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神态描写句子对比

关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作文(用慢镜头和对比和正侧面和描写人物的句子)

伟大的老师,我们敬佩您。

我们的老师,胖胖的,个子高高的,脸形很圆。

戴着一副500°眼镜,犹如一个博士。

老师留着一头长发,她心地善良,和蔼可亲。

有一次,我写的字歪歪扭扭的,非常难看。

张老师把我留了下来,让我重新写。

一直让我把字写工整、规范为止,老师才让我回家。

我当时很恨老师,心想:不就是几个字吗

写好写坏不都是一样吗

干吗这么一遍又一遍地写,硬是把字写规范,真是浪费时间。

回到家,我把挨留的原因告诉了妈妈,妈妈对我说:“字是门面,从写字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老师严格要求是对的,是对你负责,你写一手好字是自己的,谁也盗不去。

”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使我更加敬佩老师了。

从那以后,我就象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天天坚持练字,无论写什么作业都坚持把字写工整,写规范。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字比以前漂亮了,规范了,还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这都是张老师严格要求的结果啊

在我心中有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永远燃烧着生命之火,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支蜡烛是不是很像在我们身边的一位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呢

他在课上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在课后是我们的益友,如果同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她还会耐心地教导我们,没错,他就是我们的老师, “蜡烛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处处为他人着想。

”这也许是老师常说的吧

一年了,老师曾为了我们掉过多少“珍珠”

而我们呢

却时常惹她生气,心中真是难过,也很后悔:我,一名中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努力。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为我们操劳,任劳任怨;您带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在那里遨游,使我们懂得书中的乐趣;您精心备课,与我们一起品味书中美妙的午餐;您如好朋友似的关切我们;是您,是您,还是您

您像一根红烛,为后辈奉献出所有的光和热

您的品质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燃烧

不停的燃烧

您像一只会说话的小鸟,来为我们讲课,是那么得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伟大的老师,我们敬佩您。

描写神态的句子 (30)个字

1.我的表弟明明,今年已经五岁了,一直同我生活在一起。

他机灵、淘气而又幼稚,胖乎乎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理着个小平头,那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仿佛对一切都感到神奇似的。

那张说话漏风的小嘴,总喜欢提些天真的问题,有时问得稀奇古怪,使别人无从回答。

高兴的时侯,他总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同时嘴角边出现两个小酒窝。

同样,哭起来,他也真够呛

不过,在他脸上,酒窝总是比眼泪出现的时侯多。

2.甜甜胖乎乎,大约三岁左右。

白里透红的小脸蛋圆圆的。

大大的脑袋瓜上面有一撮黑油油的头发调发地垂下来,盖在他那宽宽的额头上方。

那两道淡淡的、短短的小眉毛下面,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

啊,多么活泼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还流露出一丝调皮的神色哩

那美丽的眼睛下面有一个微微上翘的小鼻子,还有两片红红的小嘴唇。

身上还围着一块小围兜,围兜上锈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肉墩墩的小手抱着一块绿皮红瓤的西瓜。

1、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

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2、看见冰场上的人,穿梭一般地滑来滑去,我的心激荡着,也急忙换上冰鞋,上场去了。

开始的几步,多少有些荒疏了的感觉,转了几下之后,恢复常态了。

我又向前滑行,左右转弯,猛然停止,倒退滑行……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孩,像我当初头次进冰场一样,他趔趔趄趄,一个跟头;摇摇摆摆,一个屁股蹲儿。

3、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

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4、中午由于下雪,我不能回家吃饭了。

正当我要写作业的时候,突然一个香喷喷的包子塞到了我的嘴里,我回头一看是小明正调皮地眨着眼看着我。

5、宁佳音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又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6、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

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

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象修理钟表的样子。

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语文中,语言有什么特色,答题要从哪些方面打

语言特从词语、句子、修辞等方面分答。

如词语方面,叠词,彩的词,动词,形容有什么运用特色,成语,褒义词贬义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又如短句长句的运用特点,又如方言的运用,外来词的运用等。

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

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麻烦告诉我

《庖丁解牛》教考 整体感知《庖牛》节选自《·养生主》。

关于生主”,清人王先谦《庄子集解》释义为:“顺事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撄其天,此庄子养生之宗主也。

”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课文的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

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

这些富于节奏感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第二段紧接着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

接着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

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最后一段写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以无厚入有间”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不过,《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庄子喜欢用寓言来讲道理。

在《养生主》中,庄子首先阐述了这篇文章的总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之后就用了几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这个故事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和“臻于道境的阶段”形象化了。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自我的,但是他的说理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语言品味庄子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

