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西医名医医德格言

中医经典的对联精选推荐

上联为:但愿世间人无病下联为:何妨架上药生尘上联为:德高可享百年寿下联为:量阔能行万里船上联为:德艺双馨欣济世下联为:岐黄一脉喜传薪上联为:汗吐下和温清补下联为:神手中医病根除上联为:神手仁心书大爱下联为:悬壶济世铸医魂上联为:草药银针医大病下联为:丹心神手挽沉疴上联为:千金自草仁风远下联为:四诊于心精术传上联为:仁心济世杏林茂下联为:和气致祥橘井香上联为:日暖杏林春境界下联为:泉香橘井水襟怀上联为:惟贤惟德医者愿下联为:亦院亦家此间长上联为:未患先防身常健下联为:治病求本体自康上联为:习传统古为今用下联为:采众长中西结合上联为:向世精诚怀悯恤下联为:为医致力在仁和上联为:杏林春暖阴阳合下联为:橘井风和草木馨上联为:悬壶济市塑名院下联为:铸镜鉴邪除病魔上联为:悬壶江左传仁术下联为:济世名邦惠黎元上联为:养生康体中医效下联为:益寿延年药膳功上联为:阴阳平衡扬正气下联为:天人合一保健康上联为:运当盛世需警醒下联为:境到逆处要从容上联为:杏林折枝良医远志下联为:悬壶济世荣誉当归上联为:协力齐心,君臣佐使下联为:同工异曲,丸散膏丹上联为:望闻问切诊人间百病下联为:丸散膏丹养阁下千秋上联为:四诊八法医千家万户下联为:瑞年新喜保一方安康上联为:医患和谐,情牵橘井下联为:新风荡漾,春满杏林上联为:衣食住行眠适能益寿下联为:喜怒哀思恐过则伤身上联为:悬壶济世,雄心创大业下联为:励精图治,壮志写春秋上联为:望闻问切细辨寒热虚实下联为:丹膏丸散神治杂症疑难上联为:术萃中西,良方长济世下联为:心施仁爱,神手总回春上联为:撷山川海岳英华此生足矣下联为:解父老乡亲疾苦斯志雄哉上联为:常沐仁风四季便宜合地理下联为:勤播慈雨千般利济到人寰上联为:党参人参养来正气祛邪气下联为:中医西医善取他长补己长上联为:百载攻关,神手济人济世下联为:卅年登顶,仁术良药良医上联为:花草虫鱼信手拈来皆入药下联为:君臣佐使潜心用好自成家上联为:藿香木香四季春风常惠我下联为:生地熟地一团和气最宜人上联为:继往开来,破解杏林奥秘下联为:与时俱进,勇攀医学高峰上联为:培固阴阳堂堂正气祛邪气下联为:弘扬诚信缕缕春风蔚院风上联为:确诊入微,简便验廉施神手下联为:关怀备至,望闻问切献仁心上联为:寒热温凉,调摄失宜皆致病下联为:石虫草木,运筹得当可回春上联为:何事苦人?世上病疴三百种下联为:此情牵我,心头荆楚万千家上联为:精益求精工于四诊四时四气下联为:慎之又慎贵在一人一证一方上联为:传承百余年,铸丰碑建伟业下联为:创新三十载,谱精诚写传奇上联为:是药贵?是医贵?问我免贵下联为:急人难、急事难,帮您解难上联为:树大楼创大业,江山添锦绣下联为:立壮志绘壮锦,日月耀光华上联为:医德医风医术,医人间疾苦下联为:生情生爱生灵,生世态恩泽上联为:中庸持正贵在天人合一自然理法下联为:医道崇高谨遵仁爱本元辨证精神上联为:辨八纲论虚实扶正祛邪表里兼治下联为:精百草明寒热固本培元阴阳调和上联为:取天地之精养吾身,存正气于宏业下联为:以古今为鉴明其理,治无疾乃上工上联为:内外皆医倡导保健养生驱除人间疾苦下联为:标本兼治推崇以人为本彰显国医精髓上联为:三十征程硕果喜人,最骄人新楼无价下联为:五百天使爱心聚首,堪回首大医有形上联为:胸怀壮志,热血男儿万丈豪情谋发展下联为:笑对人生,白衣天使一曲高歌颂改革上联为:悬壶济世,素抱仁心,固本培元襄大任下联为:救死扶伤,频施神手,立诚树信振中医上联为:大江东去,波澜何壮阔,后浪自古推前浪下联为:阆苑春回,楼宇好巍峨,奇葩从今伴仙葩上联为:为人民服务,送上温馨,送上健康,送上平安幸福下联为:与时代同行,迎来院庆,迎来盛典,迎来奋斗成功

