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翻译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i 四声)鸣啾啾(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
(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
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
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坐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指纺线。
2.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
只。
4. 军帖:军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怡者的称号。
6.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8.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9.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0.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1.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12. 朝、旦:早晨。
13.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4.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5.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战争。
16.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过。
17.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十二转为表示多数,非确指 19.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20.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1. 不用:不愿做。
22.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23. 郭:外城。
24. 扶将:扶持。
2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
27. 著:穿。
2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9. 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0. 火伴:同“伙伴”。
同伍的上兵。
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3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32.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傍地走,并排跑。
[编辑本段]相关背景 作者资料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
劝孙,源明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文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
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
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乐府诗的简介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
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
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
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
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
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
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
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南方民歌的细腻委婉清秀大相异趣,显示出北朝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诗歌链接 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
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
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
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
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
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
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
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
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
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
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
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
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
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
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
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
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
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
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
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
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
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
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
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是什么
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又是什么
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从木兰战功显赫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附赠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1) 举报 61.51.90.* 2008-12-17 下午07:30:40 家中房中0 0木兰诗》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举报 124.237.236.* 2008-12-17 下午07:31:24 24baoding0 0-- [转帖]《木兰诗》赏析木兰诗/北朝民歌阅读提示《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
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
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 · · · · ·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选自宋朝(qià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唧唧〕虫叫声。
一说叹息声。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zhù)〕指织布机。
