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中的孔子名言,四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中的《论语》有哪些名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下信乎
传不习乎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巧言乱德。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刚、毅、木、讷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听其言而观其行。
3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3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9、礼之用,和为贵。
40、放于利而行,多怨。
四、孔子劝学名言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9、不学诗,无以言。
2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3、有教无类。
24、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五、孔子政治名言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6、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7、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18、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9、……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0、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21、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2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3、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4、子路问事君。
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2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29、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30、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3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中关于孔子告诉子贡的名言有哪些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
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e):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
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
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a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
”(《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
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
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
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
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省。
“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
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
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
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
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
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
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
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
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
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
(《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
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
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
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
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
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
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
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
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
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
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
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
是他求来的呢
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
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
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
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
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
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
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
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
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
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
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
赐:子贡的名。
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
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
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
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
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孔子的《论语》中都有什么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谁知道论语中孔子的名言(标明章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
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
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
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孔子《论语》中十则名句是什么
1、子曰:“学而时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
孔子《论语》和《诗经》的经典名句
我也凑凑热闹,楼主看看满意不
《论语》经典名句100句: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0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003 敬鬼神而远之00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00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006 未知生,焉知死007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00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010 鸟兽不可与同群011 无可无不可0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01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014 吾日三省吾身0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016 不迁怒,不贰过01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019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0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022 小不忍则乱大谋02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024 巧言令色,鲜矣仁02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026 朽木不可雕也027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028 子不语:怪、力、乱、神029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030 仁者,其言也切031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032 邦无道,危行言孙033 知其不可而为之034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03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036 君子有三戒037 乡原,德之贼也038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039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040 不学诗,无以言041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42 有事弟子服其劳043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045 礼,与其奢也,宁俭04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049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05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0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052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053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054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05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056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05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05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05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061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06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063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064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065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066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06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068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07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07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07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073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074 当仁,不让于师075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076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077 三月不知肉味078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079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080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081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082 过犹不及083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084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08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086 道不同,不相为谋087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08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089 虽蛮貊之邦行矣090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091 宗庙之美,百官之富092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093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094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09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96 近者说,远者来097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098 名不正,则言不顺099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00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诗经》经典名句集锦(43句)001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00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003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诗经·周南·兔罝》004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005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召南·草虫》006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007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008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邶风·绿衣》009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010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诗经·邶风·凯风》011 胡为乎泥中
《诗经·邶风·式微》012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诗经·邶风·北门》013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0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0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0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0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01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019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
卫风。
氓》020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02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02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0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024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0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026 河水清且涟猗。
《诗经·魏风·伐檀》027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028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029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03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03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032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经·豳风·七月》03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03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诗经·小雅·天保》03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036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037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03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3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040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04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04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043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诗经·小雅·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