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月球外观的句子

描写月亮外貌的样子

同地球相比,月亮是个死气沉沉的世界。

这不仅是由于月亮上面没有生物,而且它的地质活动很弱。

当“阿波罗”号的宇航员在月亮上行走时,他们留下的靴印大概至少会原封不动地保存100万年之久。

由于没有天气变化,月亮的外貌也保持不变,月亮上没有大气,因而也就不会有风;没有液态水,所以也就不会有雨;没有天气的变化,则不会有侵蚀作用。

月亮表面伤痕累累,留下那么多的坑穴,其原因不仅是由于宇宙物体多次冲击月面碰伤了它,而且是由于那些被撞伤的地方从没有受到改变。

描写地球的句子

月球表面温度很低,有许多环形山。

其土壤不适宜种植物。

美国宇航员是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

科学家至今还在研究月球表面是否有生物存在。

月球概况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

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

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

月球的年龄大约的46亿年。

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

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

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

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

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

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

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

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

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

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

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

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

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

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

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

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

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

背面未发现“质量瘤”。

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

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

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

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

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

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下表[]以满月亮度为100,列出不同月龄时的亮度值。

从中可以看出,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

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

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月球的数据资料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轨道偏心率 0.0549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升交点赤经 125.08°近地点辐角 318.15°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食年 346.6 天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扁率 0.0012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质量 7.349×10^22 千克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同步自转)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反照率 0.12满月时视星等 -12.74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大气压 1.3×10-10 千帕月球周期名称 Value (d) 定义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月球运动月球是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

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

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

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

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

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月球的自转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

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

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天秤动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

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

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月食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太阳,月球,地球,行成一条直线,太阳光被月球遮住,所以每当农历15日前后可能就会出现月食。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15日前后)。

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 (称为黄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约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月食分类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

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轨道处,地球的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的2.5倍。

所以当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

而如果月球始终只有部分为地球本影遮住时,即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偏食。

月球上并不会出现月环食。

因为,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的多。

太阳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和半影。

如果月球进入半影区域,太阳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半影月食。

由于在半影区阳光仍十分强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极轻微减弱,多数情况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

一般情况下,由于较不易为人发现,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蚀这种现象。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

月球的构造据猜想,月球可能是空心的。

月球是冰行星,在与地球擦过时被地球吸引力,有了轨道。

在探测月球时,发现月球表面有一部分是重金属,那一部分的密度比地球大(所以月球只以一面对着地球),然而行星的核是重金属组成的。

刚才提到月球是冰行星,在被地球吸引时,表面开裂,水倾斜而出,导致地球的“诺亚洪水”,后来月核填补了此开裂,月球从此无核。

再有,月球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小,说明月球内部有大量空气存在。

但这一理论有待深入考察。

月球地形环形山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

是月面的显着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

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

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下来。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

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

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

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约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

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

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

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

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

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

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

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

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

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

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

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

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

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

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

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

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月球火山分布月球的表面却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层所覆盖。

早期的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阴暗区是广阔的海洋,因此,他们称之为“mare”,这一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就是“大海”,当然这是错误的,这些阴暗区其实是由玄武熔岩构成的平原地带。

除了玄武熔岩构造,月球的阴暗区,还存在其他火山特征。

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沟纹、黑色的沉积物、火山园顶和火山锥。

不过,这些特征都不显着,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迹的一小部分。

与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谓老态龙钟。

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龄在30-40亿年之间;典型的阴暗区平原,年龄为35亿年;最年轻的月球火山也有1亿年的历史。

而在地质年代中,地球火山属于青年时期,一般年龄皆小于10万年。

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只有3.9亿年的历史,年龄最大的海底玄武岩仅有200万岁。

年轻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跃,而月球却没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质活动迹象,因此,天文学家称月球是“熄灭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链状分布。

例如安底斯山脉,火山链勾勒出一个岩石圈板块的边缘。

夏威夷岛上的山脉链,则显示板块活动的热区。

月球上没有板块构造的迹象。

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现在巨大古老的冲击坑底部。

因此,大部分月球阴暗区都呈圆形外观。

冲击盆地的边缘往往环绕着山脉,包围着阴暗区。

月球阴暗区主要出现在月球较远的一侧。

几乎覆盖了这一侧的1/3面积。

而在较远一侧,阴暗区的面积仅占2%。

然而,较远一侧的地势相对更高,地壳也较厚。

由此可见,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壳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仅为地球的1/6,这意味着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动阻力,较地球更小,熔岩行进更为流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月球阴暗区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

