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和故事有哪些
孔子精通音,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补习班的人,不仅有教无类,连补习费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确规定:三十而立;交三十两银子只能站着听课;四十不惑:交四十两银子者可发问,直到没有疑问;五十知天命:交五十两银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题;六十耳顺: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者,老师可以讲些你喜欢听的话给你听,让你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上课要躺要睡或者不来上课随你.孔子哲理名言人生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做人格言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论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有教无类.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政治格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路问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的经典名言和故事有哪些
孔子精通音,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补习班的人,不仅有教无类,连补习费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确规定:三十而立;交三十两银子只能站着听课;四十不惑:交四十两银子者可发问,直到没有疑问;五十知天命:交五十两银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题;六十耳顺: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者,老师可以讲些你喜欢听的话给你听,让你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上课要躺要睡或者不来上课随你.孔子哲理名言人生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做人格言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论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有教无类.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政治格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路问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名人小故事要孔子的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
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
你算老几
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
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
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
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
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
> 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里走。
>>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
> 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
>> 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 树干中走了出来。
>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了个粉碎。
>>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
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
>> 颜回到了床前一摸,唉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
> 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则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 和我妹妹三个人哪
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
> 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
> 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 输了> ,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 因年高而欠清醒呢。
学生惭愧万分
」>>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就再也没离开过他。
>> 想想人类社会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强势与弱势!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
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
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
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有关孔子的名言和与名言有关的故事。
谢谢
下面是孔子的名言和系列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孔子3、,必有我师焉 。
,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4、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孔子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
”子夏接着问。
“他呀
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
”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
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
”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
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
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和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
身长(周制)九尺六寸。
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
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
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
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
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
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三、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
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
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
这是什么话
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
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四、艺通他心——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
怎么会是这样呢
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
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
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为善知度——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子贡呀
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
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
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
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
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
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六、善易不卜——故事取材于《说苑》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
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
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
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
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
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
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
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
有关孔子的名言和与名言有关的故事。
谢谢
下面是孔子的名言和系列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孔子3、,必有我师焉 。
,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4、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孔子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
”子夏接着问。
“他呀
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
”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
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
”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
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二、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
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
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和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
身长(周制)九尺六寸。
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
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
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
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
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
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
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
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
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
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
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
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三、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
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
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
这是什么话
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
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四、艺通他心——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
怎么会是这样呢
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
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
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
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
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
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
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
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
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
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
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
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
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
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
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
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为善知度——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子贡呀
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
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
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
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
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
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六、善易不卜——故事取材于《说苑》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
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
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
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
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
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
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
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