是表现花朵之美,而是花与瓶,瓶花与空间的和谐展现,瓶子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或者忽略不计的地位,而是影响整体格调,有着不可忽略而又举足轻重与花朵连为整体的因素。
花艺中的花器以盘和篮为主,也有瓶子,而花道则以盆、碗为主,也有瓶子,但从来没有将瓶子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中国插花虽然也有篮花、碗花、盘花、缸花、筒花等多种形式,但是瓶花却一直是主流,在重要场合的插花一定是使用瓶插。
中国的瓶花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彰显自己多么有品位,更是为了将传统的瓶花融进现实的生活环境,把生活空间变得有艺术感。
瓶花艺术尚闲隐,尤以表现木本花材的各种线条与姿韵,更富美感和高雅之气,属“闲雅”生活美学之行列。
一花、一叶、一花器,引花入室,置入饱含风情的花器,隐有暗香来,便如置身四季间。
寻一个空瓶,一枝花,几枝树条,信手侍弄,造一个禅花画境。
禅家的瓶花,明快小巧,一角式,甚至残缺、单纯,目的在于突出孤远、空寂、闲静的禅意。
传统的瓶花讲究构图的势,即给人的感觉是鲜活、有生机的,这就要顺应植物自然的本性,体会一花一叶的生机与气势,然后通过一些艺术手段让它与器物、环境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件艺术品。
花材、花器、插贮、安置诸如此类的外物都是表象,而瓶花的本相实则在于插花人的艺术审美上。
试想,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室内,窗明几净,折松枝梅花作供,凿玉河冰烹茗啜之,帘栊香霭,栏槛花研。
极致之美,孰过于此。
一瓣心香写我意,妙趣从来两三枝。
看取花叶禅意净,方知浮尘不染心
我要写一篇摘抄六百字
有一位朋友在学插花,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艺。
我对日本人的花艺一向没有好感,因为那被称为花艺的,正好是集匠气与矫作于一炉。
因此,我对潇洒且大而化之的朋友竟去学日式插花觉得格外好奇。
朋友告诉我,那看起来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实只是一种格式,是性格与观点的锤炼,对于学得通达的人,不但仍有极大的创作空间,还能激发出入的潜力。
她说:“插花和禅一样,表面上有最严苛的形式,事实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
你不觉得,只有最严格的训练才有最自由的资格吗
” 朋友的话给我不小的启示,原来插花也是“绝地逢生”的事。
凡是绝地逢生就如悬崖断壁上的兰花,或污泥秽地清放的莲花,或是漠漠黄沙里艳红的仙人掌花一般,既刺人眼目,又具禅的精神。
什么事到了最高、最绝、最惊人,就被俗人看成是禅意了。
学插花的朋友,说起她学插花获益最大的一件事。
她说:“我刚学插花时,老师教怎么插,我们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我才发现,老师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几乎没有二四六八的。
我心里起了疑情,双双对对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插花都要单数呢
我很慎重地去问老师,那位日本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作‘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
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 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
朋友的话使我想起为什么菩萨要留一丝有情在人间,而且一直在苦难的煎熬中游化。
菩萨之所以比声闻缘觉更美、更动人,那是他们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由于这样的在乎,追求事事圆满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观点,生生不息。
——林清玄《插花》
我要写一篇有关于“从茶道的礼仪看日本人的阶级意识”的论文,麻烦给我提供可以作为参考的书。
日本茶道论------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
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
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
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
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
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
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
“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
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
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茶会通常在一间简朴幽雅的茶室中进行,茶室的门通常是一扇活动的小矮门,赴会客人须躬身而入以示谦逊,主人跪坐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
茶室内悬挂有禅意的字画、桌上摆有插花供客人欣赏,整体给人以亲切、高雅的感觉。
室内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壶、茶碗及各种饮茶用具。
如何来插花,让家变得更温暖
插花之道,是灵草与禅意诗意,心境顿完美结合。
竹筒插花于五代,《清》载:“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做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用筒容器插花最早是竹筒插花。
由于竹筒有节,既可单节插花,也可多节插贮,民间用竹筒插花,多将竹筒劈去一边横放,两头削成三角状,如舟船一样,为横舟型,有单舱、双舱、三舱等,甚至有用整株毛竹的(以主节相隔,每一节为一舱)。
在舱中分插花枝,高低错落,别致有趣,更显自然之态,竹筒长短不一,舱数有别,互相结合,异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