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著名作家的散文的优美句子

帮我找些名作家写雪的文章或片段,句子也行,谢谢~

阳光很亮,风却很大,瑞金路上的法桐叶子终于快落尽了,那个女孩曾一遍遍地问我,哥哥,冬天来了吗? 是的,报纸上说,周五南京要下雪,也许冬天真的开始了。

你说下雪好啊,你最喜欢下雪了,可是雪大吗? 我说,不大,是小雪,落到地上就看不见了。

你噘噘嘴,这样还不如不下的好。

是啊,大地太浮躁了,不想容留天空的种子。

仿佛每个冬天的心情都象结了冰的水一样,透明又氤氲着。

于是想到了班德瑞的那支《初雪》的曲子,象雪一样的柔软,象水一样清澈,象爱一样美丽而又哀愁。

于是,将曲子选作桥版的背景音乐,也许听的人各有各的理解,但这音乐的确是穿透灵魂的,让你获得从未有过的安静与祥和。

记得2001年12月,一个人在新街口的酒吧里喝酒,很孤独很抑郁。

那天无心喝酒的时候,主持人说抽到我获奖了。

奖品是一只杯子,外面画着圣诞的雪景,装满了热水,还有音乐的声音。

当我怀揣着杯子走到街上的时候,雪已经包围了城市。

密密的雪花从看不见的天空静静落下,落满了衣服,落满了全身。

我举起杯子,盛满这冬日初雪,只是,音乐此时被冻住了。

以后,这只音乐杯子就成了一种陪伴。

那时的我工作上很不如意,一直想逃避,逃的远远的。

可是,最终我还是没有这勇气。

周末的时候,站在阳台上,装满水的杯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动听的旋律,我因此而感到满足。

我一直喜欢包裹自己,象一只失去密码而无法打开的盒子,和别人永远隔着不可逾越的障碍。

我喜欢孤独,喜欢忧伤,喜欢一个人走在城墙下,那是一个人的风景。

当然,一个人就像冬天的树,叶子落尽后生命就感觉到了无力,常常对人世充满悲观的绝望。

2003年9月,无意中有了一段网络的故事以后,我的音乐杯子碎了,一个人的风景渐渐喧嚣了。

2003年2月,我去参加直播南京的版聚,见到了主持人韩轶蓝。

她的眼神是忧郁的,而且她对我的印象特别好,那种感觉其实真有点心心相映。

就象我和大学的辅导员一样,她比我大几岁,可是我们之间也是能找到这种感觉的。

那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但心里却是有触动的。

这触动纯粹是精神上的一种鉴赏,一种贴近。

那天喝了很多酒,白酒、啤酒、东北高粱酒、洋酒、红酒。

当散场时,大家都惊呆了,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铺满了地面。

这些成年人在雪里嬉笑着,张开双臂让雪融化在脸上。

在华侨路上,韩在雪中趟出了一条路,她那奔跑的背影至今还在我脑海中印着。

因为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如今的她在遥远的法国。

那是一个遍地浪漫的国度,我想她在那里也才能真实地与她的气质相契。

回来后,我写了一首诗,帖在他们版上,送给她,这棵白菜心姐姐。

雪中没有情人 是你吗 在雪的身影中 手触摸到的每一片洁白的声音 雪在悄悄融化 我好象在捧着你流出的泪滴 比火还要灼热的冰凉 它可以把我烧的袅无踪迹 也可以将我悬挂在清晨的檐下 等待飞鸟的嘴唇 带我去天边流浪 你用美丽而又忧伤的舞蹈 敲打一张张渴望春天的面孔 他们在笑 如同你眼中掩藏的寂寞 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什么时候我才不会欺骗你 我象个痴子在奔跑 身体印满了整个大地 哪怕你最不可能去的地方 也要留下我的每一滴血 做你的路标 再不能错过和你的相遇 我的情人啊 你可知道 我怕雪停了 就再也找不到你 这是我印象中深刻的两次下雪记忆,我们都喜欢下雪,雪能让人想到美,想到记忆里最美的东西,是爱,也许是不爱。

