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学习书法,除需要循序渐进地勤学苦练外,还要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也就是说,学书法还要在字外下功夫。
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有句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说明读书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
书法表现的是汉字,书法创作又与文学紧密结合,因此,学习书法,要读一些文学书、文字书,如古典诗词、名篇散文、文学著作等,提高文学、美学和;读一些书法理论著作,了解书法的原理,掌握书法艺术内在的规律,更直接有助于书法水平的提高。
学习书法,要加强多方面的文化。
书法艺术讲究笔墨情趣、节奏韵味、整体布局等。
它与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
唐代大书法家的狂草艺术,据说是因为看到,得到启示而成功的。
书法与绘画更有内在的联系。
有人说:“书画同源,各艺同辙。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书法作品必定具有线条美、墨韵美、空间美、意境美。
高明的书法家还善于捕捉和提炼社会生活或自然界中美的现象,把它溶入书法艺术的创造之中。
据说为了研究执笔和运笔,曾仔细地观察鹅在池中浮游的神态,从中悟出写字的道理。
唐代书法家,夏日观看天上奇峰般的云彩,夜间静听嘉陵江的涛声,从中激发起书法创作的灵感。
今天,我们学习书法,在加强多方面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生活,善于把生活中的美巧妙地引用到书法艺术中来。
学习书法,还要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
常言说:“”,“书如其人”。
书法作为一门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必然要渗入书法家一定的情思、气质、个性、审美情趣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唐代书法家有句名言:“心正则笔正。
”说明加强道德情操修养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上高中应该怎样学语文呢
因为不抄他的,不容易写好,抄他的,他个原创显得有创造力
学习书法没有天赋得吗
可以练好吗
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
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
”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
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
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
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
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
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第三要练手。
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
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
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
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
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
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
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
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
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
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体的关键和基础。
第五要练笔画。
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
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
我提倡大家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同学在书写这些笔画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
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厾成圆点。
②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
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
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③竖,从上往下垂直运笔。
关键是“竖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写成竖钩。
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④撇,从右上方往左下方运笔,不要写成点撇或横撇。
⑤折,写折笔时,折角宜方不宜圆。
不要在转角处大肆顿笔,写成脱肩的两个钝角,要写成一个直角。
这样写出来的字,如用圆珠笔写,就是类似火柴棍的幼圆体美术字;如用钢笔书写,就是标准的黑体字。
虽然笔画单调,但只要结构准确,照样美观好看。
就像蹲马步是练武术的基本功一样,横平竖直是写汉字的基本功。
许多人写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横不平竖不直、结构不准确。
如果结构不对,笔画的变化再丰富也写不出好字来。
朱良志写得《中国美学十五讲》的读后感
中国美学的研究已有年的历史,而成就不如料想的这其中有中国美学问题的难定,的驳杂等原因。
然而,五十年来中国美学的最大不利是缺乏学术的眼光与方法。
因而一句话可以演成长篇大论,一部长篇大论可以被一句话打倒。
朱良志教授常说做些学术。
他自己也以此自律。
前此出版的专著都贯注这一学术追求。
而如今这部《中国美学十五讲》也应作如是观。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的讲稿。
今收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本书中多为作者精思独得之言,而不流连于枝叶。
读之令人壮而不傲,尤其使人意豁。
看书就如观览庭院。
写书评无非是有感于房屋的富美,材料的坚实,间架的合理,或是对自己有了某些启示,想与房主多攀谈几句。
别无他意。
关于本书,作者的出发处在中西之别,继而把捉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第2页)可以想见,这样的中国哲学必使它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
千载之下遥想先哲,多不是正襟危坐地讲学论道,更多的是他们活的生命。
