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李白写江南生活的诗句

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美好”的诗句有哪些

杜甫关于李白的几首诗 (一) 最欣赏的是这首,据说是李杜相识不久后写的,老杜笔下“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样的词句,似乎与他的内敛不大符合,不过,也只有在李白这种“痛饮狂歌空度日”的“”跟前,老杜才会流露出这一面吧。

全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 (二) 最有感觉的是这首,因为很“现代” ,因为“无敌”这个词怎么看都觉得不像出自唐人笔下,倒是应该和“小宇宙”之类的连起来放在漫画书里。

这首春日里的诗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老杜有意的用了飘然、清新、俊逸这样的词语,把这样一首思念的诗写得清新飘逸。

直到江东日暮云,才显出一丝阴霾,转而写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思念之情才跃然纸上。

友情和爱情,有区分又如此相似,因为这两句让我不觉想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只是把酒和诗文换作西窗剪烛,给好友的好诗便成了给情人的佳文。

另外,感慨诗中的“庚开府,鲍参军”,庾信鲍照也是一时名人,应该也是老杜钦羡的对象,可是彼时的他应该怎么也想不到,千百年后,这俩人却要靠自己的诗才能留名吧。

全诗如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 (三) 最感慨的是,杜甫对李白的感情,与其说友谊,倒不如崇拜更贴切些,估计那种崇拜,也正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吧。

这两首诗中,最喜欢“落月满屋梁”一句,而且自己也倒用过,,是美丽,还是落寞,又或者是美丽的落寞,只有诗人知道,只有远方的朋友知道。

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两句恐怕是其中最著名的,对比的强烈,让读者不仅怆然。

全诗如下:“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後事。

” (四) 李白写给杜甫的,远不如杜甫写给李白的多,或许在李白心里,杜甫并不是不重要,只是以李白的豁达,是不会这样为了朋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

,,李白能有这样的知音,足矣。

我总觉得自己对李白的钦羡有如老杜,同样羡慕他的豁达狂放,而自己同样无法企及,只嫉妒老杜能够早生千百年,和偶像有一面之缘,然后就单纯凭借着思念,写下这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

在这么多怀念李白的诗中,这首,窃以为是艺术成就最高的,而就差远了,甚至还不如前面提到的几首。

全诗如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 (五) 最不喜欢的是这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句例外。

单凭这一句,就足以在我这篇短文里争取一席之地了。

全诗如下:“昔年有狂客,号尔。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後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

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

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议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 (六) 其他一些,没有精力再评论了,或者说都没有这几首这么熟,都是从百度上搜索出来的,一并放在这里吧。

不见 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 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 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 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

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附录: 因为题目写的是杜甫关于李白的诗,所以李白关于杜甫的只能作为附录收集了。

在李白笔下,或者是洒脱,或者是不在乎,那种思念的感情,总觉得很淡然,远不如杜甫来的深刻。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的一生是怎样的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字太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5岁时,学习剑术。

20岁前后,在家乡的匡山读书,从友人学习纵横术。

李白勤奋好学,“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在 20岁以后,李白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又热切地向往着求仙学道的隐逸生活。

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顾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那时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通常是走科举考试的道路。

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即通过求仙访道的隐居生活,扩大影响,引起朝廷重视,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李白豪放不羁,又抱负很大,自视甚高,不愿走科举道路,所以选择了一终南捷径。

为此,李白在江陵拜访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并写了一篇《大鹏赋》,用寓言形式记叙这次会晤。

此赋通过“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

李白在求仙访道的同时,很注意结交“豪雄”,即那些能够抗暴扶弱、仗义舍身的游侠人物。

李白自己就“少任侠”,“轻财好施”。

他在东游吴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散金三十万,周济生活困难的人。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歌颂侠士的诗,赞美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

如《侠客行》赞美侯赢、朱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古风》第十首赞美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并说“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他景慕这些历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负和理想。

”李白在游历中,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加上阅历的增长,使他的诗歌创作日益提高,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

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天开,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再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景色,经过诗人别出心裁一番吟咏,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李白在学习乐府民歌时,创作了不少乐府诗。

《长干行》第一首开头六句是:“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便成了比喻小儿女相亲相爱的著名成语。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

他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白自己此时的隐居是“养贤”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时机。

文章说,“奋其智能,愿为辅粥,使衰区大定,海县清一。

”可见隐而不忘政事。

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阳,“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韩荆州即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

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

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

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

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广为传诵。

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比他大12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以善写山水田园诗著名,二人一见如故。