忧郁和眼泪在冬天也是一种美,就象《冬季恋歌》里那婉转的生死情节。

我这一年当中,很少写属于自己的文字,今天是唯一一篇,即使我现在是在工作中,我仍然戴着耳脉,听着《初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个人属于大家的时间多了,就必须转过身去,找回自己的影子。

连自己都找不到了,你可能就要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了。

回答者:爱在人间停留 - 秀才 二级 1-2 13:32 -------------------------------------------------------------------------------- 阳关雪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 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 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 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 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

孩子们的想象,诚恳 而逼真。

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 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 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 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 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 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 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 头,赶过去。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于是,只 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 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 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

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 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 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

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 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

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

只可能 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 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 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 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 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 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

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 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

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 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所以, 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

就像干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 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

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 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那儿,没有这么大大 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 深潜地底。

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 处已有树影。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 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

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 一些。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 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 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呵一口热气到手掌, 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 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 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 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 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 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 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 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 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 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 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 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 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 送进历史的魂魄。

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 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 的。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 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 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 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 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 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 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

经典的散文都有哪些啊去哪里能够看到

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影响广泛、备受广大读者青睐的文体。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观察力、超脱尘世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藉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散文佳作,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现代社会,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散文作为文学殿堂中一种举足轻重、影响广泛的文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

正如“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一样,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和一颗至纯至美的心灵在晤谈。

因为优秀的散文,是文学大师们至情至性的杰作,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或阐释着深刻的自然或社会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若干篇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净化自己的思想,荡涤自己的心灵,从而摆脱尘世观念的侵染,使自己的思想进入一个高尚博大的境界,以此静观社会,审视人生,检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臻于完美。

然而人生匆匆,一个人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穷经皓首式地遍阅文学大师们的所有散文佳作,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了解中外散文的创作成就,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社组织有关人员,以严谨的态度、发展的观点,经过反复的讨论、细致的斟酌,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遴选出60篇被公认为一流的上乘之作,辑录成《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一书。

所选的散文,在地域上中外并蓄,时间上侧重现代。

它们均出自文学大家之手,中国如鲁迅、朱自清、冰心,外国如蒙田、纪伯伦、泰戈尔等。

这些散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外散文的发展脉络和杰出成就,它们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编排方式上,我们以崭新的思路,精心设计出一本图文并茂,熔文学性、美学性、鉴赏性、典藏性于一炉的彩图版散文读本,突破了图书市场上同类图书纯文字型的单调平板的窠臼。

在体例上,设计出作者简介、名篇原文、美文鉴赏三大板块。

“作者简介”以简练的文字对作者的生平、求学经历、文学成就和影响等作了扼要的介绍,使读者对作家有一个清晰概括的了解。

“名篇原文”为作家的原创散文,带给读者以原汁原味的美文享受,同时我们还富有创意地为每篇文章配置了契合文意、形象精美的图片,以文带图,以图衬文,图文相映,帮助读者从美学、现实、立体的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美文赏析”以凝练的文字,对原文的写作背景、语言特色、创作技巧、思想哲理等进行精当到位的解析,使读者从深层次上去咀嚼原文,以达到曲终韵留、余味缭绕之效。

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第一部分 匆 匆第1节 匆 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第一部分 匆 匆第2节 背影 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一部分 匆 匆第3节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文章阅读网)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

不多.通过他的话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与众不同,也表现了对自己高尚情趣的赞赏

散文写作能力提高方法

1、本文写了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人:作者张岱时: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地:湖心亭事:看雪、偶遇知音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哪些

这些句子有何特点

句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至“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均是。

特点:采用白描的手法,文字简然,不事雕琢。

能捉住事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种。

3、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写法能捉住事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种。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文末还写到了舟子,这事不矛盾

为什么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5文章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①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②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望采纳O(∩_∩)O~

