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龙树格言

推荐一些最值得一读的佛经

该句出自 妙法莲华经(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序品第一: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

目前,儒家的哪些文化原则可以全球化与世界化

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观照,我们会发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经纬交错的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整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整合。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整合就是要在世界性和民族性等两重性之间找到一条既可以构建起中国文化的新体系,又能够解决人类文化出路问题的基本道路。

对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基本看法,以求教于师友。

一、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带来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承认文化全球化,二是认为全球文化多元化,三是主张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

“文化全球化”论者认为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如果只承认经济全球化而排斥文化全球化,那就违背了基本逻辑,它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会产生相应的普世文化。

“全球文化多元化”说则认为,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同的前提之上的,因此,文化全球化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根本不能成立,它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别,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构成文化走向趋同或一体化的条件,相反,由于全球化条件下的差异性加剧或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存在,反而会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

显然,上述文化全球化说和文化多元化说均有其合理性与片面性,于是,为克服两说各自的片面性,就出现了“多元一体化”说,此说综合了上述两说的合理成分,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认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会同时加强。

就其大端而言,此说固然不谬,但并没有很确切地表明哪些方面一体化趋势会加强,哪些方面多元化趋势会加强;从哪种意义上说一体化趋势会加强,从哪种意义上说多元化趋势会加强。

这样,“多元一体化”说对现实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就大打了折扣。

[①]对全球化及其产生的问题,李慎之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概括:“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起来之时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了。

为什么现在才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呢

这是因为在过去的500年中,我们看到的主要还是国家力量的伸张,民族利益的碰撞,宗教的传播,文化的渗透……总之,还只是局部力量的会合而引起的冲突和融合。

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

从1989年柏林墙的坍塌到1991年苏联的瓦解,到1993年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和1994年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纷纷出台,可以说是这样一种转折的分界线。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应该说是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标志,还有许多其他的标志: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至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日致辞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时代已经到来了。

’”[②]这说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处于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舸争流的局面,它们之间有吸收、有融合、同化,也有对峙、排拒、磨擦,甚至对抗。

正如赛曼·杜林指出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并很难集合为整体和传统。

”[③]这样就可能带来严重的文化挑战。

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目前主要呈现一系列的两极化倾向:如全球性和本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体化与多元化、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等的张力。

杜维明教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75周年报庆活动的演讲中还指出:高度发达国家内部也有南北问题。

他从族群、语言、性别、地域、年龄、阶级和宗教等七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的文化差异性问题,指出南北问题不仅出现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和正在发展的国家之间,即使高度发达的国家本身也有南北问题,因此,族群、语言、性别、地域、年龄、阶级和宗教这些根源性问题和全球的普世化问题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他说:“这一种复杂的互动的现象,就是global和local之间的关系,英文世界里用一个特别的名词来形容它,叫做glocal,就是说既是global(全球的),又是local(地方的),因此同时是全球又是地方的现象。

”[④]事实上,全球化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现代化的过程中,但这一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尽管也受到全球化的压力,但大体处于受益者的地位,他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得到扩张,主体性得到发挥;全球化虽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面对发达国家的先进优势,其民族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的危险。

因此,由于对于上面一系列问题认识上分歧,人们也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彻底变革论与怀疑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开放主义与排斥主义。

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是当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借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其后果就是使西方强势文化在许多方面取代本土文化,使文化的多样性失去其真实的意义,成为空洞的形式。

文化帝国主义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普遍性的,否定其它文化的“其它性”并改变这种“其它性”。

这种态度带有一种悖论的特性:一方面,它要求保持自己文化的同一性,不能改变这种同一性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其独特同一性的价值是普遍的。

[⑤]文化帝国主义的出现,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是相反的,也往往被作为所谓的文化“一元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来看待。

其实,文化帝国主义既是对多样形态的挑战,又是对一元性的僭妄。

二、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

全球化进程迄今大体上和西方价值观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世界其他部分的渗透同时并进。

牛仔裤、可口可乐、肥皂剧、好莱坞电影差不多被带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娱乐节目已经模式化,就连国际新闻也深受影响。

非西方文化的基础被削弱了。

许多输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混乱,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传统的破裂以及认识到属于“落后”社会而产生的心理痛苦。

今天经历的文化全球化道路与百年前的殖民化过程一样,正在趋于破坏各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抹杀各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

对此,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建构》中也有所描述:“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等”。

[⑥]这显然是全球化带给人的认同危机,表明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的孤独感一点也没有减弱,所以全球化不仅让人失去了私人空间、精神家园,而且也产生了对私人空间和精神家园的需求。

这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转而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更多的文化冲突。

全球化带来的是现代化、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冲击。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可能采取的态度一般会有如下几种: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

对传统因素还比较浓厚的、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而言,现代化同时会引起传统社会的文化反映。

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引起一场文化和宗教复兴运动:“印度化”、东亚的“亚洲化”、“斯拉夫化”、“伊斯兰化”等等。

尤其是宗教文化复兴直接表现为对宗教价值观的肯定,以至于有人指出,世界的非世俗化是20世纪末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事实之一。

