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对蔺相如的诗句

形容蔺相如的诗

廉将军口出恶言,您却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赞美蔺相如的诗句

览古[晋]卢谌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

秦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

与之将见卖,不与恐致患。

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

蔺生在下位,缪子称其贤。

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入关。

秦王御殿坐,赵使拥节前。

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

连城既伪往,荆玉亦真还。

爰在渑池会,二主克交欢。

昭襄欲负力,相如折其端。

眦血不沾衿,怒发上冲冠

西缶终双击,东瑟不只弹。

舍生岂不易

处死诚独难

稜威章台颠,强御亦不干。

屈节邯郸中,俯首忍回轩。

谦公何为者,负荆谢厥諐。

智勇盖当代,驰张使我叹

[简介]卢谌(285—351),东晋文学家。

字子谅,范阳涿县(今河北省属县)人。

好老庄之学。

任太尉掾。

洛阳陷于匈奴,北依刘琨。

曾被刘聪子刘粲所虏。

粲败,复归刘琨。

为司空主簿。

后至辽西,辽西破,归石季龙,任国子祭酒。

冉闵诛石氏,谌随冉闵军于襄国,被杀。

卢谌清敏有才思,善写文章,也工书法。

其诗作《赠刘琨》、《览古》等较著名。

原有集,已失传。

这首诗可以说是蔺相如的诗体传,概括了蔺相如的主要业绩。

作者处于乱世中,四处奔波不已,他把天下统一,以致太平的愿望,寄托在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身上。

所以,诗中对蔺相如的敬慕心情,是很炽烈的。

七古 蔺相如宅[清]英棨书生手无缚鸡力,书生寸舌能扶国

扶国胸藏十万兵,只身敢入赢秦域。

怒叱秦王慷慨谈,秦庭一时皆失色。

秦虽强横蚕诸候,壮士气盛秦难逼

不辱君命不辱身,应变惟仗胆与识。

有胆怀璧竟完归,有识回车能屈抑。

强秦不敢问连城,老将负荆亦屏息。

上全国体下全交,凭将刚克与柔克。

卓哉相如能兼得

其他的(短一点的):览古 书怀[唐]李白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

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

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

相如章台巅,猛气折秦赢。

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

[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少年时即显露才华。

其诗雄奇豪放,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

存诗990余首,有《李太白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春,是李白路过邯郸时的“览古抒怀”之作。

诗人追怀赵国历史上众多的英雄人物,赞扬他们的聪明才智及所建树的业绩,表现了诗人“志在经世”,为国立功的思想。

七绝 蔺相如墓[宋]范成大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

晚年退居故乡石湖。

其诗题材广泛。

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此诗为范成大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时,途经蔺相如墓所作。

当时邯郸已陷入金人手中,金强而宋弱,形势俨如当年的秦赵对峙。

面临着生命危险,范成大早有心理准备,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宁死也要保全国体。

后来,范成大果然不辱使命而归。

七绝 咏蔺相如[明]高启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简介]高启(1336—1374),明初诗人。

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元未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为吴中四杰之一。

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授户部右侍郎,不受,归乡。

授书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殿基修府治,被人告发,获罪腰斩。

因高启所作《上梁文》中有“龙盘虎踞”四字,被明太祖视为魏之同党,也被杀。

高启诗爽朗清逸,又能文。

有诗集《高太史全集》、文集《凫藻集》、《缶鸣集》等。

此诗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

末两句以屈原不敢协助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极力渲染与秦约会的危险性,以衬托蔺相如的卓人胆识。