小学生怎样学好语文

您好,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偏重积累和文感。

对于小学生,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早晨半个小时读书。

买一些对应年龄的作文书,带孩子提前选1篇他喜欢的文章,和他一起分析文章哪些地方好,为什么好,做上标记。

第二天晨读着重标记的,既可以培养文感也可以积累好词好句。

有些作文书上,文章分析、好词好句、表达方式等做的已经很好了,可以直接带孩子串一遍。

2养成看书习惯。

多涉猎多读书拓展孩子的视野,了解的多了表达时候就有的说,写作时候就有的写。

同时,读书时候会一遍遍认识很多字,学过的字算是复习,没学过的拿个本子积累。

日积月累,会有进步的。

3复习巩固。

以上两点多是说写作方面,这个复习巩固多是指孩子课堂所学,复习不需要很正式,接孩子放学时候,晚上睡觉前,和孩子聊聊课堂所学,当他能把所学的内容讲给你时候,他就真正掌握了,遇到忘记了的,陪他一起去查找,这样的记忆会是很深刻的。

4字体。

常说字如其人,字写得好,在作文和整体排版上是真的很有帮助的。

谢谢采纳。

醉翁亭记的一切相关资料

1、遍览古今中外,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与其年少时的理想分不开的。

著名物理学因斯坦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着,终于研究出了家喻户晓的相对论;提灯女士南丁格尔也是在理想的激励下,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无数士兵的心灵……当然了,我也有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在我的眼里,当一名作家是一件神圣的事。

整天坐在书桌前,一刻不停地捕捉着脑子里飞速闪过的趣思,将他们整理成文,然后带着激动的心情静静地回味几遍,这就是一种享受。

再说作家的作品能带来收益,还能引起一群读者的共鸣,这难道不是两全其美吗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很崇拜那些作家,佩服他们高超的写作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

只见他们笔尖一动,就把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变得那样丰富多彩,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经久不忘。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老舍先生的《养花》,更是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这些美文激发了我写作的欲望,这种欲望更加坚定了我当作家的决心。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为实现这一个梦想而努力。

为了让这个理想早日成为现实,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名篇名作,从中汲取着养分,雨果、大仲马、狄更斯……一系列文坛巨星的作品在我脑中滑过,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以前,我认为写作文是一种煎熬,而现在,写作对于我来说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

我从中感悟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所不能体会到的人生哲理,写作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了,要想从爱好写作到成为作家,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它将充满艰辛,充满苦涩。

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一代代的名家既是丰碑又是高墙,丰碑可供后人敬仰与追随,高墙又使很多人畏惧和退缩。

所以,对于我来说,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就要有扎实的基础。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时刻坚守着这样的理念,多读、多思、多看、多听、多学、多练。

多读就是博览群书,积累美词佳句,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多思就是在欣赏佳作时,要善于分析和吸收,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多看和多听就是积累生活中的小事,从中选出自己可用的素材,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

很多名家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复活》就是根据列夫托尔斯泰所听到的一个故事与悲惨的现实生活融和而成的一部作品,真实人或事更容易产生震撼的效果;多学指多学习写作技巧,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仅在词语上下死工夫,写出的文章就是空洞的、华而不实的;多练就是勤动笔,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实现当一名真正的作家的理想,我一直在这几个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他能带给人实现愿望的动力。

虽然我的理想看上去很遥远,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这个理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2、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一条绚丽多彩的彩虹,另一边就是美丽成功之堡; 理相是什么?理想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带我们走向知识创造的海洋. 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读了杂志上的散文《树叶鸟》中写着“一片片金黄色的落叶像鸟似的在空中飞来飞去,慢慢落到地上……”那时我就在想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语句啊

长大这几年我又读了朱自清的《匆匆》,文中写着“在逃去的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三千多日子匆忽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

”作者这种无穷的语句让我感到深深地震撼,写出了时间的宝贵。

于是,我爱上了写作,一个看似遥远地理想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根。

我以后要当作家

哦,作家,我为你感到震撼

因为有了你,能使我为这美妙的世界而改变,有这样一句话: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呀,当一名作家能发现美,享受美,并且可以把美记录下来,让别人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