亨廷顿认为,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文明不仅没有发生趋同,反而日益分裂为相互冲突的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他还预言非西方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将回归本土文化。

如伊斯兰世界对西方“腐蚀”的反应;东亚社会归功经济增长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等。

[⑦]后殖民理论之所以引起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主要在于它被视为消解帝国中心话语,弘扬民族文化的理论武器。

文化间的对抗同样发生在西方文化内部,如法国打算建立文化马奇诺防线,以保护法语,防止美国文化的侵袭;欧洲影视界则视好莱坞为劲敌等等。

四、对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市场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关注和被炒作,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文化产品面临被淘汰或被边缘化的命运。

尽管这并不像某些论者所担心的那样,意味着精英文化的末日,但的确产生了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方面,物质利益原则占主导地位,“启蒙”、“审美”、“深度”纷纷让位于“娱乐”、“效益”、“平面”,以“混杂拼贴(Pastiche)”与“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詹明信语)为特征的文化商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不甘寂寞,放弃原有追求,转向生产取悦于大众的、通俗的甚至低级无聊的文化商品。

一时间,对精英文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成为一个问题,而文化本身也面临被重新定义的境地。

五、使弱势文化的发展面临陷阱。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使弱势文化的发展面临两个陷阱。

第一个文化陷阱是民族虚无主义,这差不多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通病。

如中国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转型社会中的民众可能会持中华文化己不如人的观点,导致彻底否定文化传统,经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大革命”,结果是西方经济文化、消费文化乃至政治文化的全面介入,造成中国社会的无根状态和无序状态,这显然不符合基本的国家利益。

第二个文化陷阱是强势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固然可以作为凝聚民族、整合国家、推动经济起飞的强大资源但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前提之一是本国文化最优,在实践中处理不当往往会对外来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形成大文化民族主义,这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乏其例。

就当代国际环境而言,提倡文化民族主义容易给国际上别有用心的势力以宣扬中国威胁的借口,历史上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心态已经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它如在全球化的当代条件下复活,会损害中国崛起的国家利益。

由于全球化的双重性,不同国家、民族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观察的不同视点和角度,人们对文化的全球化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彻底变革论(全球主义论)与怀疑论,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开放主义与拒斥主义,等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就是在中西古今的激荡中应对全球化问题和探寻中国文化出路的。

二、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1、主体性的确立正如其他文明形态的现代化变革一样,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方面要面向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文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要求。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并将其作为驾驭普遍模式和特殊要求的核心观念,否则,所谓变革就会丧失相应的价值支持和引导,以至于要走许多弯路。

20世纪探寻中国文化出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要使中国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就不能割离自身的传统,相反,对于传统不仅要正面面对,而且要发掘传统资源以明确文化主体意识,作为我们前进的原动力。

近代以来文化观点的众说纷纭,都是因为失去了这个主体性以后的不知所从。

中体西用在理路上就是试图确立这个主体性,但是当时的“体”已经是被掏空的“游魂”,不但与社会制度剥离了,而且与民族生命失去了联系,所以这一有价值的理论没有办法落实。

今天,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出于“对传统、民族的一种生命式的理解,强调人这个主体在传统/现实、先贤用心/历史文本之中的转轴作用。

”“我们今天的责任,就是要从文化与民族的内在关联中,从中国历史的一贯性和民族的内在性出发,重建一种能够反映、把握和调整民族意志、需要的话语系统,在此过程中的接纳现代性、融入全球化,都不是消泯而是丰富、高扬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学,其在当今的理论形态与实践落实,也必须以实现这一目标为最高旨归。

”[⑧]关于主体性

杜维明教授这样论述: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

中华民族的再生,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也应该表现在文化上。

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必须靠中国社会内部的知识分子,也就是那些能够对中国社会内部进行深刻反思的知识分子本身,来陈述它的希望,它的期待,和它自己的理念。

所以现在大家谈的就是应该有一种“文化的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与原来的所谓“中国文化本位”是有所不同的,“文化的主体性”不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而是一种自我意识,费孝通先生就特别强调文化自觉;文化的自我意识。

“主体性”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主体性绝对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意味着不仅是政府,企业、媒体、学术机构各个不同领域都能够参与这种建构的工作;其次,它的民间性比较强,不是从上到下;再次,它是发展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最后,它一定与传统资源的开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不是站在反传统的立场上把外来的价值嫁接进来。

[⑨]这也就是说,要完成这一整合,必须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又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而儒家思想学说又是最重视儒者的道德人格主体性的。

这样,我们就有了层层递进,密切联系的三重主体性:一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会过程中,要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再强调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等。

二是在当今中国文化内部多元思潮和思想观念、学术流派纷杂的情况下,要确立儒学的主体性。

三是儒学复兴的过程中,要确立儒者的道德人格主体性。

这三重性是环环相扣的,是从小而大,由内而外,层层推展的。

进入21世纪,儒学复兴日益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乃至社会运动。

儒学已经不再是学院里专家、教授、学者们的事业,儒学日益成为社会不同层面凝聚和向心,达致共识的一项事业,社会上各行各业正在不断出现诸多儒者。

之所以称他们为儒者就是因为他们除了学理的掌握、探研之外,更有价值的承担,儒家的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儒者的道德人格问题开始成为令人关注的根本性问题。