七律[明]汤显祖轻抛少室践云除,见说衙斋好读书。

物论几年推蕴籍,宦情今日喜萧疏。

人行涿野砧声外,雁绕漳河木叶初。

早晚邯郸应驻节,马卿原爱蔺相如

象征友谊 意象

白衣送酒】bái yī sōng jiǔ 也作白衣不至、白衣白衣来、贫无酒、望白衣等代陶潜辞官归隐后,生活很窘迫,他喜欢喝酒,家贫不能经常有酒喝。

有一年重阳节,他因无酒可饮,坐在宅旁菊花丛中,摘菊把玩。

忽见一白衣人走来,原来是刺史王弘派人来送酒。

陶潜于是立即对菊而饮,大醉方休。

(檀道鸾《续晋阳秋》)后用作与重阳节朋友赠酒、饮酒或咏菊的典故。

【伯牙鼓琴】bó yá gǔ qín 鼓,弹奏。

春秋时,伯牙善于弹琴,他朋友钟子期则善于听琴。

一次,伯牙弹起一支意在吟咏高山的曲子。

钟子期就说:“好呵!这一曲气势雄壮,就像泰山一样巍峨峻拔。

”伯牙又弹起另一支意在咏吟流水的曲子。

钟子期赞叹道:“妙呵!这一曲浩浩荡荡,就像江河水奔流不息!”又一次,伯牙与钟子期到泰山之北游玩,遇到暴雨,就到一座山岩下面避雨。

伯牙取出琴来弹奏,开始时,弹的是山风阵阵,大雨淋淋;然后表现风声更紧,暴雨如注;最后弹出山崩石裂,惊天动地……每奏一曲,钟子期便用准确的语言将乐曲的意境描绘出来。

伯牙感叹:钟子期真是一个难得的知音。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拉断了琴弦,摔碎了琴,终生不再鼓琴。

(《列子·汤问》)后用形容琴曲高妙,或朋友之间心意相通;另作知音,喻指知心朋友。

【陈雷胶漆】chén léi jiāo qī 也作陈雷、胶漆交、交情陈雷、雷陈等。

东汉豫章宜春人陈重从小与同郡雷义为友。

太守张云推举陈重为孝廉,陈重为了让给雷义,前后上书十多次推辞,张云不听从。

第二年,雷义也被推举为孝廉,两人同在郎署任职,又都被任命为尚书郎。

后来雷义因代同僚受过而被罢黜,陈重也辞病回乡。

雷义回到家乡,又被举为茂才,他坚决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就装疯披发而逃。

乡里有谚语云:“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后汉书·独行传·陈重》,《后汉书·独行传·雷义》)后以此典形容友谊真挚,交情牢固。

【对床风雨】duìchuáng fēng yǔ 也作对床风雨、对床夜语、风雨连床、联床雨、对床之约等。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白居易有“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的诗句,都是描写风雪或风雨声中对床谈心的情景。

(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诗)宋代苏轼、苏辙兄弟诗中多次用“对床夜雨”等类似的语词,互相唱和,表达深厚的情谊。

后用此典喻指指兄弟或亲朋团聚,倾心交谈。

【范张鸡黍】fàn zhāng jī shǔ 也作范黍、具鸡黍。

黍,植物名,种子可作粮食。

东汉时,山阳郡的范式同汝南郡的张劭是好朋友。

两人同在外地游学,临别前,约定两年后的九月十五日范式去张劭家里看望张的父母。

到了那天,张劭就杀鸡做黍米饭,等待范式前来。

张劭的父母笑着说:“山阳距汝南有数千里,你怎么知道他一定会来?”张劭说:“范式很讲信用,不会失约。

”话未说完,范式果然到了。

(《太平御览》卷四0七引谢承《后汉书》)后用此典指款待友人,也形容友情真挚。

另作范张约、鸡黍期、鸡黍约,指友人之间诚挚不负的约定。

【访戴】fǎng dài 也作乘兴船、乘兴王猷(yóu)、访戴船、觅戴逵、寻戴等。

东晋名士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时,在一个雪夜,半夜起来饮酒赏雪,忽然想见朋友戴逵。

戴逵住在剡县,离此有数十里,王徽之便乘着小船去拜访他。

天亮才到他家,却不进门而返,别人询问原因。

他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自然就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世说新语·任诞》)后用此典指访友,也指为人任性放达。

