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能做什么?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
“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
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
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
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
把我们的大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
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
《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
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
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审美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
那就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
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
”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
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
但是,由于无保留地开发自然,无节制地消费,享受自然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起来。
今日世界已经面临竭泽而渔的困境,人类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不断涌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系辞下》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
”也就是说,天道运行,一往直前,健动不止,生生不已;君子应效法天地之美德,做到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
如《礼记·大学》称赞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
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
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
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
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21世纪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们,只有具备自我超越、不断进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高尚情操和审美精神,才能够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艰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
青铜器与弘扬民族文化中国人的骄傲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
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被制造出来,之后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纯朴的审美意识。
夏代(21世纪B.C~16世纪B.C)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商代(16世纪B.C~11世纪B.C)青铜器发展到鼎盛,大型器物迭见,花纹繁缛精致,并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西周时期(11世纪B.C~776B.C)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更加紧密,冶铸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长篇铭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战国(776B.C~221B.C)时青铜器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纤巧、清新,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极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
秦代以后(221B.C~1840A.D),礼器比重大减,钱币、度量衡和铜镜经过更新、创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青铜器的主流,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艺一直保持着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
青铜器,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中国文物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
极简主义建筑代表有谁啊
至少两个
要有生平简介!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
纳粹德国期间,他受到迫害和驱逐,他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几经辗转后于1932年被纳粹强行关闭。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
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
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
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
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
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
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
另外可见2.彼德•沃克 彼得•沃克,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系主任,美国SWA集团创始人,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的代表。
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
于是,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有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
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
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
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
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
彼德•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
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
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
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
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
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
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
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
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
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
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德•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
需要说明的是,彼德•沃克曾是一名狂热的极简主义艺术爱好者,这也成为他日后运用极简艺术的主要动力源泉。
