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证书的咏物格言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这句诗的出处

是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翅几回寒暑。

欢乐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问世间,情是,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

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

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 “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

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君:指殉情的大雁。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痛下决心, “自投于地而死”。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 “暮雪”状前景之艰难。

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

“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

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

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

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句未象声词。

《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

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

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

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

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

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

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景色很美就在眼前用什么成语形容

触物兴怀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出处: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月泉吟社》:“触物兴怀言不尽,春来非是爱吟诗。

睹物兴情 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

” 即景生情 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而产生某种思想情感。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词采第二》:“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见景生情 看到眼前的景物,唤起某种感慨。

亦指看到眼前的景物,想起应对的办法,即随机应变。

出处:元·宫大用《七里滩》第四折:“不由我见景生情,睹物伤怀。

” 琳琅触目 原指所见皆名流。

后指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眉睫之内 形容近在眼前。

出处:《列子·仲尼》:“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

自远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自远”最常见的意思,是自然传播的很远。

语出唐名臣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自远”的另一个意思是,自从远离某地或某人。

唐代诗人柳宗元《茅檐下始栽竹》:“嘉尔亭亭质,自远弃幽期。

不见野蔓草,蓊蔚有华姿。

谅无凌寒色,岂与青山辞。

” 这是一首种竹诗,大约作于元和三年,正是作者处境最艰难的时候。

托竹言志,正是此诗的创作动机,既有坚韧执着、有气节操守和傲岸不屈性格写照,又有与竹为友的孤寂和悲哀之情。

唐人李建勋的《宫词》“自远凝旒守上阳,舞衣顿减旧朝香。

”也是这个意思。

上面的两个意思比较实,还有隐身的比较虚的含义。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思处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 “风规”在这里指文艺作品的风格。

这是赞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不过激烈不太锐利,作品的风格自然就高远了。

这符合晋代士大夫以“尚韵”为主导倾向的时代潮流。

至于“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是自行或主动远离的意思了。

形容微妙的成语

超超玄著 超超:形容高超;玄:微妙;著:明显。

言论、文辞高妙明切。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 超超玄箸 超超:高超;玄:微妙;箸:通“著”,明显。

指言论文辞高妙又明切。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 洞幽察微 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闳意眇指 指宏大微妙的意旨。

眇,通“妙”。

出处:《汉书·扬雄传下》:“今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骋于有亡之际,而陶治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

” 闳意妙指 指宏大微妙的意旨。

指,同“旨”,意义,目的。

出处:清·龚自珍《六经正名》:“《孝经》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书,平易泛滥,无大疵,无闳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录中,与《坊记》、《缁衣》、《孔子闲居》、《曾子天圆》比,非《中庸》、《祭义》、《礼运》之伦也。

” 莫可名状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

不能用言语来形容。

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出处:清·张潮《虞初新志·林四娘记》:“少选复出,则一国色丽人,云鬟靓妆,袅袅婷婷而至,衣皆鲛绡雾縠,亦无缝缀之迹,香气飘扬,莫可名状,自称为林四娘。

” 清微淡远 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曲尽其妙 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

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

形容表达能力很强。

出处:晋·陆机《文赋序》:“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 谈言微中 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

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 通元识微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微显阐幽 指显现微妙之处,阐明幽深之理。

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

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出处:《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

” 研精阐微 研究阐明精深微妙之理。

出处:清·薛福成《书工商核给凭单之例》:“而一二千年以来,亦竟无一人研精阐微,为斯民辟妙用,为天下扩美利者,此无他,政权不足以鼓舞之也。

” 研精究微 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处。

同“研精阐微”。

出处: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余谓研精究微之学,乃宇宙间公共之理,不必辨其孰为传习。

” 元经秘旨 微妙的道理。

出处:清·袁枚《续新齐谐·雁岩仙女》:“所说言语,都是元经秘旨,不能记忆。

” 造微入妙 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贺方回‘淡黄杨柳带栖鸦’、秦处度“藕叶清香胜花气”二句,写景咏物,可为造微入妙。

”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

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

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出处:《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

“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

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请从荷叶,荷花,莲子,藕中任选一个作为对象,写一段借物喻理或咏物抒情的文字。