如果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人格不能确立,那么就很难说他是真正的“儒者”,也很难说是什么“儒学大师”,新儒家等等。

郑家栋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

郑在文章和演讲中不只一次地宣称儒学不再是生命的学问,不再是实践的事业,今天是一个没有圣贤的时代,等等。

这些观点显然是误导人的,是有害于儒学复兴事业的。

在当前这种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心堕落,社会离析,违法犯罪司空见惯的状况下,儒者以其道德人格成就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文化生命,才能通过承担儒家的事业来担当中国文化的事业,以个人的文化生命来成就民族的文化生命。

2、原则:和而不同中国思想文化在发展中其内部不同因素的整合就是以“和而不同”的精神来进行的。

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也是多元并发的,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

西周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早期集大成之作,它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本路向,成为其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源泉。

春秋时代,宗周礼乐文化与晋、齐文化结合而有法家,与荆楚文化结合而有道家,与东夷文化结合而有儒家。

这三派中唯有儒家特别重视“和而不同”,孔子初步对三代以来,春秋之世的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整合。

先秦儒家处理自己与道、法的关系中,也以这种文化观为依据在争辩中求同,在求同中发展。

到了战国中后期,以齐稷下学宫为中心,儒、墨、道、法、名、阴阳各派经过百家争鸣,互攻互取,产生了黄老学派、《管子》学派等综合融汇特色明显的学派。

到了战国末年,各流派走向兼综和合的趋势更为明显。

荀子,在稷下学宫待的时间很长,又多次担任“祭酒”,主持学术讨论活动,所以他有机会、有条件对各家进行了批判总结,取其长,剔其短,熔于一炉,显示了统一百家的气魄,并企图为当时政治统一的历史大势提供理论指导。

在政治上,荀子以儒为本,礼法结合,王霸并用。

在哲学方面,吸收道家的天道自然说,吸取《易传》与阴阳家的思想,吸取墨家的“非命”思想……总之,以儒为本,综合各家之长,建立了自己的儒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创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容各家思想的道路。

《吕氏春秋》是这一趋势下的又一产物。

汉代是先秦诸子融合最终完成的时代。

汉初用黄老之学,使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

至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实际上大量采用道、法、阴阳思想和治术,为西汉统治者制定了长远的统治方略,使中国政治文化整合得以完成,建立了其后运用达两千余年的阳儒阴法,德礼刑法兼治、王霸道杂之的政治文化模式,对中国历史影响十分巨大、深远。

隋唐、宋明儒者面对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以儒为主体,以道、佛为调节和补充,以法家为实行,形成了一个互动互助的四维结构形态,而儒学又在漫长复杂的文化演进过程中,起着一种制衡作用,通过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的要求,整合不同文化因素,不断更新发展,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多元并发、并行,而以儒居中制衡的独特形态。

这样,“和而不同”就成为中国文化可贵的历史经验,也应该成为今天进行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并特别强调了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费孝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0年中期会议上的主旨发言强调,中国传统的经验里所一直强调的“和而不同”的观念在文化上表现为文化宽容和文化共享,这就意味着人类学应当探讨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理念以及达到“天下大同”的途径。

“和而不同”也是多元一体理论的另一种说法。

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否则就要出现纷争。

只强调“同”而不能“和”,那只能是毁灭。

“和而不同”就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⑩]3、途径:中庸之道在世界各大文明的早期宗教、哲学中,都不约而同地有中庸之道的思想,并且以不同的形式——神话、格言、教义、哲学论着等表达出来。

除了中国,还有诸如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古印度奥义书、吠檀多“不二”哲学及后来大乘佛教龙树的中观(空观)哲学,还有伊斯兰《古兰经》中的中道思想等。

这些中道观在各文明的早期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差不多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对后来的文明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除了中国而外,其它文明都没有走“中庸之道”,而是各有偏向,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性格和文化形态,构成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格局。

就西方文明而言,由于亚里士多德所奠定的西方哲学后来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基本思想渊源,而亚氏以后的西方哲学家再很少有人提倡中道,所以,导致了西方人的思想行为总是倾向于极端和激烈,西方文明在其后的发展中总是习惯于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偏颇走向另一种偏颇,在动荡、跳跃、断裂中发展到今天。

对此,罗素曾有过尖锐的批评,说西方人“有‘什么都不过分’的格言;但是,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是过分的,——在纯粹思想上,在诗歌上,在宗教上,以及在犯罪上。

”[11]比较而言,中国文化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基本上能够走中庸之道。

今天,我们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出现的一系列两极化倾向,我们要在全球性和本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一体化与多元化、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等二元对立倾向中走中道。

正如有学者所论:“对抗全球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在于一种真正为各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的出现。

这种文化超越边境,兼济各国;它人道而普遍,但也尊重差异;它立足于统一性,但也保护多样性;在承认个人、社区、国家、文化、阶级、种族和性别等各种同一性时它探寻一致性。

”[12]4、思路: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总体思路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向未来,以集大成的方式完成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大飞跃。