其后的欧洲之旅,尤其是法国古典规则园林带给他的巨大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将极简艺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决心。
在进行了一些初期的尝试之后,沃克发现这种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们所反映出的那种鲜明的特色“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昏暗的天空。
”当时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年伯纳特公园等。
初期设计尝试的成功促使沃克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
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他这种风格的成熟,如1984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园区规划、广场大厦以及1991年的市中心花园等。
其中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尤为典型。
它位于一个交*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
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
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
巨石阵源自他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的研究,同时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而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与其原型:安德鲁的雕塑作品“石之原野”比起来,这件作品从内容和功能上都已经超越了它,唐纳喷泉也因此被看做是沃克的一件典型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
步入晚年的沃克仍然在执著的追寻着设计的真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沃克的作品中有着相当明显的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子,这既是他对日本园林的兴趣与研究的成果,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极简主义与日本禅宗园林的某些设计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简洁与自然。
当然,作为一名西方设计师,沃克运用得最多的还是日本园林中的要素:竹子、石块、水体、沙砾等。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日本播磨科学城、索尼幕张技术中心、丰田艺术博物馆等设计作品中。
极简主义与日本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做是沃克设计思想的又一重大突破。
彼得•沃克作为一位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数十年来设计了无数佳作,他因此也获得了包括ASLA设计奖在内许多重要奖项。
此外,他还出版过《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两本书来详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
对于他作为极简主义者这一重要特征,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各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你漫步于沃克的极简主义园林中时,不知是否会想起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名言:“少就是多”———简洁的形式中往往却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
急求大学生教育应注重弘扬传统文化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继而,从建筑革命出发,又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
”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1919年包豪斯(Buahus)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
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
许多现代主义者,从德国的贝伦斯、格罗佩斯到美国的米斯、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都以重视功能,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
当代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
第二、具象转向抽象。
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
第四、创造高于审美。
西方自古代开始其艺术创作的传统就是求真,注重对客观外物的真实刻画和记录描写,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开始让人们发现物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因为经济发展变得异化了,变得心理变态了,变得心灵扭曲了,上帝死了,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柱,孤独无依无靠,信仰缺失,唯利是图,于是作家开始在作品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挖掘主体心灵世界深处的意识的流动。
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个转向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科对人的意识的专注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形式上,现代主义采用了一系列西方古典文学从来没用过的创新笔法,比如在结构上按照古希腊诸神体系建构的《尤利西斯》,在语言上采取意识流不停歇的不加标点的写作手法的《喧哗与骚动》,以及在情节上采取大胆的给主角改变性别的《奥兰多》等等,这些作品给西方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和新艺术运动时期都是古典主义(新旧)向现代主义发展的过渡期。
后现代主义。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源头、起因、特点、大师、作品、存在的价值意义、影响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十五年还将增加近两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巨大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是带来了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全球问题。
科学技术的军事化提高了战争的杀伤力,加剧了东西方冲突,人类社会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毁灭的危险。
科学技术运用于改造自然使自然环境伤痕累累,自然失去平衡。
几个关于化学的问题,急求大神解决,谢了
1、错。
2、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生态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机,故选化学。
注意不是五大经济危机
你肯定打错了
3、一般来说是对的。
不过这题也是见人见智。
关于环保的资料,在线等。
。
跪求
篇一:关于生物 仙山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整个浙北都赫赫有名。
我们来到了码头,这里人山人海,游人如织,许多人都在这里静静地等船,我们也坐下来开始等船。
过了一会儿,船来了,我们上了船,开始了仙山湖之旅。
我们先来到了水禽鸟类观赏区,两只黄鹂唱了起来,接着,一行白鹭又飞了过来,真像诗人杜甫笔下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突然看见一只鸭子在湖中心一动不动地站着,我就问导游:“阿姨,这是什么鸭子
”导游听了哈哈大笑,说:“小朋友,这不是鸭子,是一种鸡,它水陆空全能,叫竹鸡。
它们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那一日,整整齐齐地排成队,好像也在参加阅兵仪式呢。
”我听了,不禁想:我的知识太浅薄了。
我们又来到芦苇荡,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芦苇。
芦苇的种类多得让我目不暇接,有卡开芦、变种长芦、日本芦,爬芦、丝芦……,最出名的,还要属水芦了,那高高的芦杆,细长的叶子,让人见了,就会觉得心情很好,它在阳光下轻轻地飘动,怎么能不让你心情很好呢
最后,我们来到了仙山脚下,导游告诉我们一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而仙山和和仙湖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仙山里地藏王菩萨居住过,观音菩萨也在这里留下了脚印。
