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中国梦的励志文章

《敦刻尔克》影评大全

《敦刻尔克》影评大全

导语:《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敦刻尔克》影评,大家快来看看吧。

《敦刻尔克》影评大全

篇一:

敦刻尔克的奇迹

敦刻尔克 书和电影的讲述有相似有不同。书的内容更加全面,都是找参考文献得来的消息,拜访了很多遗留下来的老兵,从他们的述说中可以看到当时大撤退的时候英法两军在现场的表现以及德军的迅速,不留人,想一网打尽的战术。电影里注重描写了英国海陆空三军里小士兵的逃亡与攻击,刻画小人物很出众。书里更多的是关于大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知道战术,对话,当时的惨样。电影让人很感动而书让人全面了解这次大撤退。电影中法国兵哥哥是被英国兵歧视,逃亡的一方,而书里则说了英国首先撤退,并让法国垫底掩护。双方士兵为了生存互相利用,书里则表示了法国对英国的态度,丘吉尔更想把盟友当下去。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1940年6月4号撤离结束。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 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方向,装甲部队在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 当时盟军防线已经退无可退,法军溃不成军,英军无法联系上级,无头苍蝇。德军气势如虹。英国将领戈特是第一个表示要撤退的人,他的作战官布里奇曼拟定往北前往敦刻尔克撤退。 22日之后只剩下敦刻尔克能撤退,26日布洛涅失守,加来也即将沦陷。当时战场电话线大部分都断了,很难相互联系只能靠骑摩托车的通信兵到处找部队,所以当时盟军联络很少,信息闭塞,只能靠口耳相传。所以英国撤退时法国得知消息是震惊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一开始是不同意撤退的,可是后来还是被现实逼迫。当时撤到敦刻尔克的士兵总共40万,一共花费9天,撤退了33万5千人。法军一开始撤退人数很少,后双方政治交涉,法国总统雷诺强硬要求撤退人数一样,法国民众当时也不满英国的提前撤退,导致丘吉尔只能向舆论低头。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投降,让敦刻尔克东边防线出现漏洞,终被盟军坚守成功。英国空军比德国空军少很多,因为空军总司令已经在思考布防伦敦了,没有拿出太多的飞机去掩护撤退,所以也导致德国空军的肆意空袭。9天时间里,一有天公成人之美,大雾,云层和雨水来的总是很合适,德国空军三次集结对敦刻尔克全面轰炸,不过每一次都出现低矮云层无法看清,也无法飞行。另外希特勒的诡异休止令也给盟军三天撤离并且巩固防线的时间。德军对于到手的肉狂妄自大且想一口气吃成胖子,没有给到致命一击反倒是放走了二战未来主力。这次的撤退还有两国平民的帮助,因为船只不够被征服征召的不仅仅是船还有人,普通渔民,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赶去解救敦刻尔克码头的40万士兵,着实让人很感动。 流浪汉号的船长以及他遭遇危险时的冷静让人印象深刻。电影里和书里都是让人感到全身发麻的人。当时他遭遇飞机的空袭,利用自己的冷静以及多年来航行的经验,在危急关头运用亡子的理论躲过一劫,让人很振奋。 还有一个飞行员,拼命击落了敌人的飞机,而自己也受创。在最后时刻不想死不想放弃让他活了下来,虽然头破血流。当时他迫降的地方是英国的某个海边城市。在海的这头英国各地人民还在欢乐平稳的度过应有的日子,完全不知道战事的紧急。而海的另一方三军打得热火朝天,盟军一心想着逃跑,德军抱着猫捉老鼠心态看着他们的撤退。英国人民消息闭塞,政府也没有及时说出战况,导致英国人民像“商女”一般悠闲度日。 印象最深的其实还是无时无刻穿插在书中,士兵们对自己逃亡的描写。无法英法,兵种,官级,大家都在撤退。和平民,流浪狗呆在一起,从一开始什么也不知道到后面口耳相传知道目的地,大家逃亡的路程无非就是睡在战壕或者压根不能睡,每天受到空袭的影响进度很慢,还得提心吊胆遇到德军。等到了沙滩上等待他们的是9天继续提心吊胆的生活,有着希望却像没有希望,过着有一天没一天的生活,满心期待回家,坐上船后也不一定能回家,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日子。 看完这本书,真的是感觉世界和平真好。毕竟没人想要每天心惊胆战的活着,看完世间疾苦也不想面对人心丑恶。前有敦刻尔克大撤离后有红军战略性转移路线的长征,很明显的说明一个道理,逃跑是可耻可是不等于彻底失败,只要自己还活着,有着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活着就是一切,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本书充满了太多小人物的故事,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书的可看性,而作者就是从他们人生的一两个瞬间里抽出来,让我们展示他们的人生。而他们的存在就是事件发生的本身。这本书结构鲜明,叙述得很慢很细,按照时间轴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写出整个大事件[xiaoba365.com]。几乎每一个人的出现就会更换一个背景,而这一堆堆的背景铺垫下的就是人物的现实生活状况。这本书不是单一的主人公,其实应该是多重主人公,毕竟每一个人在当时战场上都是主角,虽然渺小但是不可或缺。大家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希望回到家中享受儿孙满堂的快乐而拼着命。当然这本书里也有转折,还不止一个。撤退时人多船少是一个,有了船顺利撤退却遭遇效率太低是一个,效率提高又遭遇鱼雷是一个,防线漏洞的出现是一个。这些转折都说明了战争的不容易,也吸引读者看下去,并且这些转折还能圆回来,这个就很厉害了没跑题。小说里作者穿插了这么多小人物的故事,把时间,地点一点点的推近,让人能够看下去这个功力真的很厉害了。

