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普陀山莲花池的诗句
康有为用“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的诗句赞颂普陀山之胜景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2022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
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
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
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
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
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编辑本段四海尊崇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
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
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
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
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编辑本段十二景观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
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
“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 梅湾春晓、茶山夙雾。
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 莲洋午、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
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十二景: 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 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
编辑本段莲洋午渡莲洋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勺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
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牛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
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
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
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
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
”编辑本段短姑圣迹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
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 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
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
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
相传有姑嫂俩发愿礼佛,几年后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
其嫂短其无福朝圣,遂嘱其在小舟中候她,独自怅然进山拜佛去了。
不想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饥不得食,甚为纳闷。
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模样的,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边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托她捎来的,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
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及前事,娘愕然;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据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会了。
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
道头旁自相零附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大上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编辑本段梅湾春晓海湾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的山湾为梅湾,又呼作前湾。
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又多好养梅。
怡性。
每当早春季节,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衬映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之为“海上罗浮”。
每当天阳无风时日,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
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腾胧,幽香扑鼻,更为令人陶醉。
编辑本段磐陀夕照“磐陀夕照”说的是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
由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磐陀石。
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高达3米,宽近7米,呈菱形,曰陀。
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编辑本段莲池夜月“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
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
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
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
卸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古石桥横卧水波,远处耸立着一座占和疏朗雄伟中透出股秀灵,真如人宫仙境,美轮美奂。
莲花地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
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衬映着古树、梵字、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
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
佛教称极乐世界为“莲邦”,以为彼土之众总以莲花为所居。
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被生死烦恼所困扰,而没有焕发出自己的佛性,因而还陷在生死烦恼的污泥之中。
莲花则‘咄污泥而不染,澄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
观世音菩萨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
编辑本段法华灵洞法华灵洞奇特景观这里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处:有的有空刻露,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们为最。
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编辑本段古洞潮声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