以儒学传统作为基础性的资源,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未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这里的“诸教”是指目前在中国流行的传统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近代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等。

儒家对道教、佛教经过宋明新儒家的整合,已经完成了以儒为主的三教合流,形成了宋明理学这一儒学的新形态,构成了以儒为主,道佛辅助,儒学居中制衡的结构。

但是,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是很早就进入中国的,其中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是中国回族以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形成。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

唐、宋、元三个朝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迄止明代,中国先后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对各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伊斯兰教与中国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进行交流、融会,成为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的历史经验,并认为这些历史经验可以为中国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走向现代化,为当代世界文明多元共存,和平发展提供借鉴。

但是,在中国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还有很多,他们远离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心,明清之后由于中国文化的衰微,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还远远没有完成,这也就是东突问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至于基督教,唐代就有属于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景教传入,后来在汉文化圈的流传中断。

元代随着蒙古人入主中原,基督教再次来到中国,而这时被称为“也里可温教”,后来又随着元朝的灭亡在中国销声匿迹。

明末,天主教的耶稣会士叩开中国大门,上帝再次来到华夏神州。

一开始由于利马窦执行了低调进入,并与中国文化融会的路线,传教相当成功。

但是,后来罗马教会反对中国人敬天法祖,崇拜孔子,导致了礼仪之争,又中断了传播。

近代基督教追随殖民者的脚步,大踏步地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全面的冲击,甚至带来了巨大的祸害和灾难。

以儒学对基督教的融化、吸收还差的很远。

这里的“多元思想文化”指外来的几乎一切思想文化形式,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

以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处理儒学与西方自由、民主和马克思主义这两大路向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具体在中国就是儒学与自由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的关系。

儒学的重构是多层面的,自然不应忽视或取消结合马克思主义这一层面的工作。

大陆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也像其他西学一样,是属于中西文化在冲突中融合的一个特例。

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冲击对儒学也是一种挑战,一种对儒学生命力的重大考验,没有必要抱着政治的偏见看待这种文化冲突融合现象。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大陆的主导意识形态,并非没有历史根据和文化传统的促成,即使在老一代最激进、勇猛的革命家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浓重的色彩,无论从人格上,还是思想上,还都有很多儒家的思想因素,是潜移默化地发展过来的。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传统是没有断裂的,实际上是也割而不断的。

过程是整合,结果是中国文化(儒学自然为其精魂)。

佛教问题:丹真绒布上师说大圆满与净土宗

随机开示也是究竟说法。

随喜赞叹

信受奉行!