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

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

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

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关于练习 一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

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句的节奏体会庖丁解牛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让学生揣摩庖丁解牛所达到的境界,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体会形象中所包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

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

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二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

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然已解”的效果。

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的形象性描写,并且通过复述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想像能力。

参考答案 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理解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

设题意图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梳理“为”字的不同义项。

参考答案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动词,做,干。

在这里是“解”的意思),怵然为(即“以之为”)戒,视为(“为”后省略“之”,代“见其难为”)止,行为(“为”后省略“之”,代“见其难为”)迟。

四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

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

除了养生外,

设题意图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辩证地加以认识。

参考答案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五试着创作一篇能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短小寓言。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寓言借形象说理,于生动的形象中寓人情事理的特点。

参考答案(略)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

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么达到这种地步的呢

” 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

现在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

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

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

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

(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 二、“庖丁解牛”杂感(冯好杰) 《庖丁解牛》是《庄子》一书中的至妙之文,其影响之大,连不弄《庄子》的人也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是以事喻理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养生主》讲的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

若明乎此,也可算是不太辜负先贤辛苦著书的用心了。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之三,主旨是探究养生之要的,总论就两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一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为一句。

第一句是庄子名言,大喊两个累(殆),慨叹人生苦短,内省诸心,看穿了,也就不必痴迷和贪得。

既然不能苦生,当然就不免碰到养生的问题。

怎么养呢

庄子的妙诀却稀松平常:既不可太要强(为善无近名),也不可太混蛋(为恶无近刑),顺乎天理自然(缘督以为经),保身、全生、养亲(心)、尽年,全有了。

庄周是哲人,也是诗人。

描述庖丁解牛,细致,传神,活灵活现,神乎其技,且神乎其文。

且说其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批隙导款,动刀甚微,砉然已解,善刀而藏之。

一气呵成,赏心悦目,那动作之妙已臻于化境,竟惹得文惠君称善不迭,顿悟养生之道。

看来此肉食者非但不鄙,其天机还颇不浅哩。

解牛之技果通于养生之道乎

曰通。

庄子描写解牛妙技达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绝妙地步,其实是对“道”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表述。

所谓“道”的境界,即浑融无间、无可无不可。

庄子寓言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阐发其哲学核心──“道”。

借庖丁解牛暗示养生若像解牛一样顺乎天理自然,就能保全天性的自由,维护生命的完整,臻于“道”的高妙境界。

用刀十九年,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没有丝毫损伤,这能不让人有所思吗

养生者,保养生命之谓也。

把自己搞得困惫不堪,甚或面目全非,还算是养生吗

非也,那是残生。

若能像庖丁用刀一样对待性命,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且于生无损,岂不大妙哉

这里,庖丁之技隐含着两个要点: (一)庖丁能顺着自然的纹理去解剖筋骨盘结的牛,喻指人世虽然复杂、凶险,只要顺乎其理以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

(二)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

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

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依理,谨行,藏锋,三足鼎立,可谓庖丁绝技给我们的有益启示,而且此策坐而可言,起而能行,很有实用价值哩。

(节选自《文史知识》2002年第4期)三、明察规律,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析(吴功正) 庄子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52篇,现存32篇。

前人把它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类。

一般认为,内七篇是庄子所作,其余是他的门人或后学所作。

庄子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但是,庄子著作中有着对统治阶级当权者的揭露和讽刺,思想内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想像丰富,比喻奇特,讽刺辛辣,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叫做“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汉文学史纲要》)。

本文首先描绘庖丁解牛的情景。

作者写了庖丁解牛的动作:“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

”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

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以上是描绘庖丁动作的快,下面是表现他动作的美。

“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拍子的,跟跳《桑林》舞一样美妙,跟《咸池》乐一样动听。

这些都是比附手法。

经过比附,形成了夸张,文意也较上一层有了递进,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的赞叹,连用两个语气词,是对庖丁绝技的高度赞赏。

“技盖至此乎

”本领怎么会这么高明呢

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

庖丁谈到他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一开始宰牛的时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了。

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因而,它给予庖丁的感受就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

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对零碎牛的感受,实际上反映了庖丁技术的精进。

接着,庖丁具体地谈到他在解牛时的感受。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已达到很高妙的地步,他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

在这里,五官的作用已经达到熟透而升华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说是入乎其妙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庖丁作了自我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这就是说,要按照事物(即牛)本来的情况,依据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档。

接着,庖丁又说了如何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

“良庖岁更刀”,每年都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是在那里切削。

“族庖月更刀”,每月就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砍缺了刀口。

庖丁用“良庖”和“族庖”来反衬、说明自己技法的高超。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他说,他的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但是,刀刃如新。