不仅仅是能看到美,还能把一件件趣事记录下来,让别人从字里行间中,从一些生动的故事中,从一些借物喻人的讽刺中,来了解各种事、人。

在一句句自创的文笔中,暗暗地写出一些人的贪财和善良;也会写出社会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写出人、物、景,写出整个世界的奥妙…… 作家,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我觉得每一支笔都能流泻出生动的文章,铁脑子就是我心灵知识的宝库,只要一打开,源源不断的灵感就像大石缝里的泉眼,涓涓细流怎么也写不完。

写作就像一杯茶,等待我去冲泡,调味……时不时加点香料,又好像是烧着一锅令人回味的心灵鸡汤。

但要真正成为一名作家非常难,去年我试着想写长篇小说,但后来坚持不下去了,是因为我脑子里装的知识不够多。

那么,慨然理想是想当一名作家,又要怎么做呢

首先作文要好,平时要多积累,让文章变得丰富多彩,,充实课内知识,把基础学扎实,当一名作家可千百不能有错别字呀。

多看书,收集好词好句,感觉深厚感情,多出去看看世界切身体会经历,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章妙笔生花,丰富多彩生动引人,使别人看地饶有兴趣,津津有味。

为了成为作家,为了能更好地品味书香,为了让别人兴致勃勃地看我写的文章,我一定要努力苦练,写好作文。

来吧,但愿我在文学之路上扬帆起航

3、 每都有自己的五彩斑斓的理想,律师、老师、警察、医生……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在我的眼里,当一名作家是一件神圣的事。

整天坐在书桌前,一刻不停地捕捉着脑子里飞速闪过的趣思,将他们整理成文,然后带着激动的心情静静地回味几遍,这就是一种享受。

呵呵

O(∩_∩)O~虽然我的文章没有张晓新、颖他们写得那么好,再说作家的作品能带来收益,还能引起一群读者的共鸣,这难道不是两全其美吗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很崇拜那些作家,他们能把一件普通的小事让人读起来经久不忘。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老舍先生的《养花》,更是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这些美文激发了我写作的欲望,这种欲望更加坚定了我当作家的决心。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为实现这一个梦想而努力。

为了让这个理想早日成为现实,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些文章,所以,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当然了,要想从爱好写作到成为作家,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它将充满艰辛,充满苦涩。

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一代代的名家既是丰碑又是高墙,丰碑可供后人敬仰与追随,高墙又使很多人畏惧和退缩。

所以,对于我来说,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就要有扎实的基础。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时刻坚守着这样的理念,多读、多看、多听、多学、多练。

多读就是博览群书,积累美词佳句,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多思就是在欣赏佳作时,多看和多听就是积累生活中的小事,从中选出自己可用的素材,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

很多名家也是这么做的,多学指多学习写作技巧,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仅在词语上下死工夫,写出的文章就是空洞的、华而不实的;多练就是勤动笔,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实现当一名真正的作家的理想,我一直在这几个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他能带给人实现愿望的动力。

虽然我的理想看上去很遥远,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这个理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有自己的理想。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作家能够写出非常精彩的文章和好看的故事,成为作家写出优美的文章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所以我就非常希望成为一名作家。

我喜欢阅读,看到一本好书就会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一遍一遍地细细品味。

慢慢的,看得书多了,自己也就想着要编一些小故事。

于是,从很小开始,我就慢慢地开始一点点把自己脑子里所想的,想向大家表达的内容,写在纸上。

开始可能非常短,甚至只有一句话。

但随着不断地学习,不断吸取其他作品的优美词句,我的文章也就慢慢地充实起来了。

当然,我也并不是没有想过要放弃这个梦想。

有的时候,总是想不出某个地方该怎么写,心里就非常着急;还有的时候,一篇作文写完了,自己再看的时候,又觉得写的不尽如人意。

这些原因,都让我想过要去放弃。

然而,一些伟大作家的事迹,却让我坚定了成为一名作家的信念。

要成为作家,就要多练笔,多写作,看好书,多学知识,细心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要发现自己的长处,我的长处是写动物文章,我能将许多小动物写得活蹦乱跳、活灵活现,仿佛就在你眼前,写有爱心的作文或想像作文,我也很拿手。

