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描写武侯祠的诗句合集三篇

《武侯庙·遗庙丹青落》古诗原文及鉴赏

《武侯庙·遗庙丹青落》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前言】

《武侯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7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诗以悼念诸葛亮。该诗前两句描写庙内、外的景色,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注释】

(1)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2) 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

(3) 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

(4) 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

(5) 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翻译】

武侯庙的孔明先生的画像早已遗落不知何处,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长,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赏析】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武侯庙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译文翻译

武侯庙的孔明先生的画像早已遗落不知何处,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长。

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注释解释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

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

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

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武侯庙》与《八阵图》均为大历元年(766年)所作。当时诗人流寓夔州,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

诗文赏析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禹庙古诗鉴赏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

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

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

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

疏凿控三巴。

杜甫诗鉴赏

这里写的禹庙,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观览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就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萧瑟,更觉气氛阴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立;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

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垂桔柚、 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 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送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恰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融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 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更觉意味深浓,被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体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车盾,山乘樏,是为 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是沼泽,大禹凿通三峡后改建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听说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眼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畏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以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 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

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采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的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

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之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

杜甫《武侯庙》

《武侯庙》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武侯庙》赏析:

杜甫的晚年穷途潦倒,在成都住了几年后,便扶老携幼,举家东迁,到哪儿去,没有明确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间”。途中在夔州滞留。诗人无所事事,一天来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后主”,指刘禅,刘备之子,小名“阿斗”,刘备去世后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诸葛亮死后,他任用宦官黄皓、佞臣谯周而亡国。“犹闻”二字,写出诗人瞻仰诸葛亮遗庙,思绪万千,诸葛亮的所行所为,在诗人的脑海里翻腾,一下子拉近了诗人与诸葛亮的时空距离。诗人感到,诸葛亮真是伟大,走出南阳,辅佐了先帝,又辅佐后主;一生操劳,最后病死北伐军中。于是诗人认为诸葛亮衷心辅佐后主,是最值得大树特树的,于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名句。“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溢于言表。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市西有卧龙岗,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描写武侯祠的诗句合集三篇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