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彭老总平生格言

浦安修生平

浦安修(1918年7月-1991年5月2日),上海嘉定人,1918年生于北京。

彭老总夫人。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把他(她)的事迹写一写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

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

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 他父亲到处询问。

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

”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 小时候 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老师讲课,他用心听。

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

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

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

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志愿军第一任总司令,为什么不是林大元帅而是彭大元帅呢

我想你说的那个太监应该姓沈直隶献县人沈吉祥,于十四岁时,父母为其净身,在裕亲王府中充当太监。

嘉庆十二、三年间(1807-1808),沈吉祥因跌伤左腿骨折,请求红阳教的教首刘兴礼医治

关于纪昀的介绍和作品

纪晓岚(1724~1805),名昀,晓岚是他的字,直隶河间献县(今河北沧县)人。

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

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

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流行的民间传说和电视剧中,纪晓岚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其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

这是经过美化了的描写,历史上并不如此。

实际上纪晓岚不过是乾隆蓄养的文学词臣而已。

这要先从纪晓岚的长相说起。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的形象风流倜傥,一表人材;在银屏上,基本上由张国立“垄断”的纪晓岚形象,也颇说得过去。

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

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

另外,跟纪晓岚交游数十年的朱珪曾经有诗这样描述纪晓岚: 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

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

如此说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

当然,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其间有审音官通过对话、目测等检查其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以免上朝时影响朝仪“形象”,应该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但无论如何,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

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背景知识。

纪晓岚的官场命运是由乾隆掌握的。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长深宫的皇帝,有很多怪习。

对于纪晓岚来说,乾隆最要命的一条就是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

他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

例如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

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说的了,即使是福长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宠信,一方面是由于他死心塌地地追随和珅,与其结成死党,另一个重要原因却是因为他年轻漂亮。

曾经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其著作中记载说,福长安英气逼人,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美少年。

长相本由天注定,没有办法选择。

相貌丑陋的纪晓岚却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真正的重视,难以参预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

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而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

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均是这种际遇的体现。

这种官职并无重权、实权,只是大清朝廷的摆设而已。

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本来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

”可见纪晓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长相不过是一个表层原因。

纪晓岚跟乾隆的隔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专制君主从本质上来说,不会喜欢稍有个性、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

有一次,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

我经过各省地方,问起官吏的好坏,人们都皱眉叹息,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由于这些话惹恼年岁已高、再也听不进忠言的乾隆,结果军机大臣要将尹壮图拟斩。

尹壮图之父尹松林与纪晓岚为同年进士,当纪晓岚打算为尹壮图求情时,乾隆竟勃然大怒,当即骂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原来,皇帝让纪晓岚总纂,并不是真正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只是把他当作给皇帝解闷的戏子之流。

公元前一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了几句话,竟惹得汉武帝大怒而受到残酷的宫刑。

司马迁痛定思痛,说道:“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1800多年过去了,纪晓岚面临的竟是同样的处境:在专制的皇权面前,一个知识分子是难有尊严的。

纪晓岚面对乾隆的指责,只能忍气吞声。

我想,在电视剧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镜头的吧

正如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即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

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ruǎn)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

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

以长相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纪晓岚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过如此。

那么,从纪晓岚这一方来说,他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处境呢

纪晓岚一生,做过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左庶子、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中间只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到乌鲁木齐,但也仅仅两年多就被召回京师做官。

所以在一般人眼里,纪晓岚也可以算是官运亨通的一个人。

然而,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愁苦的感叹。

这从纪晓岚一生中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不敢著书纪晓岚一生著述甚丰,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编纂的、、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

但在纪晓岚生前,就有关于他平生不著书的说法流传。

有人说,纪晓岚认为自己的作品超不过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

纪晓岚的门生刘权之就说他老师文名满天下,经常给人写文章,但都“随手散失,并不存稿”,原来纪晓岚总是认为这些文字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没有刊刻的价值。

纪晓岚的另一门生陈鹤也说,老师自从主持纂修,纵观古今著述,知道该有的都已经有了,后来的人再怎么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范围,而那些自谓超过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罢了。