成为作家可不能总写错别字,写完作文还要读,找出错别字。

爸爸经常唠叨的一句话是文章多修改才更好

我想当一名作家,写出非常棒的书来给大家阅读。

随然我离作家这段路还很长很长,但我相信只要朝着理想,做长期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有关民国时期的诗歌散文的书籍

XX兄要我和大家一起说说民国散文,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大,简直就没办法说,但民国这么可爱,不说点啥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我就想说一点啥,最好是围绕散文说说。

关于民国散文,在各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中,都说烂了,说透了,我也不会有新的说法在各位面前展示,我只是谈谈一些个人阅读的体会。

就说“散文”这个词语,有人说最早出现在宋代一本称作《鹤林玉露》的笔记中,现在看来,还不能算是最早,因为资料显示,晋代木华的《海赋》以及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中也有出现,显然要早一些,但不管如何,它们的意思,都不是指的文体,用“散文”这个词语表述一种文体,则是后来的事,晚到“五四”时期。

这个概念一度引起相当的模糊与混乱,直至现在也似乎还存在一些较小的争论。

但中国人聪明,他自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以时代为分野,把问题简单化了,关于“散文”,这样说,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这样的表述,相信能得到很多的人的认可。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英文“essay”这个单词,它是西方的一种文体,刘半农把它引入进来,现在译作“随笔”,要以上文对于“现代散文”的表述,这种文体在中国,亦应划作现代散文的序列,但它对于民国散文,对于中华散文文体的流变,却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究竟什么是“essay”,鲁迅翻译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茶,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

”民国时期的大量的白话文字,就在“essay”的冲击和影响下,与中国文字结合,突破着中国传统散文小品的某些限制,在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西化,欧化,中国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和,美美与共,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随笔的新的文体。

回头再看,民国时期的散文,这样一种文体,几乎成了主流。

我读民国散文,还是启蒙于中学时代,要说也仅仅是语文课本中鲁迅的几篇文章,像《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念刘和珍君》、《<呐喊>自序》等,老师要求严,曾让学生们背诵下来,我算是比较老实的学生,当时都是能背诵下来的,几十年过去,直到现在也能记着一些很是经典的句子,譬如“时间永在流逝,街市依旧太平”之类,是终生受益的。

后来买过鲁迅的一些册子,在暑假里还用卡片抄写过,青灯孤影,长夜缠绵,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十分美妙的感觉。

在一九九五年的时候,清明节前后,买了一册河南人民出版社印行的《鲁迅杂文全集》,像是砖头一样厚重,我一直在办公室放着,闲暇时就随手翻翻,大致已做到了通览,有些篇章,还是反复地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入味。

读黄裳的文章,知道他终生受益于鲁迅的《病后杂谈》、《“题未定”草》等几篇文字,自己亦是邯郸学步一般的吟咏着,乐此不疲。

前几年听说鲁迅的文章被退出中学课本了,我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感到人世的一些荒凉,亦体察出一些人事的愚氓,但我没有鲁迅的锋芒,宁愿做着沉默的大多数。

因为鲁迅,就关注了他周围的人。

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等,甚至还有他笔下的柔石、范爱农辈。

其实按照我们接受的文学史的教育,鲁郭茅巴老曹,冰心、朱自清、李健吾等等,还应该是相对熟悉的,因为他们的文章,语文课本中都有选录,书店中亦多有他们的集子,而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虽知其名,而作品,却是在所谓的改革开放之后,才是慢慢知道的,后来慢慢知道的作家,就更多了,像胡兰成、苏青、文载道、纪果庵等,一经发掘,便为关注了。