【负荆】fù jīng 也作负荆请罪、廉公屈体、屈节廉公。

荆,古时用荆条做成的刑杖。

战国时,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立下功劳,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比大将廉颇还高,廉颇不服,多次想侮辱他。

相如得知后,以国事为重,不计私仇,处处回避忍让,最终使廉颇深受感动。

他脱光上衣,背负荆条,上门谢罪,并与蔺相如结成了生死之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用此典指主动诚恳地向人认错赔罪。

另作避廉颇、将军礼数,指容忍小忿而以国事、大局为重。

【管仲与鲍叔】guǎn zhòng yǔ bào shū 也作鲍叔知、分金管鲍、管鲍亲等。

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感叹说:“我年少时穷困,曾经同鲍叔合伙做生意,总是多分钱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是因为我贫困。

我曾替鲍叔办事,结果很糟,鲍叔不认为我愚笨,而知道是因为事情有顺利不顺利。

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罢免,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贤能,而知道是因为不逢时。

我曾参加三次战争,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我胆怯,而知道是因为我家有老母。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自杀,我却甘愿受辱成为囚犯,鲍叔不认为我无耻,而知道我不在意小节,而是以不能能名扬天下为耻。

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的鲍叔啊!”(《列子·力命》)后用此典指彼此信任,不计得失,友谊深厚,有时也指交情深厚的知心朋友。

【季札挂剑】jì zhá guà jiàn 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一次出使晋国,路经徐国时,去拜见徐君。

两人闲谈时,徐君将季札所佩的宝剑把玩许久。

季札很明白徐君想要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必须带上佩剑,因而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经过徐国,想把宝剑赠给徐君,遗憾的是此时徐君已死,季札便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

但徐君的继承人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才离郑回国。

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后用此典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

【狂奴故态】kuáng nú gù tài 狂奴,狂放不羁的人,“奴”是对亲狎者的称呼。

故态,老样子,旧脾气。

严光和刘秀、侯霸是老同学和老朋友。

后来刘秀做了东汉的开国皇帝,侯霸也当上了司徒的高官,严光却一心做隐士。

一次,侯霸派使者送信给严光,请他出来做官。

严光把来信丢还使者,口授一封回信:“君房(侯霸的字)足下,你当了三公,很好。

要心怀仁慈辅助皇帝行符合道义的事,让天下人感到高兴。

如果阿谀顺从皇帝的旨意。

那就要身首分家了。

”回信的口气非常傲慢。

侯霸把原信呈给刘秀。

刘秀看完,笑着说:“狂奴故态也!”意思说严光又犯了狂士的老脾气。

(《后汉书·严光传》)后用此典指狂放羁、邈视权贵的脾性。

晋代皇甫谧《高士传·严光》还记叙了这样一个细节。

侯霸的使者觉得回信太短,请严光多说几句。

严光斥责他:“你以为这是上街买菜吗?为何要多一点?”后人用买菜求益,喻指计较多少。

【贺友失火】hè yǒu shī huó 也作参元失火。

唐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朋友王参元,也很有才学,但他虽考中进士,还没担任官职。

柳宗元和一些朋友非常赏识王的才华,认为他若出来做事,会有很大成就。

但王家极其富有,他们因为担心推荐王参元会被人们认为贿赂而没有推荐。

一天,王参元家中失了火。

万贯家财烧得精光了。

人们都为王参元惋惜,柳宗元却写信道贺。

他说如果真的烧得一无所有,就更值得祝贺,因为朋友们因此可以大胆地向朝廷推荐他了,他也有机会施展才华了。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后用此典形容人因祸得福,获得机遇。

【李代桃僵】lǐ dài táo jiāng 僵,枯死。

一首古诗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桃树生长水井旁,李树和它来成双。

可恶小虫害桃根,李树舍身代桃僵。

树木尚且知友爱,兄弟岂能相杀伤?(古乐府《鸡鸣》)最初以此典喻指兄弟间互助互爱,后多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买猪肝】mǎi zhū gān 也作猪肝累人、猪肝累尹、猪肝累贤守等。

