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向曹操献计火烧粮草,动摇军心的谋士
许攸,此人在袁绍手下做事时,截取了曹操的信,知道曹操粮不足,就建议袁绍派10万大军偷袭许昌,再派剩下的30万大军强攻曹营。
可谋士郭图猜忌许攸,反被袁绍降罪。
许攸连夜投奔曹操。
据说曹操听说自己的老同学许攸来了,鞋都没穿就来接见许攸。
后许攸献计火烧乌巢(袁绍的粮屯)。
曹操采纳,后大胜袁绍。
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之后 还有哪些无主的名将谋士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南下进攻许都,发生了官渡之战。
袁绍的兵就此后大馈。
此年,诸葛亮(181年生)18岁,仍在隆中读书,研究安定天下之道。
庞统二十岁,尚在襄阳求师于颍川司马徽,故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
也为此,刘备的谋士徐庶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这三个足智多谋,都富有辅佐帝王的谋士才能。
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而司马徽(司马德操,
—208年),为人清雅,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
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
正由于刘备得孔明、庞统二谋士,奠定了后来的蜀国基业,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至于官渡之战后方出山武将,可谓如云,此起彼伏,不可尽数,史料未能尽载。
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哪位谋士因不满袁绍而投降了曹操,他献计偷袭乌巢导致了袁军大败
攸[1],字子远,籍贯荆州南(今河南南阳)。
【简明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
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简明演义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
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害。
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详细介绍】 袁绍帐下得力谋士之一。
袁绍兴兵将大军十七万围官渡攻曹操,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操久守官渡城,军力渐乏,军粮告竭,急发使者往许昌求救措办粮草。
使者被许攸截获,曹操催粮书信俱露。
于是献计袁绍,分析了曹操军队屯官渡,与自军相持日久,许昌必定空虚,若分一军星夜袭击,则许昌可一举拿下,曹操亦可擒也。
今时曹操此时军粮已绝,正可乘此机会,兵分两路袭击,官渡,许昌之地可得,曹操亦可擒。
如若袁绍用许攸计袭许昌,攻官渡,曹操必定全军覆没。
遗憾的是忠言逆耳,袁绍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此催粮书信乃诱敌之计。
因许攸与曹操少时曾为好友,袁绍更是怀疑许攸暗通曹操,充当曹操奸细。
怒而欲杀之。
许攸感叹袁绍的不足为谋,更加上同为谋士审配的谗言加害,于是念着与曹操的故旧,转投到曹操的门下。
袁绍失去了一员最得力的谋士,后人有诗叹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
许攸投曹操后,建议曹操作速进兵,速战速决,兵分八路攻占邺郡,袁绍仓皇逃跑。
袁绍死后,献计决漳河水淹翼州城,攻克翼州城,令袁尚兵败逃亡,审配身首异处。
翼州城一陷,袁绍基业彻底崩溃。
袁绍连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最终败自己曾经的谋士的手下。
曹操攻克翼州后,许攸自持功劳大,不把任何人放字眼里。
居功自傲,数次故意讥讽曹操,被曹操怒杀。
【总体评价】《三国志》里面没有许攸的传,但关于许攸的记载则大致跟演义差不多。
最早的记载是在《魏书◎武帝纪》里。
《武帝纪》有好几处提到许攸,最初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
芬等遂败。
”这段记载说出了许攸是南阳人,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点气魄,敢于跟人同谋废掉皇帝。
在这个事件中,许攸想到了曹操,觉得有曹操参与胜算很大,但曹操没有参与,结果正如曹操预料的,这次废立失败了。
这次事件之后,许攸就一直沉寂,直到官渡之战爆发,作为袁绍的一个谋士开始登场。
在官渡许攸有三次亮相。
第一次是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
这次亮相记载于裴松之注引前代史料中。
注中说袁绍久攻官渡不下,许攸就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
但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结果“许攸怒”。
从这个记载看来,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计策也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偏偏袁绍不听。
结果许攸很生气。
从第一次的记载可以看出,许攸跟曹操还是很有交情的,他没有在节骨眼上帮助他的老朋友,反而是献上这条毒计,的确对袁绍是很尽心的。
这么好的计策袁绍居然不用,才让他很生气。
如果他不是真心为袁绍好,他是不会生气的。
这时候许攸还没有叛变的打算。
但到许攸在官渡第二次出场的时候,他就叛变了。
袁绍不听他的计策固然有一些作用在内,但没有这件事,他的叛变还是会发生的。
对于这个结局,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
荀彧的传里记载,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
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肯定要另做打算。
事情正象荀彧预料的那样,《武帝纪》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
”许攸贪财,而且到了袁绍已经不能满足的地步,所以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并献上烧掉袁绍粮草的计策。
其实这里的记载有点问题,许攸贪财,袁绍如果不能满足,他早就应该跑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官渡之战呢
而且先前许攸还献上那样的好计,显然不是一个想要离开的人所能做到的。
导致许攸离开袁绍的原因恐怕还是演义中提到的有关许攸家人杀人的事情。
这件事情同样在荀彧的传中提到了。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
”可见触发许攸投降曹操的,既不是贪欲不能得到满足,也不是计策不能见用,而是家人被收押。
那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许攸仅就这次叛变来说,算不上一个问题青年了。
其实不然。
许攸的家人为什么会被收押呢
到底是犯了什么法呢
既然荀彧作出了那样的判断,其中必然有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因为许攸贪,所以他的家人才会犯法。
尽管袁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仍然以为袁绍给的好处是不够的。
作为一个贪官来说,俸禄是不能养活他的,他必须要寻找另外的生财之道。
而这样必然会触犯刚直的审配所制定的法度。
出征之前,可能袁绍很看中许攸,一直庇护有加,许攸的家人才逃脱了惩罚。
现在许攸跟随袁绍出征在外,审配和逢纪就不会再沉默了。
许攸的家人一旦有新的过错,自然就会被收监。
等到消息传到前方,就成了既成事实。
袁绍在出征之前已经囚禁了田丰和沮授两个谋士,对许攸献的计策也是白眼相加,而既然田丰深知袁绍失败之后会迁怒于他,许攸那么聪明的人,自然也能想到。
家已经没有了,再呆在袁绍身边,恐怕连命也会没了。
由此可见,许攸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贪官。
但他也有道德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出有违道德的路的。
早期他响应王芬,估计就有趁机捞一票的想法在内。
投奔袁绍,也存在一种投机的思想。
但他并没有在计策不见用的情况下离开袁绍。
说明他虽然投机,还是讲究人情世故。
直到呆不下去了,才最终反戈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致命打击。
演义说许攸因为查到曹操的信件才知道曹操没粮。
但在《三国志》相关的注中,却没有提到许攸截获曹操信件的事情。
许攸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的。
同时鉴于前面许攸提到的计策,说明许攸的才能在三国众谋士中应该排在中上。
乌巢破后,淳于琼被曹操抓住,淳于琼说胜负因为天数,曹操决定不杀淳于琼。