篇二:

新学期第一部电影,期待了好久的评分爆表的《敦刻尔克》。在此之前的暑假里早就看到了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在整个暑假的国内影院都被笼罩在《战狼2》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下,诺兰的这一神作终于带来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还原了1940年法国敦刻尔克港口40万盟军被围困,最终被来自英吉利海峡另一端的英国人民成功营救的历史事件。其实这次撤退在历史上并不光彩,盟军自大地以为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而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山路崎岖难行,德军无法攻进来。万万没想到德军一百多个师正是从阿登高地一路攻来,绕过马奇诺防线,打了个盟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最终40万人被逼到了敦刻尔克港口,等待救援。德军一面从陆上包围敦刻尔克,一面派轰炸机对海滩上的救援船和士兵进行轰炸,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英国发动了平民,业余的水手,渔民等贡献出自家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进行救援。最终这项名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成功撤回33万余名盟军士兵,远远超过丘吉尔首相预期的3万人,为日后的反攻德国保留了火种。

影片分为3条线来讲述,分别是空中的战斗机,海上老渔夫的救援船,和海岸上等待救援的部队。因为三条故事线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海岸上一周,救援船上一天,和战斗机上一小时。所以讲述的速度和方式也不同,但三条线始终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最终揉合为一体。可能这就是诺兰在时间上施展的魔法,任何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纵观整个影片,德军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整部影片都始终让人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虽然没有看到德军,但是通过撒下的传单,击穿船体的子弹,夜里突袭的鱼雷等等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德军一步一步地逼近,时间所剩无几。这也是诺兰的过人之处,并不直白地告诉你,而是让你明显地置身其中。

从整体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使33万的兵力得到了保留,但是到了每个个体而言,回到家,还是葬身海底,都只有一种可能。所以对与每个个体,这是一次巨大的劫难,当死亡就在面前时,是谁都不能做到泰然处之,是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海对面的家。这是人的本性。本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老船主和飞行员,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这次行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老船主驾船救起一名名落水士兵,飞行员一次次击落敌军轰炸机,直至燃油耗尽。他们只是这次行动中微小的两束力量,但正是这一束束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这次伟大的壮举。

影片最后回到家的士兵念着丘吉尔的演讲词:...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活下来,因为活下来,未来就有无数种可能。

篇三:

二战,欧洲战场,从时空转换上将重要的地名进行排序的话大约是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伦敦--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诺曼底--柏林,在英美电影史上,除了象征着失败和撤退的敦刻尔克很少被搬上过银屏之外,其他地方展现盟军英勇善战,无畏牺牲的电影已经被无数次地演绎和重现在观众面前,这次美国着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这十几天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战略大转移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能与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的电影,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诺兰已经超越了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故事情节在三条时间轴线上齐头并进,用一种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剪切手法,将一个看似没有多少闪展腾挪空间的简单故事变得丰满而耐人寻味。