佛学里都有哪些著名书籍

大量佛教书籍下载,在网上的,基本是比较全的 常见佛教书籍汉传佛教典籍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华藏上师讲授】 ◆ 金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著】 ◆ 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 ◆ 胜鬘经讲记【印顺法师讲】 ◆ 地藏本愿经讲记【圣一老法师述】 ◆ 维摩诘经别记【太虚大师著】 ◆ 心经讲演录【贡噶呼图克图】 ◆ 心经抉隐【元音老人著】 ◆ 心经讲记【圣一法师述】 ◆ 楞严悬镜【憨山大师著】 ◆ 楞严经注【王治平著】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吴立民居士著】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华藏上师开示】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济群法师讲】 ◆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讲】 ◆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讲】 ◆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讲】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演培法师释】 ◆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法性空慧学【太虚大师】 ◆ 法相唯识学【太虚大师】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佛法原理与做人【太虚大师】 ◆ 我的宗教体验【太虚大师】 ◆ 欧阳竟无文集 ◆ 虚云老和尚文汇【印顺法师集】 ◆ 慧明法师开示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月溪禅师问答录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师著】 ◆ 船子和尚拨棹歌 ◆ “乙亥讲演录”等两篇【王骧陆讲】 ◆ “略论明心见性”等五篇【元音老人著】 ◆ 维摩精舍丛书三篇【袁焕仙讲】 ◆ 论开悟(60K)【贾题韬讲述】 ◆ 禅学随笔(119K)【铃木大拙著】 ◆ 佛法要领(37K)【刘洙源著】 ◆ “略说修学菩提心”等三篇(26K)【越尘著】 ◆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30K)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 太虚大师年谱 ◆ 来果禅师开示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语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智者大师说】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校, 378K)【黄念祖著】 ◆ 心声录等四篇(297K)【黄念祖著】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讲】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李净通居士编】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李炳南居士著】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菩萨学处【太虚大师讲述】 ◆ 戒律学纲要(选录)【圣严法师著】 ◆ 菩萨道的修行【郑振煌居士讲】 ◆ 什么是佛法【张澄基教授讲】 ◆ 什么叫修行【净元禅师著】 ◆ 佛学基础知识【广超法师讲】 ◆ “正信的佛教”、“学佛入门”、“学佛群疑”三篇(373K)【圣严法师著】 ◆ 人有二十难(60K)【证严法师著】 ◆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等两篇(37K)【徐恒志著】 ◆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居士】 ◆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茗山法师】 ◆ 皈依的意义【圣严法师】 ◆ 受戒的好处【星云法师】 ◆ 了凡四训(18K)【袁了凡著】 ◆ 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巨赞法师】 ◆ 《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述意【巨赞法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憨山大师】 ◆ 宗门武库【参学比丘道谦编】 ◆ 百法论议【憨山大师】 ◆ 永思集【印光大师】 ◆ 大乘绝对论【月溪法师】 ◆ 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巨赞法师】 ◆ 地藏菩萨本迹录【李圆净编集】 ◆ 法苑谈丛【周叔迦】 ◆ 揣龠录【顾随】 ◆ 莲宗祖师传略【善慧莲 编】 ◆ 一梦漫言【明•见月老人】 ◆ TXT压缩 ◆ 佛教与山【集体编著】 ◆ 性缘问题之申论【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记【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经义海百门述义【智谕老和尚著】 ◆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智谕老和尚著】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完整版)【静波法师 述】 ◆ 林间录【宋 慧洪 著】 ◆ 禅门锻炼说【晦山戒显著】 ◆ 古农佛学答问【范古农 著】 ◆ 白话百喻经故事 ◆ 《越尘集》chm版、 ◆ 《越尘集》txt版、 ◆ 《越尘集》35字/行txt版 【越尘居士网文集】 ◆ 智谕老和尚著作集 (chm版,13M) ◆ 太平广记中的佛教记载 ◆ 《宗镜录》略讲【南怀谨 讲】 ◆ 《祖堂集》 ◆ 《般若花》【徐恒志 著】 ◆ 蕅益大师文集(chm版)(宝库根据现有电子文档编辑) ◆ 《印光法师嘉言录》◆ txt压缩 ◆ 《金刚经说什么》(E书形式)【南怀谨 著】 ◆ 灵峰宗论(chm版)【蕅益大师 著】◆ txt压缩 ◆ 楞严通议(chm版)【憨山大师 著】◆ txt压缩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 撰】 ◆ 彻悟大师遗集【唤醒、了睿辑录】 ◆ 曰本佛教史【圣严法师 著】 ◆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明•元来 撰】 ◆ 《中国禅学》第一卷(chm版)【河北禅学研究所】 ◆ 谛闲大师遗集 ◆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电子书)【圆瑛大师讲】 ◆ 佛教入门(chm版)【圣严法师讲】 ◆ 智谕法师佛学著作全集(chm版) ◆ 佛陀的一生(chm版)【星云大师著】 ◆ 十大弟子传(chm版)【星云大师著】 ◆ 禅画禅话(chm版) ◆ 参学琐谈(电子书)【台湾 真华法师】 ◆ 济公全传(chm版) ◆ 济公活佛传奇录(电子书) ◆ 了凡四训(chm版) ◆ 龙舒增广净土文(chm版)【宋 王曰休撰】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chm版)【圆瑛大师】 ◆ 省庵法师语录(chm版)【[清]彭际清居士 编订 清凉书屋 点校】 ◆ 净土警语(chm版)【[清]行策大师 著 清凉书屋 点校】 ◆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chm版)【弘一法师编述,清凉书屋校订】 ◆ 《广弘明集•慈济篇》(chm版)【大唐西明寺释道宣撰,清凉书屋校注】 ◆ 《无上清凉——弘一大师墨宝舍利》(chm版, 7.3M)【上海龙华古寺编】 ◆ 《《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别录》》(chm版)【弘一大师编订,清凉书屋校注】 ◆ 《印光法师文钞集后编》(chm版)【弘一大师撰,清凉书屋点校】 ◆ 《西方发愿文》专集(chm版)【莲池大师等 著 清凉书屋校释】 ◆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著】 ◆ 寿康宝鉴【印光法师 编】 ◆ 慧律法师文集(电子书)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疏(电子书)【窥基、普光、德清、智旭四家解疏】 ◆ 念佛警策【〔清〕彭际清 纂,清凉书屋点校】 ◆ 拜佛与医学(电子书, 12M)【道证法师编述】 ◆ 念佛镜【〔唐〕道镜、善道共集,清凉书屋点校】 ◆ 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电子书)【陈英善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五】 ◆ 僧肇思想探究(电子书)【涂艳秋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六】 ◆ 摄与《瑜伽论.戒品》之关系(电子书)【释体韬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三】 ◆ 大乘止观导论—梵本《大乘庄严经论•教授教诫品》初探(电子书)【释惠敏•关则富合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四】 ◆ 《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电子书)【陈英善 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五】 ◆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 著】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著】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济群法师 著】 ◆ 《瑜伽菩萨戒》要义【济群法师 著】 ◆ 《戒律与禅法》(电子书)【释惠敏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 ◆ 观世音菩萨灵应事迹实录【智成居士敬辑,清凉书屋制作】 ◆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煮云法师著,清凉书屋制作】 ◆ 佛教教理研究(电子书)【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三】 ◆ 天台忏法之研究(电子书)【释大睿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五】 ◆ 续比丘尼传【沙门震华编述,蔡曰新点校】 ◆ 印光法师文钞一、二、三编(chm版)【净土典籍小组录校,中华佛典宝库制作】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电子书)【憨山大师笔记】 ◆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电子书)【范佳玲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八】 ◆ 释迦如来教法灭尽记【清凉书屋辑校】 ◆ 坛经讲座(电子书) ◆ TXT文件压缩【贾题韬讲述】 ◆ 禅宗宗派源流(chm版) ◆ 弘一大师讲演录(电子书) ◆ 观音慈林集、观音持验纪(CHM版)【清 弘赞、周克复撰】 ◆ 成唯识论疏翼(FoRead版,解压后请先阅读FoRead.chm)【韩镜清 著】 ◆ 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电子书)【释见一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六】 ◆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电子书)【刘常净著】 ◆ 《昙鸾法师文集》(CHM版)【北魏•昙鸾法师著 清凉书屋点校】 ◆ 《法华特论》(CHM版)【冯达庵著,“唐密圆音”网站录入】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电子书)【谛闲大师遗著】 ◆ 常用佛经难字读音 ◆ 庐山净土集(CHM)【[东晋]慧远法师等著 清凉书屋敬辑】 ◆ 