所以纪晓岚“生平未尝著书”,偶尔为人作序记碑表之类的文字,也都随即丢弃,未尝保存。

陈鹤感慨地说,如今某些人偶尔写了一点小东西就四处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颜啊

清代大学者江藩在其中却说,纪晓岚一生精力全都耗在一书,又喜欢写些稗官小说,故而“懒于著书”,他青少年时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传于世。

而按照纪晓岚自己的说法,与上面都稍有出入。

纪晓岚晚年就曾讲起,“我早年就学习诗歌,其间意气风发,与天下同好互相唱和,总是不甘人后。

如今我年纪差不多80岁了,却转而瑟缩不敢著一语,平生所写的稿子也不敢自存”。

他说这是因为随着阅历的增长,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经说过的东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过是徒自苦耳。

从纪晓岚的话来看,他并不是“未尝著书”,早年还是勇于吟诗弄赋的,只不过后来他对自身所处的世道逐渐有了深刻的体会,越来越不敢从事写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

要说是因为怕超不过古人而罢笔,这个理由似乎很是勉强。

这个理由背后还有着极大的社会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间思想控制的加强,文字狱屡见不鲜。

清朝文字狱集中发生在号称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其中著名的,康熙时有庄氏狱和戴名世狱,雍正时有查嗣庭狱和吕留良、曾静狱。

其中查嗣庭狱是莫须有的罪名外,其他的还是或 多或少确因文字有犯忌之处。

而在乾隆时期,文网更加苛密,大多是无中生有、借题发挥来杀人。

例如有内阁学士胡中藻狱。

胡中藻的诗歌中有两句诗引起乾隆的敏感。

一句是“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是故意加浊字于大清国号之上,大不敬;一句是“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乾隆认为这是讽刺他朝门不开,不进人才。

又因为胡中藻在广西学政任内,曾出试题“有乾三爻不象龙说”,乾隆认为龙与隆同音,这是诋毁他的年号。

乾隆就凭着这些强词夺理的借口,将胡中藻杀了。

乾隆一朝的文字狱,大多都是这样。

作为乾隆的词臣,纪晓岚对这些文字狱自然深有感知。

同时,纪晓岚及其同僚也因纂修《四库全书》而饱尝文字所带来的窘迫,甚至家破身亡。

本来,进行偌大一个文化工程,中间出现一些差错是难以避免的。

只要尽心尽力,有错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

可惜纪晓岚他们面对的是乾纲独断、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点点不完善之处带来的就是杀身之祸。

在纂修四库过程中,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因有差错而遭到多次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最后,总纂陆锡熊死在前往东北校书的途中,而陆费墀因无力负担江南三阁的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家产被查抄,妻离子散。

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一定会给纪晓岚带来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

中有一则纪晓岚轶事很值得回味。

据说纪晓岚做翰林时,有一天起草文牍,文思枯竭,于是出屋顺着走廊散步。

廊下有一个老兵正睡得香,鼾声阵阵。

纪晓岚拍醒了兵士,问他睡得可好。

老兵说很好。

纪晓岚于是拿来一部书让他认字,老兵说不识字。

纪晓岚这时若有所思地说:“人生识字就是困苦患难的开端,你不识字,真正是快乐啊。

”这则轶事不一定是真,但它所反映的心态可能跟真实的纪晓岚相距不远。

纪晓岚4岁就跟笔砚结缘,后以文字走上仕途,却没料到文字也动辄给人带来杀身之祸,给他带来窘迫,有这种感叹自在情理之中。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瑟缩不敢著一语”的现象,不正反映了他在专制君主面前那种战战兢兢的感受吗

观弈道人纪晓岚有一个别致的自号,叫“观弈道人”。

纪晓岚晚年很喜欢下围棋,在下棋的同时,他也从中体悟官场、世道、人心。

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曾经请朋友沈云浦画了一幅,自题诗一首: 不断丁丁落子声,纹楸(qiū)终日几输赢。

