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治家格言朱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洁。
既昏便息,关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有关家风,家书,家训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诸葛亮《诫子书》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藩家书》、《傅书》、《弟子规》、《钱氏家训》等拓展资料:1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2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4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5 《傅雷家书》是2006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6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7 《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
民国十三年(1924年),武肃王钱镠三十二代孙、安徽广德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先祖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他总结归纳了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
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千百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
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
1.悯农二首 白居易春种一,秋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餐, 粒粒皆辛苦。
2.咏史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还有就是杜甫的诗,他比较忧国忧民,写民众艰苦生活和权贵奢华生活的很多,你可以再找找。
求治家格言
《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
家规家训简要注解是什么
1.《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2.《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3.《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5.“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在书斋中,蒲松龄设一茶棚,专门询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把听来的这些事情加工润色之后记录下来。
“志”便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便由此而生
九层之台。
指的是什么动物
传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扶伤等。
参考资料: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等等这些从5000年之前就开始流传,有不少先人的故事(姑且称为故事吧,我想不出一用什么来称呼)被传为佳话。
反观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变得淡薄、冷漠,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际关系,缺乏彼此的互谅关怀,完全没有温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而引发的伦常悲剧,差不多每天也可在报纸上读到,在新闻报导中看到——儿女一朝飞黄腾达后,便把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餐风露宿的事已屡见不鲜;人们的浮夸作风,自以为是、吊儿郎当的处世态度随处可见,这的确是现今社会的一大哀歌。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社会弊病只会越来越多,越积越深,终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我们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我认为,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
在这个世代,是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廓清社会歪风,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爱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志13.朝闻道,夕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自强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李咸用《送人》50.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诚信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61.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知耻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69.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改过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益·象》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74.人孰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一》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厚仁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87.仁者寿。
——《论语·雍也》88.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90.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魏策》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贵和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101.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从)——《礼记·中庸》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敦亲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114.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120.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重义123.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125.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126.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127.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131.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尚勇135.视如归。
——《管子·小匡》136.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137.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文字·自然》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二》144.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好学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49.笃信好学,守善道。
——《论语·泰伯》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154.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61.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潜书·讲学》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写怀》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审势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58章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势解》174.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句)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韩非子·喻老》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85.前车覆,后车诫。
——《汉书·贾谊传》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贾谊《新书·审微》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18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住传》190.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19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求新19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
1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197.德贵日新。
——康有为《论语注》卷九198.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9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00.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201.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20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20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勤俭204.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205.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20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207.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20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20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2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21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2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2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2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奉公216.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17.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218.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2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新书·阶级》22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227.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228.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2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史记·太史公自序》230.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刘向《说苑·正理》231.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徐干《中论·赏罚》232.鞠躬尽瘁,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234.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包拯《论星变》235.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23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传家宝·绅瑜》237.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务实23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3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4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243.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244.君子强学而力行。
——杨雄《法言·修身》245.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246.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冲国传》24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248.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249.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荀悦《申鉴·俗嫌》2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25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补充:25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25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254.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荀子·非相》
中华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
1.以家为家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