当他们分手时,李白写了著名的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开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自己则继续往来各地,寻找政治出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又举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

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长安,临行时写的《南陵别儿童人京》一诗,表达了他踌躇满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任太子宾客的老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对李白的《蜀道难》十分赞赏,“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因而称李白为“滴仙人”。

《蜀道难》描绘了由秦人蜀途中的山川,一开头就以“噫呈*,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种充满磋叹的情调很快抓住了读者,中间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等,竭力形容人蜀途中山川的高危险峻,再衬以“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凄厉气氛,以及诗人的反复嗟叹,把蜀道的高危艰险渲染得十分突出而激荡人心。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进一步推荐,李白终于受到玄宗皇帝的亲自接见,并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

翰林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浩诏令之类文件。

同时也迎合皇帝的兴趣,随时写些应景诗文。

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

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

他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深居官中,沉溺声色。

玄宗曾一度受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

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

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与他那傲岸性格有关。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这种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

相传,玄宗在便殿召见李自时,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为解“脱靴”之恨,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清平调》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

”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自。

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在玄宗面前进谗言,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看法,何况对他进行中伤的,还有驸马张*等人。

权臣贵成的谗毁,玄宗的疏远,使李白很苦闷,发出“行路难”的感叹。

天宝三载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

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实际上只有一年半时间。

这期间,他亲眼看到朝政的黑暗腐败,以满腔忧愤写下了许多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篇,如《古风》第十五首,谴责统治阶级“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和杜甫分别后,李白又在漫游中度过了1O年。

这时,他因夫人许氏早已去世,又在广州梁国(在今河南开封)与相门之女宗氏结婚,并常住于此,所以他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国”。

以梁园为中心,李白往南到过越中,往北去过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则是旧地重游。

他的漫游,一是求仙访道,一是欣赏大自然的美。

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

”此外也是寻求为国效力的机会。

他在《梁园吟》中说:“东山高卧时走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 这个时期,朝政更加黑暗,把持朝政大权的宰相李林甫,大兴冤狱,打击迫害正直贤能的官员。

目睹国是日非,李白内心的痛苦也与日俱增。

但他决不向权贵屈膝,在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他写道:“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的高尚人格。

他还写了许多揭露和鞭挞黑暗现实的诗篇。

《远离别》对玄宗宠信李林甫等奸臣,大权旁落,提出警告:“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北风行》批判了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而挑起的对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争。

在长期的漫游中,李白和劳动人民有较多接触,写了一些反映他们的诗篇。

《宿五松山下苟媪家》对“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深表同情。

《秋浦歌》第14首歌颂冶炼工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对酿酒老头也充满感情,{哭宣城善酿纪叟》写道:“纪英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例如对黄河的描写,就有不少名句:“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独坐敬亭山》一首;“众鸟高飞尽,孤云独会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则把山写活了。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人安禄山,率所部兵15万,认范阳(今北京大兴)出发.进攻中原。

仅30多天,洛阳就陷于乱军之手。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六月,京都屏障憧关失守。

玄宗仓皇西选,于是京都长安也为乱军所据。

安史之乱初,梁园沦陷,李白带着夫人到江南避难。

他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他对乱军的痛恨,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古风》第十九首中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人这时渴望报国杀敌,《赠张相镐》诗云:“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澄清洛阳水。

” 天宝十五载,玄宗西逃成都,太子李亨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

永王李*奉玄宗之命,以抗敌为号召,在江陵起兵。

次年正月,永王经过寻阳,知道李白在庐山隐居,派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

李白的《永王东巡歌》第二首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他以东晋名臣谢安自比,表示要辅佐永王,平定叛乱。

但没想到,永王与肃宗发生矛盾,不久,永王即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

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

他这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二月,在经历15个月的流放,行至巫山时,遇到朝廷大赦,李白才重新获得自由。

他随即雇船东归,名作《早发白帝城》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笔调明朗轻快,反映了李白遇赦获释的欢快情绪。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从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夫人重聚。

李白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中,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

但他对时局的变化还是始终关心的。

上元二年,当东南地区又告吃紧,朝廷派李光弼出镇临淮(今安徽泅县)时,61岁高龄的李白,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打算赶往临淮,参加李光弼的军队。

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愿。

第二年,李白在安徽当涂与世长辞。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贫病中死去,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

他继承了屈原和庄子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反对齐梁柔靡诗风,在诗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各体皆备,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