杼,织布梭子。
〔惟〕只。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指替父出征)。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军机、军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的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过。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
策勋,记功。
转,次的意思。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要求什么。
〔不用〕不愿作。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当时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zhuāng)〕古代称女子的装饰为红妆。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zhuó)〕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当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火伴〕同伍的士兵。
当时规定若干士兵用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火,同“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傍地走,贴着地面跑。
少年时要努力的名人名言,并说出他是谁写的?
人生莫惧少年贫。
清朝军事家、政治家 曾国藩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名言书摘人生不得恒少年。
唐代诗人 岑参少年夫妻老来伴儿。
伊·芬顿要忠于少年时的梦想。
德国诗人 席勒少年好学,将成大器。
少年的名言书摘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元·关汉卿。
这两句大意是:鲜花调谢了来年还有重展风采的日子,人衰老后却再也不能回到少年时代了。
此句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事,采用既比且兴的手法,通过“花”与“人”的对比,表现出莫大的遗憾。
这遗憾是对生命与生活的极度热爱与留恋。
花草本非有价值的东西,但凋谢后还有“重开”之日,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青春一去,却再无年步之望,该是何等的悲哀
此句语言精粹,对比鲜明,感情浓重,先由花及人,又由人而连及人生的感想,通过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孟郊。
这两句大意是: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及早奋发有为,人怎能够长生不老永远年少呢?青春不会永驻,逝去的时光不能再来,正如清人施闰章诗所言:“丝染无复白,鬓白无重黑;努力爱青春,一失不再得。
”况且青年时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正可大有作为,所以歌德曾说:“呃,好朋友,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
人们应该牢记孟郊~的话,青年人尤应把它书之座右。
唐代诗人 孟郊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见唐·韩愈。
新知:新交。
衰暮:老年人。
这两句大意是: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
这是元和十五年韩愈诏拜国子祭酒行至江州(今九江)时写给鄂岳(今武昌)老友李程的一首诗。
诗中感慨双方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更加思念旧日老友。
这两句以少年、老年空友的不同特点作对比,突出了老年人特别思念老朋友的特殊心理。
唐代文学家 韩愈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唐代诗人 李白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少年名言陈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怒发冲冠]。
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这两句大意是:不要随随便便地虚度年华,等秋霜染满双鬓时,白白地留下许多悲哀与遗憾。
这是岳飞发出的自勉之辞,反映了岳飞终生自强不息,勉力奋发的风貌,给当时坚持抗金救国的军民以及后世文人以巨大鼓舞与有力鞭策。
这种积极进取,抓紧眼前,切莫留憾于晚年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全句言词激切,语句铿锵,意境博大,具有震聋发聩的气势,已成为至理名言,代代传诵,不绝于今。
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英国诗人 威·柯珀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见唐·李贺。
心事:犹言志向。
拿云:拂云,凌云。
念:怜念。
幽寒:孤独贫寒。
鸣呃(e鄂):悲叹声。
这两句大意是:青年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干一番事业,如果老是悲伤叹息,谁会怜念这种孤独贫寒呢?这首涛大约是诗人客居洛阳时因友人招宴,有感而作。
在宴会上,主人殷勤致酒,并劝导他应像汉代的主父偃和本朝的马周那样向地位高的人求助,终获显达,不可一味孤高愁苦,不愿靖托于人。
~是诗人回答主人的话.李贺说自己的深忧积闷是无法排遣的,但觉得青年人应当振作有为,不应该老是坚叹哀愁。
话语中既含有怀才不遇,世不我用的愤慨,也古有奋发自立,决不求助于权贵的不屈精神。
此名句可借以说明青年人要有雄心壮志,大显身手;不可自怨自艾,坐等援手。
唐朝诗人 李贺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
少年的名言元·高明。
趱(zǎn攒):逼赶。
这两句大意是:光阴像箭飞一样催人立老,日月像织布的梭子穿梭般地逼走少年的岁月。
这名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时光流逝之快。
前者以箭的飞速作比,后者以梭子的速度为喻,形象地应现出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时不在流逝的时间的特点。
由于它的形象描绘,使文句生动且富于文采,雅致且通俗上口,因而该名句一直流传在民间。
只是第二句“趱”字不太通俗,故民间将其改为“赶”宇,完全口语化了,从而使这个名句更增强了生命力。
元代戏曲作家 高明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唐·李咸用。
易中轻:从容易做的地方求得轻松。
这两句大意是:好事、善事都是从艰难的地方经过艰苦奋斗得来的,少年要有志向,不要尽从容易做的地方求得轻松愉快。
此二句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成就犬事业必须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样才能成为打虎的英雄。
而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溺于嬉戏,是决成不了大事业的。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认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便是此二句的最好注释。
可以此教育青年人应有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精神。
唐代诗人 李咸用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李贺《嘲少年》。
这两句大意是:少年人怎么能长久是少年,大海尚且会变为桑田。
人生由幼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壮年、老年,以至于最终死去,这是一个规律,谁也逃避不掉,谁也不能青春长驻,即使大海,尚且在大自然的变迁中变为桑田呢
诗句提示了人生短促,青春不能长驻的规律,富有强烈的哲理性,在“海波尚变为桑田”的对比村托之下,说服力更强。
可用于劝戒人要珍惜青春,也可用于劝戒少年人不可鄙薄老年人。
唐朝诗人 李贺 《嘲少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唐·李白《上蔡邕》。
宣父:对孔于的敬称。
这两句大意是:孔子尚且敬展后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此名句用《论语·子罕》中的典故,阐明应该重视少年有为的后生。
孔子在《论语》中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者之不如今也”。
此条引经据典,为自己立论找到了一个坚实、有力的依据,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反映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宗经”、“征圣”传统的久远影响。
