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描写大巴山的句子

关于描写汉江的句子!!!!

乡村教师 岳 勇(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

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

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

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

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

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

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

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

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

但他并没有放弃。

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

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

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

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

”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

”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

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4 分)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

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

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

(2 分)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

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 3 分)答:插叙。

(1 分)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 4 分)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

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

感悟到了什么

( 4 分)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

请讲明理由。

(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

(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

(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

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2分)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

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

(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

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

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

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

(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

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关于描写福娃和五环形象特点的句子

鲤鱼贝贝的文化内涵 有关报导称,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 “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与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相互辉映。

笔者在《文鳐鱼:北京奥运吉祥物》等文中指出,龙的原型就是鱼(准确说是娃娃鱼),而文鳐鱼是“天下大穰”的吉祥动物。

《五藏山经•西山经》记有:“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

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

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

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泰器山位于今日阴山山脉以南的河套一带的西面,属于沙漠中的绿洲。

文鳐鱼是一种会飞的鱼,可以象征体育运动的飞跃,更高、更快、更强;文鳐鱼飞翔在西海和东海之间,可以象征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

从设计造型的角度来说,文鳐鱼的样子是有翅膀的鲤鱼,鲤鱼是红色的或金色的,翅膀的伸展具有强烈鲜明的运动感和韵律,这些特点都有助于设计出理想的吉祥物图案来。

也就是说,丰年有鱼的观念,不仅仅因为鱼与余谐音,而是源自远古的文鳐鱼。

熊猫晶晶的文化内涵 报导称,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

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

进一步说,熊猫属于熊类动物,黄帝族图腾之一就是熊(有熊氏),楚国先祖亦用熊命名。

《五藏山经•中山经》第9条山脉记有熊神:“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

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

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脱。

” 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待出版)中解读如下:熊山理应多熊,熊有冬眠习性,熊冬季出来活动属于异常现象;熊有多种,可惜此处经文未言这里熊的模样。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其毛色黑白相间非常有特色,主要分布在秦岭、大巴山一带。

由于此处熊山位于大巴山山脉,因此这里的熊有可能是指大熊猫;与此同时,熊神亦可能是由当地人装扮成大熊猫的样子,并于夏季在熊穴里举行祭祀熊神的活动。

因此,如果人们冬季聚集在熊穴里,一定是发生了紧急情况,预示着将爆发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楚本纪》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此后,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

重黎之弟为吴回(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后世姓名多用“熊”字。

据此,中次九经的熊山、熊穴、熊神,有可能就是楚国先祖“穴熊”。

总之,熊猫虽然憨态可踞,但是熊类也有威武性格之一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并非软弱可欺。

圣火欢欢的文化内涵 报导称,欢欢福娃是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 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

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

进一步说,中国人喜欢用红红火火比喻兴旺,因为火是活力的象征。

与此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对火的崇拜,笔者在《毕方鸟、灶王爷、燧人氏的科学内涵》一文中指出,毕方鸟是最早的消防员,灶王爷(炎帝)最早解决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技术难题,燧人氏是最早的人类。

事实上,笔者近年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智因自主设计论、万有智力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定义应该是“使用火的动物”,只有“举起火把才算人”

由于在中国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据(周口店北京人),因此中国才真正是人类起源的故乡。

藏羚羊迎迎的文化内涵 报导称,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

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

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

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黄色的一环。

进一步说,羊在中国古代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动物,例如三羊开泰。

在先夏时期,炎帝族(发源于姜水)、后稷族(母为姜原),以及羌族、藏族,均以羊为图腾动物。

因此,选择藏羚羊为北京奥运吉祥物,可以向世界传达“西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明确信息。

雨燕妮妮的文化内涵 报导称,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

“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

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

进一步说,燕子就是“玄鸟”,它是殷商族的图腾动物。

此外,少昊族以鸟命名官职,俨然是一个百鸟朝凤的古老王国。

与此同时,中国先民认为太阳里面有三足乌(太阳鸟、金鸟、火凤凰),因此鸟也可以代表太阳和光明。

综上所述,鱼实际上就是中国龙,熊猫福娃晶晶(jing)谐音今(jin),圣火福娃欢欢(huan)与会(hui)音相近,藏羚羊福娃象征奔腾,燕子福娃象征飞翔,五个福娃合起来,字面是“北京欢迎你”,内涵却还有“中国龙今天会腾飞”的意境。