同时,流畅的熔岩流很容易扩散开,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

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喷发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够落得更远。

因此,月球火山的喷发,只形成了宽阔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类似地球形态的火山锥。

这也是月球上没有发现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没溶解的水。

月球阴暗区是完全干涸的。

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见的气体,是激起地球火山强烈喷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科学家认为缺乏水分,也对月球火山活动产生巨大影响。

具体的说,没有水,月球火山的喷发就不会那么强烈,熔岩或许仅仅是平静流畅地涌出地面。

有关月球的知识

月球概况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

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

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

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

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

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

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

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

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

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

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

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

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

背面未发现“质量瘤”。

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

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

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

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

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

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下表[]以满月亮度为100,列出不同月龄时的亮度值。

从中可以看出,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

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

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月球的数据资料平均轨道半径384,400千米轨道偏心率0.0549近地点距离363,300千米远地点距离405,500千米平均公转周期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平均公转速度1.023千米/秒轨道倾角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升交点赤经125.08°近地点辐角318.15°默冬章(repeat phase/day)19年平均月地距离384400千米交点退行周期18.61年近地点运动周期8.85年食年346.6天沙罗周期(repeat eclipses)18年10/11天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5°9'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1°32'赤道直径3,476.2千米两极直径3,472.0千米扁率0.0012表面面积3.976×10^7平方千米体积2.199×10^10立方千米质量7.349×10^22千克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赤道重力加速度1.62m/s2 (地球的1/6)逃逸速度2.38千米/秒自转周期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同步自转)自转速度16.655米/秒(于赤道)自转轴倾角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反照率0.12满月时视星等-12.74表面温度(t)-233~123℃(平均-23℃)大气压1.3×10-10千帕月球运动月球是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

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

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

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

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

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月球的自转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

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

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食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太阳,月球,地球,行成一条直线,太阳光被月球遮住,所以每当农历15日前后可能就会出现月食。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15日前后)。

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 (称为黄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约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月食分类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

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轨道处,地球的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的2.5倍。

所以当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

而如果月球始终只有部分为地球本影遮住时,即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偏食。

月球上并不会出现月环食。

因为,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的多。

太阳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和半影。

如果月球进入半影区域,太阳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半影月食。

由于在半影区阳光仍十分强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极轻微减弱,多数情况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

一般情况下,由于较不易为人发现,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蚀这种现象。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

月球的构造 据猜想,月球可能是空心的。

月球是冰行星,在与地球擦过时被地球吸引力,有了轨道。

在探测月球时,发现月球表面有一部分是重金属,那一部分的密度比地球大(所以月球只以一面对着地球),然而行星的核是重金属组成的。

刚才提到月球是冰行星,在被地球吸引时,表面开裂,水倾斜而出,导致地球的“诺亚洪水”,后来月核填补了此开裂,月球从此无核。

再有,月球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小,说明月球内部有大量空气存在。

但这一理论有待深入考察。

月球地形环形山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

是月面的显着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

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

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下来。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

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

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

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约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

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

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

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

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

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

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

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

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

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

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

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

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

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

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

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

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月球火山分布月球的表面却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层所覆盖。

早期的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阴暗区是广阔的海洋,因此,他们称之为“mare”,这一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就是“大海”,当然这是错误的,这些阴暗区其实是由玄武熔岩构成的平原地带。

除了玄武熔岩构造,月球的阴暗区,还存在其他火山特征。

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沟纹、黑色的沉积物、火山园顶和火山锥。

不过,这些特征都不显着,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迹的一小部分。

与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谓老态龙钟。

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龄在30-40亿年之间;典型的阴暗区平原,年龄为35亿年;最年轻的月球火山也有1亿年的历史。

而在地质年代中,地球火山属于青年时期,一般年龄皆小于10万年。

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只有3.9亿年的历史,年龄最大的海底玄武岩仅有200万岁。