仙山湖——生物的天堂,让我久久不忘
名师点评:文章讲述了小作者跟团去仙山湖旅游的故事,小作者将游玩的过程介绍得很详细,其中不乏精彩的情节。
比如小作者误将竹鸡认为是鸭子的事情就写得很生动,让读者看了心情很好,同时也能收获一些知识。
此外,小作者还介绍了仙山湖的芦苇,让读者了解到原来芦苇也有这么多种类,真是长见识了。
全文条理清楚,段落过渡自然,中心也很明确,小作者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将仙山湖景物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芦苇的种类多得让我目不应暇”中的“目不应暇”改为“目不暇接” 篇二:关于生物 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生词。
刚看到这个词时,我觉得生物的多样性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生物的多样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大熊猫、珙桐、扬子腭都是我国特有的动植物。
中国还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呢。
可见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但是我们将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生物多样性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的。
有的生物只分布在某一地区,如白鲸只分布在长江干流和出海口;喙头蜥只分布在新西兰及附近一些岛屿,企鹅分布在南极洲附近,少数可延伸到非洲和南美洲南部;我国特产的金丝猴只分布在川、陕、甘三省南部和湖北神农架的高山上;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陕西秦岭南麓,生活在2000M-3500M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
现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能源5大危机,这些危机的解决都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关系。
很多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除了开发本国资源外,还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压力,缺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造成许多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那憨态可拘的样子可谓是人见人爱。
但是,大熊猫正在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
很多动物更是危在旦夕,甚至已经灭亡。
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
篇三:关于生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的年龄是一年一年走的,可是你们知道生物的年龄是怎样生长的吗
其实生物的生长跟我们人类是一样的。
在生活当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有好多列子就在就在我们身边。
如果你去公园游玩时,看到一颗被砍倒过的树而留下的树墩时,也许你会兴奋地围着它打转转,也许你会在那上面歇息,可是你知道它的年龄吗
你不必枉费心机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去找了,俯下身来,你会不可思议的发现上面有好多好多的圆圈,这些圆圈就代表着它们的年龄,一个圆圈就代表着它们年龄是一岁,共有多少个圆圈就说明了它们成长了多少岁,很神奇吧
如果你有一条漂亮的鱼,你肯定会爱不释手的看着,当你手忙脚乱地把鱼放走的时候,你会注意它的年龄吗/不可不认,你肯定没注意,是吧,你可能又会煞费苦心地去寻找资料了,告诉你吧,你只要仔细地观察一下鱼身上的鱼鳞就会轻而易举地知道它的年龄了,因为鱼鳞上有波纹一样形状的东西,那上面有多少条波纹就代表着它有几岁了。
篇四:关于生物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
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篇五:关于生物 自古便有人云:人逢坏(喜)事精神差(爽),此话不假。
近日,我到街上去逛,看到一打着手相算命的阿婆,便凑上去看看。
那阿婆叫我摊开手,看看我的右手(男左女右嘛
)咕咕叨叨地念了一番,好似心事重重地对我说:小姑娘,我看你印堂发黑,眉锁黑云,经脉混乱,此为凶兆,近日应有祸事发生,你可要当心啊
我付之一笑投下了一枚硬币,甩甩头发,潇洒地走了。
什么凶兆,什么祸事
全都是骗人的
我想。
也不知得罪了哪路神仙,竟然真碰上了祸事,那就是大坏蛋和新型物种狄
叫什么来着
哦,是狄攀峰。
下面便是我对大怪物狄攀峰的一系列追踪调查: 2004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读书。
排了座位,我的同学是陈楚悦,后桌便是那个狄攀峰。
还自称帅哥,因为他自己已经认为长得有多美呢
呵,我看呀,叫衰哥才对。
看看,看看
瞧他那副模样
黑皮肤,黑头发,黑牙齿,一双眼睛还老不正经地盯着那个徐大美女看。
唉,好色之徒
不过也全部说回来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
哎,也只怪我身材不标准,像根面条,且没有小家碧玉的风范,只好望美兴叹了。
嘿,且说那狄攀峰少年老成,别看他主要13岁,实际上已经是89岁的垂暮老人了。
还这么(不方便说呀
)碰上这么一个坏家伙,只能自认倒霉啦
篇六:关于生物 真倒霉
今天停自行车时又碰见了他大坏蛋
狄攀峰回到自行车旁,转过头来冲我嘿嘿地傻笑,露出一排的牙齿――哎,我忍不住要吐啦
真是的,昨天已经跟他“碰头”了,今天怎么又要开“例会”呀,滚啦滚啦
我忍不住白了他一眼,拿过书包面无表情地走上楼去。
他呢,还在那儿搔首弄姿,真变态
不过今天啊,我倒有个惊人发现,这足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
下课后,我看到他桌子上有本笔记本,就拿过来翻了一下。
啊
太恶心了
里面竟有好多画着各色的画儿――花的纸。
一个男孩子怎么用带花的本子呀
怪不得我看他越看越别扭,有时说话嗲声嗲气的,听了就不舒服。
原来,他――“哎哎哎,狄什么什么的,你怎么用这种本子呀
阴胜阳衰的
”我半开玩笑半正经的说。
“对呀对呀
阴阳人
”他的同桌张三土(张林 )也附和着。
原来,他还是这么一个女孩子气的人呀
不过现在想想倒挺后悔的,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刺激他呢
这也许伤了他的自尊心吧
不过,我看他平时就是一个厚脸皮的人,受点刺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锻炼锻炼一下心脏罢了。
篇七:关于生物 说到残暴,贪婪,人们可能会回忆起“三只小猪”的故事中的大灰狼,但是,还有一种物种比人们所“想象”的狼更为凶残,贪婪,那就是认为狼很残暴,贪婪的人类。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
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嗡”的一声,我化为一粒尘埃,穿梭在时间之中。
在17、18世纪左右,古罗马帝国几个世纪在非洲北部伐木取材,树木大片大片地倒了下去,森林消失,人们又把山羊、绵羊引入非洲北部,绿草被羊连根吃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在非洲北部生活的北非熊赖以生存的家园,就这样被毁了。
19世纪,欧洲人把枪支带到了北非,于是,在1870年,仅存的一小部分北非熊,也彻底灭绝了。
在18、19世纪左右,美国旅鸽曾经是地球上数目最多的鸟类,在它们集体飞过天空的时候,鸟群遮住阳光,地面上一片阴暗。
旅鸽还曾经被人预言为永远不会灭绝的鸟类。
可惜,旅行鸽食用起来味道鲜美,数量又多,它们的命运因此被改变。
那时,每天都有数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大城市。
在狩猎竞赛中,一个猎人会击落几万只旅行鸽。
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落。
1909年,曾经有着铺天盖地般数目的旅行鸽只剩下最后三只了,它们被喂养在新西纳提动物园中。
动物园最后的那只旅行鸽是一只雌性鸽,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叫做“玛莎”。
玛莎是于1949年9月1日死去的。
从数量庞大,铺天盖地地飞过北美上空到天空中再也没出现过它们的的身影,仅仅只用了短短五十年时间。
篇八:关于生物 在人类诞生的这长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砍伐过多少树木,让多少土地荒漠化,引发过多少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害,让动物们流离失所,被迫背井离乡;污染过多少清水,多少水生生物因此死亡;污染过多少新鲜空气,让多少生物的健康程度下降,让地球上出现了多少酸雨;残杀了多少生命,多少物种在人们的残杀下灭绝…… 在人类诞生之前,这个世界是多么和谐,但人们只知道索取。
世界本是和谐的,肆意地去改造这个世界,有弊无益。
比如人们引进一个新物种,有多少次打破了自然本身和谐的规律,造成严重的后果。
地球是人类和任何居住在这蓝色星球上的生物共享的,它不是只属于人类的。
目前,地球正让可能是万物中最凶残贪婪的人类主宰着,未来,究竟会怎样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