唐代诗人 李白 《上蔡邕》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情寸功。
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这两句大意是:人在少年时辛辛苦苦学习与锻烁,那是在为终身大事奠定基础,切莫在那段宝贵的时光中有一时一刻的怠情,这是劝戒后生努力进取,切莫荒废时光的名句。
诗句长于说理,朴素实在,通俗易懂。
首句从努力学习与人的切身利益的关系出发,说明“少年辛苦”对于人生的极端重要性,为后边的劝戒张目。
正因为如此,,“莫向光阴情寸功”一句,给人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极其自然的感觉。
这种手法使诗句的劝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没有令人生厌的教训意味。
唐代诗人 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尽轻肥。
少年名言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五陵:唐时长安城中贵族聚居之地。
轻肥:轻裘肥马:指生活豪华。
这两句大意是:那些少年时的同学大多已飞黄腾达,长安城里的贵族个个都是轻裘肥马,过着奢侈的生活。
这里,作者以嘲讽的口吻描述纨绮子弟们官运亨通、生活豪奢、神态自得的情形。
而作者当时却飘泊西南,济世之志无由施展,这两句也流露出有志难伸的抑郁不平的情怀。
可用来讽刺那些少年得志、生活奢靡、趾高气扬的人。
唐代诗人 杜甫 《秋兴八首》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偶成诗》。
这两句大意是:少年时代适宜学习,到年老时再学就难有成就。
因此,从少小开始,哪怕一寸光阴也不可以轻易放过。
这是两句说理诗。
作者以老年就学与少年就学的对比及其反差为例,说明珍惜光阴的重要性。
后者是对前者的理性概括,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
因此,这种诗句与名言,具有很强的警世醒世的意义。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偶成诗》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
唐代诗人 张籍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少年的名言明代明臣 于谦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苏步青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
《名贤册》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代诗人 杜荀鹤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
清代诗人 袁枚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
少年名言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顾况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少年人,早打点。
清代儿歌《早打点歌》。
这几句大意是:日月像棱行,光阴似箭飞,少年人应该早些作准备
这是一则劝诫少年儿童珍惜光阴,抓紧学习,为今后走向社会作好准备的儿歌。
打点,本来是收拾、准备的意思,这里用“早打点”代指早早抓紧学习,为明天、为将来作好准备,既含蓄蕴藉,又通俗易懂,且不乏几分幽默感。
而前两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由于其比喻形象传神,精警简约,已成为日常口语,习用至今。
《早打点歌》 《早打点歌》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顾况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谁想自己晚年获得成功,就必须从青少年做起。
少年的名言
《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是什么
原文书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⑩,所宝②数。
有戴嵩牛,尤所爱,锦囊玉轴③,常以自随。
一日曝⑨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④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⑥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⑦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⑧。
”不可改也。
编辑本段注解①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嵩(sōng):戴嵩,唐代画家。
②宝:珍藏 ③锦囊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装起来。
囊(náng):袋子。
此处指画套。
④拊(fǔ)掌:拍手。
⑤搐(chù):抽缩。
⑥掉尾:翘起尾巴。
⑦然:认为对。
⑧婢(bì):女佣人。
⑨曝:晒 ⑩好:喜欢编辑本段全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编辑本段问题解答9.解释下列加点词。
(1)好书画(喜欢) (2)一日曝书画(晒)(3)处士笑而然之(认为对) (4)古人云(说) 10.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B)(D)。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12.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
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
求一篇关于《迢迢牵牛星》的稿子,急
5分钟之内回答的人加赏金
本诗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记载是《诗经》,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
本诗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
诗篇开头,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纤纤擢索手,札扎弄机杼”引出织女织作的场面,但这并不是本诗叙写的重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
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
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问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社会动乱,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
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极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
本诗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此外,这首诗还得力于它高超的写作技巧; 大量使用叠字,对人物进行刻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皎皎”突出织女星的光辉,使人联想到织女娇艳的容颜;“纤纤”楹言手的细长秀美,使人联想到她温柔的体态和气质;“札札”织布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织女娴熟的织技;“盈盈”写银河水的清澈;“脉脉”蕴含织女情感的丰富与专一。
这些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又自然贴切地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质朴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
它的写境用语好像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
本诗描绘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主要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
垒诗通篇使用了比兴手法。
全诗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于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进去。
每一句都不涉及自己的情事,其实处处都是写自己的感受。
本诗正是由于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的有机统一,才使得它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