实际上这时候淳于琼已经在战斗中丢掉了鼻子,许攸这时候就对曹操说,“明旦见于镜,此益不忘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明天他照镜子的时候,他就更加不会忘记今天晚上的耻辱了。
曹操觉得许攸的话说的有道理,就把淳于琼杀了。
以上事实说明,许攸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他很能够权衡利弊,同时也有一定的道德底线。
但许攸就是一个贪官。
只要他做官就会贪。
贪官在任何时代都是问题青年。
但比起其他更有问题的三国青年来,许攸就只能指着李严的鼻子说,你还差点。
官渡之战概括一下,大概是怎么回事啊
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
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
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
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意义:奠定了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第一谋士是子远
:东年著名军事家略家,曹操手下主要谋士之一。
郭嘉出身寒门,自幼胸志。
“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暗中交结有识之士(“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世俗之士交往(“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
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谈论时势。
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
最初他投奔实力较强的袁绍,袁绍对其非常恭敬。
但郭嘉仅数十日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
他对同在袁绍帐下当谋士的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还说:“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二人却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言,遂毅然离去。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
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颇为器重的谋士戏志才,曹操对他甚为器重。
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书中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三国演义》中第十回写,荀彧向曹操荐程昱,昱谓荀彧曰:“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
公之乡人姓郭,名嘉,字奉孝。
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
”彧猛省曰:“吾几忘却
”遂起操征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
后郭嘉又荐光武嫡派子孙,淮南成德人,姓刘,名晔,字子阳。
)曹操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两人相谈许久后,曹操赞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郭嘉对曹操的气度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东汉末年曹操部下谋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后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
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
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
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
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攸: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献计活捉吕布。
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
荀攸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
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程昱:魏卫尉。
本名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为昱。
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
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昱同县中大姓薛房击之,度等破走。
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后绍、瓒相攻,瓒胜,令岱遣绍妻,岱问昱,昱劝从绍,岱从之。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为黄巾所杀。
太祖临兖州,辟昱。
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
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太祖欲许,昱谏止。
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
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先主失徐州,来归太祖。
昱说太祖杀先主,太祖不听。
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袁谭、袁尚。
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太祖征荆州,昱料孙权将多与先主兵,以御太祖,后果应之。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
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
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
分封少子延及孙晓列侯。
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毛阶: 魏尚书仆射。
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
玠语太祖天下大计,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
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
大军还邺,议所并省。
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
太祖知其情,遂省西曹。
迁右军师。
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
崔琰既死,玠内不悦。
太祖大怒,收玠付狱。
大理钟繇面诘玠。
时桓阶、和洽进言救玠。
玠遂免黜,卒于家。
太祖赐棺器钱帛,拜子机郎中。
贾诩:魏太尉。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
先从董卓,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二败了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
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
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
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
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死时七十七岁。
戏志才:戏志才,颍川人,被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不幸早卒,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
他死后,曹操询问荀彧谁可代替他,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曹魏大都督,魏国丞相。
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以其功著,封宣王。
其孙(即其次子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