智者大师净土文集(CHM)【〔隋〕智者大师著 清凉书屋敬辑】 ◆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电子书)【净行法师 编著】 ◆ 净土深义(电子书)【台湾法藏法师宣讲】 ◆ 佛教与山(电子书)【集体编著】 ◆ 《心密文集》V1.1 (chm版, 5.7M)【佛心中心法三代祖师文集,佛心中心法论坛编辑】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电子书)【妙华法师 著】 ◆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CHM)【〔民国〕印光法师说 清凉书屋点校】 ◆ 王维咏佛诗文集(CHM)【〔唐〕王维 著 清凉书屋辑】 ◆ 安乐集(CHM)【〔唐〕道绰法师著 清凉书屋点校】 ◆ 佛经民间故事 (CHM)【〔台湾〕陈鸿滢 编著】 ◆ 净土十要(CHM)【蕅益大师选定】 ◆ 净土五经一论(CHM) ◆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释圣闻 汇编 ◆ 心经广义(电子书)【冯达庵 述】 ◆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电子书)【冯学成 著】 ◆ 新编佛教念诵集(CHM,V2.2)【中华佛教在线、中华佛典宝库 敬编】(2004.05.04修订)RAR压缩文件 ◆ 菩萨戒本经讲记(CHM)妙境长老 藏传佛教典籍 ◆ 心经藏译【释迦牟尼佛 说】 ◆ 成就真实戒经【释迦牟尼佛 说】 ◆ 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造】 ◆ 辨法法性论【弥勒菩萨造】 ◆ 七十空性论【龙树菩萨造】 ◆ 百业经【晋美彭措法王传讲•堪布索达吉译导】 ◆ 缘起赞五十八颂【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释】 ◆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 ◆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宗喀巴大师造】 ◆ 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造颂•帕绷喀大师讲授】 ◆ 菩提道次第摄颂略解【宗喀巴大师造•安钦上师说解】 ◆ 菩提道次第心论【宗喀巴大师造•能海上师集】 ◆ 三主要道颂简释【宗喀巴大师造颂•堪布索达吉讲述】 ◆ 中论略义【宗喀巴大师造疏•观空法师译汉】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月称论师造颂•宗喀巴大师造疏•法尊法师译汉】 ◆ 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莲花生大师著】 ◆ 菩提道灯论【阿底峡尊者造】 ◆ 入二谛【阿底峡尊者著】 ◆ 成就胜道宝蔓集【冈波巴大师著】 ◆ 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诺那呼图克图口授】 ◆ 实相宝藏论【龙钦巴尊者造】 ◆ 实相宝藏论释【龙钦巴尊者造】 ◆ 昂旺朗吉堪布文选 ◆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 密勒曰巴尊者传【张澄基著】 ◆ 密勒曰巴歌集【张澄基著】 ◆ 净土法门之钥【华藏祖师述】 ◆ 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堪布索达吉著】 ◆ 四加行和上师瑜伽【顶果钦哲仁波切讲】 ◆ 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讲解】 ◆ 修心八颂略释【朗曰塘巴尊者造颂•索达吉堪布传释】 ◆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冈波巴大师造】 ◆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著】 ◆ 净土教言【麦彭仁波切著】 ◆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54篇,电子书)【法尊法师著】 TXT压缩 ◆ 密宗法语【超一法师开示】 ◆ 金刚乘密法概论【觉囊派法王多罗那他尊者著】 ◆ 密宗断惑论【堪布索达吉著】 ◆ 藏传佛教各宗教义及密宗漫谈【刘立千居士著】 ◆ 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 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大藏寺祈竹活佛讲】 ◆ 阿底峡尊者传 ◆ 能海上师永怀录 ◆ 能海上师传 ◆ TXT压缩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活佛著】 ◆ 末法时代的虹化大成就者 ◆ 根松成林嘉活佛开示 ◆ “要明确学法的目的和方式”等三篇【智敏上师著】 ◆ 二十世纪末超类绝伦的虹身示现 ◆ 大手印系列【沙门慧贤传】 ◆ 入菩萨行论广解【隆莲法师 译解】 ◆ 智者喜晏-灌顶宝蔓前行略论【蒋扬亲绕 著】 ◆ 八大手印【法尊法师译】 ◆ 剑轮修心法【印度•法护大师著】 ◆ 剑轮修心法注释【印度•法护大师著,嗄汪达耶格西注释】 ◆ 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 ◆ 中观四百论释【圣天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造释、法尊法师(从藏)译颂、任杰(从藏)译释】 ◆ 入中论曰光疏【月称论师 造颂、法尊法师译颂、益西彭措 著】 ◆ 修心八颂略释【朗曰塘巴 造颂、索达吉堪布 传释】 ◆ 《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土美仁波切 造颂,慈诚罗珠堪布 讲述】 ◆ 金刚功德经【堪布索达吉译】 ◆ 观音心咒转经轮功德【恰美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祈竹仁宝哲 述】 ◆ 心灵甘露--大藏寺祈竹仁宝哲嘉言 ◆ 大圆满的加行见地【敦珠法王开示】 ◆ 《入中观般若论》汉译本及略释【月称论师造,桂•廓巴拉则由梵译藏,桑周札喜活佛由藏译汉】 ◆ 证悟的女性【堪布卡塔仁波切 著】 ◆ 《圆觉心法指归》【智敏•慧华上师】 ◆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 诺那华藏经舍《学佛