这可能是泰戈尔所赞许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因此,作者心中的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之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第2页)对于本书,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陈说,不需改写,直陈如下,“这里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的十五个问题,我以为都是生命超越美学的重要问题。
本讲座的十五讲可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
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要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等等,这些对确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空间)、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生命美学的形态论。
而后五讲,则是对生命美学范畴的讨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这是生命美学的范畴论。
中国传统超越美学含摄的内容很多,这里选讲的若干重要问题,只是对于基本情况作一粗略的勾勒。
”(第3页)前五讲,考镜源流,知其所从来,其特点尤在第四、五讲,以及第二讲中对于不二法门之辨析。
此后各章皆源此而发。
颇见整合之功。
此书首章为庄,次为禅,后为儒、骚,可见作者之取向与识见。
我们看着作者好像偏袒了庄禅,而这只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美学出力太多,劳苦功高,平心说,这点实惠是应得的。
作者在引言中说:“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我以为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从内在逻辑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不把中国美学当作论证西方美学的资料,是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第3页)这是对于中国美学合法性的一个解释。
对此问题,有人反复咀嚼,有人一语否定,不若“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来得温暖与切实。
这里有作者对于中国美学的体量与信心。
观此书者,知此书不愧于典型。
处处都是精锐之兵。
其中的妙解、特识与别裁,足以开启智识。
即使偶然遇目,也是往往见宝。
本书并非面面俱到,这也不是本书的目的,然而中国美学的精义已十有七八了。
字里行间透漏出,这本小书里有个大世界。
匆匆一过,未免怠慢了作者的苦心。
多所领受,不仅是著者之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
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领受之力,有得于心者仅如下几条: 1.从容论学之风。
观此书,行文的舒卷自如,文字的洁净雅致,取材的富广精审,都足资取法。
读此书知中国美学之美。
其间溢荡着从容之风。
对于历史中的先人,作者能体认其精神,详于存异而略于求同。
然而作者用心,正在“借有此异以证其同”。
对于儒、释、道、骚、气化哲学各章,作者虽然没有专章是论述其合融的方式与状态,而章章又莫不是。
对于今人之论,作者也是多论其异同,而鲜涉其是非。
《明儒学案》:“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至于作者有了新鲜而地道的理会,我们读者也应先观其不同。
文中虽然有辨析,而绝无负气求胜、扬己陵人。
而能在与其不同处出新意。
在濠梁之辩中,庄子观鱼而知鱼之乐,朱光潜认为这是“推己及物”,“移情于物”,作者认为值得商榷。
(第16页)对于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三种态度,作者又在这之外提出第四种态度。
这不是作者在恣意求新,而是在厚实的研究之上才生发的。
对于第四种态度(即是妙悟)作者有专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
作者从不自矜有学,说自己的作品粗糙,然而,作者也决不因此而懈怠,“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潘耒《日知录序》)以此比照,可略知作者为学。
书中,似乎都是人所能言之事,道的却是人所难言之旨,如庄、禅、儒、骚。
作者却“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
对于不二法门的阐发,更见作者功力。
作者真可以孙奇逢评人之语描绘: “人所束手之题,使君曲为条指,人所歇脚之事,使君偏为热肠,亦一无所慕,一无所惧。
”古人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不是等闲人。
这几分从容不是心态的转换可以办到,而是深厚根基的兴现。
2.读一本书,看其引文便知闻见的广狭,功力的疏密,这是读书人所共知的。
但是,本书的引文却限于通识,隐而不显,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正如我们不应仅仅看房子的华美,更应留意建屋过程中的艰辛。
如不二法门一讲,其开路先锋,一望便知。
即如第40页论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83页论到石涛的楚风,第146页论中国艺术中“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第209页作者论古意盎然,都看似信手一挥,却是功利深厚,皆是作者学有所得之论。
如此,还只是能见到落在纸面上的,至于这背后所涉览的文献又不止万计了。
未尝艰苦而来的学问,就如费燕峰在《费氏遗书》中所说:“一段好议论,美听而已。
”作者搜采之勤,在本书中难以窥见,但是,把眼光放在书的背后,可知其所从来的道路极坚实。
章学诚《章氏遗书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文士撰文,惟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惟恐出于己。
”我想本书的可贵处在于,其言皆有得于心而出于己,又必有所本而不尽出于己。
能“为古人立心”。
我在书中看到:中国美学活的精神在历史。
历史的精神还多不在理论。
也许理论本身就装不下历史的精神。
作者醉心于历史,或许在此。
我想,若以本书之影响而言,其于理论之影响绝不会小,但于历史的启示或可能更大。
本书可以说是“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但因其有根底,所以它愈为己而愈为人。
人们常引《文史通义?答客中》:“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
”高明者以考索为根底,高明者益高明。
作者之学如此。
3.开后人法门。
本书多能指出向上一路,新人耳目,触发新意。
真是“混沌里放出光明”。
如本书第七、八讲重在阐明中国艺术的时空观。
这一阐发让我们重新回顾历史学家的小发明,却给美学的研究带来了颇多的新意。
由此出发,不仅时空,其他的观念也与美学极有关涉。
在许多方面,本书真是能“接前人未了之绪,开后人未启之端”。
(清 薛雪《一瓢诗话》)读此书,知 “读书不多,无以证斯语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全祖望引黄梨洲语)信而不诬。
深切的体认与追思,使得作者能深入人心,切中要害。
作者说:“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第8页)山水诗并不仅仅在描山画水,山水画也不仅仅在涂红写绿,它们的背后是生命的精神,所以,郑板桥的诗“流水澹然去,孤舟随意还”在作者的眼中,“写的不光是流水和孤舟,写的是他的心灵的优游,写心灵在气的世界中浮荡。