东汉时,太原名士闵仲叔客居安邑县,老病家贫,每天只能买猪肝一片,屠户有时不肯卖。

县令知道此事,吩咐属吏常给他送猪肝。

仲叔得知后,感叹道:“闵仲叔怎能因口腹拖累安邑人呢?”连忙搬到别地去住。

(《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传序文》)后用此典指在生活上麻烦地方官。

【兄肥弟瘦】xiōng féi dì shòu 东汉时,赵孝曾任郎官,他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他高洁的品格为当时之人称道。

当时天下大乱,灾荒严重,强盗将赵孝的弟弟赵礼捉去,准备吃掉。

赵孝把自己绑起来去见强盗,说:“我弟弟过于瘦弱,我比他胖一些,让我代替他吧。

”强盗深为感动,把兄弟二人都放了。

(《东观汉记·赵孝传》)后以此典指兄弟间情深谊重。

【先我着鞭】xiān wǒ zhuó biān 东晋名将刘琨(字越石),文武双全,从小就胸怀纵横天下、杀敌立功的壮志。

他与祖逖(tì,也是东晋名将)是好朋友,年轻时同在一起任职,又在一起练武。

后来,祖逖杀敌立了功,受到朝廷重用,刘琨既替祖逖高兴,又很着急。

他写信给亲友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意思是我常常头枕着兵器等待天亮,立志消灭敌人,建功立业,还时时担心祖逖走在前面而自己落了后。

刘琨后来也官至大将军、司空。

(《晋书·刘琨传》)后用此典比喻别人已经超过自己,须奋起直追。

另用枕戈待旦,形容警惕性很高,毫不松懈。

【忘年】wàng nián 也作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至好等。

汉末,祢衡很小便显出了很高的才能,年龄还没到二十岁,就同大名士北海太守孔融交好。

当时孔融年已过四十(一说五十),也爱衡的英才,很高兴地同他交往,并多次向曹操推荐。

(《后汉书·祢衡传》,又见于《初学记》卷十八引《文士传》)后用此典指只重才德相投,不管年龄、辈份而结成的知交。

【王良来往】wáng liáng lái wǎng 东汉时,王良应召到朝廷做官,赴任途中因病停下去拜访友人,友人拒绝见他,说:“又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却取得高官,怎么那样忙忙碌碌来往奔走而不嫌烦呢?”(《后汉书·王良传》)后用此典表示急切追求功名富贵。

【四海之内皆兄弟】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春秋时,子夏和司马牛都是孔子的学生。

一天,司马牛忧伤地说:“唉,别人都有兄弟,我却孤零零的!”子夏安慰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意思是说天下到处都有好兄弟,怎么能说没有兄弟呢。

(《论语·颜渊》、《礼记·檀弓上》)后此典表示人可以不分亲疏、远近而结成朋友。

【士为知己者死】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hǐ 春秋时,晋国人豫让投奔智伯后,受到重视与尊敬。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死,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报答智伯。

”意思是志士要为欣赏自己的人献出生命,美女要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他将替智伯报仇。

于是他躲进山里,改变自己的形貌,又用吞火炭的方式弄坏自己的声带,不让别人听出自己的声音。

经过伪装后,他找机会接近了赵襄子,不料被赵襄子察觉。

豫让看见报仇无望,便自杀了。

(《战国策》)后用此典喻指为报答知遇之恩,甘愿献出生命的举动。

【人琴去】rén qín qù 也作人琴俱亡、人琴两亡、人琴已亡、人琴并绝、人琴寂寞、人琴之感等。

晋代,王徽之(字子猷)和王献之(宇子敬)都是王羲之的儿子,兄弟间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二人同时得了重病。

不久王献之病逝,王徽之的家人为了不让他伤心,隐瞒了消息。

王徽之问身边的人:“为何无人向我报告子敬的消息?必定已经去世了

”他乘车去王献之家吊丧,到了灵前,也不哭泣,而是径直走近灵床,取下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为献之演奏一曲,却始终调不好音。