曾经看到有人整理的一份资料,自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开办“随感录”栏目始,按照十年一个时期,梳理出了三十年时间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作家作品清单,让人为之震撼,作家人数在百名左右,且随便拿出一个都为赫赫有名之辈,目睹此景,不得不让人慨然长叹,这实在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

在那时,散文随笔的出场,大多是以文学期刊为舞台的,有人统计,五四时期的期刊杂志数量在四百种左右,有些期刊的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如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最初发行量在一千册,而到一九一七年发行量迅速增至一万六千册,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散文随笔的影响力亦是假借东风,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在一九九八年二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民国名刊简金”丛书,凡十册,每册从一种或两种民国名刊中淘金选萃,分类编录八十篇文字左右,放在一起,蔚为大观。

这十余种刊物分别是,《小说月报》、《语丝》、《现代》、《文饭小品》、《太白》、《论语》、《人间世》、《逸经》、《鲁迅风》、《杂文》、《万象》、《野草》,集中文字,思想意趣、文字风格真是斑斓多姿。

舒芜在序中说,这十余种文学期刊上的散文,大致包括了新文学史上民国时期的主要散文,与作家的专集和其它选集相较,保持了一种“原生形态”。

翻看着这些有如化石一般的文字,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又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出来,还是让人感到震撼,作者阵容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

这种壮观的景致,连当时的人物方非也感慨地说:“随笔或小品文之在文坛上,先则只占一席位,到现在,却真是‘附庸蔚为大国’了。

”而朱自清则说得更为华彩一些,“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

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可见民国的散文,于此时是真正地成熟了,作家众多,题材广泛,体式风格各异,呈现着一派生机气象。

于是我想,民国的散文,真是阔气极了,很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化茧成蛹,蔚然成林的,就还是翻了文学史,书上自有专家学者的陈说。

后来我想,首要的意义,还是那时,他们迎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时代肩挑着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思潮激荡,学理纷呈,已不顾于别人是用坚船利炮送来的,还是自己出去拿来的,总之是恢弘的气度,热情着吸收,思想上迎来了全新的自由,脱胎换骨的转换,从而具备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文学改良的理论依据,于是轻装上阵,对传统文学进行批判与重新的审视。

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好的革命的方法,如陈独秀的以欧化为是,胡适的输入学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等等,无不显露出智慧的锋芒。

次者,是文学的世界化。

因为是外来的,固然是新鲜的,即使是刻板的改造与融合,亦是在所不惜。

民国的散文,正如前文所述,深受着英国随笔,亦即Essay的冲击,思想上多了些幽默和雍容,写法上亦变得漂亮和缜密,但它的世界化的倾向是分明了。

至于日化、俄化、欧化等等的文学上的影响,亦是不能小觑。

化敌为友,因为是民族化的,因而更是世界化的了。

因而周作人说,“我相信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

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

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

”再者,是文字上的白话化。

几千年固有的古文字表述,虽亦因时衍变,格局新生,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文字表述的工具,仍然如绳子一般,牢牢地捆绑着文学的本体,而今思想自由,工具又有了革命性的改变,且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切束缚都没有了,人人都在追求自家面目,人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千帆入海,竞自远航,于是行得疾,走得远,有了千流激湍的繁荣气象。

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预言的那样,“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亦为历史所证实。

还有就是,文学创作的事功化。

民国散文作者之多,作品之丰,题材之广泛,气象之峥嵘,在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寻找原因,仍然不能脱离人的自身的因素。

在那时,似乎在各个领域,都有一种相同的现象,就是执著,把事情作为事业干,政治家执著于权术,军事家执著于打仗,科学家执著于科研,所有领域,世界范围内,都有杰出的人物与事业出现,成就辉煌,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春天。

文学创作者似乎都在倾心倾力地创作,个人创作的数量与质地都是无可挑剔的,说是体现着一种民国精神,民国风骨亦未尝不可。

因为他们的执著,才让民国文学史有了出奇的风采。

这些年读民国散文,让我感到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突出的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文学体系中,文章是经国之大业,是用来载道的,个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是一些所谓放得开的小品文字,其中虽有小我的个性的展示,而仍然给人以遮遮掩掩的勉强姿态,总是脱不了道统的籓篱,甚至于强迫,自由亦是有限的自由,实在让人不爽。