那么,为什么这位庖丁能使屠刀十九年仍如开始时那样锋利呢?这是因为他能在牛身上寻找空隙。

庖丁善于发现空隙、寻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在其间大可回旋了。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上文作出了总结,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锋刃如初的根本原因。

上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一般经验,侧重于寻找空隙。

下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特殊经验,着眼于精神专注。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庖丁不是没有遇到困难,有时也会碰到难题。

作者这样写,倒反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说明庖丁不是神,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而又善于克服困难的好厨师。

作者这样写道:“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

“怵然为戒”,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

“视为止”,目不斜视,视线固定。

“行为迟”,行动迟缓,见出细心谨慎。

“动刀甚微”,轻轻地下刀。

由于这样细心地对待难题,那么,关键也就顷刻解开。

“如土委地”,一个比喻,表现了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果──牛上的“关键”像坍塌的泥土一样落在地上。

接着,是描写克服困难以后的欣喜情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提着刀站在那里,四下里张望,那股劲儿真是活灵活现,得意洋洋,然后把刀擦擦干净收藏起来。

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

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想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庄子论述的原意。

庄子的《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

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

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

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

这则寓言是庄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

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

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动作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

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

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

这些观点,不是庄子固有的,而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材料里引申出来的。

这一点,应予注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大抵率寓言也”。

这则“庖丁解牛”的寓言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有成就的。

前面描写充分,后文论述合理。

一开始用十六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写出了解牛时的动人姿态,继之又写出了合舞合乐的美妙。

有了这一切,文惠君的赞叹才有依据。

有文惠君的赞叹,才会有庖丁的议论。

这样,文意的承接转合,就显得异常自然。

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

庖丁介绍解牛的经验时,对三年前后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画。

如集中刻画了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题解决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状,跃然于纸面。

文章选材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什么叫选材

选材有什么意义

所谓选材,就是在文章写作中,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鉴别、剪裁的过程。

它是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已经进入了文章的构思阶段。

选材的意义在于:①深化写作意图。

写作意图在最初形成时,由于还没有付诸表现形式往往比较朦胧作者依据这样意图去选材,在明朗写作具体形式的过程中,也会使写作意图逐步得到明确,粗疏之处可以弥补,偏颇之处可以纠正,选材过程就成了深化写作意图的过程。

②充实写作内容。

选材的过程,是赋予文章内容的过程。

内容的坚实与否,决定文章的生命力。

认真选材就会使文章的内容得到充实。

▲选材的原则是什么

选材的原则有三条:一是要围绕写作意图材选;二是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三是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选材的方法有哪些

选材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鉴别,二是剪裁。

毛主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鉴别材料的过程,也是对材料加深认识的过程。

鉴别材料要抓住两点:一是真伪的鉴别,弄清它是否发生过存在过,是否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是否是按这样的过程发生的

真则留之,伪则去之。

二是程度的鉴别。

同时真实的材料,对于表现一定的写作意图,还有个深浅程度的差别问题。

这个差别在有些材料中表现得很细微,难于一眼看透,但往往在细微之中才能显出文章的高低上下。

所谓剪裁,也就是指剪掉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保留主要的本质的材料,删略材料中与写作意图无关的部分,突出与写作意图相关联的部分。

剪裁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截取。

截取,是指从某类或某个材料中取出与一定的写作意图相关联的材料或材料局部。

截取时要把握实质、注意完整,不能舍本逐末、断章取义。

二是详略,详略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鲜明主旨,详略的意思就是把对于表现写作意图重要的材料详写,把对于表现写作意图关系不甚重要的材料简略地写出。

三是侧重。

侧重是按照写作意图,对材料内在的某种意义加以强调突出。

2.开头写矿泉水,自然地引出故乡的山泉,用异乡的矿泉水反衬故乡泉水的天然和美好。

3.母亲的两句话起到了点明中心的作用,说明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故乡,汲取故乡的物质和精神的营养,才能使自己将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厚重、坚实。

4.说明父亲不论处于逆境还是顺境。

都没有改变热爱家乡的感情。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 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第六部分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小学语文文章都有哪几种结构

1.语文的文章结构一共有哪几种

(1)总分总(2)总分(3)分总2.修辞手法一共有哪几种

(1)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2)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3)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4)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自问自答。

(5)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6)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7)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8)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9)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以上是在我们的写作文章中最常出现的几种修辞方法。

下面的就是比较少用的修辞方法。

(1)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2)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4)联想也就是想象的意思。

3.描写手法一共有哪几种

(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外貌描写。

(5)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句子对比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