对《敦刻尔克》抱有战争宏达场面,希望能够看到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开场中展现的血腥刺激战争场景的观众估计会大失所望了,诺兰没有俗套地模仿斯皮尔伯格,直接去变现两军交战的火爆场面,而是另辟蹊径。影片中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残肢断臂,连敌人德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几个,然而,战争的硝烟的刺鼻气息与战争残酷而惨烈的一面一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条时间轴是海滩一周。两个丢盔弃甲,枪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的士兵,从前线捡回一条命后来到了敦刻尔克海滩,与无数同样失魂落魄,心急如焚的其他军人一样希望立刻撤离随时可能被德军消灭的狭长海滩一隅。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虽然说作为军人需要攻城拔寨,流血牺牲,视死如归,但是,生存下来有时候会比牺牲更加重要,两个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从死人堆里侥幸活了下来,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登上军舰,生存、回家,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换上英军服装的法国士兵吉布森和遭受炮击后心存恐惧的英国士兵汤姆都不是反面形象,他们只是害怕,他们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做出或许有点出格的事情。诺兰让战争回归人性的本能,那就是希冀生存,哪怕是一点点希望,求生就是正义,回家就是胜利。

第二条时间轴是游艇一天。作为平民的船长道森,响应祖国的号召,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朋友,驾着自家的游艇“月光石号”横渡英吉利海峡去营救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同胞。船长的义无反顾,儿子看到敌机时候的害怕与惊慌,年轻水手乔治的兴奋与自豪,让人看到在战争面前一个无所畏惧的民族,一群视死如归的平民,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冒着可能被德军飞机炸沉的危险,去营救另外一群生命,人性的光辉闪耀。当然,更有那个被他们救起来神经错乱的士兵墨菲,战争在他心里留下了几乎永远抹不去的创伤,对他来说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敦刻尔克就是人间地狱,他只是不想再回到那个地狱,因此还失手将年轻水手乔治推搡倒地而死。但是,最终墨菲被船长的坚毅,飞行员的勇敢以及士兵们的强烈的求生欲治愈了心灵的伤痛。影片最后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回到英国的墨菲衣冠整齐地走进报社,第二天船长和儿子就在报纸上看到了颂扬年轻水手乔治的报道,称之为“英雄”。人性的光芒在这里升华了,一条生命换回了另一条生命的重生,不得不佩服诺兰在细节上的处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

第三条时间轴是空中一小时。三名英国皇家战斗机飞行员驾驶三架战机升空迎敌,他们是敦刻尔克海滩上心急如焚,等待回家士兵生命的空中“守护神”。大家都知道,现代战争,制空权至关重要,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和惨烈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战争刚刚开始没几个月空军就丧失殆尽,后来才有了陈纳德的“飞虎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又有了美国人支持的全新空中力量,战争局势才慢慢扭转。一览无遗的海滩,毫无遮拦的大海,没有空军的拼死保护,英法盟军的士兵就是德军战斗机的活靶子,英军的军舰就是德国轰炸机练习投弹的最好道具。三名勇敢的飞行员以其高超的驾驶技术,不怕牺牲的贵族精神,击落了一架又一架敌机,让焦急等待的士兵们看到希望,生命的希望。在明知燃油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不返航,依然朝着敦刻尔克的方向飞去,在失去动力之后,影片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的夸张意境,不可思议的情节安排,将一名英国飞行员的壮举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螺旋桨不再转动的飞机就像一只折翼的大鸟,虽然不能再拍打翅膀,但是依然展翅翱翔,这个镜头将会成为空战影片的经典。

《敦刻尔克》与《拯救大兵瑞恩》看上去都是英雄主义的赞歌,本质上都体现了对每个平凡生命的尊重,那就是西方社会一向遵循的“救一人就是救世界”的信念而恪尽职守的果敢与单纯。懦弱也好,勇敢也罢,贪婪也好,正义也罢;恐惧也好,坚定也罢。为了逃生,一群英国士兵要将一个法国士兵赶出船舱;将军在送走最后一个英国士兵之后坚毅地敬礼致意后依然留下来帮助法国军队撤退;飞行员紧急迫降后非常从容地损毁飞机,然后带着一丝轻蔑的笑意迎接德军的到来。《敦刻尔克》在每个细节上处理得都非常精致,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影片在三根情节主线的穿插交汇中把观众牢牢地抓住,不敢有一丝松懈。诺兰的成功就是将《敦刻尔克》拍成了具有中国水墨画特质的错落有致与层次分明,着墨不多的画卷上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气象万千,展现出来的内容却是层出不穷,不像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在表现战争时候浓彩重抹的水彩画,线条分明,色彩浓郁,或许,这就是诺兰风格战争影片的发轫之作吧!

敦刻尔克影评大全,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影评大全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