他无限伤感,把琴摔在地上,说:“子敬!于敬!你的人和你的琴都不在了!”放声痛哭。

徽之回家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晋书王徽之传》也记载了此事。

后用此典哀悼平辈的亲属、朋友去世。

【暮夜无知】mù yè wú zhī 东汉杨震从小好学,学问渊博而品德高尚,人称关西孔子。

他早年在家乡授学,朝廷多次征召都称病不去。

五十岁以后才外出作官,先担任荆州刺史,后调任东莱太守。

他到东莱任职,路过昌邑(东莱所属之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官员。

王密对杨震十分尊敬,隆重接待后,当天夜里还怀揣十斤黄金送去。

杨震很诧异地问:“咱们是老朋友了。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什么道理?”王密说:“夜已很深,无人会知道的。

”杨震很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深感惭愧,就把黄金带回去了。

(《后汉书·杨震列传》)后用用此典比喻暗中行贿。

另作暮夜金,称贿赂。

【青白眼】qīng bái yǎn 青眼,眼睛正视,眼珠居中。

白眼,眼睛斜视,现出眼白。

魏晋名士阮籍善于用青白眼表示对人的爱和憎。

阮籍的母亲去世,嵇喜来吊唁,阮籍认为他是凡俗之人,待以白眼。

嵇喜的弟弟嵇康前来,阮籍认为他是高雅之士,待之以青眼。

(《晋书·阮籍传》)后用“青眼”表示对人尊重、喜爱,用“白眼”表示对人厌恶、轻视。

【方外】fāng楚国的三个隐士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好朋友。

后来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弟子子贡去帮忙办理后事。

子贡去了,发现孟子反、子琴张二人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还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我们可还得在尘世间活着啊!”子贡生气地责问:“你们对着死者的尸身唱歌,合乎礼仪吗?”二人轻蔑地说:“这个人哪里知道‘礼’的含义!”子贡把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说:“他们是摆脱礼仪束缚的人(游方之外),我是生活在世俗礼仪中的人(游方之内)。

我让你前去吊唁,实在是冒昧啊。

”(《庄子》)后以此典称指世俗之外。

【管宁割席】guǎn níng gē xí 也作管宁分席。

汉末,管宁品行极其高洁,他与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

一次他们在园中锄菜,挖出一块金子,管宁照样挥锄,华歆捡起来看了看才扔掉。

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门外有大官乘车经过的喧哗声,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看。

管宁看出华歆与自己志趣不同,就将坐席割开,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世说新语·德行》)后用此典喻指与朋友绝交。

【郦况卖友】lì kuàng mài yǒu 西汉时,郦况和吕禄是好朋友。

吕太后掌权后,曾封吕禄为赵王,执掌兵权;吕产为梁王,执掌相权。

吕太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大臣想发动宫廷政变,恢复刘氏政权。

但当时虽然周勃名义上是太尉,陈平是丞相,都没有半点实权。

周勃与陈平决定利用郦况用计欺诈吕禄。

他们首先劫持了郦况的父亲郦商,然后要挟郦况,让他告诉吕禄,姓吕的有三人封王,违背了汉高祖非刘姓不能封王的誓言。

现在吕太后去世了,吕禄还佩着赵王印,掌握着兵权不合适。

如果把兵权归还太尉,回到赵地,就可以做到两全齐美。

郦况将话转告了吕禄。

吕禄想听从,但遭到姑母吕须的坚决反对,于是打消了念头。

此计不行,周勃又叫郦况把吕禄骗离军营,等吕禄离开后,周勃驰往营中,假借皇上命令发兵诛杀了吕氏家族。

(《汉书·郦商传》)后人将此典故概括为“卖友求荣”,形容出卖朋友,贪图利禄。

【七步才】qī bù shī 也作豆萁才、七步成诗、七步诗、诗成七步、陈思七步、子建七步等。

三国时,魏文帝因为曹丕嫉妒其弟曹植的才学,想除掉他。

一天,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不然就治以死罪。

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煮豆持着羹,漉豉(lù chǐ)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意是说:人们把豆子煮成汤做成豆汁时,豆萁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豆萁和豆子原本是同根所生,为何煮豆子时如此急迫呢