年轻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跃,而月球却没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质活动迹象,因此,天文学家称月球是“熄灭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链状分布。

例如安底斯山脉,火山链勾勒出一个岩石圈板块的边缘。

夏威夷岛上的山脉链,则显示板块活动的热区。

月球上没有板块构造的迹象。

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现在巨大古老的冲击坑底部。

因此,大部分月球阴暗区都呈圆形外观。

冲击盆地的边缘往往环绕着山脉,包围着阴暗区。

月球阴暗区主要出现在月球较远的一侧。

几乎覆盖了这一侧的1/3面积。

而在较远一侧,阴暗区的面积仅占2%。

然而,较远一侧的地势相对更高,地壳也较厚。

由此可见,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壳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仅为地球的1/6,这意味着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动阻力,较地球更小,熔岩行进更为流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月球阴暗区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

同时,流畅的熔岩流很容易扩散开,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

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喷发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够落得更远。

因此,月球火山的喷发,只形成了宽阔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类似地球形态的火山锥。

这也是月球上没有发现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没溶解的水。

月球阴暗区是完全干涸的。

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见的气体,是激起地球火山强烈喷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科学家认为缺乏水分,也对月球火山活动产生巨大影响。

具体的说,没有水,月球火山的喷发就不会那么强烈,熔岩或许仅仅是平静流畅地涌出地面。

月球的成因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对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论。

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与地球一样是宇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从地球分裂出去的。

然而,太阳神号几次带回的数据显示,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份大不相同。

不少的科学家认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围,因而才意外地纳入地球的轨道。

但也有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种说法。

一、分裂说。

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

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

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

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

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

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

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

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

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

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

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

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

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

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

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

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

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

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

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

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球体成分及资源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

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 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

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

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了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

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

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

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

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

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

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种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

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

月球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地球上最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

以铁为例,仅月面表层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亿吨铁,而整个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

月球表层的铁不仅异常丰富,而且便于开采和冶炼。

据悉,月球上的铁主要是氧化铁,只要把氧和铁分开就行;此外,科学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岩石制造水泥和玻璃的办法。

在月球表层,铝的含量也十分丰富。

月球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这种聚变不产生中子,安全无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变,不仅可用于地面核电站,而且特别适合宇宙航行。

据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计为715000吨。

从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吨氦3,可得到6300吨氢、70吨氮和1600吨碳。

从目前的分析看,由于月球的氦3蕴藏量大,对于未来能源比较紧缺的地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许多航天大国已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

月球表面分布着22个主要的月海,除东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于月球的背面(背向地球的一面)外,其他19个月海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

在这些月海中存在着大量的月海玄武岩,22个海中所填充的玄武岩体积约1010千米,而月海玄武岩中蕴藏着丰富的钛、铁等资源。

若假设月海玄武岩中钛铁矿含量为8%,或者说二氧化钛含量为4.2%,则月海玄武岩中钛铁矿的总资源量约为1.3×1015~1.9×1015,尽管这种估算带着很大的推测性与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月海玄武岩中丰富的钛铁矿是未来月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

克里普岩是月球高地三大岩石类型之一,因富含钾、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

克里普岩在月球上分布很广泛。

富含钍和铀元素的风爆洋区的克里普岩被后期月海玄武岩所覆盖,克里普岩混合并形成高灶和铀物质,其厚度估计有10~20千米。

风暴洋区克里普岩中的稀土元素总资源量约为225亿至450亿吨。

克里普岩中所蕴藏的丰富的钍、轴也是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

此外,月球还蕴藏有丰富的铬、镍、钠、镁、硅、铜等金属矿产资源。

人类探月史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

“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

“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

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

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

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2年前派人重新登月。

欧洲航天局及中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

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

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

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

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

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

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据悉,欧航局将在2022年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计划在2022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设。

计划耗资:约890亿元人民币。

关于月亮的教案

富多采的月亮文化 ---“探索月球的奥秘”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活动目标和任务 1.初步了解月亮的各种文化意义。

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3.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并确定负责人。