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
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
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
若遇大风大,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
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
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土灵现。
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
编辑本段朝阳涌日过仙人井,登几宝岭东望,见岗上有岩斜峙似象,伸鼻举目,眺望东海,此即为象岩。
象岩上侧,犹有驯服似兔的兔岩。
象岩以东临海处,复道转折,层梯而下,有一天然洞窟,广不逾丈,却幽邃窍冥。
洞外巨石参差,积叠人海。
洞面朝东洋,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
每当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堪叹观止。
旭日“巨若车轮,赤若丹沙,忽从海底涌起,赭光万道,散射海水,前鲜想曾光耀心目。
”所以人们给它起名为“朝阳洞”,并把“朝阳涌日”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
朝阳洞也是听潮音的好去处。
朝阳洞上原有朝阳庵,据书载,身处此庵,浪涛轰呜其下,如千百种乐交响迭奏,别有情趣。
摊霞亭又称朝阳亭,建在朝阳洞左平台上,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
编辑本段千步金沙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宽坦软美,犹如锦茵设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
此处海浪日夜泊岸,涛声不绝。
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
每遇大风激浪,则又轰雷成雪,豁人心魄。
悠忽之际,诡异尤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
千步沙沙坡平缓,海面可阔,且水中无乱石暗礁,常为游泳健儿所青睐。
如在夏日里来的游客,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景观,或在游山之后,赤着足行正其上,让海浪亲抚你的脚面,其趣其咪,未经亲试者不可想象。
或者静静地在沙滩上坐上一会儿,听听潮声。
或者干脆换上泳装跃入佛海波涛,它会给你带米无限凉爽。
当你浮游在碧海的怀抱之中,身心也许会慢慢地与大海交融起来,这时也许你会觉得你就是海,海就是你……。
千步金沙并不只是白天很美,每临月夜,婵娟缓移,清风习习,涛声时发,其清穆景色更为诗意盎然。
故有人曾将其与壮丽的朝阳涌日,合称昔陀山观绝。
编辑本段光熙雪霁光熙峰在佛顶山东南,一名“莲石花”、又名“石屋”。
从远处望去,翠绿丛中,峰石耸秀,似莲花,如白雪积峰。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
普陀山难得下雪,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
但如果你运气好,赶上一场大雪,登上佛顶山,俯瞰光熙峰,犹如碧玉塑就,银装素裹,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色混一,海大低与冻云齐平。
此时此景,你会觉得心清虑净,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舒畅无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见到的,但普陀是佛家圣地,佛门弟子常来常往,或常住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
编辑本段茶山夙雾茶山位于佛顶山后,自北而西,婉蜒绵亘。
山势崆旷,中多溪涧。
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树林夙雾缭绕,时而如丝似缕,时而姻缊猕漫。
此时此刻,如若身处其间,如梦如幻,令人通思无限。
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种自食,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
每到采摘季节,众僧一齐出动,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称作“云雾佛茶”,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
编辑本段天门清梵天门清梵,说的是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
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
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
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石如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
凡欲观览梵音洞者,先要从崖顶迂回顺着石阶而下,然后来到观佛阁。
据传在这里观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看随变,极其奇异。
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佛阁下曲屈通大海,海潮人洞,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如龙吟虎啸,日夜不绝,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
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现身祛相。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编辑本段白华庵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康熙年间屡次扩建。
庵中大悲阁,原为僧人收藏古玩、图书之处,名人学士常往观赏。
1960年后作民居,现尚修复。
庵中有“真歇泉”古迹,宋代文学家史浩题有石碑,现泉废,碑尚存居民处,为普陀山现存最古碑刻。
近年又在白华庵右侧妙庄严路旁发现明万历年间修筑海塘碑刻。
竹禅(1842—1901),清末著名画僧,与破山禅师齐名,一生嗜好书画。
俗姓王氏,号熹公。
工书、画,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
光绪(一八七五―一九o八)间返蜀示寂。
《海上墨林》、《韬养斋笔记》、《益州书画录》。
14岁出家于梁山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一生云游大江南北,晚年为双桂堂第十代方丈。
通诗文,善书画,工篆刻。
其书画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顽石,罗汉佛像见长。
其主要作品现存于新都宝光寺,普陀山白华庵。
人们在他墓前提联评价:“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
”是这位“书画名家”一生的真实写照。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
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 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
法雨禅寺始建于明, 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
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 上,又名佛顶山寺。
奇岩怪石。
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
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滩。
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
千步沙 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 海水浴场。
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树木岛上树木葱郁, 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
大樟树沿有1000余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数亩。
还有一株“鹅耳枥”,是我 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
