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东字的诗句
【作品名称】《题李凝幽居》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贾岛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编辑本段作品原文题①李凝幽居 [1]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①.题:写。
幽居:僻静的居所。
②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③.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言:指期约;不负言:决不食言。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作者)正在月下敲响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再来拜访,决不食言。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应不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骚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将再来,决不负共同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1]编辑本段作者简介贾岛像[2]贾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房山)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v
棕鹰绿虫黄鸡打一成语
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年轻时因考试不中,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名无本。
后来又还俗应试,到底没有考进“进士”,只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医生穷愁潦倒。
他的诗风格清丽,非常注重锻字炼句。
、和都载有他的这样一则故事: 因赴考到京(长安)。
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 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
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
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
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
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
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马前。
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
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
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
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上述贾岛的诗句,见,是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推敲”这个词源于哪位诗人的一个著名典故
推敲词出自哪位唐代诗人贾岛的《总龟》。
作品原文岛初赴举,在。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作品译文: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
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滞留了数日谈论作诗)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为什么“僧推月下门”这句诗要用推,有什么好处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
“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
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苏询门下,不是才子,就是才女,这与他的教诲当然分不开。
据说有一天,苏询买了一幅画,打算配一副对联,但他把对联拟好后,不写中间一字,抄出来,让儿女们去填,借此考一下他们的才学: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轼(东坡)文思最快,立刻填上了两个字,使之成为: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哥哥所填,固然不错,但所用的词不够精彩。
倘若用“扶”和“失”二字,不知如何
”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询问老二的看法,苏辙赞赏小妹,说:“这是炼字,用‘扶’字,更显得风之温柔,用‘失’字,才有天地溶为一色,扑朔迷离诗画意。
” 苏询也认为小妹的好,苏轼也很佩服小妹的才华。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
“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