赞美医术和医德的文章

为什写关于医德的文章呢

虽然我在临床工作,曾经也做过病人,也在病床上得到医生的诊经历过悉心治病的良医,也经历过为开贵药拿回扣的庸医。

但更多的是,经常从媒体上看到见到医德败坏的医生如何借看病而谋财,甚至于为财而不顾病人安危。

为什么会有500万元的天价医疗费,为什么医患关系会紧张,其根源是什么

除开体制因素,病人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之外,其中一条就是某些医生医德的败坏。

医生从事这个职业是为财而来的吗

不是,绝对不是。

作为一名医生,自古都是圣洁的。

古人用悬壶济世来形容医生,因为尊重把医生和高官一样称为“大夫”。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是救人性命的。

也就是说,医生天生是辛苦劳碌的命,他必需时时考虑病患的生命与疾病。

从医是一件大显神通辛苦的工作,而且,这件工作不可能赚得大钱。

为医发了财的,或者是医术极高,病人拥门,积累自多;或者是贪财之辈,为钱而医;或者是从另外途径得到了财。

如果考医科或者中医大学的这些学子们想的是将来为医可以多赚些钱的话,那么,最好去学做生意吧,这样至少可以少害几条命。

拿病人的命来谋财,这是世间极恶的事情,万万不可

中医很讲究医德。

我认为,医德是医生的灵魂,也是从医者积累善根的必要条件。

医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术的高低。

试看中国两千年来的历代名医,无不在医德上狠下功夫。

可以这样说,名医之所以成名,首先是医德高,然后医术才高。

医德是医术进步的基础与保证。

没有高尚的医德作奠基,为医者即使再如何努力,其医术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极致。

为什么

我认为,极致的医术需要用高尚的医德来培养,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经常说“道德”,“道德”,有道必需有德。

医德高,然后医道才可能会高。

刚开始学医的人可能不会太重视医德的修养,好象不需要医德,医术一样在进步。

但到了一定的层次之后,为医者的医术就会迟滞不前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排除智力的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医德没有跟上来。

可以这样说,学医学到某个层次之后,就要求为医者心存善念,胸怀仁义,以培养医德。

随着医德的提高,医术自然会更上一层楼的。

关于医德,历史上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唐代的大医孙思邈。

他被后人称为药王,是一位心怀疾苦,慈悲天下的大医。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此以“千金”命名其书,叫《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千金翼方》。

他专门写了一篇《大医精诚》,来讨论为医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

并且把它冠于篇首,开宗明义地提出为医者要有医德修养,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精”,是指医术要精湛。

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艺能之难精”,批评当时那些“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庸医,谆谆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诚”,即品德要高尚。

孙思邈劝告学医的人首先应该立下大志,无欲无求,应该舍己救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

其次在诊治上要切实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让我们回顾一下《大医精诚》的这段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

”这段话非常精彩,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位大医所应该具备的仁心善念。

它是为医者修养医德的最高典范,也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凡为医者都应该把这段话背诵在心,时时默念,时时自我警示。

我自己的体会,默诵这段话时可以定心安神,可以除烦忘忧,特别是为医忙累,心情烦躁时,想一想这段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不信的朋友何妨一试。

近年来,因为每天忙于临证,且夜晚要颇多读书,思考临床得失,花在修行的功夫就少了许多,深以为苦恼。

前不久我与一位修行的朋友讨论我的苦恼,朋友说,不对呀,你一心为病人着想,一心帮助病人,其实就是修行呀,而且是非常高深的修行。

这样修行下去一定会得到善果的,千万不要放弃哟。

一语而惊醒梦中人。

是呀,为善即是修行,帮助别人自然积累功德。

中国有句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说的是一样的道理。

我认为,今生有机会从医,本来就是善根积累的结果。

如果能借此机会,认真提高医德,并由此日日精进,提高医术,则可以为善更多,得大善果。

如果不珍惜这个机会,借为医来大肆谋财,就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坠入魔道。

为善得善,为恶得恶。

如何培养医德,我认为除了自戒自醒之外,可以精读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

作为中国人,一定要掌握儒家思想,这本书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其中关于仁、义与德的问题谈得非常之多,对于医生提高医德极有好处。