”(第114-115)真非孤沉独往而难得。
如作者说:“气韵的核心是生命意义的传达,它虽有赖于形,但专注于形而不可得。
”(第113)我想,作者的长处,并不在于指出这一点,其出人头地在于从中酌取生命精神,而又能以生命化的形式给予传达。
作者传达的形式和传达的精神达到了熔通。
作者真是“以境显境”。
4.高远的识见。
做中国美学的人,容易被史料的浩瀚,历史的纷繁所震慑。
本书中的各章,皆从历史中来,而经作者的慧眼,它们都成了今日美学建构中的脊柱。
历史与理论的融通的确是一大技艺。
登峰而入微。
在茫远的历史中,作者以精神提起。
在历史的汪洋中优游,舒卷。
真如一得大自在之人。
学人所共知,中国美学难以找到专门的著作,此书名为中国美学十五讲,而作者之着力处又多在美学之外。
作者在哲学与艺术的通汇处领得了美学的精神。
古人讲析之愈精,则逃之愈巧,此最为学人致意,而研中国美学者更应留心。
作者真是把美学藏之天下了。
又如骚人遗韵,并非哲学,而于美学又影响甚大。
作者极为阐扬,推向深入,亦可见作者识见之高。
推想可知,哲学之外有益于美学者又不仅此而已了。
即以他讲哲学与美学关系而论,亦不粘滞概念术语,而重在两者的相通处,不强作牵合。
两者不限于名言的假借转用,更在精神之汇合与融通。
这为重新审视哲学、美学及两者的关系开了眼界。
5.本书之醇。
作者严于畔分中西,而善于融会古今。
学人常好引西方以自重,本书中也有中西对比处。
然而,我觉得,作者看到中西遥相呼应时,谨慎多于喜悦。
如作者说:“庄子的自由,其实就是‘由自’,自己获得主宰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将权利交给知识,交给内在世界的‘习心’。
这有点相当于斯宾诺沙所说的‘自因’说,以自身为原因的自由,”作者让两人相识,又马上告知有不妥,说:“但又有区别。
庄子的自由,是一个由奴隶到主宰的哲学回归,由‘由他’到‘由自’。
” (第20页)如此者不繁引。
我想这是学者应有的审慎。
书中的插图也尤为增色,它们极有助于领会言语漏掉的智慧。
其中,或有作者的契合之作,也有古人跨越千年万里前来相助。
此外,如作者读书之法也值得借鉴。
读完本书我也引发了一些疑惑,虽然不敢说这是学术思考,就当是攀谈,可以水济水,岂是攀谈
在第二讲中,作者的精神与技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扶云高蹈,倚树独眠的庄子。
会通物我,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忘情融物,朝阳初启真个把庄子说活了。
作者从庄子的言语中展示了一个世界。
作者的研究是从庄子所描述的境况而悟出的,所以,庄子是非理性的。
但是,我们若考虑到庄子的描述这一行为本身,我则感到庄子还具有一种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
这一态度,他描述时,是位生命的审视者,而他在描述的境况之中时,则是位生命的游戏者,我想,两者于美学都有大关涉。
中国人所具有的清晰而明朗的生命态度,与近世西方的科学理性不同。
然而我觉得,这种生命精神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这是中国人的生命达观。
我们在苏轼那里极易看到这一智慧,这一智慧不排斥往事难再仍可期的唯美,也不缺少心有微花淡淡香的精微。
一只生命的眼睛审视自己,把玩生命。
知道生命的能与不能。
此外,“大造”(第57页)这二字代代有人言,而心境各异。
或因天之造化不可明察而生畏惧之情,或因其刚健有功而生悦乐之心。
即以魏晋、两宋相比,差异甚大。
如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可见他,或说当时的人对于这大化是曾心存畏惧的,而邵雍的诗:“物皆有理我何者,天且不言人代之”,却是充满了和乐的言语虽同,而心态纷殊。
或原本一词,而其意屡迁。
本书可以说是“为古人立心”的力作,在这过程中,作者所获得的无言欣悦也溢于言表。
本书就是作者的妙高顶,小扁舟。
作者真是“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至于本书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美学研究上的地位,此书所显明的学界风貌的转换,又不是我这学识浅薄之人可以妄评的。
不过,我们从这本书里印领了太多,所以对于它的期待也同样。
或者,它不仅为研究中国美学之著作,将来也会是中国美学应研究之著作。
这个书评没有以小见大的能力,若想体会作者及本书的微妙境界,还请读者去看原书。
游玩者好其佳丽处,读一过,定心满意足;而细心者不仅及此,还应知其用力处,读完此书,若能再读作者其他一些著作,受益决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前者尽可以与之沉浮,而后者还得独具一只慧眼。
因而,前者的眼中可能只有可爱,而后者的眼中不仅可爱,而益可敬。
谢谢。
。
。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这需要从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与因素中加以整合分析,从战略性的高度加以探讨。
(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的理论准备教学风格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形成。
青年教师追求教学风格的前提,就是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
江苏省泅洪县育才实验学校小学部高级教师张林老师从教的前五年一直住宿在学校,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学生、熟悉教材。
正是在这几年里,他用心钻研、刻苦实践,为后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个人风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条件。
所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
同时,教学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门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
”斯坦福大学教授盖奇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可进人艺术之境,但必须有其坚实的科学基础,而想真正了解教学或成功地从事教学的人,必须精通教学的理论和规律。
因此,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必须首先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能硬搬教育科学中的条条框框。
教学风格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也不会青睐那些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教书匠”。
(二)树立教学激情,热爱学生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因为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
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如果对教学不感兴趣,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因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某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发生的。
