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句子赏析800字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望海潮中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的词句 望海潮描写西湖美景的千古名句
望海潮中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还有“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柳永的诗《望海潮》《雨霖铃》的原文,翻译文.鉴赏
柳永 望海潮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烟柳画桥,风帘,参差十万。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雨霖铃 ·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促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
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望海潮》最易考的句子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几句平时都会经常出现的)
望海潮的名句, 谢谢。
这首词的什么???? =============================== 作:柳永 东南,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①三吴:指吴兴郡、吴郡、会稽郡,此处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五代吴越建都于此。
②.钱塘:即杭州,古属吴郡。
③重湖叠巘:西湖以白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故称重湖。
叠巘:指层层叠叠的山峦。
④.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⑤凤池:即凤凰池,为皇帝禁苑中池沼。
词中泛指朝廷。
【赏析】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
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
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
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
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
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
“重湖叠巘”,“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
“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
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
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
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
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
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 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
“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
“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
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
《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
”(见《方舆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
除歌咏杭州以外,柳永的词还歌咏过苏州(《木兰花慢》、《瑞鹧鸪》)。
扬州(《临江仙》)、成都(《一寸金》)、洛阳(《少年游》和北宋都城汴京(《倾杯乐》、《透碧霄》)等。
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