特别是搞中医的人,一定要把这本书读个透,领悟其中关于德与仁的精神,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出高尚的医德来。

最近一年来,我自己粗读了几遍此书,不敢说精通了儒家思想,但得到的收获实在太大了,直有手舞之足蹈之一般的感觉。

我自己的体会,儒家思想对于提高医德与医术均极有帮助,学儒即是学医,绝对不会耽误医术的进步。

相反,读了论孟之后再回来看中医,竟有心领神会一样的感觉,其中妙处,非沉浸于其中不能体会。

行文至此,深以为警醒,深以为自戒。

这几年来,我尽心学医,不务杂事,临床有得,亦有所失。

但不敢因此而忘却医德,亦不敢为医而敛财。

以后,当每天晚睡前反省自己一天的行医所为,不可因医术而伤德,亦不能因医德而忘术。

我相信,努力提高医德,努力临床,努力读书,一定会登堂入室,达到医之极致。

注:本人醉心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本文所谈,主要是从中医以及儒家思想来论述医德与医术。

西医与此不同,亦不作讨论。

由此也祝福每位中医都能发大善心,志于为苍生大医,发愿以此心来修行,天下不知道会救治多少疾苦忧患。

为医者则必然医德日高,医术日进,渐入大光明境界。

医组词有哪些

医院、中医、医生、御医、神医、医药、法医、医疗、医学、讳疾忌医、马医、医圣、兽医、医师、巫医、医道、北京医科大学、保外就医、军医、赤脚医生、牙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科、医护、名医、庸医、法医学、医巫闾山、康复医学、医德、天医、游医、行医、国医、西医、太医、求医、医疗卫生、大医、医嘱

医学伦理学的现实意义?

1.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医学伦理学是研究优良的医学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现的科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

随着该学科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中,医学伦理学已经成为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医学伦理学发展到今天,基本经历了医德学、近现代的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对当今医学伦理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生命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具有以下3个显著的特征:(1)实践性:医学伦理学是与医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实践,是对医学实践中的道德关系、、的概括和说明,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的,而来源于医学实践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又对医学活动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医学实践既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动力,又是医学伦理学的目的和检验医学伦理学理论正确性的惟一标准。

(2)继承性:弘扬伦理道德是医学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志,是贯穿医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救死扶伤、为医者仁等伦理道德原则为医学工作者自觉地继承、恪守,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

(3)时代性:医学道德伴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

医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诊治疾病手段的进步,而且表现为医学道德的进步。

与新的预防、诊断、治疗方法相对应的伦理原则的制定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任何时代的医学道德都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都为解决该时代的具体问题而存在。

在古代,为妇女堕胎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在当代,为维护社会和妇女自身的利益开展的计划生育手术则是道德之举。

医德原则、医德规范、医德评价、医德教育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能脱离时代。

反映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为医学的发展导向、为符合道德的医学行为辩护是医学伦理学的任务。

2.医师应是道德高尚的人医乃仁术,道德是医学的本质特征,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目的。

医务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预防、诊治疾病的任务。

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效果不但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直接相关,而且与医师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历代医家都认为,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

自古以来,重视人的生命是医学界的美德。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篇中就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他还指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认为一个好的医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对医术的精和对患者的诚.只有具备精和诚两个基本的素质,才能成为大医,才能成为仁者,即医术精湛、医德高的医家。

我国古代医生择徒甚严,曾明确提出非其人勿教.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在西方,则有学医期满,按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的传统。

医师角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与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的。

林巧稚、赵雪芳、王忠诚、吴登云等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医师既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3.医学实践的道德内涵道德作为医学的本质特征蕴涵在医学实践之中。

一部医学史,是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地与疾病斗争、认识疾病、不断战胜疾病的历史,是医务工作者无私地为病人解除病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历史。

医务工作者献身于医学事业,崇高的道德境界就体现在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医学活动之中。