曹丕听了很惭愧,就没有杀曹植。

(《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此典形容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另作萁燃、燃萁、豆萁煎逼、煮豆燃萁、相煎何急等,指同胞兄弟相残。

【多行不义必自毙】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不义。

违反正义的事情。

春秋时,郑庄公降生时难产,因而他母亲武姜非常厌恶他,而很喜欢庄公的弟弟公叔段。

庄公继位后,武姜请求庄公把公叔段封在京邑。

公叔段到了京邑,将城池修得高大而又坚固,这不合符礼法的规定。

大臣祭仲劝庄公防备公叔段,庄公说是他母亲的意思,他不好办。

祭仲打比方说:“到处滋长的蔓草都很难除去,京城大叔是你最喜爱的弟弟,到时恐怕很难办。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此后公叔段加紧扩充力量,郑庄公纵容他胡作非为,目的是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他。

后来公叔段在武姜支持下,准备偷袭郑国的都城,庄公就下令攻打京邑。

公叔段众叛亲离,便逃到燕国去了。

(《左传》)后用此典指坏事做得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摘自《学生典故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目前已修订完毕,即将再版,各地新书书店有售)1、高山流水是两个人友谊的典故摘录关于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据《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哉

”2、管鲍之交管、鲍二人少小相识,后来合伙经商,管仲总是要从中多占一些便宜,鲍叔不以他为贪,知他是家贫的缘故。

此后,管仲出了不少馊主意,几乎使生意做不下去了,鲍叔也不认为他蠢,而认为是没有遇上好时机。

后来鲍、管二人分别投奔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门下,小白胜而纠死。

管仲跟着倒霉被囚。

鲍叔不以胜者自旌,反而力荐管仲于齐桓公(小白),也不计较自己会处在管仲之下。

桓公果然拜管仲为相,治理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主。

管仲后来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从鲍叔身上,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这样两点人格品质:一是宽容之态,一是谦逊之心。

如果他无宽容,二人早在年轻时就分道扬镳了,哪来后来的“管仲治齐”

如无谦逊之心,以成败论己论人,又哪能容许“败军之将”反居自己之上,更何况这样的高下之分还是由自己提出来的

诚然,一切都是源于鲍叔对管仲的才干有充分认识和信心,但没有他自己那宽厚忍让、虚怀若谷、荐贤不妨的博大包容之心,一切也都是无从谈起。

3、“义结金兰”来自《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这个说法大概来自于:《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朋友交情深厚,后来,根据这些个典故,朋友间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契若金兰)。

我扒来的答案……

《凤求凰》全诗

[名] 和氏璧刚开采出来时的名称,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编辑本段]【和氏璧出生地——卞和洞】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荆山。

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

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圆润,石表青翠。

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

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

[编辑本段]【和氏璧相关故事-卞和献玉】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

(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

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

”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编辑本段]【和氏璧简介】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

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

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

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

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

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

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编辑本段]【文言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

”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编辑本段]【翻译】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

”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编辑本段]【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诸 ⑤泣 ⑥夫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 ②子奚哭之悲也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编辑本段]【答案】1.①玉石②双手敬捧③看④之于⑤泪⑥那2.①楚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②你为什么要哭得那么伤心

3.因为发现它的人叫“卞和”。

[编辑本段]【启示】真理就是真理。

文中楚人卞和虽一时蒙冤受屈,但他坚持“奉而献之”而不改其忠诚,终使沉冤大白于天下。

一方面,卞和也应该自己剖开岩石,露出玉石。

有才能的人应该毛遂自荐,韬光隐晦在一定情况下不仅不受人重视,极有可能受到伤害;另一方面,管理者武王厉王为什么没有得到美玉

因为没有了解到和氏璧的本质,所以管理者要知人要善用,要有伯乐的识人眼光。

[编辑本段]【和氏璧相关故事-完璧归赵】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

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

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

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

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

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

’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

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

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

’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

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

”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

”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

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

”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

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壁,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