2.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

3.同学对找来的图片、影片等进行处理,转化为多媒体的形式。

4. 准备好表演哑剧要用的道具,配乐曲。

三、活动过程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1.猜谜:由主持人出示几个有关月亮的谜语,让同学们猜,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传说:多媒体出示图,请同学们来说说“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传说。

3.片断:播放的一段片子,请同学们说说“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和科学的解释。

4. 说“月名”比赛:请同学们说说月亮的美称和雅号,看谁说得多,将赠给礼品。

5.探究中秋的起源:请同学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说说“中秋的起源”。

6.探究“中秋的民间习俗”: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资料说说我国“中秋节的民间习俗”。

7.说说一些赏月胜地: (1)出示多媒体的美景,请去过的同学说说那里的景色特点。

(2)出示同学们找来的第二幅图片(多媒体播放) ①请同学说那里的景色。

②请一同学用古筝弹奏乐曲给解说者配音。

③主持人说“平湖秋月”像柱上的对联。

8展示“赏月佳对”。

9.哑剧表演,请同学猜成语:临时选二名同学上台表演。

(1) (2) 10.主持人作画题诗,同学们说成语比赛。

(1)男主持人为自己的美术作品(事先画好)当场题诗,女主持人组织同学进行说“月”成语比赛。

(2)用实物投影展示主持人的书画作品。

11.全班同学自由对诗(有关赏月的古诗词)或带月诗句接龙比赛。

12.学生对本次活动作小结。

13.齐唱歌曲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

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

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

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

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

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

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

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

(板书文题、作者)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

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

“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

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

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

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

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

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

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

“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

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

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分发讲义资料)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_(喊、救、叫)。

三个人急忙起身。

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

飞船开始作___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

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

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__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

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 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7月20日上午7点32分 从飞船换乘登月舱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1)呼 减速 平稳(2)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内心向往已久③时间 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1.课题叫做“月亮上的足迹”,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鲜亮的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为什么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4.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太空中的日常生活失重是太空中最显著也是最奇妙的环境因素。

它会使人产生某些不适反应,也会使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

不过它也会使航天员单调艰苦的生活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给航天员带来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体验。

行走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员在太空里飘。

人进入了太空,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无所谓上和下、几乎没有重力作用的世界。

你可以轻松地飘来飘去,但你必须学会如何用手指的轻轻动作来控制好你的身体。

比如只须用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你就能飘起来。

如果有人用手指轻轻点你一下,你就会飞过整个机舱。

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

你必须习惯身体姿态的任何变化。

你还必须对自己手、脚的位置特别小心,以免出现问题。

服装航天器入轨后,航天员便脱掉航天服,换上工作服。

他们不用穿鞋,只穿袜子。

航天员的工作服一般根据飞行时间长短来准备,有专门定做的,也有在商店买来的。

工作服没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见的是连身工作服,颜色可由航天员自选。

航天员的服装一般都是纯棉制品。

除工作服外,还有长袖和短袖运动上衣、运动短裤、短袜和半长筒袜。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般都是要进行长期飞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种类和数量就较多。

有长袖连身工作服、无袖连身工作服、防寒连身工作服、马甲式连身工作服。

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飞机入轨后一般会换上衬衫和短裤。

在他们的裤褪上有带钩的尼龙条带,以便放置餐盘和活动手袋。

吃饭飞行中,每天进餐的次数、间隔时间、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据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和锻炼情况来合理安排。

早期的航天食品均制成糊状装入软管内,吃时像挤牙膏一样。

如今,在航天飞机上就餐,基本上与在地面上一样。

每人一个托盘当作餐桌,把托盘放在腿上,用钩刺式胶带粘住,将食品盒嵌在托盘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则用托盘一角的钢夹夹住。

托盘上有一块磁条,使餐具不致飞走。

吃饭程序和餐具与地面上的大致相同。

航天员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饭。

这有赖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喝水在容积小的飞船乘员舱里,饮用水常采用增压式水箱贮存和供给。

航天飞机的电力系统备有液氢和液氧供发电用,发电的副产品是水,供航天员饮用和备餐。

在飞行中,航天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们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须用吸管吸。

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喝水方式。

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所有液体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自由飘浮在舱内时都呈球状。