学魔

》【智敏•慧华上师】 ◆ 《动静皆修一心三观》【智敏•慧华上师】 ◆ 普贤王如来大力愿颂【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传授】 ◆ 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 ◆ 另一译本【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译】 ◆ 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寂天菩萨造原颂,麦彭仁波切释,索达吉堪布译】 ◆ 君主法规——护地庄严论【麦彭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 麦彭仁波切教言【晋美彭措法王讲授,堪布索达吉口译】 ◆ 量理宝藏论【萨迦班智达著,堪布索达吉译】 ◆ 智慧决定本来清净解脱见【莲花生大师】 ◆ 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刘立千著】 ◆ 中论广释•因缘品【宗喀巴著,许得存译】 ◆ 修次中篇【莲花戒大师作,丹增嘉错仁波切讲授】 ◆ 中观正见【丹增嘉错仁波切】 ◆ 我与无我【丹增嘉错仁波切】 ◆ 利他与六度【丹增嘉错仁波切】 ◆ 禅观【丹增嘉错仁波切】 ◆ 修行之道【泰•锡度仁波切】 ◆ 随念三宝经浅说【法尊法师】 ◆ 九次第定释(节录)【达吉上师讲授】 ◆ 略说三主要道心要【昂旺敦振】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活佛】 ◆ 格鲁派公案系列【鸿泥整理】 ◆ 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 著】 ◆ 法王晋美彭措传【索达吉堪布 著】 ◆ 集量论略解【陈那菩萨造,沙门法尊译编】 ◆ 悲惨世界【索达吉堪布著】 ◆ 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僧海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 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益西彭措堪布 著】 ◆ 观住轮番净心法【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译】 ◆ 格言宝藏论释【萨迦班智达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 ◆ 君主法规论释【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颂,堪布索达吉译释】 ◆ 菩萨戒律仪论/入中论略释般若灯【大法王白玛旺甲造,堪布益西彭措译/堪布益西彭措著】 ◆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悉地生源【优婆塞•绛巴妥默著】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能海上师集述】 ◆ 修定修观法要【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译】 ◆ 入中论讲记【法尊法师讲述,隆莲法师笔记】 ◆ 文殊赞并释【吉祥智慧功德贤 造】 ◆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雍增•赤江仁波切 贯注】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麦彭仁波切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颂,益西彭措讲授】 ◆ 教言汇集【索达吉堪布译讲】 ◆ 走向解脱•在家篇【堪布益西彭措著】 ◆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堪布益西彭措著】 ◆ 醒梦辩论歌•幻化音乐注疏——虚空藏【麦彭仁波切造,堪布益西彭措注】 ◆ 智海浪花——一百二十五位知识分子的学佛历程【索达吉堪布撰写前言】 ◆ 生死之轮图【大藏寺祈竹活佛讲】 ◆ 金刚经释(chm版)【索达吉堪布著】 ◆ 生生世世摄受愿文【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洛著嘉措、俄东瓦拉 译】 ◆ TXT压缩版 ◆ 莲花生大师传略【尔金林巴 发掘】 ◆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麦彭仁波切造颂,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醒梦辩论歌•幻化音乐 注疏虚空藏【麦彭仁波切造颂,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地道建立【三宝无畏王大师造,法尊法师译】 ◆ 阿秋喇嘛文集(chm版)【根据网上文章编辑】 ◆ 成就山法精华--大圆满修持精要【敦珠宁波车开示】 ◆ 加行之大圆满见【敦珠宁波车开示】 ◆ 密勒曰巴尊者传【张澄基著】 ◆ 入中论自释【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 现观庄严论略解【弥勒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译释】 ◆ 释量论略解【法称论师著,法尊法师译】 ◆ 智慧的能量(chm版)【堪忍尊者 著】 ◆ 《宝鬘论》讲记【丹增嘉措喇嘛 讲授】 ◆ 格萨尔王传(chm版) ◆ txt压缩版 ◆ 格萨尔经典大战(chm版) ◆ txt压缩版 ◆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chm版)【麦彭仁波切 著】 ◆ 觉囊派教法史【觉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扎巴著 许得存译】 ◆ 西藏王统记(chm版)【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 ◆ 量理宝藏论(chm版) ◆ txt压缩版【萨班•庆喜幢 编著,明性法师 中译】 ◆ 宗喀巴大师传【法尊法师编译】 ◆ 菩萨戒品释【宗喀巴大师 著】 ◆ 福德与智慧【丹增嘉措喇嘛】 ◆ 精研论【龙树菩萨 造】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赛仓•洛桑华丹仁波且著】 ◆ 生死无惧(chm版)【索甲仁波且著】 ◆ 因果明镜论【益西彭措堪布著】 ◆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chm版) ◆ TXT压缩版【益西彭措堪布 著】 ◆ 唤醒沉睡的佛(chm版)【泰锡度仁波且 著】 ◆ 烟酒杀生过患【索达吉堪布 著】 ◆ 事师五十颂释【宗喀巴大师造,索达吉堪布译】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又名《大通方广经》,《圣大解脱经》,chm版)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华藏上师】 ◆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明吉•金贝巴班智达口授传承,蒋扬•钦哲•汪波等编纂】 ◆ 了义炬(电子书)【姜贡康著仁波切著述 郑振煌译】 ◆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热 益西森格 著, 多识 洛桑图丹琼排 译】 ◆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电子书)【堪布卡塔仁波切讲,含“大手印无上心要”“死亡无惧”“转识成智”“谈发菩提心”等四篇】 ◆ TXT压缩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电子书)【措如•次朗 著】◆ TXT压缩版 ◆ 西藏古代佛教史(电子书, 5.28M)【敦珠金刚上师造】◆ TXT版 ◆ 道一至道十八【丹迥•冉那班杂仁波切开示】 ◆ 显密问答录(chm版)【索达吉堪布 著】 ◆ 红史(电子书)【蔡巴•贡噶多吉 著】 ◆ 七系付法传(电子书)【多罗那他著,郭元兴译】 ◆ 《圣八吉祥偈》讲解(电子书)【第三世巴都祖古仁波切著】 ◆ TXT压缩版 ◆ 前世今生论(DOC文件)【慈诚罗珠堪布著,索达吉堪布译】 ◆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电子书)【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讲述】 ◆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释】 ◆ 卡塔仁波切文集(二)(电子书)【含“冈波巴四法”、“入悲智之门”、“证悟的女性”】 ◆ 创古仁波切文集(电子书)【含“三乘佛法心要”“转心四思惟”“止观禅修”“月灯”“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 ◆ 入菩萨行论(电子书)【寂天菩萨 造,贡噶旺秋仁波切 讲述】 ◆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chm版)【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 《福德根源》--印度历代上师生平史传(电子书)【林凡音 译,大藏寺编辑】 ………… 南传佛教典籍 ◆ 阿含经随身剪辑〖庄春江居士编著〗 ◆ 中阿含经十二选〖庄春江居士编著〗 ◆ 佛陀法语〖荷盟贺士 编〗 ◆ 静止的流水〖阿姜 查法师著〗 ◆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 查法师著〗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阿姜 查法师著〗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佛使比丘著〗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著〗 ◆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chm版)〖杰克•康菲尔德 著〗 ◆ txt压缩版 ◆ 内观基础〖书,多人著译〗 ◆ 内观次第马哈希法师著 智如比丘译〗 ◆ 以法为赠礼〖阿姜 查法师著〗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著〗 ◆ 四念处选章〖马哈希大法师作〗 ◆ 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作〗 ◆ 解脱自在园十年〖佛使尊者作〗 ◆ 行禅〖一行禅师作〗 ◆ 证入“无我”的利益〖缅甸 雷迪大师 著〗 ◆ 尊者阿迦曼传〖阿迦摩诃布瓦 著〗 ◆ 史念原始佛法〖希尔伯列克 著〗 ◆ 四念处〖曾银湖 编译〗 ◆ 念住呼吸〖泰文原著: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英文翻译:谭尼沙罗比丘,中文翻译:曾银湖〗 ◆ 南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著〗 ◆ 菩提资粮〖帕奥禅师讲〗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英编者:菩提比丘,中译者:寻法比丘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讲〗 ◆ 观察缘起〖帕奥禅师讲〗 ◆ 解脱心〖阿迦曼 讲〗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 讲〗 ◆ 菡萏逸香〖阿迦曼尊者讲 曾银湖译〗 ◆ 无上的布施〖缅甸毛淡棉帕〗 ◆ 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马哈希法师 著〗 ◆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 ,显如法师译〗 ◆ 去尘除垢〖帕奥禅师 讲〗 ◆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 讲〗 ◆ 泰国大藏经律藏•戒律纲要 ◆ 让火山止息〖舍弃我禅师著〗 …………

龙树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