象征意义:1,贝贝――鱼――蓝环――繁荣 2,晶晶――熊猫――黑环――欢乐 3,欢欢――圣火――红环――激情 4,迎迎――藏羚羊――黄环――健康 5,妮妮――燕子――绿环――好运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全诗

老师当时非常的纠结,亦是非常痛苦的,到底是救自己的女儿还是就另一个女孩,他不敢确定后救的女孩是否会安全。

席慕容的桐花原文

【席慕容花》原文】425日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脉着的山岗最起初,仿佛仍是一场极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着贮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互相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四月的风拂过,山峦沉稳,微笑地面对着我。

在他怀里,随风翻飞的是深深浅浅的草叶,一色的枝柯。

我逐渐向山峦走近,只希望能够知道他此刻的心情。

有模糊的低语穿过林间,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一种未能完全预知的骚动。

5月8日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

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雪白的花荫与曲折的小径在诗里画里反复出现,所有的光影与所有的悲欢在前人枕边也分明梦见,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里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五月的山峦终于动容,将我无限温柔地拥入怀中,我所渴盼的时刻终于来临,却发现,在他怀里,在幽深的林间,桐花一面盛开如锦,一面不停纷纷飘落。

5月11日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在转身的那一刹那,桐花正不断不断地落下。

我心中紧紧系着的结扣慢慢松开,山峦就在我身旁,依着海潮依着月光,我俯首轻声向他道谢,感谢他给过我的每一个丽日与静夜。

由此前去,只记得雪白的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5月15日桐花落尽,林中却仍留有花落时轻柔的声音。

走回到长长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谁印证这一种乍喜乍悲的忧伤。

周遭无限沉寂的冷漠,每一棵树木都退回到原来的角落。

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视,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山峦静默无语,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渐加深的暮色里,仿佛已忘记了花开时这山间曾有过怎样幼稚堪怜的激情。

我只好归来静待时光逝去,希望能象他一样也把这一切都逐渐忘记。

可是,为什么,在漆黑的长夜里,仍听见无人的林间有桐花纷纷飘落的声音?为什么?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

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席慕容《桐花》赏析】席慕容的散文《桐花》,我是在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散文集《透明的哀伤》中看到的。

这一篇散文与她在同一本集子中的其他作品不同,不是直接的说出她在平凡世界中感受到的哲理,而是用一种近乎诗的构思来表达她对生活的感想。

初读这篇散文,觉得不太好懂,从题目看,本该是写桐花,但主要笔墨并没有放在描写桐花的形态上,而是放在了作者本人的所思所感上。

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分割并连贯章节的。

第一章并不写桐花,而是写作者走向“一脉绵延着的山峦”,作者“不知道何处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说出这十年二十年间种种无端的忧愁”。

可见,作者是一个散步着的行者,而且心怀忧愁。

这忧愁是什么?作者并没有明说,但明确地让读者知道了作者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结”,并且持续了十年二十年,读者也就跟随着作者产生了一种等待的心里,或至少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伏笔。

之后的一章,写的是征兆。

作者在开头仍将自己的感想放在前头,写事情过去之后回顾所得到的认识,这样的倒叙的写法,,其实既是对后面章节的预示,也照应了上一章的“忧愁”。

着无端的忧愁是什么?作者在这一章里点了出来:“若不是心中有贮藏已久的盼望,也许就会错过了在风里云里已经互相传告着的那隐隐流动的讯息。

”作者因为有着 “贮藏已久的盼望”,才会有以前“无端的忧愁”,才会对林中暗涌的讯息有所感应,于是才会有下文与桐花的邂逅。

这里,作者点明了自己在等待,但并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这里再一次埋下伏笔。

接着的一章便是与桐花的相遇,作者在这一章将重点转到了对桐花的描述,但也仍是大笔的、写意的,用各种对桐花的喜爱(各个时代对桐花的描绘)来表达桐花的可爱。

在这些描述总,可以看出作者对桐花是十分喜爱的。

由于这种喜爱和眷恋,作者进入了一个真实与不真实的境界。

作者知道这样灿烂开放的美丽的桐花,是“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桐花的作为美的生命一直活在长长的历史中,被历史上所有可能的人喜爱过,描绘过,赞美过,珍藏过。

