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琵琶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描写琵琶的句子
琵琶(唐)李峤 朱弦闻岱谷,铄质本多端。
半月分弦出,丛花拂面安。
将军曾制曲,司马屡陪观。
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
凉州词二首之一(唐)孟浩然 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从军行七首之一(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凉州词二首之一(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宫词(唐)张籍 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
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宫帘外送樱桃。
琵琶亭(宋)张于湖 江州司马旧知音,流落江湖感更深。
万里故人明月夜,琵琶不作亦沾襟。
浔阳江上琵琶月,彭泽门前杨柳风。
两贤抵许不相似,哀乐虽殊吾意同。
琵琶亭(宋)刘敞 江头明月琵琶亭,一曲悲个万古情。
欲识当时断肠处,只应江水是遗声。
清平乐(宋)晏几道 千花百草。
送得春归了。
拾蕊人稀红渐少。
叶底杏青梅小。
小琼闲抱琵琶。
雪香微透轻纱。
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站韶华。
描写琵琶样子的语句。
清脆如小溪叮当,浑厚如隔窗闷雷,急切如,舒缓如绵绵细雨,激烈如金戈铁马,委婉如新房戏语。
在古籍里描写琵琶的语句有那些
不是诗句哦
类似于诗经和楚辞这样的古籍里面的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一僧院。
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
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画毕,风静船发。
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
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
”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
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
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
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
至明日,又上。
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
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白话译文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
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
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
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
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
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
”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
因此返回江西时,则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
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
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
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
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
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如今一定有人违背了圣琵琶的指示,(违逆了神灵),所以它就隐没不见了。
”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所画以及擦洗掉的琵琶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唐·《圣琵琶传闻》汤琵琶传【清】王猷定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
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
已学歌,歌罢又哭。
世庙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
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
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
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
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戏下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
居楚者三年。
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
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
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
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
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
’”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
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轸石王子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
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中作食,奉匕箸于母。
人争贱之,而予肃然加敬焉。
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
越五年,乃克为之。
呜呼
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清《四照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