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

何仙姑 在这里,他以“观弈道人”自比,闲看世间风云变幻。

7年后,他再次检视,又有感叹。

他认为当初请人作观弈图,也不过是道人(也就是纪晓岚自己)不亲自参与胜负而已,但其心中仍然存在着胜负之心,而如今看来,连这个胜负之心也都是幻象呢。

这种心态在另一首与弈棋有关的诗中暴露无遗。

这首诗是写的,图中八仙,各具情态:何仙姑与韩湘子对弈,其余五仙旁观,而铁拐李一个人却在一旁呼呼大睡。

纪晓岚写道: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那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韩湘子 “顽仙”既指铁拐李,也是纪晓岚自喻;“春风蝴蝶”,化用庄子化蝶故事,比喻自由自在,不存人间胜负之心。

纪晓岚在这里表达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算是看透红尘。

不过,他在乾隆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想要超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自挽联纪晓岚在69岁那年,有一天跟同僚聊天,聊得兴起,说:“从前陶渊明自作挽歌,我今天也自题一首挽联,希望我死后大家能够用它挽我。

”这首自挽联如下: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挽联第一句是说在官场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鸥鸟一样,这把仕途的艰辛描摹出来了。

第二句是说自己埋头于图书之中,好比在书中生死的蠹鱼一样,这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从这一自挽联中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其中也包含了纪晓岚对自己一生的认识。

从以上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纪晓岚不太可能做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

与和珅的关系 在电视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经常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多次讲到纪晓岚如何捉弄和珅。

《清朝野史大观》就记载,和珅在宰相府内修建凉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额,便求纪晓岚题字,结果纪晓岚爽快答应,题以大字“竹苞”。

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

和珅得到纪晓岚的题字,大为高兴,就高高挂在书亭上。

乾隆偶尔临幸和珅宅第,一见纪晓岚题字,马上就知道了纪晓岚是在捉弄和珅。

他笑着对和珅说:“纪晓岚是在骂你们一家‘个个草包’呢。

”结果和珅对纪晓岚恨之入骨,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晓岚。

其实,这种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我们仅从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

乾隆朝晚期,纪晓岚好友、御史曹锡宝欲弹劾和珅,纪晓岚虽为朋友担心,但也仅以宋人《咏蟹》诗相赠: 水清讵免双鳌黑,秋老难逃一背红。

意思是说,现在弹劾和珅,恐怕时机不够成熟。

但曹锡宝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告诫,毅然上书,指参和珅。

结果乾隆大怒,要将曹锡宝治罪,此时的纪晓岚再也不像上次救卢见曾那样,尽心为朋友出力,而是在乾隆面前竭力表白,声称自己毫不知情。

结果由于他表现得过于露骨,反而使乾隆认为纪晓岚正是幕后指使者。

可见,纪晓岚怎么会把自己树立成和珅的对立面呢

有史料记载,和珅在他发达之后,曾与文学名流诗文唱和。

有时他私下请纪晓岚、彭元端为其作品润色。

而纪、彭二人考虑到和珅权大势重,万一不从,被他穿了小鞋可受不起,也就每每代为捉刀。

当然,也就仅仅润色文字而已,纪晓岚并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

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

看来,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而已。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志。

比如前文所引题《八仙图》诗,就表达了他超然世外的态度。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世故的态度,也是纪晓岚从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

纪晓岚久任官场,官职也不低,能够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

这种为官之道,正是各不得罪,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

而他长期追随乾隆,游山玩水,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见其为人。

从纪晓岚这种性格特点来看,他不会与和珅发生面对面的冲突。

电视剧中的那些镜头,根本就不会出现。

嘉庆十年(1805),纪晓岚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

生前他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就是这样的一位“世故老人”,他又如何肯、如何敢与权倾朝野的和珅直接对抗呢

老百姓的明星 既然纪晓岚只是乾隆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也不是一个跟和珅针锋相对的斗士,然而他在广大民众中间却极受欢迎,似乎可以说是老百姓的明星,这是为什么呢