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坐船到普陀山的轮船班次吴淞客运中心公交线路表1、上海火车站--吴淞客运中心 乘轻轨至江湾镇换乘51路到吴淞客运中心2、人民广场--吴淞客运中心 乘952路至张华浜换乘51路到吴淞客运中心3、十六铺--吴淞客运中心 乘576路至曲阳新村换乘116路到吴淞客运中心4、上海体育馆--吴淞客运中心 乘旅游5号线直达吴淞客运中心5、浦东第一八佰伴--吴淞客运中心 乘522路直达吴淞客运中心6、五角场--吴淞客运中心 乘90路至张华浜换乘51路到吴淞客运中心7、江湾镇--吴淞客运中心 乘51路、116路直达吴淞客运中心8、虹桥机场--吴淞客运中心 乘925路至人民广场换乘952路至张华浜换乘51路至吴淞客运中心9、浦东国际机场--吴淞客运中心 乘机场四线至大柏树换乘51路到吴淞客运中心宝杨码头专线:宝杨路汽车站--吴淞客运中心--上海火车站旅游5号线:宝杨码头--吴淞客运中心--上海体育馆轮船:洛伽山 锦屏轮 普陀山轮 法雨轮上船地点:上海吴淞客运码头 [从上海市区到吴淞客运码头]航行时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07:00左右抵达普陀山编辑本段旅游指南最佳旅游时间一年四季皆可畅游普陀。
普陀山是海洋性气候,冬季最冷为零下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6.9℃。
日照充分,可见海浪煮日,碧海青天,海上生明月,佛光照我心。
虽然普陀山一年四季都可以旅游,但是,选择何时上岛,是要非常留心的。
踏沙看海享受海水和沙滩,当然是夏季7、8、9月最好。
每至夏秋之季,海面上万顷波涛惊起巨澜,惊心动魄,吼声震天。
至夜则是另一种奇观,一排排波浪在夜幕中闪闪发光,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称之为“海火“,信众们则叫“神火”。
品味紫涛盛宴如果重点是吃最新鲜的海鲜,10月最好。
舟山历来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三大渔港之一,舟山群岛的东海渔场,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千余种鱼、蟹、虾、贝、藻类使舟山享有“中国渔都”之美誉。
经过舟山人民几十年来对海鲜美食文化的演绎,无论是夜幕下海边的海鲜夜排挡,还是地道渔家风味的渔家宴,都构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海鲜美食佳话。
云游海天佛国如果是香客和善男信女,会特意选择三个日子上岛:2月19日为观音菩萨生日,6月19日为菩萨得道日,9月19日为菩萨涅盘日,这三个日子都是农历。
以二月大香会期为最盛,六月游山避暑者较多,九月则称小香会,香客略少。
这三个日子的前三天,大批香客上岛,候船时间可能长一点,房价也可能略高。
一般游客,如果想观览佛事盛况,可专门选择这几个日子,如果怕人多拥挤,可以避开这几个时间上普陀山。
景区门票:2022年9月20日起普陀山门票每人160元。
元月一日二日、春节初一至初五、五月一日至五月五日、十月一日至十月五日进山门票为每人200元。
每年12月,1月每人140元。
1.4米以下的儿童免进山门票。
描写莲花池的句子,要原创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描写荷花池的诗句
1、红白莲花开共塘,颜色一般香.恰如三千女,半是半艳妆.2 、“出淤泥而不染,涤清不妖.”,3、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名人对古莲花池的称赞句子
郝经元代著名学者、家郝经在一篇文章中,曾美笔写下了千百年来让人向往、追寻的一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
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
”(见《临漪亭记略》)美哉至甚,这里说的就是保定的古莲花池。
时来敏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莲漪夏滟》诗: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诗前四句写景。
先写莲池碧水和夹岸亭台倒影,突出一个“静”字。
再写荷送暗香,船动波摇,“鉴初开”,像镜子一样的水面微微荡开,突出一个“动”字。
后四句抒情。
临池堪赏,无论晴雨;划船足溯,无论春秋。
这里埋着一个“夏”字。
再写感受,游莲池有城市蓬莱之感。
这里含着一个“滟”字。
上谷,保定远在秦代曾属上谷郡。
也可以说前四句紧扣诗题“莲漪”写,后四句紧扣“夏滟”写。
诗写得优美、引人。
望采纳。
描写荷花池的诗句有哪些
小池[作者] 杨万里 [全文]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诗人杨万里赞美莲花池的莲花的诗
宋诗人的七言绝句:原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南宋诗人的一首。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诗的后两句是,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描写莲花的诗句大全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芙蕖》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采菱诗》南北朝·江淹 秋日心容与,淡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高采溢通壑,香气丽广川.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采莲曲》梁元帝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夏歌》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采莲曲二首》梁·简文帝(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度,莲多摘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常闻蕖可爱,采撷欲为裙.叶滑不留綖,心忙无假薰.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咏江南可采莲》南朝·梁·刘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同心芙蓉》南朝·梁·朱超 青山丽朝景,玄峰朗月光.未及清池上,红叶并出房.日分双蒂影,风合两花香.鱼惊畏莲折,龟上碍荷长.云雨流轻润,草本应嘉祥.徒歌江上曲,谁见缉为裳. 《赋得涉江采芙蓉》南朝·陈·祖孙登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采莲曲》陈后主 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风住疑衫密,船小畏裾长.波文散动楫,茭花拂度航.低荷乱翠影,采袖新莲香.归时会被唤,且试入兰房.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采莲曲》唐·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螺式污泥脱水机;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曲池荷》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古风》(其二十六)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子夜吴歌(其二)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采莲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摘录)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采莲曲》唐·贺知章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绝句漫兴》(其七)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螺式污泥脱水机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唐·李峤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 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 《芙蓉》唐·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露繁. 丽景别寒水,浓芳委前轩.芰荷料难比,反此生高原. 《京兆府栽莲》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下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东林寺白莲》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风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