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

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咏蟹!~~~~~~~~

《 咏 蟹 》(唐 . 皮 日 休)未 游 沧 海 早 知 名 ,有 骨 还 从 肉 上 生 。

莫 道 无 心 畏 雷 电 ,海 龙 王 处 也 横 行。

简析《咏 蟹》(唐 . 皮 日 休)首 句 带 出 蟹 在 海 洋 中 的 名 声 , 下 句 指 它 的 肉 上 生 骨 ,长相 奇 特 (因 蟹 属 甲 壳 动 物, 其 胸 、 背 、 脚 均 为 硬 壳 ,如 骨 头 般) 。

余 二 句 咏 蟹 本 无 心 肠 , 故 无 所 顾 忌 , 浑 身 是 胆 , 在 海 龙 王 处 横 行 。

既 突 出 它 横 行 无 忌 的 性 格 , 又 与 首 句 互 相 呼 应 。

蟹 的 横 行 本 为 人 所 鄙 , 但 此 诗 的 蟹 敢 於 海 龙 王 处 横 行 , 则 属 敢 作 敢 为 的 精 神 。

历来文人墨客对螃蟹的兴趣甚浓,为我们留下了一行行咏蟹的诗句,为人们品味蟹馔平添几分韵味。

唐代的诗人唐彦谦《蟹》诗写道:“物之可爱尤可憎,尝闻取刺于青绳。

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这首诗把蟹的生活习性和鲜美之味都描出来了。

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咏蟹》诗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逐从肉上生。

莫道无肠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诗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作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

大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诗人那一副持螯举觞之态,疏狂高傲之状,跃然纸上。

宋代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不仅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感叹,而且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写道:“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尖”指尖蟹,“团”指团蟹。

苏东坡以诗换蟹,得意之状令人可掬,足见食蟹之魅力。

南宋诗人陆游则写得更妙:“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

”你看,他持蟹狂饮,高兴得连昏花的老眼,也顿时明亮了起来。

可见螃蟹的美味,是有口皆碑的了。

还有唐代陆龟蒙的“骨清犹似含春霭,沫白还疑带海霜。

”宋代方岳的“黄粳稻熟坠西风,肥入江南十月雄。

横跪蹒跚钳齿白,圆脐吸胁斗膏红。

”这些诗篇均从不同角度对蟹的特征进行了描绘。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夫人汤国梨寓居苏州时,当食到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时,喜吟:“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古往今来,螃蟹又是历代画家点染的好题材。

说到画蟹,明代浙江山阴有个叫徐渭的画家,他画的蟹最为著名,他画蟹往往不是他的自我写照。

比如《黄甲传胪图》,以姿纵奔放的笔墨扫出两片秋荷几枝枯梗,再浓淡参化的水墨凸出蟹壳,以干笔焦黑写出坚硬而锋锐的蟹腿和双螯,画得淋漓酣畅,简括传神。

他的一幅《题画蟹》诗写得更为形象生动:“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国画大师齐白石是中国画史上绘蟹高手。

抗战期间。

他对日本侵略军满怀积愤,在一幅《螃蟹图》中挥毫宣泄,诗题:“处处草泥乡,行至何方好

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

”显见大师看到日军已日暮途穷时那种在暗中解恨又解颐的样子。

现代著名画家吴茀之曾画有一幅珍如拱壁的《螃蟹图》,并在画的上方题了一首十分风趣的螃蟹诗:“九月团,十月尖。

潇洒水国天,有酒非尔不为欢。

”说的是“九雌十雄”的蟹事。

品蟹吟诗作画已成为中国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美餐。

蟹食文化和酒文化密切相关。

故“持螯饮酒”,古今皆然。

吃蟹品酒,追求闲逸人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人把吃蟹、饮酒、赋词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段关于吃蟹品酒的话“得酒满载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这是一个叫毕卓的人说的,这种休闲极浓的饮食观,是追求闲情逸致的表现。

持螯把酒,既是逸兴使然,又是科学的饮食方法,因为蟹性寒,酒可以去腥、杀菌并驱寒。

蟹与酒,一旦结缘,便越结越深。

深到什么程度

深到一吃螃蟹,便想到要饮酒.李白诗云:“摇扇对酒楼,持袂把双螯。

”苏东坡诗云:“半壳含黄宜点洒,两螯斫雪劝加餐”……甚至连不怎么饮酒的《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在《螃蟹吟》里吟道:“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她在食蟹之后,果真饮酒,而且不喝黄酒,要呷一口白酒。

求助啊

李煜《虞美赏析虞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

“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

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赏析三】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

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

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

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

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

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

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

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

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略加融点,已觉精采。

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

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

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

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

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

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

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

“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

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

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

(田德义)

李白写江南生活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