有关纪晓岚的民间传说不计其数,这恐怕也是中国文人少有的待遇吧

仔细想来,恐怕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纪晓岚具有幽默风趣的真性情。

清代笔记中记纪晓岚,提得最多的就是纪晓岚的诙谐。

如牛应之《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说:“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

”如果说纪晓岚幽默风趣,大概不会错。

但仅仅是幽默,还不足以达到人人传颂的地步。

纪晓岚的幽默,还有真性情的一面。

在流传下来有关纪晓岚的幽默故事里面,有两点比较突出,最能看出纪晓岚的真性情。

这就是纪晓岚敢于跟权势人物开个小玩笑,而且也能讲荤段子。

例如他敢称呼乾隆为“老头子”,敢趁题亭额的机会讥嘲和珅一家,尽管这些故事不一定真,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纪晓岚面对权势人物的幽默作风。

对于文人一般不敢惹的太监,纪晓岚也敢开个玩笑。

有一天散朝时,一个太监想听纪晓岚讲笑话。

纪晓岚假装沉思半天,说:“从前有一个太监……”说了半句,就不说话了。

这个太监等了半天,就问:“底下如何

”纪晓岚答道:“底下一样没有。

”闻者绝倒。

对于这样的调侃,当事人倒也不好表示什么,也不便于施加报复。

这也许是纪晓岚借幽默来表达性情的原因吧。

纪晓岚还时不时来点段子,更可以见出其性情。

有一次,一个姓平的朋友做了新郎倌,纪晓岚送了一部《诗韵》贺喜,人们都很奇怪这个礼物有什么奥秘。

平某思索了好几天,才知道纪晓岚取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跟自己开了个玩笑。

这种荤段子向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想它不流传天下也难。

明清两代,民间非常流行的一部笑话总集《笑林广记》中,大概有一半内容都是与性有关。

第二,纪晓岚善于对联之戏。

对对联,俗称“对对子”,既是文人自幼接受教育启蒙最基本的课程,又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娱乐活动,深受百姓喜爱。

纪晓岚才思敏捷,诙谐不羁,尤善对对联,常有妙语。

比如他为一穷苦铁匠所写对联为: 纪晓岚等编《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又比如,他为理发匠所写的对联为: 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寥寥数字,精细入神,堪称绝对。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他身穿皮袍,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

这位太监便出题: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

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

纪晓岚善于对联,应该是事实。

纪晓岚这个才能在当时的官场上也是流传已久。

纪晓岚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是他出的一副灯谜。

一年元宵,乾隆命大小臣工上进灯谜,以供紫禁城悬挂。

纪晓岚所献灯谜为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猜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猜不出答案,查知系纪晓岚出题,便召其回复,结果得知其答案为字的偏旁谜,即“猜谜”二字,大加赞赏。

纪晓岚的座师刘统勋等人,也乘机对乾隆夸奖纪晓岚。

此后,纪晓岚名声更著。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五十寿辰,文武百官纷纷撰联赋诗,无非万寿无疆之类。

而纪晓岚所写之联别出心裁: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指清朝统一全国后,西起葱岭,东濒大海,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纵横均为四万里,版图之大,为历史上所未有;下联指五十圣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合为万岁,敬祝乾隆万寿无疆。

见到此联后,乾隆大喜,当即传旨,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39岁的纪晓岚奉旨出都,任福建学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翰林来说,外放学差无疑是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

纪晓岚对此喜不自胜。

登车启程,至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一路行来,山川秀丽,他也不停写诗作赋,后来还结集出版,名为《南行杂咏》。

传说在行舟途中,纪晓岚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还给他送来一张纸条:“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如阁下能对出,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

”老者的上联是: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

“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

纪晓岚深知此联难对,不禁冥思苦想,结果让老者扬帆远去。

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乐声轰鸣。

纪晓岚触景生情,想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世上流传的纪晓岚对对子故事,有真有假。