急急急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谈谈我喜爱的艺术形式” 请大家帮我想想谢谢 急

1 文学多种表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它的特点,小说像讲述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诗歌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某个意境;戏剧更是用夸张的方式表现了所要表达的。

我喜欢文学,喜爱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各个时期会有所偏重。

中学的我,很喜欢诗歌。

因那是一种朦胧的情绪。

大学的我喜欢看小说,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如《傲慢与偏见》《穆斯林的葬礼》《围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现在的我,更多的是看散文,因为它的篇幅较小,基本上能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阅读。

即使是工作以后,我也喜欢看点书,所以偶尔会买回一本读者,意林,格言,之类的杂志。

消遣之余又有所充实。

我喜欢阅读给我带来的愉悦,喜欢看完一篇文章后带给我的回味。

我特别喜欢看关于情感类的文章,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有揭示某种社会现象针砭时弊的读来也是大快人心。

2、3、 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小说。

小说有趣、好看、吸引人,许多人都很爱看,我也很爱看,因为它能以细致而鲜明的人物、完整而多变的情节、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一个既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复杂世界。

首先说细致而鲜明的人物描写吧。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神态、语言和行为的外在表现,而且有思维、意识和心理的内在活动。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者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物作细致而鲜明的描写。

就拿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来说吧,书中描写的人物,个个性格各异,细腻鲜明,像柔情似水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泼辣的王熙凤等等。

第二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描写是完整而多变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大步骤来编写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小说的情节又是多变的,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偶尔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出乎意料,扣人心弦,总想方设法吸引住你,让你爱不释手地把小说从头看到尾。

第三就是小说中感情的描写丰富而细腻。

小说中对感情的诉说有时细腻得让你感同身受,如同亲临其境一般;其主人公的遭遇有悲有喜,有时会让你哭得死去活来,有时会让你笑得肚子直发痛,有时还会让你哭笑不得,心里憋着直难受,真可谓感情丰富也。

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的人是多种多样的,我可以通过小说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活,可以透过小说去洞悉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人,这就是我爱看小说的最好理由吧。

第二篇我喜欢对联,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

末年,我国才出现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一般说来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2022高考语文诗词鉴赏 翻译

一、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卷十一认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

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三、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

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

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

幼聪敏,有文才。

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

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

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

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

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

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

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

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

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四、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赏析: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

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

”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反问句:“济时敢爱死

”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

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五、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古 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A(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六、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参考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

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

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鉴赏在北宋新旧党的斗争中,郭祥正的遭遇有似苏轼,因此他对苏轼颇为同情,感慨很多,如《寄东坡先生自朱崖量移合浦》写道:“君恩浩荡似阳春,海外移来住海滨。

莫向沙边弄明月,夜深无数采珠人。

”他的《金山行》一诗,被称为“造语豪壮”,其中有“卷□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句。

晚年隐居,不问世事,诗风由豪壮而冲淡,如《西□》:“远近皆僧刹,西□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可见他的诗风多样,所以过去人评其诗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宋诗纪事》)。

八、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赏析: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

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

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她极目了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

“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

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梦,梦是遂愿的手段。

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

“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

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

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

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

“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

“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

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

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

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九、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参考答案:(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护”(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

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不仅如此。

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

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

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

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本素材来自张广祥广祥大语文性质进一步人间化。

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

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

不仅如此。

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

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

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

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

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

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

此可断言。

“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

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窦娥冤》曲辞)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

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

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

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

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

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

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

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

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

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

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

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

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

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

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十、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赏析: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

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古城名。

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

汉初灌婴始筑此城。

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

为沿江镇守要地。

)“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

诗人朝发湓口,夕素散花。

行程交代十分清晰。

“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

滩上有右怡亭,裴郾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

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

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

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

洲与西塞相直。

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苹”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

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

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

“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

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

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

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有关彭定求的所有史料记载在哪些书中(尽量详细,要让我知道是哪本史书的哪一章节,非专业人士勿扰)

没错,完全是正确的做法。

个人隐私理应得到尊重,而且个人隐私是得到法律保护的。

你应该坚持这样的做法。


证书的咏物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