医学界伟人故事

以下是中国古代10位 医学伟人, 希望对您有帮助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编辑而来。

2.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

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

《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 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

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

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3.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炎帝神农在位120年。

因而,炎帝被认为是中药学的始祖。

4.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

东汉南阳郡人,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里。

据史料记载,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相传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孝廉,建安年间官居长沙太守。

著《伤寒杂病论》16卷,约成书于三世纪初(200-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

熔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医临床医学之体。

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

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

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辩证论治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辩证分析,定为某种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方药。

为中医辩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辩证论治的楷模。

他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与《黄帝内经》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清代的《医宗金鉴》评价该书:“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 诚医门之圣书。

” 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后,被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

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

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鞒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和学说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

从晋朝到现在,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张仲景一生的鞒述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他所撰鞒的《伤寒杂病论》及其辩证论治思想,在今天的临床实践方面方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富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5.皇甫谧(215-282),魏晋时期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

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

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医针灸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6.华佗(约141~208),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华佗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它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以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种“五禽之戏”。

其所著之书已轶。

现存《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

7.王叔和(公元3世纪),名熙,今山东高平人。

其生卒年月不详。

王叔和曾任魏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养生之道。

”(唐·甘伯《名医传》)王氏著有《脉经》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曾整理编纂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另著有《脉诀图要》6卷,《脉赋》1卷,《脉诀发蒙》3卷,《论病》6卷等,均佚。

王叔和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编纂。

他总结脉学,编纂《脉经》。

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前期医学名著及先朝名医的有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早期治疗,提倡预防疾病。

“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

”王叔和《伤寒论》强调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提倡平时讲究卫生,反对暴饮暴食,大有预防医学之意义。

8.孙思邈(约581~682)中国唐代医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

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

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

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

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

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

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

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

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大医之体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

”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

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

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

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

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

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9.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的家庭。

父亲李言闻系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极深。

他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但却无心功名,终于走上研究医药、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

他最伟大的成就是编纂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在每一种药物之下,采用了“正误”的方式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辨误,其中绝大多数是言之有据,符合科学道理的。

这一体例在本草学上也是创造性的,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坚实基础。

为了使药物发挥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张对药物的本性进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药物的自然性能。

如对药物的升降浮沉的药性,主张采取某些办法,使其服从于治疗的需要。

如认为对原来的药性下沉的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颠顶;而原为升浮之药物则可以咸寒药为引使直达下焦。

这样,他得出了人不仅能够“窥天地之奥”,还有“达造化之权”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

李时珍以科学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说,如在谈到古代以金银服食时,认为“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胃肠乎。

求仙而丧生。

可谓愚也矣,”(《本草纲目·金石部·金》>又说:“(银)性刚戾,服之能伤肝是也。

抱朴子云银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

”(《本草纲目.金石部·银》)认为所谓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说”,“幻诞之谈。

”他斥《本经》、葛洪等关于服食的论述为“误世之罪,通乎天下”,认为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本草纲目。

兽部·伏翼》)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物学家,又是一位博物学家。

他对于生物、地质等学科很有研究,对化学、天文、历法、气象也有一定的心得。

李时珍更是一位高明的医药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载有相当多的验案,均为本人治病之记录。

他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医学理论及丰富的实践,使他在医疗活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一度应召入太医院。

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来自《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著,但他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内经》,以后尤其是金元以来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响最大,特别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

认为张元素是“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他把在药物学上的成就,灵活地运用到治疗学上,除去遵循传统的医学理论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以外,特别重视分析药物的归经,讲究性味,丰富和发展了本草学的理论内容,从而使其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

李时珍对脉学、经络学说也都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

这些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都是他医学、药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

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纲目》是一部博物学的划时代作品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在书中,李时珍以简洁明了的诗句,概括地总结了中医常用的脉象,极便于初学记诵,有利于普及脉学知识;《奇经八脉考》则是十二条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的总结。

《濒湖脉学》曾被译为德文,在国外出版。

在文学方面,李时珍还是一位诗人,他的《濒湖脉学》,就是用律诗体写成的。

可惜文献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诗。

李时珍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

在国内外有崇高的声誉和很大的影响。

10.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

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

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

”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 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

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

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

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

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

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

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

《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

《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

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叶天士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儿科及妇科、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

西医名医医德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