写信给赵王。

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

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

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

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

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

态度如此恭敬。

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

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

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

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

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

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

”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

”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

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璧。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

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

”秦王听了,十分恼怒。

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

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

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

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

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

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蔺相如当了臣相。

完璧归赵【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编辑本段]【和氏璧相关故事-将相和】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

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

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

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

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

又奔楚,任楚将。

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争辩并威胁他要把璧摔了,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已经选入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

[编辑本段]【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

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

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

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

”言毕不见踪影。

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

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

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

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

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

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

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

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

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

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

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

关于是否属实:《三国志》裴松之注曰:“徐璆字孟玉,广陵人。

少履清爽,立朝正色。

历任城、汝南、东海三郡,所在化行。

被征当还,为袁术所劫。

术僭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

术死后,璆得术玺,致之汉朝,拜韂尉太常;公(曹操)为丞相,以位让璆焉。

”这一点后汉书也有记载。

只不过都没有说明是不是和氏璧。

有待考证。

但是徐璆竟然因为归还了这块玉玺,导致曹操竟然想要将丞相的位置让给他,可见这块玉壁非同寻常。

而之前的关东诸侯中,仅有孙坚一人打进洛阳,吓得董卓卷铺盖就走。

而后来孙坚身死,其子孙策投靠了袁术,后来不知道用是么作抵押竟然让袁术借给他兵力,虽然没有准确的说是和氏璧,但是就在孙策出征江东后的不久,袁术不管手下人的阻挠而称帝,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袁术起了野心

大概就是这块玉玺吧

——精灵语《三国考论文部》三国一统,玉玺归晋。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

“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

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

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

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

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

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

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

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

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

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

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

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

又流向哪里

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

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

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

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

是皆贻笑千载。

”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

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

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

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

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

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

于义未当。

”[编辑本段]【和氏璧是什么玉】一、变彩拉长石。

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于1986年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而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在1998年《中国宝玉石》上也有专文介绍。

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重现了千年古玺的本来面目。

二、绿松石。

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

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

宝石专家李强和李海负也都主张这一观点。

李强在《和氏璧是绿松石》一文,李海负在《和氏璧不是拉长石而是绿松石》一文中,认为和氏璧就是绿松石。

三、独山玉。

1988年《南都学坛》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时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李劲松、著名宝玉石专家江富建教授均认同这一观点。

独山玉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成璞。

独山玉玉料以色带产出,即一块独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侧面看可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和“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对应。

据考证。

献璧者卞和也是南阳镇平人,原因有四:其一,南阳是楚重镇,镇平当时是楚邑,卞和是楚人,有居镇平的可能;其二,卞和是识玉者,当时镇平玉人多,识玉者多。

其三,镇平历史上也曾有“骑帝山上多金山下多玉”的记载,春秋时镇平所用玉料,多属独山玉、蓝田玉、绿松石等。

其中,蓝田玉和绿松石都与楚山、荆山较远,唯独山玉与楚山、荆山较近,卞和所得的玉有可能独山玉或是镇平所产的某种玉。

其四,卞和姓卞,玉为和氏璧,镇平县至今仍有卞庄、和营两自然村,其村民自称与卞和有亲缘关系。

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专题节目《独玉春秋》,指出“和氏壁被加工成了玉玺代替丢失的夏鼎成为秦王朝的镇国之宝,那可能是南阳独山玉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了。

”[编辑本段]和氏璧今何在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

《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

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

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

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

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并不能证明就是蓝田玉,1988年《南都学坛》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仔细看独山玉的特别,也较符合色绿如蓝之类的描述。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蔺相如与赵国的文臣本来不睦,但是蔺相如为国家计对廉颇保持退让和忍耐,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至交。

在历史上传位一段佳话,

对蔺相如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