例如,有一则故事说纪晓岚曾随乾隆南巡,路过黄河碎石滩。

乾隆出了一个上联:“石头渣稀烂棒硬。

”纪晓岚漫不经心地答道:“黄河水翻滚冰凉。

”对联上下句都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算是不错。

但其实乾隆六次南巡,纪晓岚没有一次扈从过。

不过,纪晓岚善于对对子是真,而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了纪晓岚的大名。

第三,纪晓岚朋友遍朝廷,门生满天下。

纪晓岚早年就与一帮志趣相投的文人学士结成文社,半月聚会一次,谈古论今,切磋诗文。

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纪昭和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钱大昕。

就连上科进士刘墉,这时已由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讲,也参加进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纪晓岚与刘墉一齐被推为文社领袖。

由于文才出众,也由于性格谦和,纪晓岚很快在朝廷上下拥有了一批兴趣相投的朋友。

纪晓岚多次担任过考官。

他先后任过乾隆己卯山西乡试正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本省壬午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甲辰会试副总裁官、己酉武会试正总裁官,嘉庆丙辰会试正总裁官、己未武会试正总裁官、壬戌会试正总裁官等。

正因为他经常担任考官,所以门人众多。

朋友和门生一多,纪晓岚的名字未免在他们口头、著作中经常出现。

久而久之,纪晓岚的声名怎么可能不越传越大呢

第四,与两部名传天下的书有关。

第一部就是清代的文化大工程——《四库全书》。

纪晓岚是这部书的总纂官。

纪晓岚借此机会还删定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这本书在学界也享有盛名。

第二部书就是纪晓岚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

这部笔记流传甚广,也获得后世极高的赞赏。

鲁迅认为此书“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既有趣,又有真知灼见,而其“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鲁迅据此盛赞纪晓岚是当时社会中“很有魄力的一个人”。

小说家孙犁认为这部笔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其他同类作品所不能超越的位置,“它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

这两部书都留名后世,其编纂者纪晓岚自然也就名动天下了。

纪晓岚死后,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一种相当高的认可。

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说他是一代通儒,“胸怀坦率,性好滑稽,有陈亚之称。

然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

这就是说纪晓岚不仅学识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

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

中国的清代,有一位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的史传中占尽风光,而且在民间也有很好的口碑。

这个人物,便是乾隆时期执学术牛耳,成为一代文宗的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晓岚为其字,号春帆,别号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观弈道人,晚号孤石老人、石云。

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河北省沧县)。

他是乾隆丁卯科顺天第一名举人,甲戌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办理院事,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左庶子、侍读学士,后来因为牵扯进他的儿女亲家___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道悦子,山东德州人,任长芦、两淮盐运使)的一个案子,被 发配到乌鲁木齐,在戍所里任印务章京,鞅掌簿书,那是乾隆三十四年的事。

第三年便被恩命召还,复任编修。

从此在宦途上一帆风顺,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

也任过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不过纪晓岚一生中最主要的业绩,是他的学术活动。

他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

他历充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提调兼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胜国诸臣殉节录>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四库全书>总纂官,<职官表>总纂官、<八旗通志>总纂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

一生中他参与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编修,不可胜数。

除了修书,他干得比较多的另一件事就是做考官了。

他先后任过乾隆山西乡试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壬午本省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甲辰会试副总裁官、己酉武会试正总裁官、嘉庆丙辰会式正总裁官、己未武会试正总裁官、壬戌会试正总裁官。

每赴其任,必有诗传示同僚,以躬谨相勉。

他不惮作余力,奖掖后学,故门人众多。

经他之手,提携了许多人才。

纪晓岚的祖籍,在江苏应天府上元县纪家边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江南大姓实几辅,纪晓岚的先祖纪椒坡便一路北上,最后入籍于离献县九十里的景城。

明崇祯中,纪晓岚的高世祖纪申这一支,迁居离景城三里之遥的崔尔庄。

经过二百多年,子孙生齿繁衍,到了清代,纪家已成了献县屈指可数的大姓了。

献县在直隶省的东南,是京几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

“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这御道就是从献县穿过。

这里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控齐鲁,北镇京卫,又是人文渊薮,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刘德,封为河间王。

都城便设在献县。

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工于整理古籍,抢救文化遗产,所得皆古文先秦书,被服儒术,六艺俱举,文约指明,学者宗之。

彭老总平生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