所以,兴趣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
没有兴趣的活动,是不可能产生激情的。
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优秀教师用生命的热情和对事业的执著创造的。
教学艺术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从事教育者与其他艺术家一样,要有一种感动人心的魅力,使受教育者如沐浴在春风中而潜移默化。
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教学工作者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积极的献身精神,以极大的热情钻研教学艺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虽然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各种风格所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
对学生诚挚深厚的爱,是教师出于一种对祖国负责,对人民负责,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尚无私的理性之爱,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才能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又会强化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这就形成了乐教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乐教爱生”的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树立知己意识,发挥个人优势知己,就是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还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外部的关系,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己行为的对象。
它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
比如,要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气质或哪几种气质的综合。
因为不同气质的教师由于情感和活动强弱、快慢不一样,教学上表现出来的个性风格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多血质的教师上课如同演讲,手舞足蹈,眉飞色舞,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融语言、表情为一体。
但缺乏毅力和耐心,对基础差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去辅导和教诲。
胆汁质的教师上课时情感起伏较大。
兴致高时,如滔滔江水;兴致低时,冷若冰霜;爱时如火如茶,恨时只想把调皮、捣蛋者痛骂一顿。
胆汁质的教师教学能力强,有魄力,但脾气暴躁,自制力差,激情不易控制,常常影响教学效果。
茹液质的教师上课慢条斯理,以理服人;善于提问,启迪思路;富有耐心,性情随和;深人浅出,循循善诱;讲究板书,条理分明。
但反应较为迟钝,行为拘谨,碰到意外事情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缺乏教学机智。
抑郁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按部就班,细致平稳,缺乏表情,举止迟缓,照本宣科。
但他们往往理论修养较高,看待问题往往能一针见血,为人老成持重,办事有条不紊。
不同的气质体现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的教学风格。
作为教师,在教学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己所长,发挥优势,独辟蹊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那些异于别人的生理特点、能力系统、思维品质、个性倾向等。
只有把自己的性情和教学统一起来,使两者达到和谐发展,才能做到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才能有风格形成的沃土。
正如美国的克莱德·E·柯伦在其名篇《教学的美学》中所指出的: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
而美国教育家弗雷塔科更进一步指出:“只有当教师拥有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可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把个性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模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形成成熟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学风格,单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
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没有一个模仿学习的进程,独创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类心理中的联想、类比,从科学意义上说就是思维的模仿。
科学上的仿生也可以说是模仿带来的创造。
可见,模仿并不必然导致没有创见。
恰恰相反,模仿往往诱发创见,因为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其模仿决不会也不可能像复印机。
所以,关键在于辩证的模仿。
其一,“取法乎上”,得其精髓。
对成熟的教学风格要有鉴赏力,因为教学风格的内部结构是多层次的。
其二,模仿要适合自己的条件。
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说的就是模仿要得法,不要照搬。
因为最好的方法,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最坏的方法。
其三,不拘一家,博采众长。
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使用上也是各异的。
因此,去粗取精,适当运用,一模仿才能做到恰当。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走自己的路”。
既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创新,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切忌邯郸学步,故步自封。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超越简单的模仿,那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由此可见,现代教学反思的新理念有助于推进教师由教学经验、教学中的模仿行为走向教学的独创,融会贯通,最终达到教学风格艺术境界的水平,’实现教学实践的提升与超越。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
经验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教学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