因此,航天员拿起一听罐状饮料,可以将饮料往外挤,挤出的饮料迅速变成一个滚圆的小球,航天员可以飘迎过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觉航天器里没有床,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睡觉,但要用特制的睡袋。

睡袋每人一个,内衬可以更换。

航天员将它固定在舱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后钻进去,拉上拉链。

这样既保暖又不会飘走。

在太空中睡觉最有趣、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人睡着了,两臂却会自己摆动。

生理变化在飞行的头几天,航天员出现食欲减退,嗅觉和味觉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胀、排气和打嗝等胃肠道不适反应。

因此,航天飞机上备有各种香辣刺激的调味品供航天员选用。

当然,这些调味品都是液体状,装在像眼药水瓶一样可挤压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员的外观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因为在失重环境中,人的各个脊椎之间会变得比较松弛,因而身高会有所增加,所以飞行时航天员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训练时穿的要长一些。

只要你在失重环境里待上两小时,血液就会平均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

你会发现,腿变细了,上半身却膨胀了,每块肌肉都鼓鼓胀胀的,面部也肿胀了,长脸变成了圆脸,皱纹也不见了。

(选自“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动)月亮上的足迹二、活动课成果展示咏月诗话天高气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赏咏月的名诗,一定别有情趣,其乐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

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

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

“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

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

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

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

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

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

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

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

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

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是唐朝刘方平的《夜月》诗。

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

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

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

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

后人称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近来数夜飞霜重,只喂婆娑树叶凋。

”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

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

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诗人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

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

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

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

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

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

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自《语文报》总第1325期,作者:宋子伟,有删节)三、阅读知识推介关于比较阅读法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的文章相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新鲜的体会。

这是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

比较,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

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

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

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

描写中秋赏月的优美句子(不是诗句)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

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

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

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

朋友:中秋快乐!秋高秋爽秋日恰逢双节,花好月圆今宵再度良辰,留意月下丝丝白云,许是我问候万千倍相思,只祝你如意有佳。

思念如绿叶,渐渐舒展,又是中秋月圆夜,与月亮星星相望醉眼,想你的心化作梦呓,祝福你!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拍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庆幸没有错过你这个朋友!祝你中秋快乐!明月本无价,朋友皆有情。

千里,难继相思。

人虽难至,心相融之。

衷心祝愿您和家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明月当空,相思甚浓。

亲情爱情,情系佳节。

家圆月圆,圆满中秋。

有你的日子,月亮就是圆的。

明月,一闪一闪,挂天边;思念,一丝一丝,连成线;回忆,一幕一幕,在眼前;但愿,一年一年,人圆全。

思念是一季的花香,漫过山谷,笼罩你我;而祝福是无边的关注,溢出眼睛,直到心底。

国庆伴中秋,中秋庆国庆,国庆中秋庆。

在这难忘的节日里,带上我浓浓的情义,祝福远方的亲人节日愉快。

愿你的事业象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国庆巧遇中秋万家欢,人生适逢盛世精神爽.祝您节日愉快,合家团圆,与时俱进,心想事成!月圆家圆人圆事圆圆圆团团,国和家和人和事和和和美美。

祝全家幸福、和气满堂、合家欢乐!度中秋今年好运伴您走,贺国庆往昔忧虑一朝摒。

愿双重佳节带给您双赢的好运气。

月到中秋了,你我天各一方。

岁月流失的都是美好,我会想你,你记得那句话吗? 明月情依依,繁星语切切在这人月两团圆的日子,我却身在远方,不能与你同庆,祝中秋快乐,记得留块月饼给我哦!网缘!情缘!月圆!中秋夜语寄相思,花好月圆情难圆。

带去问候和思恋,心想事成愿缘圆。

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

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其实这些东西子啊网上可以查到,没有必要在这里问的。

望采纳

月球是不是与我们生活的地球一样充满生机,鸟语花香呢

那时桃花源,不是地球,而且月球没有生机,又怎么会鸟语花香呢

谁有太阳和月球的资料?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

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

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

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

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

);后一次在1972年12月。

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

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

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

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

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

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

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

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

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

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

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

(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

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

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

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

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

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

(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

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

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

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

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

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

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

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

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

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

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

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

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

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

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

(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

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

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

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

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

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

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

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

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描写月球外观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