但翻翻民国散文,那真是活泛多了,个人性情自现,完全是自由的飞翔,陈独秀的激烈与畅达,鲁迅的冷峻与深邃,周作人的冲淡与平和,徐志摩的浪漫与率真,俞平伯的空灵与感伤,冰心的温柔与清丽,丰子恺的淡远与悲悯,郁达夫的坦诚与激愤,林语堂的幽默与潇洒,李广田的纯朴与清醇,梁实秋的博雅与舒徐,钱锺书的机智与尖刻,朱自清的敦厚与洗练,沈从文的质朴与认真,等等,没有不是显露自家面目的,以自由的思想,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自我。

题材亦是多样化的,并不为任何的约束所局限,只是真实而又活泛地与生活贴近,畅快淋漓地表达着自我,文字中有着真我的存在,有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呈现,是社会的人,亦是自然的人。

还能感受到真的一面。

知识分子都以真诚的面目示人,至诚至真。

民国虽是动荡,但人情味却并不丢失,他们在生活中相互帮衬,互相欣赏,演绎出来的故事,亦能成为人间的美谈。

鲁迅与文学青年的交往,林徽因家的客厅,徐志摩的人间四月天,西南联大的防空警报,辜鸿铭的辫子与茶壶茶杯理论,等等,无不展示着人的本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即使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但仍然亦至性真诚的面目出现,实让人感喟不已。

除此而外,还有就是生活的情趣。

庄严肃穆如鲁迅者,亦有能够创造出生活的情趣的一面,在章衣萍家里做客,周建人对说,花生米小的好吃。

鲁迅看着章太太,说,小的好吃,人也一样,小的好。

原来章衣萍个头低,大家都笑。

一九一七年,徐悲鸿与康有为商议,拟携蒋碧薇私奔,赴日写生。

康有为全力支持,私奔前夜,设宴饯行,举杯说:祝贺悲鸿与蒋小姐私奔成功

一九三〇年,傅抱石与罗时慧结婚,当日,傅抱石在大门两侧张贴对联:乾坤定矣,钟鼓乐之。

至于林语堂、梁实秋辈,以及太多太多的民国人物,要说生活的情趣,自是逸话不少了。

正是这些美好的文字一直牵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一本一本地读着。

有时也想,他们这些人,在那个时代,小时候都接受着传统的教育,对于中华经典的学习,是颇为用功的,甚至在私塾里,练就了童子功,在此基础上,使用着白话文这个工具,才会出现这样一种超凡的表现的力。

其实说白了,还是须重视源与流的关系,使用了白话文,并不就说明文言文是一无是处的,只有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造与创新,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现在的散文作家,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明显是弱化了,现在的散文创作,亦大不如前,是不是有着这方面的因素,我想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另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民国时的散文作家,有很多出色的人,他们也同时是翻译家,优秀的通好几种语言,能用好几种语言说话,写文章,这在今天,是不能比的。

按说学习外国语言的条件比那时宽松多了,但搞不清是什么原因,现时很多优秀的作家,即使是获得过鲁奖、茅奖的作家,能通一国或者多国语言的人,亦在极少数,亦为事实,现在的散文创作的大不如前,眼界并不开阔,是不是亦有这方面的因素,我想也应该有一个客观上的认知。

学习,总还有一个取法乎上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因素,在向民国散文学习方面,是不是应该考虑,是需要探究的。

关于民国散文,个人有以上这些浅显的思考,拿出来与大家探讨。

XX兄说给我十分钟发言时间,我觉得太少,恐言不尽意,后来他说那你随便,但我又觉得自己胸无点墨,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于是,就说这些,以表示对民国散文的缅怀,毕竟,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散文,与我们远去了。

著名作家的散文的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