但是作者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桐花的喜爱,并为桐花的美、为桐花所接受的珍爱并不独属于自己而感到嫉妒“今日为我盛开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个秋天利落下的种子?一生中所坚持的爱,难道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是书里写完了的故事?”——作者是失落的,这证明了作者对桐花的“自私”的爱。

作者认识到桐花的美必定曾被历史上许多人欣赏过,赞美过,对桐花的珍爱并不独属于自己,这是真实的;同时,作者希望这样的珍爱是只能为自己所有,这是不真实的;但这种情感又是真实地发自作者“自私”的内心的,于是,这种事实与情感、真是与虚幻叠压在一起,矛盾地表现了作者的热烈的爱。

然后,作者的态度转入平淡。

明白了“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之后,作者不再执着而狂热地留恋着桐花了,而是感谢让桐花在其上生长的山峦,认识到了“雪白的花荫下,有一条不容你走到尽头的小路,有这世间一切迟来的,却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幸福不容许永远,因而小路两旁开满的桐花也不得永久,但是以前一只留在作者心中的“紧系的结扣”已经“慢慢松开”,前面提到的等待和盼望已经完满于刚才热烈的相遇中了。

但是一个新的结扣又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未提,但读者已经隐约感觉到了。

最后一章中,与桐花相遇的盛况已经过去——“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

“桐花已落尽”,但是“在漆黑的长夜里”,“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声音”,这新的忧愁,就是对桐花盛开的壮丽景象的永远的怀念。

至此,作者和桐花的相遇的整个过程:等待→预兆(预感)→相遇→相离→追忆(怀念)已经叙事完毕了,但是,重新回头审视文中的一些句子,就会对文章的整体有新的认识。

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了“生命”一词:一处在第二章的最后一段“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在酝酿着一种芳醇的变化……”;另一处在第四章的第一段“难道生命在片刻欢聚之后真的只能剩下离散与凋零?”这里直接认识到的生命是桐花的生命,但是看看最后一章中的某些句子,就可以知道整篇文章并不是只写到了桐花的生命历程:“高峰已过,再走下去,就该是那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了吧。

”这里,桐花的生命已殒,但作者的思路并没有随之断掉,作者的思路和桐花之间的联系发生了转移。

从这个句子看,如果仅仅理解为作者走过了山岗,以后就将一直走在平原上是不妥的,从现实来看,平地上的山岗是很多的,不可能只有一座,这里的山岗和平地是虚幻的。

尤其是“苍苍茫茫无牵也无挂的平路”,作者为什么说平路是“无牵也无挂的”的?作者原来在牵挂的是什么?是和桐花的相会?作者难道就这么认定一次和花的相会就足以是一生的牵挂?显然这也是作者的虚写。

平原和山岗、和桐花的相会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树立的象征:与桐花的相遇,象征着一个人一生中一直期待的东西;山岗和他两侧的平原象征着人的一生;山峦便是那个最期盼的愿望实现的时间和地点;再说细些,可以把桐花看成是人的一生中最璀璨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最怀念和留恋的时期)。

全文对山岗的描述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作者在整个过程中都和山岗有对话,对山岗的描写,正如同生活一样:博爱、睿智,但什么都不告诉你,只以他最宽宏的胸怀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且遵循时间的规则,不后悔不挽留一切过去的东西。

所以也可以将山峦单独看成生活本身;而对桐花的怀念,自然使人对自己人生巅峰时期的留恋和追忆。

这样,整部作品所描述的过程就可以理解成:人生前半期的等待和企盼→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人生巅峰期后的平稳甚至滑坡→对巅峰期的怀念和追忆→对巅峰一去不回的理性认识。

这样整个作品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生活的角度来表明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而这,是通过桐花、山岗和平原这些外在的象征形象来实现的。

整篇文章,对与桐花邂逅的描写,是从无意识的相遇,到有意识留恋结束的;对生活的描述,是从生活中的等待,到突如其来的相遇,到强烈的情感感知,再到离开时的无限留恋,最后从感觉升华到理性认识,作者不明说地借助桐花和花下的自己给读者演绎了一个生命成长成熟的过程,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而不露痕迹,这正是作者是以的构造的魔力所在。

描写大巴山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